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人民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实践经验*

2022-04-16寇鹏程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扬人民性文艺

寇鹏程

新中国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它自觉地把人民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有无人民性是我们衡量新文学的首要标准。 周恩来1955 年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讲话就指出:“我们首先要从人民性这一点来衡量现代和历史的作品,来改编历史的作品。 我们现在创作的作品,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第509 页。人民性是衡量所有作品的首要标准,人民文学是进步的,反之则是落后的,②茅盾在《略谈革命的现实主义》中曾指出“进步的文艺理论”是指:凡是主张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对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艺理论,都是进步的文艺理论。 参见《茅盾全集》(第24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年版,第92-93 页。我们确立起了人民文学的中心地位。

一、人民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

人民文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奠基于新中国人民至上的国家理念。 在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看来,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与主人,是社会革命的中心,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中,广大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708-709 页。我们建立的新中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至上是我们的国家理念。 在毛泽东的价值体系中,人民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在一次接见外宾时, 外宾问毛泽东:“您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 力量的源泉是什么? ”毛泽东回答说:“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 当然我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学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 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401 页。人民至上一直是毛泽东的建国理念,也是新中国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⑤毛主席1975 年请芦荻为其读古代文史著作时曾说:洋洋四千万言的二十四史,写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将相,人民群众的生产情形、生活情形,大多是只字不提,有的写了些,也是笼统地一笔带过,目的是谈如何加强统治的问题,有的更被歪曲地写了进去,如农民反压迫、剥削的斗争,一律被骂成十恶不赦的“匪”“贼”“逆”。 这是最不符合历史的。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87 页。

在人民至上的国度里,我们的文艺当然必须以人民为主角,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文艺必须成为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 在毛泽东的世界里,人民群众从来不是一群愚昧落后的看客,相反,他们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比知识分子还要高明。 在《讲话》中,毛主席指出:“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⑥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51 页。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里,人民一词共出现86 次,是《讲话》里的高频词,是《讲话》的核心价值之一。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文艺路线最根本的内容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 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64 页。毛主席强调一切革命工作是由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是一切革命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掀起了表现新的群众时代的高潮,新的艺术、新的群众成为关注焦点,文艺呈现出人民文学热火朝天的局面。 1944 年在看了《逼上梁山》之后,毛主席连夜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信,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 人民却成了渣滓, 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88 页。毛主席对人民艺术的高度评价是新的人民文艺的力量之源,影响深远。 在《讲话》精神指引下的解放区文艺、左翼革命文艺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文艺工作者已经树立起并大力宣传人民至上主义的新文艺观。 郭沫若1947 年3 月在《文汇报》《新文艺》副刊上发表了《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一文,指出“我们是应该以人民至上的意识为意识的”,“我们准据着这样的意识来从事文艺活动,因此我们的《新文艺》本质上应该是人民文艺——人民至上主义的文艺,这是我们的至高无上的水准”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20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54-255 页。。郭沫若在此文中提出 “万般皆下品, 唯有人民高”,他提出所谓新的“纯文艺”应该是人民意识最纯的文艺,凡是纯真地歌颂人民,憎恨反人民的作品就是纯人民意识的文艺。

中国近百年来民族解放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很多进步的文学工作者在共产党人民路线的指引下认识到了人民的伟大,从内心里转向了人民,崇拜人民,歌颂人民。 郭沫若在《走向人民文艺》 中提出:“一切应该以人民为本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善,便是美,便是真,不合乎这个本位的便是恶,便是丑,便是伪。 ”④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20 卷),第89 页。人民成了判断文学好坏的首选标准,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成了衡量文学作品进步与否的标准。 郭沫若1947年发表的《新缪斯九神礼赞》由衷地说:“我是应该歌人民大众的功,颂人民大众的德的。 人民大众才是我们至高无上的宙斯大神, 我们之得以维持着一线的生存而直到今天, 实在是他的恩惠。 ”⑤郭沫若:《新缪斯九神礼赞》,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 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年版,第261 页。这是一代文学工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 人民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条主线,这在作家那里是有共识的。 林默涵1947 年发表的《关于人民文艺的几个问题》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其中的最大多数是工农——服务,这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那些模糊的 ‘为文艺而文艺’或‘超阶级’‘超斗争’的文艺思想,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 ”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 卷),第271 页。这说明人民文艺的思想在文学界已取得了共识。 郭沫若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就指出“五四”新文艺以来文艺界的论争存在于两条路线之间,一条是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路线,另一条则是为人民而艺术的路线,而斗争的结果是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的破产:“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学艺术,队伍日益壮大,方向日益明确,因此就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⑦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41 页。所以“五四”新文艺以来的历史就是人民文学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

1949 年第一次文代会以组织的形式确立起了人民文学作为全国文学核心价值的地位。 毛主席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对全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开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因为这些作家都是人民需要的人,毛主席指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 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于人民有好处。 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 ”①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 卷),第637 页。毛主席在此强调文学艺术家存在的价值完全是由于人民需要,人民文学家、人民艺术家,这是对艺术家们最高的称赞。 人民文学作为一个新的文艺价值观得到了全国文艺工作者衷心拥护与赞成,是全国文艺工作者一致的要求和愿望, 茅盾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发表的《一致的要求和期望》 表达了这个心声:“文代大会一致拥护毛主席的文艺方针,号召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号召,相信已经得到普遍的响应。 ”②茅盾:《茅盾全集》(第24 卷),第71 页。人民文学的观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成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理念与文艺方针。

