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论析
2022-04-16王冠中
王冠中,闫 力
(1.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2.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防止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危害,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文规定的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百年党史上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制定这个决议的目的,就是像第一个历史决议和第二个历史决议一样,要“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增长智慧、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2]。三次实践表明,通过制定历史决议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行之有效的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胡乔木在有关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回忆性谈话中,就用“形式”这一概念从党的建设视角来概括总结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党建实践。他认为第一个历史决议“把延安整风运动的积极成果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下来了。用这样的形式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个创举,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3]329。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的自我革命形式,由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行为、活动和过程组成:以学习和评价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始点,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汲取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同时运用历史经验教训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坚定信仰,纠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共识;然后将对历史问题的共识和思想教育活动的成果形成文字,以党的正式决议形式加以制度化,确立其权威性;最后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贯彻和落实决议精神,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思想、增进团结、凝心聚力向前看等党的政治建设目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百年党史上多次出现的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形式,以往相关研究侧重于关注某一环节或某个具体活动(如整风运动)的党建意义,而对这一环环相扣的党的政治建设形式,则缺少一个整体研究视角,对其所蕴含的党的自我革命的普遍性意义发掘不够。本文从历史过程、理论依据、实践特点和重大意义等方面,对这一党的政治建设形式进行具体探讨。
一、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百年党建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都发挥了统一全党思想、增进党内团结、维护中央权威、凝心聚力向前看等党的政治建设功效。
(一)第一个历史决议与党的政治建设成效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该决议以毛泽东1941年起草的《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史称“历史问题草案”)为基础,经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反复修改,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多次讨论,最终由中共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第一个历史决议对于党的政治建设的贡献,就是通过整风运动和思想教育活动,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科学方式,实现了“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4]34-35的建设目标。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前,王明写信表示拥护该决议,历史上犯过错误的其他同志也纷纷表示要继续检讨错误,汲取教训。[3]321-322这个决议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其“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2],为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凝聚全党力量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党的政治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个历史决议取得的这些党的政治建设成效,与整风运动开创的“团结—批判—团结”这一解决党内思想分歧的科学方式密不可分。1945年4月17日,亲历者王稼祥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充分肯定由第一个历史决议所开创的这种科学的思想斗争方式,认为“这个文件是一剂诊治思想疾病的良药,既有特效,又无副作用”,并指出过去党内反陈独秀主义和反立三路线时所用的思想斗争方式的弊端,“所用的药或者副作用太大,或者药不对症,都不能收到期望的效果”[5]。第一个历史决议以一种权威的制度化形式,充分肯定了这一科学的党内思想斗争方式。
(二)第二个历史决议与党的政治建设成效
30多年后,由历史问题带来的党内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再次呈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对错,以及对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的评价,尤其是对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历史问题,由于没有权威结论,一时间党内和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争论乃至思想混乱。针对此种情况,邓小平指出,“必须澄清这些思想混乱”,要沿用第一个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形式来制定第二个历史决议,并“使这个决议起到像一九四五年那次历史决议所起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6]307。在邓小平的主持下,经过起草、反复讨论和认真修改,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通过客观评价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尤其是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清了是非,纠正了‘左’右两方面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2],实现了历史转折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目标。
第二个历史决议通过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该《决议》的制定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既能对自身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做到科学对待和妥善处理,同时又能根据时代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等向前看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展现中共中央的远见卓识和政治上的成熟,在党的政治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第三个历史决议与党的政治建设成效
在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76年、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40年的2021年,历史又发展到一个关键节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此关键时间节点,制定总结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方面的决议,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和主持下,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和讨论等环节,2021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个决议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系统总结每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从十三个方面概括了党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和十条历史经验,并为新时代党的接续奋斗擘画蓝图。其对党的政治建设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2]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实施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治优势的重要举措,必将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全党团结和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和创造新辉煌作出重大贡献。
二、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依据
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形式,其运行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评价历史、总结经验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是这一党建形式的关键环节。下面以这两个关键环节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评价历史和总结经验
