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4-17林燕翟羽郭春晓

高教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数学

林燕 翟羽 郭春晓

摘  要:工科院校的数学类专业在一流本科教育新格局下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文章从打造4级负责人和5维度导师协同联动的4+5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打造优质师资团队、凸显多维度导师功能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互式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目标,推进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4+5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多维度导师功能;一流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043-04

Abstract: The major of mathematics in engineering colleges is facing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building 4 level leaders and 5 dimensional tutors to work together 4+5-dimensional teaching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ng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group, building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and highlighting multi-dimensional tutor fun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form a new situation of interact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oi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Keywords: 4+5-dimensional teaching guarantee system; multi-dimensional tutor functio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一切重大科技的进展无不与数学息息相关。作为工科院校的数学类专业,在一流本科教育新格局下,将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目标?如何实现“金课”孵化和名师培育?学院在人才培养是核心、人才队伍是关键、平台建设是保障的具体目标下,围绕优质师资和课程平台的打造,通过优化存量、谋划增量,实施了一系列相关举措,在推进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打造4+5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打通壁垒,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院、系、专业、课程4级负责人和导师制、创新创业、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班主任辅导员5维度导师协同联动的4+5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交互式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建设格局。

院、系、专业、课程4级负责人责任层层到位,能全面宏观地把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和监督,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从而精准发力,不断强化专业特色,持续提升专业内涵和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第一课堂。

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持续更新教学质量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推动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了涉及教学职责与教学规范、教学运行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了本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逐步建立并健全了科学、规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面对日常教学工作构建了全过程、全方位、交互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导师制、创新创业、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班主任辅导员5个维度的导师形成第二课堂闭环模式,可以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整个大学本科阶段,满足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多维度个性化需求。通过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态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跟踪报告,对学生进行生活与学业指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涯规划等,发挥对学风建设的作用;对学生专业思维的建立、专业技能的培养、科研方向的探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动力,提升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科培养实效。多维度导师为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全面科学化保驾护航,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近年来,学院4级负责人和5维度导师协同联动,立体式交互式发展,每个环节都可以实现环节与环节之间、环节和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反馈,打通壁垒,互相融合补充,动态调整,从框架体系、培养过程、质量保障等各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构建了一个立体式教学保障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持续推进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培養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构建数学分析、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数学建模、运筹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群,采取“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打造“两性一度”融合贯通的课程群平台。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学科建设,以教学计划整体优化为目标,建立具有学科相关、知识完整、内容继承、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群。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打破内容的归属性,把内在逻辑性强、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归为一类,从培养目标层次上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

教学设计中保持基础理论的连贯性和课与课之间的一致性,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全面覆盖知识点,对课程大纲进行有效梳理,不被教材内容所局限,对前后知识进行无缝衔接,提升课堂效率;在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课堂背景知识导入,相关例题、习题、作业的选取等开展延伸学习,设计与后续课程紧密联系的“超纲”习题,进行知识点的融合;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模块教学模式,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拓展模块结合后续课程开展;教学方法上大力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课程框架局限,共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实效性,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改变教学时空,将传统固定的课堂授课时间延伸至课外,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兴趣小组和班级学习讨论群,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课后答疑的时间和地点较为固定以及两校区办学地域因素影响等问题。同时多样化师生角色,把知识的传递由单向灌输变为多向交流,使得知识在师生、生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把“一言堂”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1],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认同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从中获得知识交流与潜能开发的学习成效,从而充满自信,感受学习的社会应用价值。

在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教育,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感、危机感、辩证思维等元素,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到数学的作用,领略到数学的美,热衷于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提高学生看待问题的高度。专业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哲理,通过揭示其中的辩证思维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介绍我国数学家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通过相关数学家事迹和数学发展史的学习,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思维严谨的品质;通过对数学定理的推导证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志于成为一名“讲诚信、敢担当、爱岗敬业”且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青年。

通过对分析类等数学学科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大学数学课程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尤其2020年春季开展线上教学以来,课程群平台经过了新教学方式的检验,课程之间内部联系更加紧密,课程群优势更加凸显。

在加强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开设交叉学科选修课,开展计算机软件实训和统计软件实训等实习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能力。在2020版培养方案中,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增加选修课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增加了数学、计算机、经济、统计等方面的专业课程组,开设了能源大数据、空间统计学、计算地球物理导引、机器学习等选修课程,与矿业能源等一流学科对接,促进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能够立足大数据时代运用数学知识和数据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的综合型人才。

