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及湖南元素*

2022-04-16曾长秋

文化软实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湖南人湖南红色

曾长秋

[提 要]湖南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和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从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就有了自己的红色文化。它的产生与形成基于党领导下的湖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这一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浸润着湖湘优秀文化的基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湘籍共产党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展示了湖南人敢于变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鲜明品格,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中的红色基因和湖南元素。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说:“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走出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暴动、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85.以上评价,精辟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湖南红色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也凸显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湖南基因和湖南元素。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湖南这片红色热土就产生和形成了自己的红色文化。它作为全国红色文化家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库中的瑰宝,基于党领导下湖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湖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湖南人特有的“精、气、神”,呈现出敢于变革的创新性、敢于斗争的革命性、敢于胜利的进取性等内涵特质,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一 湖湘文化和湘籍共产党人孕育湖南红色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其独特的精神基因,才能够形成不同于他国、他民族的人文传统和文化习惯,走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回首百年党史我们可以看到:天下为公、以人为本、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被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吸收接纳,深深融入自己的血液中。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湖南作为一方红色热土,寸土千滴英雄血,一步一尊英雄躯,是彰显革命精神的高地。红色文化是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精神文明硕果,拥有自己的政治优势并成为党的传家宝。它的生成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包括当时湖南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革命实践造就的湖南人的斗争精神等。

(一)近代社会的变革成为湖南红色文化滋生扎根的土壤

红色代表革命,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文化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发生重大事件或由著名人物留存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成果;狭义的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实践留存的文化遗产。中国红色文化是在近代以来的革命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融合特定区域内的多元文化,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湖南也是如此。20世纪初期,湖南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正是在这一块变革的土壤上掀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并与湖湘优秀文化相融合,催生了自己的红色文化。

湖南红色文化滋生的土壤,与近代湖南社会经济变革分不开。1899年以后,湖南境内的岳阳、长沙、湘潭等城市相继开埠,西方文化、经济、政治势力随之进入湖南。相当部分的生产原料和商品市场被列强占有,甚至被攫取了湖南多地铅锌矿的开采权和粤汉铁路湖南段的修筑权,而民族企业的发展则步履维艰。西方宗教势力与官府勾结,迫使湖南农民纷纷加入哥老会和天地会,长沙还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抢米风潮。1916年,在湘各国领事联合向湖南当局施压,设立华洋诉讼处,这严重侵害了湖南的司法权。湖南先进的知识分子密切关注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深深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开始探索救国的真理。

同时,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成为军阀长期拉锯的战场,再加上灾害严重,地主大肆侵吞农民土地,北洋军阀把持的省政府频繁征收各项苛捐杂税,物价飞涨,湖南广大民众不堪重负,社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开篇就强调:“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于是乎起了改革,起了反抗。”(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239.决心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的运动中,起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众自由解放,这成为湖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最显著的特点,使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在湖湘大地扎根。

(二)湖湘文化的传承成为湖南红色文化形成的人才背景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脉。湖南人在近现代传承湖湘文化,大兴变革之风,推动历史前进,打造了红色文化形成的人才高地。近现代湖南人才辈出,从湖湘学派的“实事求是”,到王船山的“实学”;从魏源批判考据学开启晚清务实风气,到曾国藩办洋务创设安庆军械所、左宗棠继而开办福州船政局,中国近代工业由此起步。尤其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造就了湖南的两个人才群: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创学会、开学堂、办报纸;黄兴、蔡锷、宋教仁等建政党、组军队、制宪法、发展工商业等。

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搬迁到岳麓书院办学,以校长宾步程书写的“实事求是”匾额作为校训,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坚持实业报国。湖湘文化蕴含的“实事求是”传统,对湖南革命领袖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毛泽东早年在东山学堂读书时,就从《东山书院记》中看到了“实事求是”一词。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学校制定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章程》,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正是依据“实事求是”的精神,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开辟农村根据地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正如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报告中所指出的:“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1942年他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诠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党的七大正式将“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写入党章。“实事求是”也由此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79.习近平根据毛泽东阐发的这一论述,揭示了红色基因形成的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社会主义思潮在湖南开始迅速传播。五四时期,湖南《大公报》刊登了介绍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鼓动思想解放、文化更新的文章,湘雅医学院学生会的《新湖南》提倡“共和时代的新道德”,明德中学的《明德周刊》以“唤起爱国精神为宗旨”等,其呼声振聋发聩。《湘江评论》更是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报纸,李大钊称其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读物。以上报刊的出版发行,使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新思潮在三湘大地广为传播。