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新中国文艺中的纲领性地位,由此以《讲话》为指引的人民文艺确立起了其中心地位。周恩来在第一次文代会8000 多字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70 次; 郭沫若在第一次文代会5800 字左右的报告中,人民一词共出现了56 次,可以看出人民确实是文艺话语系统中的高频词。郭沫若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总结报告中向全体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号召,喊出了“人民的文学艺术胜利万岁”的口号。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第47 页。而周扬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也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的大会报告,他指出:“文艺座谈会以后,在解放区,文艺的面貌,文艺工作者的面貌,有了根本改变。 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 ”④周扬:《周扬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版,第512 页。解放区的文艺已经是新的主题、新的人物与新的语言形式的文艺,新的人民文艺已然诞生。⑤周扬1948 年开始主持编辑了大型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收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新文学作品,如贺敬之、丁毅等的《白毛女》;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丁玲的《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欧阳山的《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工农兵群众创作的《东方红》等200 余篇作品。周扬在这次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民族的、阶级的斗争和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而“知识分子离开人民的斗争,沉溺于自己小圈子内的生活及个人情感的世界,这样的主题就显得渺小与没有意义了, 在解放区的文艺作品中,就没有了地位”⑥周扬:《周扬文集》(第1 卷),第514 页。。 周扬把人民文艺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与生产劳动的重大题材看作压倒一切的主题,而知识分子题材则是没有意义的,这充分肯定了人民文学的重要性,当然也引起了对于知识分子题材是否有意义的讨论。

新中国文学确立起了人民至上的文学理念,我们的文学进入了一个人民文学的时代。 茅盾1946 年在《新世纪》发表了《五十年代是“人民的世纪”》一文,畅言接下来的五十年代是“人民的世纪”,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20 世纪50 年代,我们进入了人民文学兴盛的时代。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份大型的国家级文学期刊就是 《人民文学》,毛主席亲自为刊物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郭沫若题写刊名,茅盾做主编,足见《人民文学》的规格之高。 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宣布:“新的人民的文学艺术已在基本上代替了旧的、腐朽的、落后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⑦周扬:《周扬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235 页。这是确立起人民文学主导地位的宣言。 这时候按照人民文学的标准来重新评价中国文学,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史被分成了“人民的进步文学”与“反人民的反动文学”两大部分,一部文艺史也被看成了人民文艺与贵族文艺的斫杀史。郭沫若在《走向人民文艺》中为了强调人民文学而指出那些贵族文艺的“扬、马、班、张,王、杨、卢、骆,韩、柳、欧、苏,那些上层文人的大部分作品,认真说,实在是糟粕中的糟粕”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20 卷),第88 页。。 而在《文艺的新旧内容和形式》中郭沫若又提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旧式文艺,它的对象是上层阶级,对于当时有权势的阶级的歌功颂德, 都缺乏人民性,所以其价值有限。 这种观点当然有可商榷之处,它忽略了文艺的其他价值,但可见当时是多么强调人民文艺的重要性。

此时那些获得高度肯定的作家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们是人民文学家。 屈原便被冠以“人民诗人”的称号而受到赞扬。 在《人民诗人屈原》一文中,郭沫若指出屈原虽然出身贵族,做过楚怀王的左徒,但是他配得上“人民诗人”的称号,因为:“屈原尽管是贵族,但他是爱护人民的,以人民的声音为声音,以人民的痛苦为痛苦。 这就是屈原所以赢得两千多年来的人民都同情他的地方。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第230-231 页。当然屈原毕竟是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作家,他的贵族出身也限制了他的人民性,屈原的缺点在于他的人民性不够:“他虽然同情人民, 爱护人民,不满意当时楚国的统治者, 但他却没有走到这一步,即唤醒人民,组织人民,来反对当时残害人民的统治者。 他的不满意甚至采取了消极自杀的一条路。 这无疑正是他的贵族身份限制了他。 ”③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第232 页。可以说成也人民性,败也人民性。 那么同样的道理,杜甫之所以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个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的现实社会风貌的人民诗人。 ”④巴人:《文学论稿》(上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 年版,第208 页。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民性, 他的作品真实反映了人民的要求,他是人民之子,所以杜甫是伟大的人民诗人。 屈原、杜甫都因为人民诗人的称号而享有崇高的地位,人民性是评价作家是否进步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些作家是否获得肯定的依据。

二、人民性的内涵

新中国确立起了人民文学的中心地位,这一点大家并没有什么争议。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民文学呢?“人民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⑤吴元迈先生在1979 年第2 期《文学评论》发表了《略论文艺的人民性》,他认为文学人民性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文艺作品直接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斗争、愿望和要求,表现了人民对剥削阶级的憎恨。 第二,作者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去歌颂他们的“美”和“善”,而是从社会下层的立场揭露他们的残暴和贪婪的本性,表现人民关心的社会问题,反映统治阶级内部进步集团同反动集团斗争的作品。 第三,表现上升期或刚刚取得政权的阶级的思想感情、愿望与利益的所谓“阶级”作品。 第四,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赞美祖国的锦绣山河、对未来和理想的向往,是古代作品的人民性的鲜明特色。这却有一定的争议。 人民文学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学。 那么怎样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学呢? 有人认为作品所描写的都是一般人民的生活就是人民性;有人认为通俗易懂,利用民间形式表达就是人民性;有人认为作品出之于人民之手就是人民性;有的人认为人民性就是阶级性;有人认为人民性就是现实主义;有人认为只有反映了人民生活中重大事件的作品才有人民性。 黄药眠1953年在《文史哲》发表了《论文学中的人民性》则指出人民性的内容有四个特点:

第一,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人物与故事)是为人民大众所直接和间接地关心,或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有重要意义的;

第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代,作者以当时的进步立场来处理题材,真实地反映了生活的;

第三, 在所描写的现象范围的广泛,揭露的深刻,刻划的有力,在形式的大众化上表现出来了它的艺术性的;

第四,作者在作品中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了当时人民大众的要求、愿望和情绪。⑥黄药眠:《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202-203 页。

