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疏导策略

2022-04-18陈琳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自卑情绪理论

陈琳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约有1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厌学、说谎、偏激、自卑、攻击性强等外显型和内隐型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也为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从小学生心理疏导的基础理论、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班主任心理疏导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小学生心理疏导的基础理论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任何人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成长的潜能。他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理论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非常有启发。其中“指导”是一种不明确的指导,教师可以将要说的道理通过讲故事、鼓励期待、情感认同等比较艺术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引导与帮助,更容易被性格敏感的学生所接受。教师的根本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关系,通过信任、肯定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可以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学生的心理疏导中。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被其他学生欺负了,并受到了教师的不公平对待,就会变得不相信他人、自卑,甚至自暴自弃。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明白这是学生的安全需求出现了问题,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了这一理论基础,教师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与学生多沟通,为学生创设平等、友善的学习氛围,还要积极改善师生关系,努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3.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情绪ABC理论中,A是诱发性事件,B是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看法、评价,C是指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简而言之,个体对事件发生后所持有的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才是我们产生情绪困扰的直接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人的不合理信念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绝对化,即常常以个人意愿为出发点,产生某事“必然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第二是过分概括,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为“总是”“所有”等;第三是糟糕至极的结果,这种信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那将是可怕和糟糕的。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曾说,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的,而是被其对某事物的看法所困扰的。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某些消极或绝对化的情绪时,应该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那些不合理、歪曲的想法,通过沟通、强化训练对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这样学生就一定会重新获得学习、生活的自信与快乐。

以上心理学理论为班主任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我们只有了解心理学的规律与常识,工作起来才会有底气。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辅导策略

1.自卑型

人有自卑感是完全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的存在会让人产生紧张感,也会让人通过加倍的努力想要摆脱它。然而,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够优秀,或身体存在某些缺陷而过度自卑,就会形成紧张、胆小、消极、孤僻的性格。有些自卑感强的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容易产生强烈的反应,经常跟其他学生闹别扭,出现不团结的现象。还有些学生因自卑,情绪大起大落,情绪好时阳光自信,一旦受挫则情绪一落千丈,完全自我否定。针对自卑型的学生,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接纳、喜欢自己,可以让学生试着换个角度看问题,重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接纳;还可以让学生努力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加强人际交往。其次要引导学生不过分猜测、解读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改变自身开始改变他人的看法。最后要采用“艾利斯情绪管理理论”,让学生大声读一些积极、向上的座右铭,消除负面情绪的困扰。

2.爆发型

班级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学生,他(她)意志力薄弱,脾气非常暴躁,常常因某些微小的事情突然出现无法控制且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出现暴力行为。这类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班主任针对爆发型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用道德规范和纪律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他们明白常替他人着想,能够使自己日趋冷静。其次要运用“艾利斯情绪管理理论”,通过大声读“克己”类的座右铭提醒自己,收敛不当行为。最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自我调控的小妙招,如警醒法:情绪失控时,让学生尝试着立刻把舌头卷起来不讲话,脑子里默念“忍”字警醒自己;假想法:让学生迅速想象自己的暴力行为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

3.偏激型

班级中这些学生总让班主任头疼,他(她)不理解班主任对自己的批评教育,总认为班主任在故意为难他(她),对班主任充满敌意;他(她)对其他同学充满敌意,总认为别人在说他(她)的坏话,对他(她)不友好;他(她)意志消沉,总是抱怨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即使他人善意的关心、鼓励,在他(她)眼中也是虚伪的表现;他(她)还会因一些小小的压力出现轻生的行為。久而久之,他们便会真正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

这样的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呢?首先班主任要明确,这些学生绝不是有意针对自己的,他们的行为是病态心理的表现,班主任要体谅和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帮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与家长多沟通,了解学生性格的成因,争取家长的配合,改善家庭关系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关爱。偏激类学生性格比较敏感,宽容与爱是对他们最有效的教育。三是引导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晚上停电了,一位女士正在家中寻找蜡烛,这时邻居的孩子敲门拜访。孩子说:‘阿姨,请问你们家有蜡烛吗?女士以为孩子来借蜡烛,赶紧摇手说没有。谁知孩子从背后变出一根蜡烛,笑着说是他妈妈怕阿姨一个人在家找不到蜡烛,就让他送过来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美好。班主任可以多为学生讲一些类似的小故事,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4.师源性心理障碍

由于部分教师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类心理问题主要包括厌学、退缩、逃避、紧张、焦虑、恐惧等。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习惯良好、学习优秀、品行端正,但也会无意、有意对学生造成伤害。教师不恰当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冷漠疏远,对学生不闻不问,无视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第二,贬低侮辱,对学生多次说服教育无效后失去了耐心,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公开贬低、侮辱学生的人格,将其缺点无限放大;第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冷漠、责骂、体罚会使学生产生较强烈的挫败感,他们就会对教师疏远、反感,学习热情也会减退,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那么,如何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呢?笔者认为,一是教师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用职业道德规范时刻提醒自己。二是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積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理投入教育事业中,并善待每一名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改变的,要给予每一名学生充分的尊重与信任。

德国教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面对当代小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班主任只有以积极阳光的心态,用爱心和耐心帮助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能够感受班主任浓浓的爱,在快乐、和谐、幸福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自卑情绪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