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历史意识与共同价值话语*
2022-04-16林丹
林 丹
[提 要]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为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丰富的世界历史意识,以大历史观回答了世界的“时代之问”,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协和精神”文明基因的时代升华。共同价值话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各国普遍树立安全意识,成为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基本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战略布局勾勒出“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核心密码,深刻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希冀,符合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对推动各国走和平合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各国迫切呼吁建立一个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新时代的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冲突与发展共生,全球化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习近平将“坚持胸怀天下”纳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十个坚持”之维,这是继2021年“七一”重要讲话提出将“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重要内容后,进一步以面向世界兼济天下的胸怀探究“人类向何处去”的历史规律,深刻地揭示了百年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历史逻辑与运作机理、“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战略布局与核心密码。从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载着更为复杂的现代性使命。中国现代化发展与全球现代化发展紧密相连,中国担负起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殊经验和发展规律上升为促进全球发展的普遍经验和规律的使命,为化解与治理人类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饱含世界历史意识的理念,又是熔铸全人类利益的共同价值话语,也是一项彰显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伟大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希冀,符合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对推动各国走和平合作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世界历史意识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后又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个适应时代潮流的治理理念,而且是一个聚势共赢、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这一重要的理念饱含丰富的世界历史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人类解放价值追求的历史积淀;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协和精神”文明基因的时代升华,以大历史观回答了世界的“时代之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历史意识是对中华传统“协和万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各国当今处在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中,西方传统治理理念中的利己主义已经不再适用。各国的任何国际行为都不仅仅是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同时也是全球利益的延伸。“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协和万邦。“协和万邦”一词最早出自《尚书》中《尧典》的开篇,强调要先把国家治理好,进而使天下各国和谐融洽,天下众民友好和睦。协和万邦是一种软外交,倡导持久和平。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政治外交理想、优良传统和社会风气,主张人民和睦相处,国家友好往来、互帮互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历史意识是对中华传统“以和为贵”思想的时代升华。“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构成了世界历史意识的思想渊源。自汉武帝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儒家崇尚以和为贵。“和”思想也渗透在当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整体内容中。“以和为贵”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治国与处事,甚至在塑造民族性格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墨家提出“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墨子·天志下》),孕育了以和为贵的思想内涵;“达则兼济天下”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德不孤,必有邻”表现了以仁德感召人的理想;“君子和而不同”表达了不能将自身意愿强加于人、以霸道作风主宰他人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分强调国家之间的不冲突与不对抗,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反对国与国之间相互对抗的态势,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解决国际上各种形式的冲突,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饱含深刻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对内实行协商的“大民主”、对外实行协和协调的“大外交”的治国大道与交往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历史意识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实践根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的是各国同舟共济,通过合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对于传统封闭式、零和式的交往观而言是一种质的升华与飞跃。对外开放是中国促进改革、推动发展,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外交工作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制胜法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事实证明,封闭自己、逆全球化是没有出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全球各民族国家同舟共济,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
“一带一路”倡议亦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世界历史意识转向的重要载体和现实依托,表达了中国从自身做起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决心。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载体架设合作之桥,致力于实现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彰显了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数字场域时代来临,各个民族、地区、国家的利益与行为都超越地缘政治范畴,延伸至国际社会共同体,重塑为世界利益范畴。“与子同德,与子共赢”(《诗经·秦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各个国家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面对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各国只有同舟共济、深化合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中国的外交战略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规划、从重点处理自身相关国际事务转向全面参与国际事务、从有限度地关切国际问题转向负责任地处理国际问题,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型外交范式和外交理论的基本形成。中国已经迎来“大外交时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独一无二的行为方式和行事风格,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世界历史的意识和行动由自发转向自觉。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熔铸时代共同价值话语
世界历史意识自觉一旦形成,就会进而产生保障国际公共利益的共同价值追求。共同价值是指在承认各个民族国家价值观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探寻符合各民族国家利益的共同价值原则。共同价值话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树立普遍安全意识,成为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基本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建立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这需要以共同价值话语作为支撑。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伟大时代精神的主基调,推进了价值话语的历史性超越,构成党领导人民走向世界中心舞台历史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战略的深刻文明积淀与伟大时代精神主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普遍安全的世界,以共同价值话语作为支撑。“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1)习近平.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2).面对上述威胁与挑战,要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各个国家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保障,避免互相倾轧,营造一个普遍安全、和平中有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向全世界传达共同价值观。“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2)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9-22(2).