这样看来,文学人民性主要内涵在于文学表现对象是否以人民为中心, 是否为人民所关注;形式上是否为大众所易懂;价值倾向上是否站在人民的进步立场上。 在黄药眠看来,在人民性的这些内涵中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人民的态度,他说:“我认为衡量一篇作品之是否有人民性,最主要的是要看作者对于广大人民的态度,即他是不是在那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站在进步的立场来处理题材,从作品形象中是不是表现了对于人民的热爱。 ”①黄药眠:《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第203 页。也有学者认为人民性就是人民大众思想情感在文学中的正确表现,孙昌熙在《山东大学学报》1961 年第4 期发表《试论文学的人民性》一文,认为:“文学的人民性的概念,一般应理解为人民大众的生活在文学中的真实反映,是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文学中的正确表现。 ”②孙昌熙:《试论文学的人民性》,《山东大学学报》1961 年第4 期。这是从文学表现对象方面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孙昌熙认为,“文学作品有无人民性,主要是看作家在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世界观、立场和态度如何而定”,③孙昌熙:《试论文学的人民性》,《山东大学学报》1961 年第4 期。只要有正确的立场便有人民性,题材等不是决定因素,比如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有人民性, 只要描写爱情的作品具有进步意义、符合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为人民所关心,能感动广大人民, 就合乎我们的人民性的政治标准,就有人民性。 从当时对人民性的不同解释来看,虽然对文学人民性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人民性内涵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但是从人民性的理论论争以及文学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新中国文学关于人民性的主要内涵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的:

第一,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 充分考虑人民的需要,人民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文学就是有人民性的文学。 这一特性是从人民接受的角度来要求文学的,只有人民能够接受的文学才能真正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作用, 才是真正的人民文学。这是真正为人民着想的立场。 周恩来1955 年10月20 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文艺首先必须具有充分的人民性, 他说:“什么叫人民性? 就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东西。世界各国人民有不同的习惯、传统、生活方式和语言,表现在艺术语言上也有不同,这就形成了民族性。 但世界各国人民总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就贯穿了人民性。 你演的东西人家能理解,首先是因为它代表了人民性,是人民的艺术。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09 页。人民性要人民首先能接受。 周总理在这里强调的人民性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讲的,这是对毛主席一再强调的艺术首先要普及,然后再提高,要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要大众化、民族化的进一步阐释,这些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接受文艺。 毛泽东1938 年10 月14 日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534 页。老百姓喜闻乐见,这是人民性的基本内涵。 文艺能够被人民大众接受,这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前提,人民都无法接受,谈何人民文学。 毛泽东在延安《讲话》中提出文艺要为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人民服务,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这样能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文艺必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这里的人民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多数人的意思,而人民性的形式很多时候就是指民间形式、民族形式、大众语言等,如《红楼梦》运用白话文以及人民群众口头语言,在形式上便具有了人民性。

周扬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的报告中也指出:“必须确立人民文艺的新的美学的标准:凡是‘新鲜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形式,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 ”⑥周扬:《周扬文集》(第1 卷),第532 页。周扬这里所说人民文艺的“新的美学标准”主要是形式上的,这种形式的总特点就是毛主席所强调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 周恩来1963 年2 月18 日观看《夺印》一剧后对剧中的西洋音乐就提出了批评,他说:“我们并不排斥西洋的东西,而且要把西洋的东西搞好,但我们必须把艺术大师的需要和广大听众的需要区别开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年版,第534 页。他号召音乐界从人民需要出发,进行认真改革,以强化音乐的民族化。周总理这里强调把“艺术大师的需要”和“广大听众的需要”区别开来,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创作脱离人民性的批评,艺术应该从人民需要出发来考虑怎样创作自己的作品,从而加强民族化以便人民易于接受,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大师的需要”来创作一些炫技的艺术,一些让人民敬而远之的所谓阳春白雪,那样的文艺是缺乏人民性的。所以简单地说,文艺的人民性首先就是人民容易接受的特性。

第二,以广大人民为表现对象的文学。 人民性除了形式上要强调人民易于接受的性质,那么在作品的内容上应该有什么特性呢? 周恩来1955 年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谈到人民性的时候说:“是不是我们就把政治的内容、口号、标语搞得很多? 不是的,恰恰相反,要在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下,内容要有更完美的人民性,才能受到欢迎。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09 页。那么,内容上怎样才是完美的人民性呢? 周总理在这里没有具体阐释,只是指出要有人民性并不是政治口号,要具有人民性这样一个有灵魂的东西, 就必须深入生活。 而1963 年4 月19 日周总理在中宣部召开的文艺工作会议和中国文联三届全委二次扩大会议上讲话则指出人民性就是当时的阶级性。他指出:“人民,这是指绝大多数人。 在奴隶社会,奴隶是绝大多数;封建社会,广大农民是绝大多数。同情奴隶解放,同情农奴,刻划出‘卑贱者’的形象,这就是人民性,也就是当时的阶级性。 ”③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166 页。周总理在这里实际上指出了人民性在内容上首先要以当时绝大多数人为表现对象,要同情当时绝大多数人,站在每个历史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为当时绝大多数人发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学才是具有人民性的文学。人民性因此具有时代性、阶级性。那么对于我们今天无产阶级和工农联盟的社会来说:“今天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可以说是今天的人民性。”④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第166 页。从这里我们首先可以看出,人民性是一个有时代性的概念,其内涵随着历史时代的变化有所不同,对于当前中国来说,为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发声的文学就是人民文学。 周恩来1963 年8 月16 日《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明确指出:“对于我们来说, 阶级性也就是人民性。 当年封建社会的时候,阶级性就是要站在农民方面,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这才能表示当时的人民性。”⑤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编:《周恩来论文艺》,第179-180 页。现在对于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社会来说,站在广大劳动人民方面,以新社会人民为主角,描写工农兵的斗争、生产与生活,表现人民大众的要求和意志,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表现人民、歌颂人民这个绝大多数,这种无产阶级立场就是人民文学的人民性。 所以内容上的人民性首先就是在情感态度上转到人民身上来, 以人民为主角,要亲近喜欢广大人民群众,这就是毛主席在《讲话》中所说的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只有这样愿意全心全意去表现人民群众而不是总是表现作家自己,这样的文学才是人民文学。也正是基于人民文学的理念,毛主席对于“十七年”时期戏剧舞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主角,而工农兵新人的形象较少的现象多次表示了不满。⑥1962 年12 月21 日,毛主席召集华东各省市委第一书记谈话时讲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了,有点西方压倒东风,东风要占优势。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7 页。1963 年9 月27 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就讲话指出:要推陈出新。 过去唱戏,净是老的,帝王将相,家院丫头,保镖的人,黄天霸之类,那个东西不行。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 卷),第263-264 页。1963 年11 月,毛主席批评了《戏剧报》和文化部,指出:文化方面特别是戏剧大量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社会主义的东西很少,在舞台上无非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285 页。

