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理想信念的四维思考
2022-04-16长治学院公共社科教研部
□元 剑,长治学院 公共社科教研部
理想,是基于事理构成而对未来愿景做出的美好期盼,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远大奋斗目标;信念,是坚信这一目标必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想信念共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支撑,成为人们开展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从而不断改造物质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如同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就会导致精神“缺钙”,好像患了精神“软骨病”。[1]
截至2021 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达9671.2 万名,中国共青团团员人数为7371.5 万名。党的组织规模和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组织规模均呈稳步壮大趋势。然而,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共青团员,以及每一位志愿向党团组织靠拢的进步群众,都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在全党、全社会范围内不断增强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其重要意义和内在逻辑不言而喻。
理想和信念均属思维意识范畴,与人的德行素养息息相关。而每个人的思想品质、德行素养,都是在特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影响下,由其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而形成的。[2]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巩固,自然也离不开这四个要素的共同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正是在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上,对如何增强全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坚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进行了完整的解读和阐释。
理论认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意义
认知是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先决条件,它直接导向目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情感难以培养,意志无法坚定,行为同样不可能产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巩固,首先要以人们对其所追求的奋斗目标的认知作为前提。《决议》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系统描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形成、历史飞跃和时代化,使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的全方位认知。
《决议》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五四运动时期传入中国伊始,便通过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然后客观地指出,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全党,作为一个从西方传入的理论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国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仅仅盲目照搬照抄他国的成功经验,就不能真正适合中国国情,也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夺取真正的胜利。这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形成。
《决议》紧接着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的两次结合,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其后,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创新式飞跃,充分体现了“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4]的客观规律;这三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真正实现了时代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篇”的代表作,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全能够与一个国家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达到充分、紧密、全方位的结合,对于更好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全面、系统地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实践进步,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创性贡献之“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令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在更高的站位上增强了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认知。“理论认知”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首要一环,也为后续的“情感共鸣”“意志引领”“行动指南”等一系列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夯实了基础。
情感共鸣: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情感是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态度,人们通过判断自己对某种事物是否具有心理上的“需求”,从而产生情感。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丰富程度并不与受教育水平成正比,但它却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将内在认知转化成外在行动的“催化剂”。人如果不在情感上喜欢某件事物,就不会真正地欣赏它、爱护它;同样地,人如果没有在情感上认同某种思想,也不会真正地相信它、践行它。情感上的喜欢和认同,对人们共同欣赏、爱护某件事物,共同相信、践行某种思想,起到了催化和促进作用。这种催化和促进之力,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对该事物或该思想能够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而导致的。可见,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绝不能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认知层面,而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激发情感认同、获得情感共鸣,如此方能赋予理想信念更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决议》正是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向全社会宣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的初心使命。这个初心使命,永远不会发生丝毫改变。这就自然而然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情感共鸣。
《决议》开篇谈及,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华民族和勤劳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五千多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劫难。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推翻内部封建统治和外部列强入侵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就无法得到改变——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这就让广大人民认识到,中国为什么需要新的思想,为什么需要新的革命组织。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觉醒,创造了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也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才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决议》继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一起苦、一块儿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革命一系列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继续带领人民,着力实施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个阶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相继铺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得以推进,实现了从人民地位“站起来”到人民生活“富起来”的新跨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判断,以及为解决矛盾而提出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科学对策,无一不是响应新时代人民之需要,无一不是守护新时代人民之心愿。
回顾28 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史、29 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史、40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让全体中国人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可能有胜利的昨天,也不可能有成就的今天,更不可能有美好的明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6]朴素的话语告诉我们,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在于人民群众的拥护。中国共产党永远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对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全体人民的理论信念,无疑起到了强烈的感召和催化作用。
意志引领: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时代使命和未来担当
意志是人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成功的决心,以及克服任务执行过程中所遇困难的态度。意志是体现道德认知、履行道德义务、调节道德评价的基本精神力量,更是撬动道德行为的杠杆。拥有坚定、果断、勇敢、刚毅的意志,是作为精神主体的人突破一般道德水准的重要条件。对理想信念来说,意志则是人们在践行理想、坚定信念的过程中,自觉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的毅力。[2]但是,顽强意志的生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既得拥有正确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还得拥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展现出一个先进革命政党的历史自觉、时代使命和未来担当,这就以一种群体榜样式的力量,引领和帮助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属于每位个体的人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磨炼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意志。
《决议》强调,党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继续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换言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两个一百年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付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过去的一百年是努力奋斗的一百年,将来的一百年是继续奋斗的一百年。过去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将来一百年的奋斗规划,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的时代使命和未来担当。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之路,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辟之路;而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一百年奋斗之路,将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之路。这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也为那些希望像中国一样谋求加快发展和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实际已经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实任务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有机统一于一个整体了。
当先进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政党向全民族展现出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和理想信念,这个革命政党的每一名成员自然而然地肩负起自己应当肩负的个体使命;与此同时,这个古老民族的每一位子民,则会因身心受到关爱保护、思想受到教育洗礼、情感产生共鸣升华,也自觉承担起作为人民一份子应当承担的责任。当个人的责任使命与全党的初心使命统一在同一条轨道上,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便能激发起每一个“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意志。将意志在实践奋斗中不断加以磨炼,便会令它变得愈发坚定、愈发顽强。
行动指南: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主攻方向,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行动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核心和客观外在表现。当人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展示其区别于他人的个体行为模式时,便最终表现为具体的行动。行动和行为可以看成是一个人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认知、情感和意志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行动或行为上,反过来,行动或行为又能够促进强化认知、培养感情、锻炼意志。同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止步于思想和精神层面,而应该更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不仅要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相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定能实现,而且要告诉他们如何去实现。《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每一步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也就是说,理想信念要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得到践行,每一个人的实践行为和具体行动,都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决议》总结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以后,迅速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致力于探索全面开放的中国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做出了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两阶段安排,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长远的使命愿景和战略规划。党在各个历史阶段面临的不同主要任务,为革命斗争、国家建设、民生保障、社会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也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体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在理论认知、情感催化、意志引领、行动指南四个维度,为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上了一节生动、严谨的理想信念课。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决议》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逻辑。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坚定各阶层人民的理想信念,具有非常直观的现实价值。故此,有必要将《决议》中蕴含的内在逻辑运用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环节,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信念与行动相统一,不断坚定和巩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