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实践及启示*

2022-04-16刘玉珂赵月静

文化软实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农民文化

刘玉珂,赵月静

[提 要]新时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乡村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农民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对象,要让党的理论家喻户晓,就绝不能忽视或遗漏乡村和农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进行了不懈探索,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包括发挥组织建设作用,充实传播队伍;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厚植传播根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传播内容;善用多样化媒介,创新传播方式;关注农民切身利益,明确传播导向等。回望历史,总结和承扬这些宝贵经验,对于当前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如何让亿万农民掌握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一个全新的历史性课题,因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主体性地位,其思想和行动都蕴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农民群体具有鲜明特征,在经济上,农耕生计条件下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倾向于规避风险、保守稳赢;在文化观念上,村落文化生态特征明显,农民文化程度不高、重迷信、遵礼俗、顾家庭;在社会行动方面,则表现得缺乏组织纪律性、趋同性强,其集体行动往往是被动员的结果。若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就绝不能脱离这些特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把握农民的群体特征,结合乡土社会实际在乡村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宣传和教育中逐步将党的信仰、纲领、方针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推动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被视作向农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依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力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农村和农民的冲击也日趋明显。因此,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对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发挥组织建设作用,充实传播队伍

建立高效的组织系统与做好宣传工作息息相关,正如194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中所提出的:“宣传鼓动工作的发展,有赖于宣传鼓动组织机构的健全。”(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3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民群体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薄弱,参与集体行动的自主性不强,因此,建立组织与部门进行统一领导、集中人才充实传播队伍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地区传播的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建立政治组织和宣传机构来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组织建设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党领导的农民协会和妇女代表大会等群众性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相应的组织功能。农会团结联合了大批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打击旧势力、旧思想和旧制度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真正办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党领导的农会等组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政权的控制,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后,农村党支部逐步建立并成为农村革命和各项事业的重要支点。(3)参见:杨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及其经验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176.通过选拔出觉悟较高的农民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按期召集农村党员学习马列主义和时政内容,施行普遍的选举制度,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政权中来,享受民主权利,贡献民主建设力量,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广泛传播。政治组织的设立使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实现了集中性和常态化。在宣传机构设立方面,1924年党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宣传部。1929年,中央明确指出:“中央宣传部应该是全国宣传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导机关,他不只是对中央的宣传工作负责,而应当是对全国的宣传工作负责。”(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273.同时还健全了中央宣传部的组织结构,并明确了各科各委的工作范围。文教方面,成立了教育局、艺术局等,并创办学校、编写教材、灵活宣讲,系统地向农民介绍党的理论。这些组织机构的设立为农民深入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提供了途径,在动员群众、协调资源、建立高效传播网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得以持久和稳定。

没有组织便没有力量,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历史启示我们,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工作,就必须发挥好组织建设作用,充实传播队伍。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农民紧密团结起来。将农村基层党委、党支部的组织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起来,有效运用党的组织活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通过党的代表大会学习、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和党校教育等集中形式强化农村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实际讨论现实问题,增强农村党员的党性自觉和政治素养,使之成为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号召群众的得力干将。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身作则,成为在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二是要注重系统的宣传机构和传播网络建设。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进一步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媒体等多层级媒体融合发展格局,重点加强推进县级融媒体的发展。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基础,推动信息汇聚、资源整合和用户连接,以在地化的语言、故事和全方位、全天候、多领域的样态,实现对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政务服务的双重功能,夯实媒体传播生态体系的根基。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传播效果。要善于发挥社会组织建设的引领作用,通过引导、支持群众自发成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结合组织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学习、讲座培训及文娱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红色文化故事等融入其中,展现其生动样貌,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厚植传播根基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政治进步的基础。传播学认为,受众的文化程度关系其信息接收和理解能力,进而影响传播效果的好坏。(5)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3.亦有研究表明,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呈正相关关系。(6)参见:吴春梅,郝苏君.新生代农民工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基于河南新乡70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调查[J].科学社会主义,2012(2):97.然而,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小农意识、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因此,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先行提高农民文化素养。

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曾指出:“没有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就学不进去,学好了文化,随时都可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为了让农民全面、准确、科学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避免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空洞的说教或者生硬的公式,就必须“把边区人民的文化提高到一个必要的程度”(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1.。抗战期间,为摆脱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化荒芜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普遍深入的社会教育,采用了适应群众需要的多种教育方式,以识字组和冬学为主,另有夜校、半日校、民众教育馆等。冬学是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结合体,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重要传播渠道。(9)参见:谭虎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0.此外,还结合新文字运动,倡导使用不标声调、拼写方便、分词连写的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工具。这些系统性的学习教育不仅提升了农民用以识文断字的工具性文化水平,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其中,悄然提升了农民的思想高度。