共同价值话语发端于人类社会异于动物世界而造就文明社会的互助原则。“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理想。这一对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在某种层面上可以看作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秦汉以后,“亲仁善邻”行动价值原则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借助理想社会的蓝图对现实社会展开批判,构想了“华胥国”和“终北国”。另一方面,不同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倒退循环的历史观,中华民族发展出了人格平等、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提出了“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历史进化观。在此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天下”与“国家”的区别,不再囿于一家一国思维,提出天下高于个体与家族。《吕氏春秋》提出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观念,试图建立“公天下”的价值体系。
共同价值话语形成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深重历史灾难与实现民族觉醒的过程之中。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标榜、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主张。康有为的“三世说”和《大同书》接受了西方乌托邦思想,对传统大同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了破除“九界”、全球一体、至公、至平、至仁、至治的未来社会模式。康有为的学说主要是用“民主、君主、民权、军权”等西学概念或观点阐发儒学,儒表西里,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在欧风美雨冲击下努力探索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改造。尽管康有为“大同世界”的理想最终破产,但是其融贯中西的情怀值得肯定。此外,孙中山多次使用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论阐释“三民主义”,既是对传统大同世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共同价值的探索。这种共同价值追求是如此牢固和持久,不仅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深深地影响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实践探索。
共同价值话语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逐渐步入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但中国并没有因为综合国力的强盛而压迫掠夺其他国家,而是发出了永不称霸的承诺,在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容他人侵犯的同时,始终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与他国进行平等的交往,并致力于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构建,以遵循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中体现中国责任与中国担当。当今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基于综合国力强弱的国家权力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以平等的交往观为前提。因此,当前的国际治理体系亟须改革。只有真正树立起强不欺弱、富不辱贫的平等国际交往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才能落到实处。
共同价值话语塑造于新时代中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大趋势的宏观驾驭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准确把握,更是凝结着对全人类公共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全面探索。共同价值蕴含着兼容性与开放性,强不欺弱、富不辱贫的平等国际交往观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中充斥着人道主义精神与平等互助精神。一是以“协”为基点,追求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维系统的全面整合和高度统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二是以“和”为诉求,作为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处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价值旨归,它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三是借鉴“中庸之道”,将公平正义的社会诉求与宽容感恩的情感相结合,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四是汲取“成人之道”,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和号召力的共同价值体系。道德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两个文明”的携手前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昭示出走合作共赢道路的合理性,在调动共同体从事物质生活实践积极性的基础上,规范共同体道德行为,保障整个人类社会系统高效有序运行,达到整体和谐,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熔铸着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价值理想,主张以柔性博弈代替硬实力比拼的协调范式等新型国际关系观。当今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基于综合国力强弱的国家权力观,推进当前国际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以平等的交往观为前提,推动构建熔铸时代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内外相驱动的战略布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战略布局勾勒出“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核心密码,这是基于历史考察的升华与飞跃,标志着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的历史性成就与变革。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无数人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同文明在世界舞台上互相交流也激烈碰撞;全球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各国反思战争带来的危害,主张构建一个维护整体安全的共同体,致力于描绘一幅全球普遍安全的和平发展图景;呼吁各国能够平等地包容不同文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搭建起一个互助互鉴新世界;呼吁各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起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美丽世界。这些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国为世界勾勒的美好愿景。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协同共治的全球治理格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一词并非舶来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历史进步中逐步形成了“治理”的思想基础。尧舜时期中华民族就开始对治世进行思考。《商君书·修权》中“公私之交,存亡之本”说的就是尧舜以天下为公,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夏商周三代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尧舜之治,形成了治理国家理念的传承。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广泛地将“治理”的概念用于治国、平天下的抒发。儒家强调“仁政”“德礼教化”。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和”的重要性。实际上,“和”是传统“和治”的治道目标。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的社会理想,并从人类的恻隐之心以及人性本善的信念出发,推导出实现仁政的可能性。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法家宣扬“以法治国”“废私立公”,《韩非子》有“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的说法。这些关于治理的思想都体现了先哲们追求“平治天下”的精神志向,与“暴力”“扩张”的早期西方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精神志向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协同共治理念体现在其主张构建一个以和为贵的世界。要以和为贵的思想内涵要求国与国之间不要互相攻击,不以大欺小,和平相处而不互相残害,从而营造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中华传统思想中,“和”是普遍追求。