当然,没有以人民群众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也不是说就没有人民性了,某些以统治阶级为主角的作品,只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也可能具有人民性。 1956 年4 月周恩来在观看了昆剧《十五贯》 后同剧组人员谈话时说:“《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 我们不但要歌颂劳动人民,揭露反动的统治阶级,也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 不要以为只有描写了劳动人民才有人民性。 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中也有一些比较进步的人物。 人民在那个环境当中,没有办法摆脱困难,有时就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人物身上。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历史上的事情。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第566 页。也就是说,《十五贯》 虽然没有以劳动人民为主角,没有以现在的工农兵群众为描写对象,但该剧写的是古代的统治者,是人民群众把希望寄托在历史上统治阶级中一些比较的进步的人物像况钟这样的人身上,这些比较进步的统治阶级人物也反映出一定的民本思想,这也是人民性的表现。 人民性是以人民为本的特性, 对象虽然是统治阶级,但是他表现了民本思想,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样的作品也具有人民性。

第三,礼赞人民的文学。 对于人民文学来说,内容上仅仅以人民为主要表现对象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真正看到人民的伟大,在文学作品中礼赞歌颂人民群众, 代表人民的利益与心声,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人民文学,这是立场问题。 那些站在压迫者、剥削者立场上的作家描写人民,往往夸张人民的缺点,把他们的缺点归因于人民天生的愚昧和懦弱;而那些站在所谓人道主义者立场上的人则一面嘲笑人民,一面又想引起人们对人民的怜悯,这都不是真正人民的立场。 人民的立场应该是热情歌颂人民,鞭挞没落阶级,揭露反动势力的凶残,由此人民文学应该主要写人民正面的进步性而不写他们身上的落后之处,这样的文学才是进步的,才是真正人民文学的观点,如《红楼梦》反封建的倾向与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相一致的,所以《红楼梦》是有人民性的。 郭沫若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所作《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的报告是这样界定人民文学的:“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的勤劳英勇,创造富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艺。 ”②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第43 页。从这个人民文艺的定义来看,除了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一特点外,人民文艺内容上的特点就是表现和赞扬人民的优秀品质。 而《人民文学》发刊词对于人民文学的界定也基本上着眼于这两个维度,发刊词指出《人民文学》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业绩,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 ”③茅盾:《茅盾全集》(第24 卷),第88 页。这个对人民文学的界定也是着眼于礼赞人民与人民喜闻乐见两个方面。 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的报告中要求文艺创作“不应当夸大人民的缺点, 比起他们在战争与生产中的伟大贡献来,他们的缺点甚至是不算什么的。 我们应当更多地在人民身上看到新的光明,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新的群众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特点,也是新的人民的文艺不同于过去一切文艺的特点”④周扬:《周扬文集》(第1 卷),第518 页。。 周扬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人民文艺不同于过去文艺的特点是不要去过多描写广大人民群众的缺点,而应该主要写他们的伟大贡献与光明之处,新的人民文艺应以表现新人物的优秀品质为主。 这一点毛主席在延安《讲话》中就已经指出,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大力歌颂人民,他提出:“对于人民, 这个人类世界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 无产阶级,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应该歌颂呢?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73 页。毛主席指出那些对于人民事业并无热情,对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战斗和胜利,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的人才不会歌颂人民,革命人民不需要这样的“歌者”。 他在《讲话》中还指出:“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869 页。所以对待人民的情感、态度和立场是人民文学至关重要的内涵,只有抱着真诚的礼赞人民的态度创作的文学才是人民文学。

第四,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文学。 广大的工农兵群众自己在生产、生活、劳动之余创作的作品是人民文学,这是文学的人民化、群众化,是从创作主体来要求人民文学的。 《人民文学》的发刊词指出“人民文学”的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帮助并指导全国各地区群众文学活动,使新的文学在工厂、农村、部队中更普遍更深入的开展,并培养群众中新的文学力量。 ”②茅盾:《茅盾全集》(第24 卷),第88-89 页。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投身文学创作的洪流,成为文学创作的参与者甚至主角,这是人民的愿望,也是人民文学应有的内涵。这是因为旧时代那些写文章的人大都不是劳动人民出身,他们和劳动人民隔离很远,虽然写了劳动人民,但常常也不过表示同情而已,没能真正说出人民的心声,所以人民必须自己亲自书写自己。 人民自己写自己的生产劳动、情感与生活,这比那些专业的作家更加亲切自然。 周扬在新民歌运动的热潮中就曾经指出:“群众感觉许多新诗并没有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 思想和情感,在这些诗中感觉不出劳动群众自己的音容笑貌,更不要说表现劳动群众的风格和气魄了。 ”③周扬:《周扬文集》(第3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年版,第3 页。专业诗人所写的人民生活总是有点隔,因此,人民自己创作的诗歌比诗人创作的诗歌还要好,周扬由此指出:“群众诗歌创作将日益发达和繁荣,未来的民间歌手和诗人,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他们中间的杰出者将会成为我们诗坛的重镇。 ”④周扬:《周扬文集》(第3 卷),第12 页。不久的将来,将会人人是诗人,诗为人人所共赏,这是未来文学的方向。 周扬在《和工人业余作者谈话》中曾兴奋地指出:“工人、农民、士兵的创作,合起来说,就是劳动人民的创作。 有好多人已走到专业作家前面去了,专业作家写不过他们。 ”⑤周扬:《周扬文集》(第3 卷),第25 页。“十七年”时期我们强调工人自己创作工人文学,人民群众自己创作诗歌, 大力发展人民的业余写作,开展集体创作等就是基于人民自己创作文学的理想,以此掀起人民文学的高潮,这种全民文艺,人民群众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理想状态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民文学的目标之一。 “大跃进”时期这种群众创作的人民文学达到了高峰,“群众创作运动万岁”以及“群众创作的伟大胜利”等口号不断出现。