三、打造优质师资团队,加强基础教研组织的凝聚力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强化基础、突出实践为教学改革重点,以教学信息化管理改革为辅佐,通过制度规范、措施激励,全面深化和推进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加强师德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完善青年教师选聘制度,确保新进教师质量;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培育青年学科带头人;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保障青年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等多个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结合学院督导组工作、教师新开课管理办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全面保证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拓宽第一课堂,结合教师自身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更新教学内容,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同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教师阅读的广度决定课堂教学的厚度,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与时俱进,对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学院打造高质量的基层教研组织和教学梯队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稳抓教风学风,逐步锻炼和培养骨干教师和后备力量。近年来逐步打造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教学团队,形成了教学名师带队的骨干教师梯队。通过集体研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开阔专业视野,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优化教学梯队,打造高质量的基层教研组织,做好名师培育和“金课”孵化的协同发展工作。

为了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抓好学术梯队建设,学院结合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制定青年教师出国访问和国内进修计划,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访问、进修,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

实施青年教師岗前培训和试讲考核制度,每位新入职教师都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活动,并且执行新教师开课和教师开新课试讲制度,聘请学校及学院资深教师对试讲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不准许开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实施名师培育计划,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培养造就了一批校级、市级教学名师,积极发挥名师的教学引领和示范作用。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院督导、同行评价、学评教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激发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积极性。

四、凸显多维度导师功能,共同拓展第二课堂

形成厚基础、重能力、促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深化分类培养,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借助第二课堂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鼓励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强化组织管理,健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活动,增设软件实训和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双导师制,加强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担负着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第二课堂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实现[3]。学院将第二课堂建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定期举办学术报告,邀请校外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学者传授专业学习经验和专业前沿知识。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以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在某方面自由充分发展的特殊需要,而专门为其配备导师,并给予个别指导的一种育人模式与机制[4]。学院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每名本科生安排导师,对学生进行生活与学业指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涯规划等。学院导师制工作小组负责全程导师制工作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津贴发放、经验交流等各项工作。近年来制定了多个具体实施细则,以“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促进发展”为基本内容,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每名专业教师负责对5~10名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形成师生之间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安排、创新创业、毕业论文、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这种指导通常采取个别交流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可以是对学生提出要求, 但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建议,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5]。

开展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科竞赛类活动、大学生创新训练和校园文化类活动。组织全校范围的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和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选拔并培训优秀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2018年成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小组,吸纳了统计、数值计算和运筹优化方向的优秀师资,采取分类指导加综合训练的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培训,并从2019年度开始开设全校公选课数学建模选讲。数学建模协会负责组织校内的数学建模竞赛,选拔队伍参加竞赛辅导。

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创新性而向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知识讲授与实践平台的一种实用教育[7]。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环节,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积累的高要求和创新的困难性,基于数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的探索和革新,自2018年起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改革。创新训练分层次开展,提前组建高阶挑战组。挑战组中的课题更具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进取心。在创业环节,近年来联合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北京市大学生创业项目,同时邀请企业专家擔任创新创业导师,增加新的就业实习实践基地。

针对基础课程难度大的特点,教学和学工联动,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带头开展集中形式和一对一形式的学业辅导,近年来累计参与学业辅导的教师达40余人次,参与学业辅导的学生300余人次,共计辅导困难学生达1 000余人次。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以优质师资和课程平台为基础,4+5立体式教学体系为保障,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为抓手,层层推进层层交互,在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全程、全力提升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是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林娜,时伟.“土力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学方法的重塑[J].山东教育(高教),2019(10):58-59.

[2]黄本生,范舟,罗霞,等.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1(2):184-186.

[3]朱忠祥,曹蕾.供给侧改革:高校第二课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4-25.

[4]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74-77.

[5]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6]陈莹,李萌.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4):107-109.

[7]王淳佳,刘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126-127.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一流本科教育新格局下信息与计算科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201141300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线性代数金课建设及其实践”(2020JGB249);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资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面向矿业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数学课程案例研究”(CMC202003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项目“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数学分析系列课程建设”(J20ZD25)、“数学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200810)

作者简介:林燕(1981-),女,汉族,贵州贵阳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数学会评论员,研究方向为分析类课程的教学和基础数学调和分析。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数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