世界文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在于其多样性,中华文明因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而丰富多彩、熠熠生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生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事物的千差万别乃是自然规律,具有必然性。“和而不同”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理念,如今也被沿用至我国外交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中华传统“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滴水难以一直存在,然而汇聚了百川的大海则是生生不息的,世界文明也是如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这需要我们坚持文明互鉴、取长补短,在继承中超越、在交融中升华。中国在进行对外交往时,从不搞“一言堂”,不以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导文化为追求目标,而是奉行有序交流和传播中国文化。习近平曾说:“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优秀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要对不同的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还要采取行动,从不同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是态度与行动的统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国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应当坚持的态度。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承胸怀天下的发展格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包容情怀的民族,“海纳百川”成为千百年来指导中华民族为人处事、为政待民的重要理念。“海纳百川”“合作共赢”超越国家的界限,倡导各国加入合作的潮流,而中国也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习近平大力倡导共商架设合作之桥、促进共同繁荣大计,他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4)习近平.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1-10-15(2).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打破了“灯塔国”所占据的丈量世界真理以及他国发展的道义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天下为公”思想。费孝通曾提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这对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立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的建立需要我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支撑。面对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各国应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使大小国家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保障,避免互相倾轧,营造一个普遍安全、和平中有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向全世界传达中国“天下为公”的价值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是平等发展,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等级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遵守联合国的宗旨。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0.这是我国一直坚持也将始终坚持的外交观念和态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要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以平等的交往观为前提。因此,推进当前国际治理体系变革,只有树立起强不欺弱、富不辱贫的平等国际交往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精髓才能落到实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的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思想是对传统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苛的等级观念的历史性超越,体现了中华文化精髓的历久弥新和经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应有的大国担当。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不容他人侵犯的同时,始终担负着大国责任,发出永不称霸的承诺,与他国进行平等交往,致力于公正的国际治理体系的构建,不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合理利益。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开放共享的战略目标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日益成熟,信息传播日益瞬时化和全球化,多元化的大众媒体对全球政治的影响与日俱增。不仅如此,随着媒介技术更新迭代,新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形成了国家话语与国际形象多元传播和整体参与的新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开放、共享作为战略目标,升华了传统的合作观,旨在构建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世界、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美丽世界。
开放共享的战略目标要求借鉴“中庸之道”,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中”指的是事物在数量方面的恰到好处、在结构方面的不偏不倚,并由此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呈现出“和”的状态。新时代赋予“天下大同”以全新的时代内涵,倡导构建基于公平正义的社会基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同时留给多元文化丰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天下大同”并非排除异己,而是追求“和而不同”。
开放共享的战略目标强调国家之间的不冲突与不对抗,主张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反对国与国之间冲突对抗,提倡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针对解决国际上各种形式的冲突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意识,包含着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治国大道与交往智慧。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就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共同价值话语智慧。
开放共享的战略目标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倡导各国加入合作的潮流。在这方面中国也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坚持开放包容 推动联动增长》的演讲,大力倡导共商架设合作之桥、促进共同繁荣大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响应与支持,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共同繁荣、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也是对传统合作观的根本性升华。
中国身体力行地履行与践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蕴的世界历史意识与共同价值,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和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均衡发展,带头发挥金砖国家积极作用,并且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大国担当,这些都是对“中国威胁论”做出的掷地有声的回应。如今,逆全球化浪潮再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始终坚信没有人能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哪个国家单独面对危机能从容而退,世界各国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与共的。中国勇担“世界之中国”的责任,面对世界历史发展所提出的时代挑战,以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导向,贡献出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利益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熔铸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