也正是基于人民自己创作文学的人民文学理念,这一时期我们还专门编写出版了《中国人民文学史》,考察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文学,把《诗经》以来民间创作的人民文学单列成一种文学史类型。 蒋祖怡1951 年便出版了 《中国人民文学史》,他在书中指出:“中国近三十年中,关于‘文学史’的著述,在数量上可以说是相当的丰富。 可是大抵详于正统文学,详于资产阶级的作家和作品,因此‘文学史’常被误解为‘名著提要’与‘作家传略’一类的东西。 ”⑥蒋祖怡:《中国人民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51 年版,第5 页。蒋祖怡认为以往的文学史严重忽略了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往往成了文学史上少数大作家的“名著提要”, 而文学的正宗应该是人民群众自己所创造的人民文学,所以现在“首要的工作还在研究人民文学”⑦蒋祖怡:《中国人民文学史》,第7 页。而不是去研究那些正统文学,因此,蒋祖怡一反过去那种名家名作的文学史,不专门讲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名家名品,而是把人民创作的神话传说、谣谚与诗歌、巫舞与杂剧、传说与说话、讲唱与表演作为自己的文学史内容,强调文学来自民间,来自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蒋祖怡指出人民文学的特质就在于集体创作、口语创作、新鲜、活泼、粗俗而又浑朴,而且人民文学是勇于接受新东西的文学, 这与正统的精英文学是完全不同的,这时候人民文学的内涵相当于民间文学。①新世纪之初,一些学者对于什么是文学的人民性又展开了一场论争,发表了多篇文章,具体如欧阳友权:《人民文学重新出发》,《文艺报》,2004 年1 月31 日;方维保:《人民性:危机中的重建之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 年第6 期;王晓华:《我们应该怎样建构文学的人民性? 》,《文艺争鸣》,2005 年第2 期;张丽军:《新世纪文学人民性的溯源与重申》,《文艺争鸣》,2005 年第5 期;方维保:《人民·人民性与文学良知》,《文艺争鸣》,2005 年第6 期;王晓华:《人民性的两个维度与文学的方向——与方维保、张丽军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6 年第1 期等。 不过这些文章中人民性的内涵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把人民性理解为群众性或者底层性;另一个则把人民性理解为公民性。 这是当前学者自己对人民性的赋予,从新中国文学关于人民性的使用史与创作史来看,文学人民性没有底层性与公民性的内涵。

三、人民文学的批评实践

新中国确立起了人民文学的中心地位,我们对于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都用人民性对其重新进行了一番审视,以确定其存在的价值。 按照人民性的标准进行了大量文学批评,批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人民性;二是脱离人民群众; 三是没有表现人民的伟大与力量。

第一,缺乏人民性。 按照人民性的要求,很多作品都因缺乏人民性而受到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人民的进步文学反映着广阔的现实生活,表现着人民的思想、意愿与感情;它促进了社会和文学的进步。而反人民的反动文学,则狭隘地反映着统治阶级的生活情趣、利益和自私愿望,甚至对现实横加歪曲;它阻碍了社会与文学的进步。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第1 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8 页。按照人民文学的这种标准,北京大学学生版的这部文学史指出古代文学总的说来表现的是旧时代的人物,劳动人民不是古代文学的主角,人民性不强。 古代文学中像李煜这样的没落皇帝,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是缺乏人民性的典型。 这部文学史认为李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很大局限”的词人,这个局限是因为他作品中的欢乐悲哀,都没有超出个人的范围,“我们在其中找不出什么爱国主义或人民性来”③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第2 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年版,第346 页。,因为李煜既然是皇帝,是统治阶级,那么他再怎么描写也不可能有人民一样的感情,阶级的局限决定了脱离人民是其天生的必然缺陷。 在20 世纪50 年代开展的李煜词有无人民性的大讨论中,虽然有的说李煜词有一定的人民性,有的说人民性不大,但主要的观点还是认为李煜词没有人民性,因为李煜词主观上反映的是他个人对过去荒淫生活的怀念,也就不可能具有人民性。 即使是《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也因为写的是“四大家族”,没有以人民为主角,人民性不强成了它重要的不足之一。周扬在《怎样批判旧文学》中指出《红楼梦》:“大家都知道是描写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兴盛到没落,人民除了当作陪衬的刘姥姥外,在书里没有地位。 ”④周扬:《周扬文集》(第2 卷),第14-15 页。按照当时人民性的标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没有以人民为主要表现对象,普遍缺乏人民性,因而都受到了批评。

