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作实践中的形式与问题
——以舞蹈《可咸可甜》为例
2022-04-16费佳凤
孙 琪 费佳凤
(1.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海洋文化中心舟山市文化馆,浙江 舟山 316023; 2.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浙江 舟山316000)
引言
有的人认为,舞蹈创作是协作活动,过程中会将创作者的智慧编创为具体形式,进而达到创作者内在情感激发的目的,再以表演者关节、骨骼、器官与肌肉等运动媒介的外部组织形式为素材,最后加入精神层面的个性化成分,舞蹈表演活动就会富有生命力。有的人则认为舞蹈创作源于创作者的个性,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个性外化为表达和交流的形式,因此,创作者的个性应贯穿于整部作品。另外,表演者的肌肉运动知觉的知识、运动的深层理论和节奏律动,以及感觉与动作表达之间的关系,都影响舞蹈的表现结果。那么,舞蹈创作该体现何种形式?该反映什么内容?该表达哪些情感?还存在哪些问题?此类问题是何诱因?此类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将以舞蹈《可咸可甜》创作实践为例,具体进行简要的阐述说明。
一、舞蹈《可咸可甜》创作实践中的形式解读
(一)舞蹈《可咸可甜》的形式感知结构
所谓舞蹈的形式感知结构,就是舞蹈进行艺术审美和创作情感表达的较为明显的、相对外显的方式,具体包括视觉形象结构、听觉形象结构和动觉形象结构三种,而此三种无非为看、听与动作,故而笔者认为较好理解。
首先,视觉形象结构,指的是舞蹈欣赏者通过视觉感官明显可感知到的色彩、线条、形状方面的内容。其中,色彩起眼部神经刺激作用,现代化的舞台色彩为彩色。舞蹈《可咸可甜》整个表演中的色彩来讲,单说色彩的用意,“白色”是这个舞蹈的核心道具,盐田,是海岛的劳动者最为熟悉的内容,是劳动者的动力与精神,虽然乍然间欣赏,很难直接解读出白色的意蕴,但白色既代表了不掺杂质的辛勤劳动,也表现出人们对盐田劳作生活的热死。当然,从色彩搭配方面来讲,舞蹈整体色彩以“暖黄色”和“白色为主”,“一暖一冷”形成明显的色彩对比,但二者同为简约色,对比不够明显,极易让欣赏者忽视“暖黄色”带来的温暖意蕴,让整个表演场景体现出突兀、单调的白色,带给欣赏者明显的金属冷感,整个舞台略显突兀。线条起到联结成形的作用,可由一个点定向移动成形,也可由多个点移动成形。舞蹈《可咸可甜》整个表演中的线条由多个点成形,主要的舞台成形形状以“方形”为主,象征着盐田的形状,还有些变换着的“长形”和“圆形”分别代表劳作中的娱乐场景和劳作中的团结合作场景。舞蹈《可咸可甜》整个表演中的动机以“劳作”为主,部分地方出现斜对称形和其他图形。
其次,听觉形象结构,指的是通过物体的振动所产生的音波,为欣赏者所接受,起到的生理与心理上的情感体验方面的作用。舞蹈创作中常见的听觉形象指的是舞蹈音乐所产生的视觉形象。舞蹈以一对双人舞开始,两位舞者尽管随意变换舞姿,偶尔旖旎,偶尔分散,但自始至终用以体现劳作的工具都牢牢地握在手里。可能在盐田上的劳作也是充满困苦的,就如生活的泪一般,是咸的。但是放弃不是人们的劳作追求和结果,所以,人们在劳作中相互扶持,以彼此作为寄托,或开心的、或怅惘的,又始终坚毅地走向生活。而其中音乐的留白部分则似乎让人们所有情感终于有所倾泻,真正体现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别样美感和形象感。当然,留白总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但留白的时间控制应该是有效的,可稍显简短,但不可时间过长。无声的世界虽然一片安静祥和,但现实中,人们生活在随时随地都有声响的世界里,所以声音早已成为人们的现实需求之一,过长的时间留白,会带给欣赏者一定的难以适从,造成舞蹈表演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动觉形象结构,指的是舞蹈作品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身的动觉受纳器,包括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及关节等所体会到的较为形象的情感体验。简言之,舞蹈动觉形象就是表演者在舞蹈表演中的自我感知,是对人体动态的认知,也是对人体情感的体验。简单举例,《孔雀舞》中表演者手臂的“闪、转、腾、挪”的技术、技巧所带来的震撼,就是表演者对舞蹈动觉的高级驾驭力的突出表现。当舞蹈表演者的动觉驾驭力达到极致时,表演者的手指、眼神、气息、骨骼、体态、立点、力点都会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细腻与美感,也会从中体现出表演者充沛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而舞蹈《可咸可甜》中的动态形象也充分应用了“转、挪、踢、握、屈膝”等不同的动作,以此来体现表演者之间那种“朴实”与“劳作”自由切换的风格,进而塑造人物一个个辛勤劳作、认真生活、朴实简单的劳动者形象,将创作者对舞蹈创作的初心尽数表现出来。