教育是传播的基础,传播为教育开辟道路,历史已然揭示了两者的互促关系。现今,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农村地区文化状况已颇有改善,但依然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农民基础文化教育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农村信息网络的不断完善,多元文化思潮涌入农村,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主导地位,使农民的意识形态塑造面临风险。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既要做好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工作,也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方向,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厚植传播根基。具体而言,一是要继续加强基础性教育,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扫盲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继续开办农民开放大学、农民夜校,让农民群体接受系统性的文化教育。可通过建设“学习型乡村”“学习型社区”,为农民自我教育提供发展环境,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搭建农民终身学习发展平台,为农民提供随时随地接受再教育和再学习的机会,以全方位的文化服务来引导农民形成学习知识的良好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农民教育要以乡村精神文化教育为支撑,传承和创新优秀乡土文化,赓续精神命脉。立足当代,要深入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多重价值和精华内涵,将其作为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增强农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促进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深度融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媒介素养。农民的媒介素养体现了农民选择、理解、评估、接受、传播信息的能力,其提升对于阻断错误意识形态发展、遏制不良文化蔓延和减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障碍具有重要作用。可将农民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基层政府管理体系,在加强农村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的经济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参与主流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系统地开展媒介素养培训,培养农民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思维和审视态度,提高农民对信息选择收集、科学处理和有效使用的能力,使媒介成为农民学习知识的良师益友。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握传播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凝练性的理论智慧,实现其大众化传播必须使之由抽象转向具体,由深奥转向通俗,呈现与实际相联系的特征。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讲道:“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1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并由此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此时为世人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大都以中国化的形式出现,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新的理论形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因其适应了当时中国革命长期性、不平衡性的状况和人民迫切想要摆脱压迫和剥削的愿望而逐步被农民理解和接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曾接连发生过多次“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了严重挫折,正是在与这些错误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意识到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中国革命最需要的理论,只有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代表革命发展方向的正确理论。正是由于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特点相结合,其话语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理论风格给后续党的理论创新以重要启迪。

继毛泽东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后,中国共产党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事业从未停止过,在回答时代问题中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创造了一批又一批新的理论成果。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回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回答则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无疑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点内容。

历史证明,只有能作用于时代发展的理论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广泛传播的可行性。因此,当前在乡村传播马克思主义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把握好传播的主要内容。一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传播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包含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应深刻阐释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充分理解和领会新思想的深刻内涵,在乡村地区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传播。二是要传播与当前乡村工作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加强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于乡村发展实际的理论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生产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提炼出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新的科学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具有乡村时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三是要强化理论阐释的生动性和民族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表达方式,用农民熟悉的民族语言来传播马克思主义,诸如用“老虎、苍蝇一起打”来概括反腐斗争,用“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来指导乡村生态建设,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来比喻真抓实干等。新时代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必须把要说的同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大道理通俗化,把政策具体化,让农民听得明白、听得进去、想得清楚。

四 善用多样化媒介,创新传播方式

普遍的文化教育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但农民是具有特定乡土文化传统的群体,如何让农民愿意听、能听懂、喜欢听?曾主管党内外理论宣传工作的张闻天认为:“必须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方式,从通俗的形式到高级的形式,以及由一种形式过渡、转变到另种形式。”(11)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53.“必须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工具,熟知它们一切的性能。”(12)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3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53.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除了把创办和出版群众性报纸杂志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锐利武器之外,还采用了其他三种有效方式。一是艺术化的传播方式,大量运用歌谣、舞蹈、戏剧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歌谣借鉴当地山歌、民谣的曲调,将推翻封建统治、实现工农专政、提倡婚姻自由等思想融入其中,吸引了众多农民参与传唱与创作。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也全面展开,如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团结战斗的《明天》和表现苏联红军为保卫苏维埃而斗争的《骑兵歌》等都受到了军民的欢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还对年画、春联进行改造,如以《五谷丰登》《保卫家乡》等年画歌颂劳动者和红军,宣传拥军爱民的思想,以春联作为识字课本和政治课本,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得到了精神的洗礼。二是直观化的传播方式,使用标语、口号和“三字经”等直观的文字形式,简单明快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标语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革命战争动员等,宣传的语句力求简单、明了、清楚、透彻。“中国共产党好”“苏维埃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不胫而走。正如毛泽东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简单的标语和普遍的群众集会宣传就能引动整个农村,这对于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启迪发动群众、动摇敌人信念十分有效。三是便捷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广播、无线电通信等媒介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1931年,红色中华新闻台初设,从空中架起一座桥梁,对外播发通讯专电,对内开展各种内容生动活泼的播音宣传。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广播内容有国内国际新闻、报刊社论、名人讲演、革命故事、科学常识、音乐戏曲等,将马克思主义和党中央的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