以人民性的标准来看,这时候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就被分成了“两条道路斗争”的历史,即人民的和反人民的文学史。 冯沅君《关于中国文学史上两条道路的斗争》就提出:“所谓两条道路就是进步的道路与落后的 (甚或反动的)道路, 而进步与落后的标准则看它是为人民的,或是反人民的。 ”⑤冯沅君:《关于中国文学史上两条道路的斗争》,《文学评论》1960 年第1 期。人民性成为评价古代文学的主要标准之一,当时有学者指出:“在某些研究古代文学的著作中,运用‘贴标签’的办法来谈人民性问题,似乎已成为一种风气。 ”⑥吴文治:《“套公式”和“贴标签”》,《文艺报》1956 年第7 号。作品贴上人民性的标签,其价值就比较高,否则就值得怀疑,比如《长恨歌》因为描写的是“不早朝”的君王以及“雪肤花貌”的杨玉环,没有人民的形象,所以《长恨歌》没有人民性,这部作品也就没有什么价值。 古代文学是这样,而一部现代文学史,也被看作是为人民与反人民的历史,郭沫若在《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中认为,30 年来“中国文艺界的主要论争是存在于这样两条路线之间:一条是代表软弱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路线;一条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其他革命人民的为人民而艺术的路线。 ”①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第17 卷),第40-41 页。所以,文艺要么是人民的,要么是反人民的, 人民是新中国文学最关键的核心词汇。毛主席1964 年对文学做了一个批示,认为文学协会和文学刊物大多数在建国后15 年来, 基本上(不是一切人)都是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毛主席在这里批评文学协会和刊物没有人民性,脱离人民群众, 这可以说是对文学界最严厉的批评了, 这种批评意味着对这些刊物协会的根本否定,意味着这些刊物协会几乎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很多文学刊物与协会相继停刊或停止运转。

第二,脱离人民群众。 按照人民性的标准,脱离群众是很多作家作品的通病。 最常见的是那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与人物形象,他们在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里总是幻想着颓废感伤的风花雪月,空喊着所谓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道的口号,脱离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尾巴,这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人物是落后形象。 很多作品都被批评犯了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柔石的《早春二月》、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他走后》《一个男人和女人》《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阿毛姑娘》、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都被批评是小资产阶级的作品。 《寒夜》 的曾树生被批评是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 追求物质享受,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荣心”②胡永修、周芳芸:《巴金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118 页。。 这些小资产阶级形象追求个人享乐、贪慕虚荣,脱离人民群众是他们总的共同特点。 古代很多作家作品最常见的不足也是脱离人民群众。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就批评苏东坡是一个 “脱离了人民的士大夫文人的形象”,③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第2 册),第401 页。他的把酒问月、起舞弄影说明他是孤独的,而他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脱离人民,无法找到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出路,所以诗人不得不悲哀地承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毕竟还是个不小的官僚,阶级地位决定了他最多只能从清官的立场,而不可能从人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问题:“他的阶级和思想局限使他未能深入人民生活的底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他的现实主义没有达到像杜甫的‘诗史’的高度”,④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 级学生编:《中国文学史》(第2 册),第408-409 页。他只能想各种办法来自我超脱,自我解放。 按照人民性的标准,当时认为脱离人民典型的例子还有像李清照这样的女诗人,沉浸在个人的闺阁相思等狭隘生活之中,不能反映人民的痛苦生活,所以难免要在自己个人的小圈子里“凄凄惨惨戚戚”。 另外,像杨万里这样的诗人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只写了寥寥几首表现人民生活的诗歌;而范成大诗里的农村,很多地方也总有“模范农村”的味道,在反映现实的尖锐性和彻底性上是不够的。 其他如李白、李贺、韩愈、李商隐、辛弃疾等都因为脱离人民而受到批评。 总之,脱离人民是封建社会里诗人作家的通病。

第三, 没有充分表现人民群众的力量与伟大。 以人民文学的要求来评价作品,作品的一个重要缺点是没有充分写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高贵品质,没有充分表现人民的胜利。周扬曾经指出:“过去的文学艺术家,包括最有天才最伟大的作家,表现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的力量,都是不够的,可以说完全没有写出来。 ”⑤周扬:《周扬文集》(第2 卷),第215 页。比如《水浒传》写了很多英雄,但是这些英雄跟老百姓的联系就写得很少;《三国演义》中人民群众是怎样生活的也写得很少,缺乏人民群众的观点。 很多现当代的作品也有这样的问题,比如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就没有很好地突出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力量,陈涌在《孔厥创作的道路》中批评在《新儿女英雄传》里:“没有令我们充分的看到人民战争的这个特点,没有充分地表现农民怎样承担整个战争的重担,怎样用各种方式支持了战争。”⑥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49-1976》(第5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1 页。总之,对于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力量表现不够是这部作品的主要缺点,这些缺点降低了作品的阶级内容,降低了它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陈涌指出:“尽管 《凤仙花》《二娃子》《血尸案》《新儿女英雄传》 这些作品是这样不相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未能做到充分地表现群众的力量、群众的斗争或者群众的要求。 ”①陈涌:《陈涌文学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年版,第66 页。因此,一个文艺工作者要避免这样的弱点, 必须更加靠近人民群众才能解决问题。《白毛女》初次演出后大家反映都很好,但有一条批评意见便是黄世仁这个恶霸如此作恶多端还不枪毙, 这是在表现群众力量方面还不够大胆,因此,还需要放手发动群众,在突出人民最终伟大胜利方面加强。

