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22-04-17赖凡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师德师双师

赖凡

(重庆开放大学人事处,重庆 400039)

近年来,高校越来越注重对创新型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的培养,而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这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也是继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之后国家支持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战略性重大举措。随后,《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让“双高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职教领域的高频热词,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和美好前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的建设必须由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存在问题、建设路径等都应成为严肃而重大的课题予以探究。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内涵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时代之需、使命之系、社会之盼,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双高计划”的内在动力和必由之路,符合科学规律。正确把握其主要价值内涵,是引领带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发轫点。

(一)建设技能型社会和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中国经济,在各种困难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然交出了靓丽答卷,“新产业、新动能的积聚力量逐渐显现”[1]。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2],这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发展的新机遇。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擘画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愿景,标志着职业教育走出教育体系内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命脉深切相拥、紧紧相融。

与此相关,人才培养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而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这是对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的顶层设计。2019—2022年,从细化职业教育决策部署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法律决定的新《职业教育法》,再加上“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12条”“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等制度纲领、体系机制、规划方案,都在着力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四梁八柱”,意义非凡。

换言之,短短四年,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政策靶向发力,旨在蹄疾步稳地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且“从整体政策轨迹而言,呈现出政策出台日益密集、政策高度显著提升、政策力度逐渐加大、政策指标逐步清晰的特点”[3]。从深化改革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再上升为法律制度和发展新阶段,既相互衔接又逐级递进,反映出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及其改革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以及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职教领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刚性要求,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二)实现“双高计划”和提升职教水平的关键核心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拉开“双高计划”建设的序幕,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4],并为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谋划了具体的“施工图”。作为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双高计划”围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4]的总体目标,提出十条改革发展任务,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也被列为任务之一。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教师只有达到甚至超越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才能为塑造更加优异的“大国工匠”提供可能,才能彰显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因此,第一批“双高计划”中的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41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均将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落实“双高计划”的关键核心,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育、“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等方式,努力塑造一支德技双馨、知行合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力支撑“双高计划”的推进实施。

(三)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

2012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培训力度,将纸质文件中的“顶层设计”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投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培训经费53亿元,带动省级财政投入43亿元,有效支撑了5年一周期的职教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国家级培训41.1万人次,省级培训28.41万人次,均超额完成指标任务。”[5]有资料印证了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需求的急迫:近年来,中高级技工需求旺,薪资高,但缺口大,很多中高级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各大企业争抢一空。人社部发布的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6]。数据和实际情况总体令人喜悦:近十年,职业教育已发生格局性变化,职业教育的地位价值和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和教师队伍的发展成长也经历了十年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期。“十四五”时期,继续以“双高计划”为引领推动职教领域高质量发展和振兴升级,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和秉承教育类型划分的逻辑接续点,是职业院校突破发展的“天花板”,追求“终极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和教师队伍真正“香起来”“热起来”的观测点。这既是新《职业教育法》保驾护航的预期结果,又是职业教育领域特色发展的现实需求。

事实上,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应该贯通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逐渐形成多主体深度参与和融入的生态,并不断得到社会认同与民众认可。进一步讲,高职教育要取得发展的再跨越,真正破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差生才去上职业学校”的偏见,必须首先意识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地位”,将其作为表达、统筹、平衡、调整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毫不犹豫地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大势,在挖掘、研究、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及特点上下功夫,重新审视和构建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地位,理清理顺职业院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引领、指导教师树立开放式的终身学习信念,具备革故鼎新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定力,不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在一技之师、一事之师上下功夫。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2022年5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讲到,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为17%。从“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占比看,均超过55%(中职56%、高职专科59%、高职本科59%),达到了占比过半的要求[7]。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虽然已进入“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双师型”教师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和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仍然稀缺,高职教育的人才输出仍然存在理论水平不高、职业素养不足、实践技能落伍、多面手匮乏等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通过一系列行为和举措,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毋庸置疑,这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但是,高职院校在生源特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就业方向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均有较大区别,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专项研究和专题研判较少,更缺乏“双高计划”“双师型”视阈下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针对性强、具体的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培育和建设方案还比较欠缺。

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学校质量建设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侧重于教师学历提升、实践技能培训和授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看重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而对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教师自身而言,每天忙于备课、上课、企业实践、搞科研、做课题等,对于师德师风的学习和提升自然无暇顾及。

长久以来,“‘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学校不是好学校’‘职校学生找的工作不体面’……有关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里,偏见和杂音时有出现”[8]。这恰恰表明,职业教育领域更应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此来纠正和摆脱部分人的认知误区和错误观念。

