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学生微课制作对英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以《英语演讲》为例

2022-04-16郭允雪

长治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语演讲意愿导向

郭允雪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046000)

公众演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新兴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国外对公众演讲的教学和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国内起步较晚。21 世纪初,由Stephen E. Lucas 撰写的《公众演讲艺术》被引入国内,一些高校陆续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各类英语演讲大赛也如火如荼地展开。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一带一路”的提出,我们国家对具备较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英语演讲》课是一门集口语、写作、阅读和听力技能为一体,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新课型。[1]同时英语演讲也是一门讲求策略的交际艺术,《英语演讲》课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然而,《英语演讲》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资源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偏多,而课时一再压缩;大部分课堂时间都用于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实践练习机会。这种情况下,本就交际意愿不高的学生更是缺少机会开口交流。

目前,国内对英语演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演讲教学理念和方法、英语演讲话语分析、英语演讲赛事和英语演讲的本土化等方面。[2-3]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科技手段的发达,许多教师和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网络促进英语演讲课的教学,但多数仍侧重于利用网络视频(如TED 演讲视频)促进教学,只有较少数的研究涉及使用翻转课堂或者微课进行英语演讲课程教学。而且现有的微课实践教学多以教师为主体,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改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MacIntyre等人提出语言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任何不能激发学生交际意愿的教学活动都是失败的教学。[4]547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在《英语演讲》课程中实施以为学生为主体的微课实践教学,以探究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

1 文献综述

1.1 交际意愿

二语交际意愿是指个体在特定时间点与特定的人使用二语发起对话的意图。交际意愿最初是应用于母语的概念,MacIntyre 改进了有关一语交际意愿的路径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二语领域。除了交际焦虑和自我感知的交际能力对交际意愿有直接影响外,他们还发现学习动机、融入度、学习态度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交际意愿,进而影响二语的使用频率。[4]546

在路径模型基础上,MacIntyre 等人又提出了金字塔式的二语交际意愿模型。[4]546他们认为二语交际意愿不同于母语交际意愿,不仅仅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同时还具有情境化的特点,会受到不同情境的影响。该金字塔模型共有六层,前三层变量被认为对交际意愿具有不同情境的影响,包括交际行为即二语的使用、行为意图和情境先导因素,而情境前因中具体又包括与特定个体交际的愿望和交际自信状态;后三层则大多是持续性的影响,其中第四层为动机倾向,包括人际动机、群体间动机和二语自信心,第五层是情感-认知环境,具体包含群体间态度、社会情境和交际能力,最后一层为社会和个体环境包括群体间氛围和个体性格。[5]37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Wen 和Clement 认为MacIntyre 等人提出的模型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二语学习者的交际意愿分析。[6]18在MacIntyre 等人的金字塔式模型基础之上,从儒家思想角度出发,Wen 和Clement 提出了以中国英语学习者为主体的交际意愿的构建。在此构建中,他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交际欲望( Desire to communicate)。[6]25交际欲望与交际意愿不同,交际欲望是一种审慎的选择或偏好,而交际意愿是指在特定的时刻乐意与特定的人进行交际。在调节交际欲望与交际意愿的关系中,有一系列重要的变量,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社会情境、性格因素、动机导向和情感认知。

1.2 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理论,该理论致力于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重学轻用”或“重用轻学”的现象。[7]产出导向法的原型是“输出驱动假设”,2014 年修订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8]547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为了验证产出导向法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张文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产出导向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到任务的产出中。[9]111同时,在教学促成环节中,教师的中介角色也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情绪,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使用机会和语言产出质量。这一观点在张怜俐开展的产出导向法教学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张怜俐认为学生在完成各项产出任务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并提升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0]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教师尝试将产出导向法与微课结合。蔡骏和徐洁以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第一阶段“驱动”环节为基础,对《英语演讲》课程进行了微课设计。[11]莫娜基于产出导向法的“促成”环节,设计了有关英语语法知识的微课。[12]不过,这两个研究都只是理论设计,实践教学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虽然产出导向法在外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其在《英语演讲》课程上的相关研究较少,且有些应用也只局限于其中某一教学环节。本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体现全部教学环节,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1.3 基于微课的教学