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评价历史、总结经验,是其关键一环。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在涉及到评价历史和总结经验时,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第一个历史决议在酝酿时,毛泽东便发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专题讲话,强调党史研究的根本方法,就是经典作家讲过的“全面的历史的方法”,将历史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分析,“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要“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整体地、全面地、发展地研究历史[7]399-400。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历史问题的总结和评价,也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述,“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对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公正的评价”[6]244、292。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对百年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总结和评价时,也一以贯之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强调“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2]
上述史实表明,中国共产党评价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制定历史决议,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公正评价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科学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程度严重时会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纠正党内思想认识偏差,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求。
一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获得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由于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所以认识的重要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即毛泽东总结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8]296的过程。总结历史经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一活动和过程,能够把人们对于前一阶段实践(历史)中形成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局部的、较初级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更全面、更高级的理性认识。三个历史决议在制定前和制定过程中,都安排了学习党史、评价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总结经验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局部的、个别的、较初级的理性认识,上升为全党的、更大范围的、更高级理性认识的过程。如抗战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少数领导同志已经知晓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并认识到出现这种思想偏差的根源,但这种理性认识此时还没有上升到全党范围,形成党的共识。所以毛泽东专门撰写《实践论》,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深刻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认识根源,并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8]282,使这种个别的理性认识逐渐上升为全党的理性认识,为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向前看”强调理性认识要指导新的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同时必须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9]56、134。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总结历史经验获得理性认识,并在全党通过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形成共识后,还必须用这些理性认识来指导实践,争取更大的胜利。三个历史决议在团结一致向前看、着眼未来争取更大胜利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第一个历史决议本来是要提交给中共七大讨论的,后改为提交六届七中全会讨论,毛泽东解释指出“这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不是随便决定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大会(中共七大)把重心放在历史问题上”[10]283。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再次肯定由六届七中全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提议。这样,中共七大就可以更好地“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10]295。第二个历史决议提交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而不是随后的中共十二大来讨论,邓小平解释说:“力求在十二大前的中央全会上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问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作一个结束。十二大就讲新话,讲向前看的话。”[11]668在中共二十大之前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这样体现了党“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2],为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奠定思想、政治等方面基础。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总结经验,是为了“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2]。前后三个决议“向前看”的部署和安排,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关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并指导新实践的生动体现。
上述史实和论述充分表明,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形式,完全遵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
三、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特点
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形式的实践特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以党史重大时间节点和转折关头为契机
百年党史上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决议,都诞生于党史上的重大时间节点和转折关头。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重大时刻,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关头,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些史实充分表明,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握制定决议的历史时机,高瞻远瞩方可事半功倍。这也表明,这一党的政治建设形式对运行时机的选择极具讲究,对这种党建形式的研究和总结,也需要以大历史视野来考察。
(二)以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为要义
第一个历史决议以党的权威文件形式,正式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该决议明确指出:“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我党终于在土地革命战争的最后时期,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4]1、3。与此同时,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阐述党在历史上“左”、右倾路线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剖析这些错误思想的社会和历史根源,对照突显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使“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4]36,为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关于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仅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的15个月内,邓小平先后就决议的起草发表了17次重要谈话,其中部分已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贯穿这些谈话始终的一根主线,就是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邓小平如此重视,是因为它关系到党和国家形象,关系到党中央权威的维护。邓小平明确指出:“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6]299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决议对这些错误不能写过头,因为“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6]301-302,不利于党中央权威的维护。第三个历史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并提出“两个确立”思想,对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其重大意义也显而易见。三次历史实践表明,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是这一党的政治建设形式的核心要义。
(三)以党内学习和思想教育为主要方式
