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2022-04-16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谌 琪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新形势下,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中共中央有关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在2020 年7 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高校的劳动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注重劳动精神内涵的融合,着力增强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合法劳动意识[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高等院校要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升级版,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2]。该文件从政策层面阐释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及优势,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并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前进浪潮,对于培育高层次、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奋斗者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共通性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系统地探究两者融合的可行路径,必须从两者的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功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在共通性进行全面分析。

1.1 教育目标互辅互促

就教育目标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着重激发学生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注重创新思想、创业理念等精神素养的塑造与培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创业意识素养和创业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意识、探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持续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劳动、创造价值,培养具备实创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敢闯会创”的新时代青年。

可见,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内涵统一且相互促进。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的劳动认知是指导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灯塔,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需要丰富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更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奋斗、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高职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劳动的价值与本质,推动劳动教育的理念革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的相辅互促,符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要求,对于培养兼具首创精神与劳动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1.2 教育内容相互融通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都涵盖思想理论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与实践锻炼三个范畴。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其深入理解企业创办、风险防范、组织管理等创业理论知识,掌握创新方法与创业技能,鼓励学生开展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引领自身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则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塑造积极的劳动情感态度,不断感知和领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学生实施精神意志的锻造与实践能力的强化,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1.3 教育方式融会贯通

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是参与实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延伸发展。高职学生只有将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付诸于实践活动,将创新创造能力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领悟到创新创业精髓,培育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同样,劳动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真实的社会劳动环境中,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劳动实践,才能真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自身劳动能力,从而弥补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之间的断层与差距。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方法上都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实践出真知”与“知行合一”。

1.4 教育功能共同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锻造,提高高职学生对于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适应力,从而解决学生就业、创业难题。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既是一项提升创业成功率的民生举措,也是一项变革就业观念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手段。而劳动教育是基于人的本质,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方式培养、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能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3],其功能侧重于促使高职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其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在实现个体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都有助于改造和优化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持续增强其个体劳动实践能力,转变个体就业创业观念,避免“纸上谈兵”,杜绝“眼高手低”,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率和创业成功率,进而助推社会就业创业体系的稳定发展。

2 高职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鉴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功能等方面有着内在共通性,将两者进行深入融合,在培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同时升华其劳动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夯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效,是当下高职院校推行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更是实现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的应有之义。

2.1 优化高职院校育人机制

完善健全的育人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应切实承担并履行教学机制改革创新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2.1.1 加强组织保障

设立涵盖校级、系(院)和“双创”教研室的三级机构体系,确保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和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全面参与教育全过程。整合制度、课程、教学、科研、师资等教育资源,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训练和科研的相互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教育主体的作用,依托多主体育人的强大资源优势,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及落地提供土壤。

2.1.2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特征,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在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劳动情怀,自觉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生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轨同行。

2.2 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完备的师资结构是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贯彻执行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要从夯实理论基础与提升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有机融合、良性发展”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2.2.1 夯实高职教师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诸如专业知识竞赛、教学技能PK、企业专家讲座、劳动模范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双创”教师持续积累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以及教学素材。同时,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奖励绩效、荣誉表彰、提质培训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或者参与相关教研活动;通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鼓励高职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完善高职教学与职称评聘考核体系,重点突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考评,提高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2.2 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

其一,提升高职教师队伍自身的实践能力。完善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渠道收集和分析创新创业信息,吸收企业成功实践经验,学习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经营实践知识,让高职教师成为劳动和创业实践的先行者。其二,优化升级高职院校“双创”师资结构。加强与优秀企业合作,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补充完善师资队伍。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及毕业生代表等作为校外导师或者外聘专家,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或劳动实践。定期开办“双创”与“劳动”有关的讲座论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经验共享与交流,指引高职学生感悟劳动价值精髓、开拓创新创业思路,丰富创新劳动实践认知,树立就业创业信心,有效打破知识理论和劳动实践之间的壁垒。

2.3 丰富创新创业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成才的基础,更是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必须将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3.1 打造“劳创融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第一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调整教育内容,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是要打造“劳创融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中延伸出劳动教育内容,在创新创业精神筑建过程中充分渗透劳动价值观,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共通元素。同时,教师要结合最新的“双创”政策以及相关制度,将劳动实践案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识别创业机遇与风险的能力,为培养高职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劳动观念奠定坚实基石。二是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量身定做个性化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充分融入劳动教育理论与成功案例等内容。三是教师要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抓住市场“风口”,灵活运用大数据、AI 人工智能、云端等高新技术,充分挖掘和利用线上教学资源,以微课堂、云课堂等方式不断打造和优化“双创”与劳动精品课程,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市场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2.3.2 延伸“双创”实践范畴

高职院校要持续搭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二课堂,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及资源加以整合,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4]。一是开展体验性职业活动。以校企合作单位等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开展实地教学、实训练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熟悉劳动环境、职业前景和行业趋势的同时,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在职业体验中深化其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二是开展创新创业劳动实践。以高职院校“双创”基地、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为依托,进行实地演练,让学生在实战中打造出创新进取、创业实干的劳动精神。三是开展公益服务性活动。高职院校可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类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公益性服务与公益劳动中增强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

2.3.3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同时,教师要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全程跟踪、观测学生创新创业和劳动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做好客观的学习效果评价记录,确定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并以此作为评奖评优参考指标。

3 结束语

创新是个体和社会共同进步的持续动力,而劳动是个体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互融,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劳动教育贯穿到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其能够同向同行,共同发力,使高职学生在创新中感悟劳动的真谛,在劳动中迸发创新的火花,这对于切实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工作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