“双高”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2-04-18龙辉明周定武
龙辉明 周定武
摘 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当前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还面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培养缺少动态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团队成员稳定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文章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例,从突出师德首位、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四划”、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创新教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试图探索形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可推广的模式。
关键词:高水平 双师型 团队建设
1 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背景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既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措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目前教育部已经立项了两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已有2个教师团队名列其中,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团队立项为首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基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要求,对接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布局,围绕长株潭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引培并举、理实兼修、校企协同互融等举措,推动学校“三教”改革,并与区域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提升团队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打造与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 “双师型”教师教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
在“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团队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与“高水平”标准有差距。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院校毕业就直接到职业院校任教的教师,他们地专业实践训练和生产现场的实际工作经验还不足,对行业企业的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岗位标准和技能标准、产业和技术发展的现状认识还不够充分,实践操作技能不高,承接企业项目开发的能力还较弱。虽然各高职院校对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都有明确的要求,但由于教师自身的认识不足、以及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未能真正实现预期目标。
第二、对团队教师培养的动态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师,必须要保持对新专业规范、新工艺、前沿技术的敏感性,在教学上,要有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对创新团队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次性的资质培训,而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集规划性、动态性、长期性于一体的工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团队教师的培养管理还停留在以前对普通老师培养和管理模式,对不出力的团队成员动态调整机制还缺失,对努力干事团队成员的激励还不够充分。
第三、尚未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人才共享路径还不通畅。建设“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举措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行人才共享、资源共用,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共赢为目标,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亦是产教融合的最高表现形式。但目前,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完全形成,产教融合的不深入使企业很难真正参与师资培养过程,企业中的优质资源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在“学校有需求、企业有驱动、政策有支持”的现实条件下,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进入高职院校本应成为常态,但目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优秀技术人员要获取高校教师资格证都很难,企业教师很难认定为“双师”,他们到职业院校任教的路径仍然不通畅。
第四、团队成员相对稳定性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只是某一专业(群)或相近专业教师的简单组合,并没有在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团队成员会随着课程变化而调整,成员的大局意识、成员之间的协作意识不强,使得“整合课程、完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最核心目标很难实现。另外,团队中的兼职教师参与团队教学研活动不够深入,与其他成员之间缺少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兼职教师的歸属感和职业认同感较弱,最终影响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相对稳定性。
3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团队建设,培育建设了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立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本文以该团队为例阐述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3.1 突出师德首位,坚定正确方向
将党支部建在团队,团队负责人既是党建带头人又是学术带头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团队并与合作企业开展党建,共建“红扳手”先锋队,直击教学改革“痛点”,围绕教师团队协作,教材资源协同,教法改革协力下功夫、出成绩。
3.2 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为指导,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高水平学校建设方案”总体部署,服务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需要,制定适应团队高水平发展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级创新教师团队教师能力提升建设方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互聘互用、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教师技术技能培训、校企共建培养基地和工作站、专业教师企业兼职等制度,为团队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动态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
3.3 稳步实施“四划”,提升“双师”能力
1.实施研修访学计划,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学校为团队成员量身定制研修放学计划,分别开展团队负责人、团队教师、企业专家专题培训。近2年,团队参加“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专题培训班专题网络培训”等在线培训17场,各类会议、竞赛、骨干教师访学活动突破50人次。
2.实施教法改革计划,提升模块教学能力。以“三教”改革为引领,推进“课堂革命”,不断提升团队模块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引入“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2个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3.实施企业轮训计划,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在校企合作平台基础上,遴选了中车、兰马集团等龙头企业,建立了5个“教师实践工作站”。实施教师赴企业兼职、挂职的“轮回制”,学习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提升,提高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4.实施科研创新计划,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开展技术推广,将教师科研创新成果纳入个人和团队考核,推动“产教学研”的落实。发挥品牌汽车集成中心、李德毅院士工作站等协同创新中心的“产教学研”功能。
3.4 探索教学团队协作共同体建设,形成育人合力
1.创新组成结构协同
一是团队内部协同。根据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机制(试行)》,团队成员任务明确,分工协作。二是团队外部协作。借助第一批国家级教学团队课题,构建共同体,作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行使策划与组织合作交流、协调整合专业领域资源等职能,制定共同体章程,围绕教师培养,教材建设,教法改革开展课题共研、项目共建等工作,定期分享交流,找差距,抓落实。三是政行企校协同。学校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为长株潭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尤其是为汽车行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学校办学得到了株洲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新校区的搬迁,使学校办学品质再上新台阶;学校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签约共建,建成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1个,多个省级创新平台;与宝马,北汽、大众等11个校企合作品牌共同培养汽修技术技能人才,形成校企双元格局;学校依托汽车运用与维修团队建设经验,培育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第二批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在多元育人格局背景下,依托教学团队创新工作,多元协奏“三教改革曲”的局面基本形成。
2.协作制定课程体系
一是校内协同,打造“1+N”课程新体系。“1”代表前3个学期的文化学习和专业基础学习,“N”代表学校的多个校企合作项目课程学习。由各校企合作项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保留体育、创业基础、汽车英语等素质课程的基础上,将品牌课程与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进行置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项目的师资、教学资源与教学设置。二是以学定教,着力建设新教材。总结“1+X”证书制度试点的经验,构建模块化课程,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技术标准,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和员工岗位技能需求为原则,进行技能竞赛资源成果转化,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立体化数字教材,灵活更新教材内容,配套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三是夯实阵地,创新课堂新形式。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优化课程质量,全面梳理教学内容,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打造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金课”:对标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培育批可持续发展的在线开放课程。主要基于“智课堂”和“微知库”云上湖汽教育教学平台组织教学,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精品视频公开课。持续完善和更新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3.5 创新教法,实施模块化教学
1.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网络自主教学。充分利用我校智慧校园平台,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先进的硬件设施,积极开展教学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系统规划建设网络教室、网络学习室、电子备课室、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站内容,扩大网络教学信息源;在教师指导下,网络资源统一向学生开放,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汽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整合硬件和软件资源,疏理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整体考虑,把“理论可交互、实践可体验”作为改革目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相对应,不断交替递进来完成“训练项目”,突出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训练任务为目标,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3)分级、分类教学。为培养适应社会及市场的汽车售后服务类人才,我校一直在研究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途径。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经过广泛调研,分析了国内相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制定了汽车技术类专业的“352”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图3所示),培养30%的技术骨干型人才,50%的应用基础型人才,20%的非技术岗位人才,研讨并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计划。
2.以考试方法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
树立注重应用能力的考试观,发挥考试(核)在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推进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式和方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适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培养和考核体系。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多种考试考核方式,重在考核专业基础和知识应用能力。
3.基于“互联网+培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根据现代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和汽车维护保养及维修对汽车运用与维修类人才在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打造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汽车VR智慧教育教学平台,构建了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全新教学理念,开发了基于1+X标准的“教、学、训、考、评”一体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平台。
通过汽车VR智慧教育教学平台推动教材、教学资源、实训资源的配套综合应用,满足了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要求,实现了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提升,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效果直接关系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甚至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以及专兼职教师积极协同建设,共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基金: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点课题‘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负责人:尹万建,课题编号:ZD202006010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2-13.
[2]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08):79-84.
[3]欧阳波仪,易启明等.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88-92.
[4]张扬,高正春等."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職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困境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01):56-57.
[5]隋秀梅,高芳等.“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93-96.
[6]臧凤军,王姗珊等.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团队为例[J].高教学刊.2020,(31):42-45.
[7]农丽艳.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品牌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9):1-3.
[8]林青红.“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04):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