此后,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大平台。他在《发起文化书社》的公告中直言:“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为解决脑子饥荒的问题,“文化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353.接着,毛泽东又在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采取读书会、讲演会等形式,研读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化书店及其平江、浏阳等7个分社和散布在许多学校的贩卖部,出售《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俄国之研究》等书籍,促进了湖南人的新觉醒。

(三)共产党人的奋斗成为湖南红色文化延伸的实践平台

五四运动使湖南知识分子进一步感觉到:政治变革必须成立革命团体。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民学会、健学会、俄罗斯研究会等湖南进步团体相继成立,尤其是新民学会以“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组织湖南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使一大批“头脑清醒,志向远大”的青年走出国门,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了启迪工人觉悟、培育党的干部,毛泽东等人还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为社会各阶层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场所。

1920年11月21日,湖南第一个有纲领、有宗旨的工人组织“湖南劳工会”成立(与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工人团体“上海机器工会”同一天成立),会员近8000人,涉及22个工种,这标志着湖南工人运动的新开端。在中共湘区委员会的领导下,安源路矿有了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第一所党校、第一支工人武装、第一个消费合作社,为此后爆发秋收起义和坚持井冈山斗争输送了大批骨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在长沙、安源、水口山、粤汉铁路发动罢工斗争,这是毛泽东从事工人运动的最初实践;不久他将主要精力用来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农运干部。他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他在韶山办夜校,建立了20多个秘密农会,1925年成立的中共韶山支部是我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因此,)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通过斗争,“农村里地主势力一倒,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农民运动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奠定了基础。工农红军创建的12块革命根据地,其中名称带“湘”字的就有湘赣、湘鄂赣、湘鄂西、湘鄂川黔。这一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都凝结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湘籍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从八路军359旅南下到长沙和平解放,无一不显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湖南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彭德怀等五任湘籍志愿军司令员率6.7万湖湘子弟兵奔赴朝鲜前线,用生命和热血演绎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三湘儿女更是奋勇当先,无论是建造“人间银河”韶山灌区、治理八百里洞庭、修筑湘黔铁路,还是支边云南以及“八千湘女上天山”,都以满腔热情投入,也成就了一系列壮举,例如,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第一辆微型汽车、第一枚空空导弹等众多“第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湖南涌现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水稻、大功率芯片、遗传生殖医学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深刻诠释了改革开放精神。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湘籍共产党人冲锋在前,团结带领人民战洪水、防“非典”、化危机,展示了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十八洞村作为习近平“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省68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脱帽,生动体现了脱贫攻坚精神。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湖南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成为疫情暴发初期全国首个动态清零的省份,与全国人民一道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从雷锋的成长到“欧阳海之歌”,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从“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到“大飞机制动第一人”黄伯云等,均展现了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的湖南元素。

二 湘籍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彰显湖南红色文化特征

历史绝不是割裂的,文化基因总以各种形式植根人们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对历史进程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红色基因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共产党人的遗传因子。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与党领导人民在湖南的伟大社会革命紧密相连,饱含湘籍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湖南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湖南人特有的“精、气、神”,呈现出“敢于变革的创新性、敢于斗争的革命性、敢于胜利的进取性”等内涵特质,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一)湘籍共产党人敢于变革的创新性

变革、创新是事物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诚如《现代中国文学史》作者钱基博(钱钟书之父)对湖南人所做的分析,湖南人具有“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11)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5:1.他是从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来阐述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的性格的,符合湖南人责任无所不在、担当义不容辞的品格。如果进一步从湘籍共产党员的内涵特质分析,就会发现他们能够做到敢于变革、敢为人先。

敢于担责、勇于创新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质,湘籍共产党员亦不例外。众所周知,湖南最早发出“建党先声”。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策源地和初心萌发地,在各省和海外8个早期党组织中,20名湘籍先进分子参加了其中6地(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法国、日本)的建党活动,并有4人(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出席了中共一大。湖南产生了第一个省级党组织——中共湖南支部、开办了中共最早的干部学校——湖南自修大学、第一次建立了共产党自己的军队——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还拥有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的建党理论家蔡和森、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缪伯英、第一位产业工人党员和工运领袖李中、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兼妇女部长向警予,等等,这些湘籍革命家是湖南红色文化的缔造者,正是因为他们践行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变革现实,使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开创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地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锻造地。