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2012 年和2015 年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确立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鼓励学校探索网络化教学新模式。至此,高校英语改革教育开始掀起微课和慕课的建设浪潮。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12]微课的特点主要为时间短、内容少、主题突出和针对性强。此外,微课还具有构成“情景化”和“草根研究”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情景中更易于习得隐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而“草根研究”意味着人人可以成为微课的研发者,不仅教师,学生也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张一春教授指出,微课制作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13]

目前,大部分微课都是以教师为制作主体,只在课前发挥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有限。本研究打破微课常规,制作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从被动学转为主动学,可以更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开口交际。学生在制作微课过程中,与同伴协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写作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锻炼,同时责任感也会增强。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梳理了英语演讲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学以致用,微课的讲解其本质就是演讲的演绎。考虑到学生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反馈,该研究希望借助产出导向法的三个核心环节(驱动、促成、评价),以及输入与输出的循环链模式达到真正的学用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

2 实验设计

本教学研究持续16 周,每周2 课时。教学实验开始之前,所有学生参与完成了英语交际意愿的调查问卷。教学实验结束之时,学生再次完成了该问卷调查。最后通过配对样本T 检验和教师课堂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2.1 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长治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二年级学生,3 个班级,共计115 人。其中女生102 人,男生13 人。此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演讲课程或微课培训。

2.2 实验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为Peng 改编自MacIntyre等人编写的交际意愿问卷,问卷信度为0.92。[5]42该问卷包含27 个问题,1 至8 题检测学生在不同情形下说英语的意愿,9 至14 题为不同情形中读英语的意愿,15 至22 题是不同情况下写英语的意愿,23 至27 题则是听方面的意愿。每题有五个选项,从“Almost never willing”到“Almost always willing”。得分越高,代表交际意愿越高。

2.3 实验过程

实验前,教师将教材内容划分成30 个知识点,学生自行分为30 个小组,按照自愿原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知识点完成相应微课视频制作。按照产出导向法的流程,微课的完成分为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所有环节。实验持续16 周,每周2 课时。前两周,教师主要介绍该课程本学期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从第三周开始,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教师用来讲授教学重点和难点,后半段时间小组成员展示课下完成的与微课相关的各项任务成果。其它小组根据教师发放的评价反馈表,针对小组表现给出评价和分数。

2.3.1 驱动环节

驱动是指教师通过呈现围绕产出目标和任务设计的交际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任务进行初步尝试。在此环节中,每个小组选取好知识点后,教师会首先给出根据每个知识点设计的交际场景,让学生初次尝试完成交际活动,为学生创造“饥饿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8]553以“Becoming a confident speaker”知识点为例,教师设定如下交际场景:在北京一家英语出版公司工作几年后,A 被提拔为市场经理。在公司销售年度会议上,A 会给销售人员介绍公司的新书以及如何将书卖给书店。A 非常乐意能有此次机会,但是越临近演讲日子,A 发现越难控制内心的紧张。因为参与会议的人除了销售人员,还有公司高层和其他人员。于是A 去找演讲经验丰富的好朋友B 寻求帮助。如果你是B,你会给A什么样的建议来帮助他克服紧张情绪并为他所用呢?[14]明确问题后,学生初次尝试完成该交际任务,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该知识点上有不足,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辅助完成该交际任务,这时教师再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讲解该知识点的微课视频。通过产出微课视频,学生同时完成了学与用,真正实现学用不分离。

2.3.2 促成环节

在促成环节中,教师提供相关输入材料,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促成任务的产出。微课视频的产出具有一定复杂性,对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将该产出任务分成了不同的子任务。

子任务一:完成脚本。教师提供与所选知识点相关的微课视频,小组集体学习讨论,完成第一次脚本制作,并填写脚本制作讨论记录,保留讨论过程音频。上传所有材料到学习通平台,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之间按照教师发放的评价标准,针对脚本内容和表现给出分数和评语。

子任务二:完善脚本,并完成PPT。教师给出相关知识点讲解和文字资料,小组再次讨论,针对其它小组给出的评价建议和教师反馈,完善脚本,并根据脚本制作PPT。同时填写讨论记录,保留讨论过程音频。上传所有材料到学习通平台,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之间按照教师发放的评价标准,针对PPT 内容设计和表现给出分数和评语。

子任务三:录制微课视频。根据收到的同伴评价和教师反馈再次完善脚本、PPT,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视频录制,并上传到学习通平台。