(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不统一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通常情况下,“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并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技能功底,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同时具备相应认定条件的专、兼职教师。虽然内涵明确,但对于认定标准,各个高职院校说法不一,认定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侧重于“双证”,即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和非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书;有的侧重于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即必须要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才能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还有的侧重于教师在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或指导学生获奖、参与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认定标准不统一。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平台较少

“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和“量”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还存在大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队伍,新形势下,需要让这些教师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以适应当前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但很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平台之所以欠缺,一个原因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未广泛建立,一些校企合作单位不能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岗位,且有些岗位不是生产一线岗位,导致教师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滞后于行业发展。另一个原因是专业骨干教师在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重,他们很难走出校园到生产实践岗位进行锻炼,技术技能水平提升缓慢,且学校也缺乏兼职教师聘任的相关政策,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不够健全

近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但是对于认定通过后的“双师型”教师,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经济、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也没有跟上,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并未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视为“加分项”,导致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缺乏动力。在新教师的招聘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虽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但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未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专业教师招聘的必需条件,只要求学历一般为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为了申报职教本科,甚至出现疯抢博士研究生的局面。教师的培训大多也按照传统的讲座方式开展,且对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没有严格考核。因此,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只体现了量上的增加,没有质的飞跃。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一方面,要加快出台职教领域师德师风建设纲领性文件。随着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逐步健全,需要时刻铭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目标,坚持“产教融合”“面向市场”和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独特价值的要求,加快制定出台融入校企合作、“两劳一工”精神等要素的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快探索多主体跨界协同建设师德师风培育体系。坚持产教融合和跨界协同,融会贯通,运用好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重要政策,整合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行业企业等优势资源,将行业规范、企业伦理、职业教育列入师德师风培育体系。制定更成熟的师德师风一体化职前职后培育措施。国家、地方和学校应着力构建政策、平台、条件、环境等统筹整合意识和“政—校—企”的循环联动机制,逐步形成职前引导培养,职后进修提升的培育系统和长效机制,达成职业阶段前、中、后期的终身培养模式。

(二)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双师型”教师,从能力上讲,就是教师不但要有理论教学的功底,还要有实践技术的能力;从资格上讲,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还要有职业资格;从身份上讲,不仅可以是学校的老师,还可以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上,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职称、职业资格与实践工作经历和能力等方面的关系,树立起高职院校教师未来的成长方向,只有教师真正达到“双师”的标准,才能培养出更强的具备专业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三)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引入机制

当前,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量的不足,在教师引进方面,学校要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引入机制,根据专业发展、队伍发展的实际开展工作。一方面,对固定岗位教师的招聘条件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行调整,实施以“双师”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机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招聘人才,破除唯学历、唯职称等倾向,聚焦教师队伍的“双师”构成。另一方面,对流动岗位教师,要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深入挖掘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到学校兼职任教,利用他们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校科学研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是高职院校教师“双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建立系统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帮助教师,特别是从企业引进的教师,通过系统的培训加深对教师职业道德、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教书育人工作的认识,促使教师转变角色,更快更好融入“双师”队伍中。要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专业课教师每5年累计不低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要求”的规定,安排教师分专业、分批次进入对应行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校企共建共享“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修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推动教师到行业企业深度实践。教师企业实践的形式主要是考察观摩企业的生产过程,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参加企业组织的技术技能培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指导实习生,带着课题项目入驻企业联合解决问题等。要鼓励教师主动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学校也要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必要的保障,如报销差旅费、减免教学工作量等,解决其后顾之忧,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实践锻炼中去,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改革“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

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的保障。首先,学校要设定科学的“双师”教师认定标准,要侧重对教师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评,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需要通过技术技能培训、社会实践锻炼、1+X师资培训、参加技能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科技开发与服务、管理咨询等来提升。要打破单一的“唯证书”论,提高各类职称证书、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等的含金量。其次,加强教师培训、社会实践的过程管理,学校要认真组织和实施培训,有计划、分批次地派出教师挂职锻炼,明确培训和实践期间纪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培训与实践锻炼结束后,要组织开展专题成果汇报,并根据教师汇报情况,结合实践锻炼的计划、总结、检查、企业考核情况等进行评价,形成考核意见和结论。同时,教师要将学习到的新理论、新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确保培训和实践起到实效。最后,在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等项目申报时,要对教师的“双师”条件做一定要求。比如,申报各级职称评审的教师必须为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绩效考核与分配、评先评优时,向“双师型”教师倾斜,进一步激励教师提升“双师”能力。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师德师双师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