(二)舞蹈《可咸可甜》的群舞形式
随着我国舞蹈创作事业的不断发展,让更多的长斜线、圆弧线等新形式走进舞蹈创编,让舞蹈内容凸显不同的冲突单元和交响效果。就以舞蹈《可咸可甜》为例,此舞蹈同样为群舞舞蹈,舞蹈中通过具体的服饰差距,对舞场主角和其他“配角”进行了明显的区分。与此同时,该舞蹈表演中,也应用了大量的图形视觉审美。例如舞蹈开篇一对夫妻演员伏低身体置于道具之下,所呈现出的一组组三角形状的图案,就带给欣赏者一种海边盐田的视觉冲击。后面随着道具“竿”的入场,出现越来越多的现状变化,“方形”时的拥抱完满,既代表了劳作者之间的协力同进和相互鼓舞,也代表了劳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整部作品以“方”为形状基调,一方面,体现出了舞蹈的核心道具盐田的形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整部作品“完满”的情感态度和结果。
但《可咸可甜》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舞剧创作者的观念转变特征,仍是选用“群舞就是整齐划一的表演形式”的创作认知,对具体的舞场主角进行了圈定和区分,此方面是该作品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须知,“咸代表劳动艰辛,甜代表爱情的甜蜜”。“可咸可甜”是一种爱情的常态,同时也是一种盐田劳作者的生活与劳作状态,大家都需要参与到劳作中去获得生存资源,这是一种现实状况。因此,每个表演者都应该是自己的“主角”,都应该是爱情的“主角”,都应该是劳作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主角”的陪衬。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舞蹈艺术创作者开始转变观念,不再将群舞视为“整齐划一的舞动”,反而认为“群舞是一群个体的起舞”,要求群舞表演者开始体现自我的个性与差异。尽管这让很多欣赏者认为舞蹈凌乱不堪,让人们无法去分辨究竟谁是舞场“主角”。但实际上欣赏者只需要盯紧其中之一的或者一组的舞者,就可以达到艺术欣赏和情感体悟的目的。而这样的观念转变,也为现代舞蹈的创作与演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帮助。
二、舞蹈《可咸可甜》创作实践中的问题解读
(一)创作应有的创新性难以突破
舞蹈创作凝聚了创作者不同的情感情境表达,以创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抒发为主,基于此达到艺术审美的升华与标准。不同的舞蹈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本质上应该是有极大差别的。故而,即便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创作者也能够创作出独立且完整的舞场故事,让自我的创作避免千篇一律带来的同质性特征,体现出自我创作的艺术价值。但事实上,现阶段我国整体的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仍旧存在着极大的模仿、抄袭等问题,造成舞蹈作品僵化局面明显,作品之间的相互套用、照搬等现象普遍,造成很多作品自身的艺术感染力明显不足。舞蹈《可咸可甜》,虽然无论是舞台情境创设、道具选择、内容创编等都有所创新,但由于“可咸可甜”取材于网络热词,后又为这一词汇赋予全新的含义,因此,受一些网络环境因素影响,极少数的分解动作中,仍可见网络作品的影子,本身并不会对作品造成影响,但“创作”一词中的创新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创作固有的空洞性难以突破
当前,人们在欣赏很多舞蹈过程中,从中获得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越来越看不懂舞蹈的内在意象与感情”,甚至很多作品,需要读者通过其他渠道做足功课,才能从中读懂舞蹈带来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事实上,近年来,虽然我国现行的舞蹈艺术已经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但这个阶段表现出难以忽视的迷茫性特点。换言之,我国的舞蹈艺术进入了发展迷茫期。