三湘四水激荡英雄壮歌,锦绣潇湘深植红色基因。湖湘文化孕育的创新精神被湖南早期革命家传承,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发出“建党先声”,并在文化书社成立了湖南的早期党组织。蔡和森在法国召开蒙达尔纪会议讨论建党,不久提议将新民学会外围团体“工学世界社”更名“少年共产党”。国内多地甚至海外的中共早期组织,都有湖南人的身影。经过普查,湖南有1832处革命遗址。湖南的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从湖南劳工会牺牲的中国无产阶级第一个烈士黄爱、庞人铨到粤汉铁路、安源路矿大罢工,从“岳北农工会”到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等,无一不说明湖南人敢于创新、勇立潮头。尤其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在远离工人阶级的农村闹革命而且取得成功,无疑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都不曾设想到的。湘籍革命家勇闯新路,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相继发动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宜章起义、湘西桑植起义等,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开展武装割据,建立工农政权,最后夺取城市,建立了新中国,体现了湖南人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今天,湘籍共产党员仍在赓续红色血脉,接续百年奋斗,全力谱写湖南转型发展新篇章。

(二)湘籍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革命性

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其重要内核即敢于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0.近代以来湖南人就表现出自强不息的顽强生命力,“无湘不成军”即是湖南人自强不息的写照。陈独秀评价:“我们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13)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44.他盛赞了湖南人“扎硬寨、打死战”的韧性。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湘籍共产党人一手拿起“批判的武器”,一手进行“武器的批判”,批判和奋斗精神成为湖南人的特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如毛泽东所强调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1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24.他一再提倡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气势,去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敢于压倒一切敌人。

重温湖南党组织和湘籍共产党员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深深为其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所震撼。“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恰到好处地概括了湖南人的精气神。“心忧天下”是湖南人的情怀,“敢为人先”是湖南人的胆识,“经世致用”是湖南人的智慧,“坚韧不拔”是湖南人的意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湖南印记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彰显湖南元素的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攻坚脱贫精神(十八洞村)等,湘籍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一再演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力,改变了旧社会遗留的国衰民弱、一盘散沙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却不拘泥于斗争本身,而是在斗争中寻求对立面转化——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中国的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任务即反帝反封建——湖南人为中共二大制定革命纲领作出了特殊贡献。例如,蔡和森在《统一、借债与国民党》一文中指出,要“努力完成民主革命,推翻军阀及国际帝国主义在中国之特权与压迫,建立完全自主的独立国家”(15)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9.。毛泽东则强调,湖南地区应着重培养劳工的三种权利——“大家注意,就请注意到劳工的三件事:一、劳工的生存权,二、劳工的劳动权,三、劳工的劳动全收权。”(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与此同时,湖南农民运动有条不紊地推进,及至井冈山斗争提出“农民协会与政府本来不同一个系统的,并且此种农民政权的行使,各省需要几个中心的县份做榜样。湖南已经颁布过区乡村自治条例,湖北亦可开始, 广东则在例外。”(1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开展土地革命,分田分地,推动工农武装割据走向高潮。汝城县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呈现了军民鱼水情,红34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事迹彰显了牺牲奋斗精神。据统计,1927年至1949年间,全国有姓名可查的革命烈士370多万人,湖南籍的就有20多万人。湖南人有血性,最有名的豪言壮语就是夏明翰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种牺牲精神,就是湖南人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湘籍共产党人敢于胜利的进取性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和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湘籍共产党员敢于胜利的进取性与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分不开。在党的百年历史上,湘籍先驱者发出“建党先声”、打造“建军摇篮”、开拓“建政先河”,创造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为中国共产党雄壮多彩的精神谱系增添了鲜红的湖南元素,烙下了闪亮的湖南印记,使湖南红色文化呈现出破旧立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进取性。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湘籍革命家也不例外。他们不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而且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勇于开创新局面、勇于走向新时代。湘籍革命家的品质在于:勇于探索,敢于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发起新民学会,会员们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萌发了革命初心,与今天“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一脉相通。他们开办文化书社,发起俄罗斯研究会,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积蓄了革命人才;他们创建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中学,成为培养湘籍革命家的摇篮;他们在驱张运动中提出改造湖南的自治方案,勇于摆脱军阀统治;他们摒弃国民革命的旗号,组建工农革命军(红军、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成立苏维埃政权,为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探索了新路。

为何湘籍革命家具有强烈的进取性?青年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起直至晚年,从未放弃追求和奋斗。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所言:毛泽东“极其痛恨一成不变,他认为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动,将来也永远如此。”(19)罗斯·特里尔.毛泽东的后半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55.湘籍革命家不惧牺牲,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历史记载了他们为革命献身的誓言:何叔衡的“我为苏维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郭亮、蔡和森、向警予、左权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使敌人哀号“撼山易、撼湖南人难”。今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增添了红色文化内涵,体现了湖南人深深的爱党爱国情怀。