这些创造性的传播方式启示我们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艺术化与通俗化工作,注重传播媒介的选取和传播技巧的应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具言之,一是要借助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以农民熟悉的、喜爱的渠道进行传播。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引起农民的情感共鸣。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达到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如可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民本、爱国、大同理想等内容相结合,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秧歌、年画、春联、戏剧、电影、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相适配,在利用、改造、革新传统艺术形式中将先进思想传达给农民大众。二是要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和社交媒体平台在农村传播马克思主义。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设备全民普及,移动直播和短视频迅速发展,农民接受和反馈信息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拓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媒介平台应发挥技术精准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的分析预测功能,掌握用户阅读习惯和浏览习惯,洞悉农民用户的使用需求,把握好传播的时度效,做到精准传播,让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落细、落小和落实。同时要改善算法推荐功能,以“更聪明的算法”将马克思主义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对于传播者而言,需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情感体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赋予传播内容更多的“故事性”“生活化”“场景化”,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戏剧、电影、小品等投放到最潮流的传播渠道,让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触手可及。要善于掌握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策略和流量密码,采用多种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诸如通过由浅入深、诉诸感情、寓观点于材料之中等方式达到传播目的。此外,还可以借助日趋成熟的AR、VR和5G技术使受众身临其境,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体验,利用各平台的互动功能,增强产品的互动性,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与受众展开平等对话,赋予文化产品以“活水来”的生命力。

五 关注农民切身利益,明确传播导向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彻底击中”大众,都必须在实践中显明其效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37.“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便是形成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革命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来源。作为创造了辉煌农业文明的主体,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想要用思想掌握农民,必须关注农民的切身利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这个核心,尽最大可能团结革命力量,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插牌分田运动,烧毁地主的田契,按人口平均分田,让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都梦寐以求的土地。《井冈山土地法》改变了几千年来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土地关系,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主人翁的地位,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革命热情被点燃,对党宣传的土地革命的实际意义、力量依靠、革命策略等问题有了具体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入。分田运动当年井冈山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增长了20%,广大农民积极缴纳公粮、参军参战、送鞋送粮,从而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5)参见:打土豪,分田地!这里,诞生了中共第一部土地法[EB/OL].(2021-06-09)[2022-06-22].http://vtoutiao.zngue.com/detail/196140.html.不仅如此,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我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1942年,毛泽东就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情况又进一步总结道:“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人民呢?就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说来,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这些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提供了巨大帮助,为农民群众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基础。

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重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缩影。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与贫困作斗争,终于在2020年底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一是要在宏观上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组织振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和农民富裕富足。要致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发展中逐渐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现实的共同富裕深化农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二是在微观上践行群众路线,将其贯彻到每一项实际工作当中。要强化群众观点,涵养“知行合一”的群众情怀,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办事情,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善为群众谋利。为此,就“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深入乡间地头做调研,了解群众所难、所急、所盼、所求。同时还要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改善和创新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要杜绝命令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采取实际的、具体的、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要学会利用新媒体展开群众工作,搭建多元功能平台、创新服务项目,提供精细服务,真正做到“到群众中去”。

六 结论

在明确农民群体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性力量,让农民群体掌握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基础上,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乡村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五个方面的实践及启示,包括传播的主体、内容、客体、方式及传播导向。同时,还基于学科交叉的视点,根据传播学中的分众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探讨了新时代条件下创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维和基本路径。第一,传播学中的“分众理论”强调,传播要遵循对象层次化、受众细分化的原则,当前在乡村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样要遵循这个原则,要在分析农民群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仍需要通过系统学习来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要求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其思想中的指导地位;而针对目前农民群体知识水平相对不高的现状,就是要在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际的改革、生产劳动中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二,回归实践的观点认为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增强理论认同,更要引导农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因而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单纯地理解为传播学领域的问题,事实上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更多地从实践角度出发寻找面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突破点。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成功实践,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在乡村传播的关键点,科学揭示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于当前在实践中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长远来看也必将有益于乡村社会的发展。一是通过有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农民心中,外化于农民行动中,这对于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具有巨大的支撑作用,不仅能赋予其科学的理论指导,更能焕发其内生性的活力,使全员参与、共同发力成为可能。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乡村的传播必然有利于抵制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守护意识形态主阵地,促进党群同心。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农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