另外,随着时代化娱乐性特征的加强和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追求度增加,很多作品的“商演特性”和“金钱诱惑力”越来越突出,舞蹈作品真正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难以再突出,舞蹈的情感缺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作品以“应景之作”的形式出现,尤其各类晚会舞蹈,让人们难以领悟其中真正意图,空洞性成为现阶段舞蹈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让欣赏者觉得毫无看点。而空洞性突出,也是舞蹈《可咸可甜》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以笔者角度来讲,尽管多次观看,也仅是大致对这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所感知,了解到作品的主旨是一对海岛的盐田劳作夫妻之间的劳作辛苦和爱情甜蜜。除此之外,并没有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作品的内涵意蕴。甚至对作品中出现的道具,也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确定为盐田。但不可否认,即便先入为主地意识到舞台白色是盐田,有的情节中那一片片白素素,还是会让人解读为寒冬的雪。而如此解读,场景中的群舞动作就形成一种“大家一起来扫雪”的既视感,让人一秒出戏,难以继续连贯的欣赏或想象下去。而有的场景中那一片片白素素上下起伏,像风中摇曳的婚纱,那么纯洁美好,但道具另一头的“竿”,也会让这种假想和意象难以维持。笔者从相对专业的角度,都难以从中解读出更多的深刻内涵,更普通的大众欣赏者,要真正从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与领悟,只怕更有难度。
(三)创作应有的双层性难以突破
舞蹈创作的双重性指的是舞蹈创作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内容之上的艺术审美,只有将二者完整地结合起来,舞蹈艺术才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被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好的舞蹈创作者更注重二者的结合,不仅会将客观生活和主观情感体验的问题处理好,也会更规范、适度地选择和探求形式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事实上,很多舞蹈创作者都极易忽视此方面的问题。《可咸可甜》这一作品起源于网络热词“可盐可甜”,是一个极为“少女心”的词汇,指的是恋爱中的双方具有的“多变风格”的、敢爱敢恨的、区别于现实的、更偏向于理想化的情感态度,可以“酷飒狂拽”,也可以“软萌可爱”,乍一看到名字,就给人一种游离于现实之上的感觉。尽管舞蹈创造者在创作中赋予了“可咸可甜”这个词汇新的内容,将此与一种处于海岛劳作的人们的现实状况充分衔接起来,但人们还是先入为主的,将这一舞蹈的内容界定为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说明舞蹈编创过程中就已经忽视了双重性的特点,虽然这部作品更趋劳作的辛苦,偶有爱情甜蜜,但“很青春”的印象难以摆脱,让人们很容易认为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一辈的成长、爱情等观念,导致舞蹈本身更多地都在凸显“艺术价值”,而从根本上就忽略了“艺术源于现实生活”的基本创作原则。
三、现代舞蹈创作实践中的问题诱因解读
包括笔者认为,包括《可咸可甜》在内的我国现代舞蹈创作实践,存在上述问题的根源有三:其一是创作者脱离生活实际。舞蹈艺术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需要创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作为创作基础,以此来拉近艺术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以便于作品真情实感的艺术流露。但事实上,随着“个性化”“抽象派”等外来理念的侵蚀与影响,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和“自我展现”,这造成大量的创作作品独具艺术表达技巧,却无法扎根现实生活,犹如浮萍,难以获得欣赏者的理解与认可。《可咸可甜》细解之下并无突出的此方面的问题,但是不知其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很难从中解读到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其二是创作者缺乏本土意识。笔者认为,一直以来,但凡脱离我国现实国情和社会需要,游离于大众艺术需求之上的,让人难以理解或琢磨的舞蹈作品,都是无法获得广泛的欣赏者认可的。