三 传承红色基因和拓展湖南红色文化的建议

湖南是旅游大省,特别是红色资源异常丰富。可是当前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如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欠明确;缺乏层级开发和整体保护规划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需加强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整合,传播手段也亟待提高。为了发扬革命传统、践行初心使命,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要把红色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和保护好,使红色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要按照党中央加强文化建设的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的要求,以实现中国梦的“湖南篇章”为己任,做好“全省一盘棋”的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和体制及运行机制、提供经费和保障条件支持、加强队伍尤其是新人的培训。除此以外,还要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以“大众化”路径传承红色基因

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是红色资源的灵魂,也是红色基因密码的外在表征,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既要突出革命英雄主义,又要挖掘普通群众的“平凡小事”,讲好红色故事。例如,发生在湖南境内“半条被子”“断肠明志”等故事,就非常生动地演绎了长征精神。还有夏明翰、雷锋等人的故事,成为湖南一张张文旅名片。可是,过去由于党史被部分群众视为“官方文化”,对某些内容不完全相信。对此,我们要发挥红色故事“接地气”的优势,增加群众的参与度,把革命根据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供养分。为此,要通过“大众化”的传播路径,推出红色系列故事、红色系列教材、红色系列精品课程、党性教育系列特色课程,创作红色主题教育和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彰显红色文化在铸魂育人中的重要价值和领航作用。

(二)以“多元化”格局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包括“软”风格与“硬”风格两方面:建筑雕塑、园林景观是我们能直观感受的“硬”风格,而湖湘文化则是“软”风格。创新湖南文旅产业离不开湖湘文化古香古色的底蕴,传播时要厘清湖湘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中湖南元素的关系,凸显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杰出人物的气质、品格和价值观。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岳麓书院就是很好的品牌。同时,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适度开发景区内的自然环境,以青山绿水等环境资源支撑旅游,留住游客,拉动消费。还需借鉴商业地产的某些设计理念,从空间、时间双向角度设计建筑、道路等景观组合,力求将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将革命文物与历史文化、特色建筑与山水风光有机结合起来,集观光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实现“红”“绿”“古”三色多元化协同发展。

(三)以“一体化”平台传承红色基因

凡涉及红色资源的重点市县和重点景区,要发挥“一体化”和“产业化”的示范作用,做大做强红色文化产业。例如,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名人故居的品牌效应,辐射湘中、湘北相关市县;在湘东革命老区以平江、浏阳为中心,利用开国将军“集群现象”,建设湖南开国将军文化园;加大对桑植、芷江纪念地的建设力度,提升湘西苏区和抗战受降地在全国的影响力;优化宜章、桂东等县的旅游设施,拓展湘南革命资源的教育功能,等等,由省里统筹规划,各市州县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建设红色旅游走廊或系列经典线路(如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可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市场优势,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开发,做到产业化推进。完整的文旅产业链还包括文化产品的开发、红色音像和图书的发行、红色歌舞和戏剧的演出以及通过讲座、动漫、公益广告等展示红色文化。艺术形式具备极强的识别度,可在全社会营造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氛围,通过听、诵、唱、写、讲、演、舞、摄影等方式开展各项赛事提升参与度,增强培根铸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数字化”手段传承红色基因

突破传统宣传模式,以“数字化”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当前传播红色文化的重点领域是各级各类学校,重点人群是在校学生。绝大部分人都在使用电脑博客和手机微信,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从而强化了信息的辐射功能。资讯日新月异而且海量,要特别注重对网民加以引导,使其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浏览红色经典,上传红色故事,当好红色网络宣传员。时至今日,各红色文化场馆虽然都有多媒体设备和自己的网站,却各自为战,这就需要联网传播,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大气候”。要以“互联网+”为抓手,建设湖南红色资源数据库,拓展“互联网+红色文化”或者“互联网+红色旅游”。一方面,政府可依托大型网站(如湖南“红网”)来做这项工作,以提高点击率和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可委托某单位(如省委党史研究院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来开发专门网站,或建设湖南红色资源数据库。该数据库可链接省内外所有的红色文化场馆,使红色文化及其资源实现在线传播。通过以上平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湖南红色文化高地。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传承红色基因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信仰、信念和信心的力量,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在伟大建党精神及党的精神谱系中蕴含众多红色基因与湖南元素,我们必须珍视它,将其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保持精气神,建功新时代,做奋进新征程的实践者、奋进者、搏击者,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传下去,把毛泽东的家乡建设好、发展好,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猜你喜欢

湖南人湖南红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是湖南人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开掘——读《湖南人的精神》有感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追忆红色浪漫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湖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