人民文学要求充分表现人民群众的伟大之处,主要是突出工农兵群众的高贵品质与可爱之处。 一些作家因为没有写出像样的群众形象而受到批评,比如丁玲一个重要缺点就是没有写出人民的高贵之处,批评者认为丁玲“不懂得农民,不仅没有写出真实的农民形象,也没有写出过像样的农民”,②王燎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4 页。而且从外表上对农民加以丑化,如《在医院中》《入伍》等小说中用“鱼的眼睛”“破布似的脸”等丑恶的字眼来形容农民,这样写农民的缺点,说明丁玲没有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描写人民。 作家因没有写出先进的农民群众形象受到批评, 而一些理论家也有看不起人民群众的理论,比如胡风说要描写劳动人民积存下来的精神奴役的创伤,这一理论贬低了劳动人民;朱光潜把文艺中“一般人”不常见到、不常感到的部分作为“最有趣味”的一部分,这是看不起人民的落后理论。 一些古代文学的作家作品也因为看不到人民的伟大力量而受到批评。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编的《中国文学史》指出汤显祖《牡丹亭》中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同样看不到人民的抗清力量,所以作者虽然满腔热情,却找不到发泄之处,感到走投无路,不可能给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等指出正确的道路,让他们投入到火热的群众抗清运动中去,因而只能用“归真入道”来结束主人公的命运。 北京大学1955 级学生编写的 《中国文学史》指出古代的许多英雄,无论他们如何伟大,总是脱离人民的个人英雄, 也就难有真正的出路,也必然会苦闷彷徨。 这时候文学作品如果写人民的缺点则很容易被指责为丑化劳动人民。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施公案》《彭公案》等作品影响极坏,因为这些作品将剥削阶级身上才有的种种恶行如愚昧、 自私、谋财害命、贪色丧身等毛病都移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上,好像那些层出不穷的盗窃案、奸杀案等都是“小民”不安分守己所致,人民群众在这种反动的作品中简直给糟蹋得不成样子,这完全是颠倒是非,丑化劳动人民,污蔑人民的正当的斗争,所以这部《中国文学史》认为这些作品只是起了“麻痹人民的革命意志和瓦解人民的革命斗争”的作用,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编:《中国文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312 页。这是像《施公案》这样的作品的重大局限。 总之, 人民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估价,人民是时代的中心话语,是英雄的代名词,是力量的源泉, 任何不和人民结合的想法必然遭到失败。

四、人民文学批评实践的经验

人民文学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标志与重要成果,它标志着一种文学理念范式的转变。 从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取向来看,虽然也充满了感时伤国的爱国精神与民胞物与的天下情怀,哀民生之多艰,忧社稷之倾危,但人民性并不是它的理论重心。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基本的两个原则是“诗言志”与“文载道”。 对于“言志说”而言,传统文学强调抒发个人的情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物而动故形于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吟咏情性而已,强调的抒发个人的情怀。 而“文载道”则强调以文来明圣人之道与天地之道,道沿圣而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载道说”也不是人民文学之道。 而诗歌的作用无论是兴观群怨,还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都不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文学而是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教化的工具。 而“五四”时期所谓人的文学, 强调的是个人本位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文学,个性解放与启蒙意义上个体的文学是其主要内涵。 只是在革命文学兴起后,为第四阶级说话的文学思想在左翼文学阵营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思潮,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与中国民族革命的不断推进,文学的人民性才逐渐在中国文学里树立起来。 在国外,人民性的概念在19 世纪的俄国文学中有一些讨论,比如普希金、别林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等都曾讨论过人民性的概念,但一方面主要是指某一个民族特性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关注下层百姓,特别是农民的意思,它还主要是一些具有人道主义思想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 还不是以无产阶级人民当家作主意义上的人民的意思。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 人民性获得了新的科学的基石,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①吴元迈:《略论文艺的人民性》,李庚、许觉民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 理论一集·上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年版,第444 页。这是十分恰当的论断。 新中国确立起的人民文学是我们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但是在人民文学的批评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批评作家作品缺乏人民性的时候出现了泛化的问题,脱离群众的批评有时候比较牵强。 我们强调文学的人民性,就把作品都贴上人民性的标签、 套上人民性的框子来批评作品,有些分析显得比较牵强,有滥贴标签的嫌疑。 比如在屈原的作品里寻找带有“民”字的例句,然后在这些句子里分析他的“民生”“民心”“民德”“民好恶”以及“民之计极”等思想,以此显示作品的人民性。 对人民性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倾向,犯了庸俗社会学的毛病,比如对古代文学缺乏人民性的批评,根据作者、作品中人物的出身不是劳动人民而简单化地否定作品的价值,有人批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孙权等,认为这些人物都是否定性的人物,因为他们是统治阶级,没有人民性,这就把人民性简单等同于阶级性。 同时,我们对有些作品缺乏人民性的批评比较勉强,比如《青春之歌》的林道静在海边捡拾贝壳,欣赏大海的美景,这被批评是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人民性;刘绍棠《田野落霞》中的党员杨红桃在晚霞的余晖中孤独地站立着, 这是缺乏人民性的表现;流沙河《草木篇》中白杨孤零零地立在平原上被批评是个人主义的表现,缺乏人民性;往前追溯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陈真、吴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路翎《财主的儿女们》中的蒋纯祖注重个人激情的形象等, 都被归属于个人奋斗范畴,没有走真正的人民群众的道路,作品因而缺乏人民性等等受到批评,这样的例子很多。 像这样的批评就简单化了, 缺乏对于人民性内涵复杂性、多样性的深入分析,似乎只要是个人、个体、个别就缺乏人民性,就是脱离群众,这是对人民性的误解,把脱离群众泛化了。

第二是在礼赞人民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先进性有时候被过分抬高了,为了赞扬人民群众而贬低知识分子或其他人物,对人民群众自身的弱点比较避讳,人民立场被简单化为只能赞扬人民的立场。 比如农民群众总是朴实醇厚,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与之对比的知识分子则总是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暴风骤雨》中群众出身的肖祥认识问题清醒到位,善于走群众路线,具有远见卓识;而知识分子刘胜则脱离群众,看问题主观武断。 《高干大》里知识分子任常有也是脱离群众,思想僵化保守;而群众出身的高干大则善于从实际出发,办起了纺织工厂、医药社与驮盐运输队等,深受群众欢迎。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韦君宜的《三个朋友》等都写了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只有书本知识,而人民群众出身的章品与“我”的朋友则都沉着稳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都存在着一个群众与知识分子的比较叙事,在这种比较中,知识分子都不如人民群众先进,这也成了一个新模式。