上述党的政治建设形式,从学习党的历史开始,通过思想教育等程式,最终以学习贯彻决议精神为落脚点,彰显出学习和思想教育活动在这一党建形式中的重要价值。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前,有党史学习、整风运动等内容。决议通过后,毛泽东随后在中共七大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又专门号召全党要认真学习,向实践、向群众学,“经常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同时还要学习马列主义。他一口气开出五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号召大家认真阅读,不要不懂装懂[10]339-350。第二个历史决议还在制定过程中,陈云就建议中央要提倡学习,尤其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是毛泽东的哲学著作。邓小平表示完全赞同,并要求起草组负责同志要在决议中体现这一条,“结束语中也要加上提倡学习的意思”[6]303-304。1981年3月,邓小平再次强调:“我看应当搞学习运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以后,要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然后要引导大家认真读点书。”[6]381同样,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之前,中共中央于2021年2月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号召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决议通过后,王沪宁在中央宣讲团动员会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入学习和宣讲,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13]这些历史实践充分表明,通过学习达到思想统一和认识提高,是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以解决现实党建问题为导向
三个历史决议的另一重要共同点,就是都有明确的问题导向。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主要针对的是党内对“左”、右倾路线错误,以及对其思想根源认识不清、意见不一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遭受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两次严重挫折。究其思想认识根源,这两次挫折都与当时党内存在的将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密切相关。到20世纪40年代,党内“左”、右倾错误倾向依旧存在,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实践中还时有暴露。1940年3月,王明将其1931年撰写的集中反映其“左”倾错误的小册子,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在延安印行,并加写第三版序言,拿党的历史问题说事,混淆视听。这是一个“挑战性行动”[14]649,严重影响到党内团结和思想行动统一,不利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科学判别党在历史上的路线是非、对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便更加紧迫地摆到了中共中央面前。第二个历史决议针对的问题也很明确,这就是如何科学评价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的历史,尤其是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如前文所述,到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到了“不搞不行”的地步,因为当时党内、国内和国际上都在等中共中央对这些问题拿出一个统一的看法来。[6]305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也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就党的政治建设而言,虽然中共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无须讳言,“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存在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严重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过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大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四大危险”尖锐且严峻,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15]43-44。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同志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并列举了种种表现。[16]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17]习近平总书记三令五申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多次列举这方面存在问题的表现,集中反映了新征程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紧迫性,也体现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这方面的问题导向。
四、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
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形式,对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对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意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时,明确提出“两个确立”,即“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12]。在大历史视野下,“两个确立”是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的传承。这一党建形式以“团结—批评—团结”的思想教育方式,成功解决了一定时期内由历史认识分歧带来的党内思想不够统一、步调不太一致,以及党内不够团结和战斗力不强等问题。这一党的政治建设形式发挥作用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核心,从而在政治上使党组织能够以科学方式凝聚共识、提升权威和实现集中统一领导。有了坚强领导核心的党组织在面对党内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等问题时,就能够以制度化方式和正常组织渠道去解决,由此避免了山头主义、派系斗争等残酷的政治斗争方式。不得不说,在中共党建史上这是一个重大创造。正如胡乔木所述:“这表明党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这个传统是有世界意义的。”[3]73从党的政治建设规律看,在这一传统影响下制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提出“两个确立”,是历史逻辑和现实政治逻辑发展的必然。
(二)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意义
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每一次实践,都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执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如前文所述,讨论历史问题、阐述路线是非,对照阐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同时也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全党的领导地位,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执行,通过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中国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专门用一个部分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为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素材,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做好了理论准备;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重点,明确提出“两个确立”重大思想,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对新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次历史实践表明,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推进器。
(三)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胜利前进的意义
以历史决议形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着眼于把当今世界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人民拥护爱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党建形式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未来,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利益保护为念。毛泽东对第一个历史决议作说明时指出:“这个决议不但是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10]282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贯彻和执行,使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心,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执行,不仅实现全党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和执行,也必将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综上所述,通过制定历史决议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建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取得的重大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主体自觉。从理论上系统梳理这一党建形式形成和发展的逻辑理路,深入总结其运行特点和规律,可以为新征程上高质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