舞蹈学习和模仿旨在创新,目的是让更多的新型社会元素与特征,融入舞蹈艺术中去,让舞蹈艺术独具时代性,而不是照搬照抄现代舞剧的外来形式特征,让现代舞蹈艺术打破传统桎梏的同时,陷入外来文化的创作羁绊中。因此,舞蹈创作可以更多地纳入本土的文化元素,根植于本土优秀文化,这样才能让舞蹈作品中独有的本土意识情怀吸引更多的欣赏者,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体现舞蹈艺术的价值性;其三是创作者过分强调创作目的性。舞蹈艺术起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但现今的舞蹈艺术,早已走出“一方净土”,踏入功利主义泥沼,被当做社会服务“工具”,用以满足消费群体的娱乐性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者开始以应付和完成任务为目的,创作更多脱离现实生活的、毫无营养价值的、抄袭的、模仿的、不符合现代艺术创作目标和规律的、难以凸显创作者自身创作实力的舞蹈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作品无法被大众欣赏和认可,舞蹈艺术的价值性和认可度明显下降。
四、现代舞蹈创作的优化路径
(一)贴近生活,趋向大众艺术需求
舞蹈创作灵感源于生活,大众舞蹈艺术创作,亦应取材于大众生活,以期拉近舞蹈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也只有获得大众喜爱和认可的舞蹈作品,才可称之为“舞蹈艺术”。因此,舞蹈创作者应充分了解和掌握社会大众的舞蹈艺术需求,同时熟练掌握社会大众的生活背景,基于此完成舞蹈创作,才能体现出舞蹈作品的艺术性、群众性、价值性特征,让人们感受到艺术最初的创作价值和目标。另外,舞蹈艺术旨在传递情绪情感,将创作者自身的喜怒哀乐、高亢低沉、困苦洒脱传递给欣赏者,为欣赏者提供情绪的宣泄口,以独特的心灵交汇的方式反映人心,产生共鸣。因此,舞蹈创作还应该真诚有情,以情感渲染舞场,以情感带动情感,让舞蹈在体现外在的服饰、道具、动作之美的同时,极具内在的价值美。
(二)选择题材,优化舞蹈编配构思
舞蹈创作中,一方面,创作者展开艺术创作前,应充分了解时下的时代特征、所处位置的地理人文环境、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志等。基于此,筛选舞蹈的内在元素和外在的创作形式,这样才能够让舞蹈作品内容充实、情感充沛、形式独特,也能够得到更多欣赏者的认可与喜爱。另一方面,舞蹈创作者还应该尽可能地将多种文化形象有效地融入舞蹈创作当中,增强舞蹈动作对于情感的表达。具体来讲,舞蹈创作者可以通过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让欣赏者从舞蹈表演中感知舞蹈所蕴含的时代精神风貌。另外,舞蹈创作者完成作品编排时,还需要尽可能考虑所创作作品的表演可行性和艺术价值传播性,利用巧妙的构思对舞蹈作品进行优化编排,将舞蹈作品的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营造氛围,注重音乐布景应用
首先,基于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综合视觉、听觉等方面因素,拉近舞蹈与欣赏者距离,让欣赏者对舞蹈作品产生独特的体验和不同的感悟,加深对舞蹈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对舞蹈内涵精神的感受。其次,舞蹈创作者还可以舞蹈内容不同情节或环境下,所蕴含的不同情感抒发出来,突出发挥舞蹈的主题艺术形式,激发欣赏者兴趣。最后,重视对音乐、道具和布景的合理创设与应用,在烘托舞台效果、凸显作品情感、提升作品编创和演绎质量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注重对音乐和舞蹈背景辅助道具等工具的灵活运用,对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和提升欣赏者的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现今,我国的舞蹈界艺术创作,已然处在蓬勃发展阶段,舞蹈创作风靡不已,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舞蹈及舞剧作品,在推动艺术发展方面的效果极为显著。但随着与创作对应的形式、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现阶段的舞蹈创作实践是否形式较少”“舞蹈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如何优化”“舞蹈创作内容该怎么丰富拓展”等问题,也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突破口,以此来力所能及地推动舞蹈创作艺术的发展。基于此,展开舞蹈创作实践中的形式与问题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