而写人民群众的落后则容易被批判是歪曲丑化人民群众,这又有些僵化与机械化。 虽然我们也承认人民群众是不完美的, 也是有缺点的,但是人民文学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出群众的伟大力量被越来越强化,写人民群众的落后越来越敏感,这种落后描写被视为丑化群众。 建国后赵树理塑造的“铁算盘”“常有理”“小腿疼”“惹不起”等形象,因为描写了落后农民形象而受到丑化农民的批判,写农民群众的缺点成了一个刺眼的行为。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马烽的《赖大嫂》,康濯的《东方红》等,都因为写了落后农民群众形象而受到批判。 赵树理的创作曾经被称为“赵树理方向”,而到“文革”期间对赵树理这种不描写先进的做法进行批判, 这说明人民群众缺点成了一个敏感问题, 大家都不敢写人民群众的缺点了。 这一时期我们甚至对鲁迅塑造了落后国民性都有所批评, 认为这是他对农民的革命性与先进性还认识不够的结果, 比如冯雪峰就指出鲁迅 “对于农民的革命性就显然还是估计不足的”,对于农民革命“流露了他的某种程度的悲观情绪”。①冯雪峰:《雪峰文集》(第2 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446 页。这实际上代表了人民价值取向的崛起,是好事;但这也把人民文学带到了另一个极致,没有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民群众身上的弱点这一问题, 这让人民群众形象的真实性、艺术性与典型性变成了一个问题。 这实际是如何更全面理解人民立场的问题, 人民立场本来也可以批评人民群众的不足与缺点,关键在于怎样批评, 这里面又牵涉到所谓歌颂与暴露的老话题。 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人民立场成了只能赞扬人民的立场了,这也存在着简单机械的弊端。

第三是强调人民文学集体主义精神时,把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立看得过于尖锐。 为了强调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我们严厉批评了文学中的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看作“癌细胞”与万恶之源,看作资产阶级的专利,认为个人主义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水火不容,周扬曾说,“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资产阶级很提倡个人主义”②周扬:《周扬文集》(第2 卷),第376 页。,而我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与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是战斗的关系。 由此我们把个人主义当作文艺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邵荃麟1948 年在 《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中就指出当前新文艺运动遇到的危机正是人民大众的集体主义意识的涣散,个人主义意识的高扬才招致了文艺的堕落, 他说:“我们以为今天文艺思想上的混乱状态,主要即是由于个人主义意识和思想代替了群众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的思想。 ”③邵荃麟:《邵荃麟全集》(第1 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年版,第145 页。我们大力强调集体主义,强调在文学中塑造那些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典型形象, 完全公而忘私的英雄形象,大力塑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新人物。 比如《艳阳天》中儿子要把父亲私藏的粮食交出去,父亲即使跪下给儿子磕头,儿子仍然毫不动摇地把粮食交出去,这种大义灭亲而毫无个人思想的形象是我们非常肯定的。 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要听美丽的意大利随想曲,嗅槐花的香气;《在悬崖上》中的“我”渴望所谓“有诗意”的生活;《我们夫妇之间》中的李克,一听到爵士音乐就放松了;《海河边上》把恋爱描写成生活里最主要的东西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东西从而受到批判。 我们强调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完全应该的、正确的;但在强调这一价值的过程中, 把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对立冲突夸大了一些,把涉及个人、个性、情感、性格等都上升到个人主义加以批评,这就有些教条与僵化了。 同时文学本身是个性化最强的活动,文学怕被戴上个人主义的帽子而不敢描写人物的个性风格,文学在个性、情感、个人风格等方面缩手缩脚,这造成了文学概念化、口号化与公式化,变得干巴巴的空洞与抽象,作品审美的艺术性减弱了,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四是在充分重视人民文学的历史情境方面还不够。 我们运用人民文学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很多作家作品被批评缺乏人民性,脱离人民群众,这其中存在着没有充分重视人民性的历史情境的问题。 比如田汉创作的《谢瑶环》 被批评是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头子和决策人武则天的美化,丧失了人民性;因为我们当时按照阶级出身来分析,认为武则天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皇帝,她不可能站在人民的立场,①何其芳:《评〈谢瑶环〉》,《文学评论》1966 年第1 期。所以田汉剧中描写的武则天痛恨豪门贵族兼并土地等情节是虚伪的, 是对封建皇帝的美化,是违反历史真实的。 像这样以古代人物的身份而否定了武则天可能有为民着想的一面,从而否定整部文学作品,没有充分重视人民性的丰富内涵, 没有重视并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没有充分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 有简单化的嫌疑。同样,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时常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影片《林家铺子》就被批评美化了资产阶级, 因为影片中林老板和店员、学徒之间的关系显得和谐一致,林老板一家和店员徒弟和和气气,不失为一个“好人”,批评者认为资产阶级老板都是嗜血的,不可能有“好人”,作品这是犯了阶级调和论,丧失了人民的立场②杨耀民:《反对美化资产阶级,反对阶级调和论:评影片〈林家铺子〉》,《文学评论》1965 年第3 期。。 类似的批评很多,这是在运用人民立场、人民文学进行批评的过程中,没有充分注意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没有充分注意人民性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具体历史情境的复杂性所致。

我们今天看来也许当时文学领域人民性批评的实践有某些失之偏颇的地方,但可以看出那时候我们一以贯之的人民文学的价值观,看出我们对于人民性的高度重视。 以人民为价值核心,这一方向是正确的,是必须坚持的,是不能动摇的。 至于文学中该如何更加艺术地表现人民性,如何实现人民性与审美性的完美融合,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猜你喜欢

周扬人民性文艺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Parity–time symmetric acoustic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plates with active external circuits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文艺范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Generalized ionospheric dispersion simulation method for wideband satellite-ground-link radio systems
爱情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