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2-04-18吕晓菲
吕晓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青岛市中考制度的改革,学校迫切需要完善家校合作制度,为了加快“减负”政策下家校合作制度建设,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和义务。笔者通过研究青岛市H中学“减负”政策下家校合作的实施概况和发展进程,总结出该校家校合作反映出的个别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共同责任理论”,优化家校合作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减负;家校合作;家校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6-0010-04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价值的取向有着极大的变化,我国迫切需要的是全面型复合型人才。笔者通过对青岛市H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并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理论研究,总结出该校具体的家校合作模式并提升到相应的理论研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初中家校合作的研究提供一些教学范例并对理论体系的建立进行相应的补充,也希望对我国整体家校研究体系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校合作
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准确而又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充分诠释了社会、家庭、个人之间的关系,强调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英语中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与之相关的概念有“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education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教师协同)。
(二)家校关系
家校关系具体表现为家庭与学校两大教育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以及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配合性。家校关系是一种动态性的关系,因教育主体教育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变化。
三、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明确指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共同责任理论
美国的乔伊斯·爱泼斯坦(Joyce Epstein)将家校合作分为两种,分别是分开责任和共同责任。所谓分开责任就是学校与家长不能及时的沟通交流来发挥各自的教育作用,教育活动基本没有交集。所谓共同责任就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两大教育主体往往制定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制定教育教学活动,团结协作,彼此沟通。
四、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五、 H中学家校合作概况
H中学是青岛市市北区的一所实验初中,现有班级32个,在校学生有1506人。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该校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开设校本课程、学生课程、家庭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及家校互动活动,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作为青岛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把课程改革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世界。该校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评价、家校互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试验,进一步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Pad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六、 青岛市H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知
笔者分析得知,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知上,无论家长和教师都持有肯定的态度,其中83.1%的教师及92.2%的家长认为加强家校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16.5%的教师和5.6%的家长认为加强家校合作对学生的发展一般必要,0.4%的教师和 1.2%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对促进学生发展收效甚微,1%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加强家校合作。
(二)对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与制度的认识程度
笔者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数据分析得知43%的家长对家校合作组织的建立不清楚,甚至认为不存在家校合作组織。对家校合作组织的建立非常了解的家长仅13%。52%的教师虽对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但仅仅停留在知道学校家委会的存在。综合分析来看,家校合作虽然推广已久,但其收效甚微。
(三)影响家校合作实施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
从图1的数据分析得知,从客观原因来分析,65%的家长因工作太忙,或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也是多数家长未能参与家校合作的最主要原因。从主观原因分析来看,27%的家长是因为自身教育管理能力欠缺而未能主动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还有6.1%的家长认为学校的家校合作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并没有大力开展家校合作活动,参与的机会很少。
七、 青岛市H中学家校合作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校合作活动中教师与家长态度不明确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不愿意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教师总共分为以下三类:①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自身教学经验不足,自信程度不够,在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时不够自信,担心自己组织不到位,或不能及时对家长的疑问做出应对措施,会给这部分教师带来自卑感;②相对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以为自己专业能力很强,认为家长们的意见不够专业,干涉自己的教学;③另有部分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政策解读不够深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若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制度建设使得这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到学校各项制度建设和活动中去。
[访谈实录]D老师是H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现是七年级六班的班主任,笔者现截取如下部分访谈内容:
笔者:您认为家长是否具备管理学校教育管理事务的能力?是否能在日常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或想法?
D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家长们更多的会去关注孩子在校的纪律和学习表现,很少在这方面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甚至不存在这样的意识,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孩子,获取这方面的信息较少。
笔者:请问您在与家长沟通交流时会遇到什么样具体的问题?交流是否顺畅?家长们态度如何?