在此环节中,所有学生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或同伴反馈的形式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3.3 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则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产出任务给出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则是了解学习成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出质量。[9]109在促成环节中,每班每周都有两个小组进行子任务的产出展示,教师随机选取其它小组成员针对展示给出评价,随后教师给出评价。由于疫情原因,该课程提前结课,最终的产出成果只能上传到学习通平台,教师在平台上给出了最终评价。

2.4 数据收集和处理

实验前后分别发放问卷115 份,各收回有效问卷98 份,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 对收集到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教师每节课进行课堂观察,并写下教学反思。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出导向法对总体交际意愿的影响

对教学实验前后的问卷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试验前后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有显著差异。从表1 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总体英语交际意愿P(=.001)<.01,说明学生的前测交际意愿和后测交际意愿在 .01 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差异。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前测平均值(=87.469)<后测平均值(=92.867),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有了一定的提升。

表1 学生英语交际意愿配对样本T 检验结果(N=98)

Wen 和Clement 认为中国学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有当他们感到舒适时,他们才会觉得自己不会在他人面前有丢脸的风险,并愿意参与到交际中。[6]29在Wen 和Clement 提出的交际意愿构建中,群体内聚力是社会情境层面一个重要的变量。他们指出如果群体受到任务目标的驱动,同时群体内聚力越高,群体间的关系越密切,越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并降低了学生的焦虑,从而有助于交际意愿的提高。[6]27而本课程的所有产出任务都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增加了群体间的内聚力,降低了学生的交际焦虑,这些对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社会情境层面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教师支持,教师的参与和教师的亲近行为在中国的课堂上都有着重要作用。[6]27当学生们意识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可靠的、并有助于他们获得资源时,学生会有安全感,会降低焦虑并增加课堂参与。蓝国兴等人也指出教师和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对学生的二语交际安全感有重要影响,当学生感到安全时,更愿意加入语言交际。教师在产出导向法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不断地给予学生反馈和支持,可以让学生获得充足的安全感;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意愿。[15]

Wen 和Clement 指出受到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学生是具有任务参与倾向的。[6]29当他们使用二语进行任务交际的时候,学生们会用尽全力避免丢脸的情况。因此,当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时,这一动机导向可能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不断提高交际意愿。产出导向法在驱动环节中为学生制造“饥饿状态”,促使学生内心产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在促成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输入材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输入材料学习,逐步提升产出能力。[8]蓝国兴等人认为交际责任感也是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的一个关键因素,而话题是培养学生交际责任感的重要途径。[15]当任务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与自身利益相关时,学生会更愿意加入讨论。而本研究的任务话题都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后选择的,这说明该话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可以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交际意愿。

3.2 产出导向法对各项意愿的影响

配对样本T 检验的结果显示,学生在说、读和听三个方面的意愿前后测有显著差异,且后测成绩比前测成绩高,这说明产出导向法对学生在说、读和听三个方面的意愿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在写方面的意愿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429>.05),这说明该教学对学生在写方面的意愿影响有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产出任务,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讨论,才能达成一致意见,完成任务。在讨论中,学生需要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意见。从学生提交的讨论音频来看,在沟通过程中,部分学生英语中揉杂着中文,而且英语表达有一定的错误,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交流,学生对此问题的包容度比较高。在这种比较轻松安全的环境下,学生的交际焦虑降低,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在促成教学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输入性材料,学生需要阅读或观看相关材料以辅助完成产出任务。以上几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说、读三个技能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听、说、读三个方面的意愿的提高。

在写的方面意愿没有明显提高,原因之一可能是写的机会较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篇脚本写作,单独练习的机会很少;且一部分小组的脚本以课本内容为主,原创部分较少。另一个原因是与听、说、读相比,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对错误的包容度也更低。在完成写的任务时,学生可能会面临丢脸的风险,因此会尽量避免该情况的发生。综上所述,学生在写方面的意愿没有明显改善。

4 结论

英语交际意愿是影响学生习得英语的重要因素,受个人交际情境和社会交际情境两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应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该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指导,学生完成微课产出任务这一过程中,英语交际意愿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产出导向法在培养学生的交际意愿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没有对照班、研究设计方面也有许多细节仍待改进,期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更全面更科学的考量。

猜你喜欢

英语演讲意愿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偏向”不是好导向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大学生英语演讲的多维培养方法
RICH教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演讲教学模式初探
犬只导向炮
英语演讲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探析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