D老师: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时,大部分家长态度还是很真诚的,他们会积极地与老师交流孩子们在家的具体表现,诚恳地听取老师的意见,交流较为顺畅。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提及部分孩子的问题时个别家长可能会产生误解,尤其是提到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具体细节时,能感受到部分家长的不耐烦,认为这都是些小事,或是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偏见,老师与家长之间容易形成误会。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随着青岛市中考制度改革的推进,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在内对新的中考录取细则还不明确,这就导致了家长和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也就达不到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家校合作形式多样,但缺乏切实有效性
H中学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通过调查和访谈笔者了解到有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委会、电话、微信、QQ等形式,但大多数家长更倾向于选择家长会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则比较倾向于电话、微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单独沟通交流。但在这些方式中,家长则显得过于被动,主要体现在教师向家长单方面的输送信息,忽视了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双向、平等的进行沟通交流。
(三)家校合作内容丰富,但缺乏发展性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与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关注点有关,H中学的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关注点由原来关注学习成绩到现在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在与K家长谈到最近的一次家长会时,学校已经明确了此次家长会的主题是“培养好习惯,成就我人生”,但每个班级落实班会主题的情况大相径庭。随着学生的不断发展,不同阶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对孩子们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在家校合作的内容和计划上要做到“与时俱进”。
(四)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学校管理效率较低
笔者在校教学期间观察到,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学校各部门分工较明确,配合度较高,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也能顺利有效地展开。但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处理紧急情况时或学校事务较多时则容易出现各部门协调失控、管理效率低下等情况,甚至有些部门对相关工作互相推诿。笔者了解到,青年教师还要参与一些草根课题的研究,有特殊才能的老师还要负责学校的社团工作,例如校广播站等。学校每年的教育经费有限,对家校合作的预算和投入也不是很多,也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活动的实施效果。
八、 产生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H中学家校合作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影响该校家校合作活动有效实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度原因
家校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关于家校合作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我国每年都会对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进行更新与补充,学校也會根据新政策的提出做出制度建设的调整,但是目前政策、制度的调整多集中在宏观调整,对具体活动的开展指导性不强,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时并没有有效可行的行动计划,未能满足现实需求。
(二)理念原因
正如学者所说“学校教育中心主义的过度膨胀与家长主体性参与的缺失,这两者间的耦合,是影响家校合作的深层原因。”学校作为传承教育使命的特殊机构和教育场所,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学校的管理主体——教师,拥有系统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开阔的教育视野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家长们能够充分信任学校和老师,积极地说出自己对学校管理的看法和意见,勇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并重视自身的话语权,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合作主体培养欠缺
以班杜拉的动机期望理论为依据标准,想要实现家校合作效果最优化,教师与家长应该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随着师范类院校改革的推进,以及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但无论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还是教师考录要求的提高,仍然聚焦在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而课程设置和考录内容很少涉及家校合作的内容。
九、 初中家校合作优化策略
(一)建构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
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如果合作的一方总是领导、支配另一方,这种合作在本质上是一种反合作、伪合作。因此,构架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对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进行改变,在教师和家长之间树立平等交流的观念。构建完善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也应该关注到特殊群体的家庭。学校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中心、育儿支援中心等,这些社区机构可以协助学校为这些特殊群体的家庭提供各种活动信息,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创新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1. 突出学生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参与度
当提到家校合作活动时学者经常研究的是学校、教师和家长三大主体在活动中的责任和角色,这与在定义家校合作概念时未提及学生有关。从字面上理解家校合作,家可以理解为家长,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家庭,美国家校合作也有home-school cooperation的表达。倘若把“家”定义为家庭,实现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实现活动效果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往往是教师向家长传达学生成绩或在校表现,共同讨论解决孩子问题的策略或办法。但是教师的汇报对象应该包括学生,将传统意义的家长会定义为“教师—家长—学生讨论会”。
2. 开设家长课堂,提高家长教育素养
家长课堂的开设主要是帮助家长解决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帮助家长了解中学教育的教学规律,由自己孩子的老师向家长授课,家长能够更容易与老师形成共鸣。授课内容也与家长担心的内容息息相关,中间穿插着当下最新的教育动态和信息,紧扣家庭教育现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家长感受颇深。“家长课堂”的开设,将学校的家校合作活动延伸到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切实解决了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
3. 提升班主任授课水平,向心理健康教育倾斜
“家长课堂”的主讲人是孩子的班主任,这就需要提高班主任授课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该对新一届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并鼓励老师展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的讨论。
(三)完善制度建设,强化组织管理
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家长组织机构大概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家委会,二是家校协同会,三是家长志愿者群体。领导权的掌控上,改变以往的主席负责制,可以成立家委会的核心团队,由六人组成,所有学校班级的活动由这六人一起沟通协商,但凡是有利于学校班级发展的决策和意见都可以采纳,这种形式避免凸显个人的作用,更强调团队的领导作用,更有利于家校合作。学校也可成立家校协同会,它与家委会的不同点在于家校协同会不仅包括家长代表,还包括教师代表,固定的校长负责,这种家校合作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家长与教师、学校之间的距离,为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与跟进提供了便利。家校合作组织结构还包括家长志愿者群体,学校可根据活动需要成立不同功能的家長志愿者群体。
(四)聚焦提升家校合作能力
处理好合作与分工的关系是提升家校合作能力的关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当然,这种共同责任的承担,需要学校和家庭各尽其责之后方可配合和支持对方的教育工作。教师作为“家长课堂”的主讲人,除了要熟练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外,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交流技巧。所以,要加大对家委会的宣传力度,普及家委会知识,让家长意识到家委会是真正能够代表家长利益的团体,每位家长都有参加家委会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工作者协会.青少年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11.
[2]施克灿.浅析日本的“学社融合”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2(9):6-10.
[3][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