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地区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路径

2022-04-16耿秀婷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园林景观

耿秀婷

(阜阳师范大学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乡村环境治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对乡村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才能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转变人们对农村地区环境“脏、乱、差”的刻板印象。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经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因此,乡村在发展经济时,要对环境治理工作给予足够关注,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以园林项目为载体,将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巧妙融合。在满足乡村居民精神需求,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的基础上,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将乡村园林项目打造成展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新名片。

1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想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摆脱以农业生产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乡村第三产业,而在此过程中,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乡村园林景观能够与乡村所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融合,从整体上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乡村居民在游览园林过程中,其幸福感会得到提升。第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构建农村发展新格局。建设乡村园林,能够进一步发挥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将原本零散分布的自然景观集中于乡村园林当中,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片,以乡村园林为核心,形成乡村旅游矩阵,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新动能。第三,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传统的地域文化。照搬城市模式的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带来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但是对乡村自然风貌也造成了局部的破坏。对乡村园林景观进行整体科学系统的规划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并将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与园林景观结合,达到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2]。

2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特点

2.1 地域性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通过系统的整合这些资源,进行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能够更好的向外界展示当地优美的自然风景以及民俗文化,提升乡村知名度,为当地村民创收,提升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游客提供集游览、体验、休憩于一体的景观资源,带来更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体验。

2.2 劳动性特点

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农村”与“劳动”这两个词语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园林景观可以将农民的劳动场景以及劳动成果,以具象化的方式应用于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中[3]。村民在放松休闲时,通过观赏这些景观设计会感受到一种自豪之情,提升农村居民的身份认同感,为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提供内在驱动力。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人民所独有的智慧,让青少年意识到“劳动最光荣”,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正确劳育价值观。

3 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现存的问题

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园林建设出现不少问题,无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推动力。

3.1 照搬城市模式,导致千村一面

部分乡村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没有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特点,简单照搬城市园林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式,使得乡村园林缺乏特色,导致千村一面。由于乡村所修建的园林同质化问题较为明显,无法有效吸引外地游客,无法发挥乡村园林景观应有的作用。

3.2 硬化面积过大,土地资源浪费

为了保持园林内部整洁美观,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地面硬化处理,地面硬化不仅会对当地自然风貌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部分乡村园林景观在设计时,没有对地面硬化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导致地面硬化面积过大,如皖北地区不少乡村大舞台的建设存在尺度失衡,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加上广场当中缺少必要的休憩设施,如树池、花坛、座椅,后期使用率大打折扣。

3.3 没有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发展

部分乡村盲目立项,在设计园林景观时没有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认为乡村园林仅仅是满足居民休闲放松、锻炼身体的公共场所,没有注重乡村园林与当地产业结构的结合问题,导致乡村园林与农村产业发展脱节。这种情况下,乡村园林不仅无法成为带动乡村产业生态转型的推动力,还会占用大量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导致乡村发展受阻。

3.4 缺乏整体规划,景观破碎明显

实际工作中,一些设计人员对于乡村园林设计细节的把控能力不足,运用“叠加”的方式,将乡村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资源全部塞入园林中,没有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导致园林景观元素杂乱无章,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面对零散的园林景观,只能走马观花般匆匆走过,无法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弱化了乡村园林的旅游价值[4]。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农村园林的原则

想要提升农村园林建设质量,充分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在设计与规划农村园林过程中,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4.1 长效发展原则

设计与规划农村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农村园林的长效发展问题。园林项目体量庞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在规划农村园林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视角进行合理设计。考虑到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园林设计可以适当减少人工的山石水景的规划面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乡土树种、果树和蔬菜进行绿化,既能营造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又能增加村民收益,减少后期管理养护成本[5]。如皖北地区地处平原,在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常规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油菜花、葫芦、瓜蒌,以及特色药用植物桔梗、菊花、薄荷、芍药、蒲公英形成一望无际的田园景观,在公共空间景观中,可以运用杨、柳、榆、槐、椿、梓树等生长迅速、养护简单的乡土树种,达到景观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实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

4.2 以人为本原则

尽管农村园林景观对于外地游客具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但其使用主体依然是农村居民。因此在设计农村园林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以及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要充分迎合农村居民的审美品位。提升农村园林观赏性的同时,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4.3 因地制宜原则

为了节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要遵守因地制宜原则。侧重使用当地常见的植被、山石,通过视觉层次设计以及空间分隔设计,让原本常见的植被与山石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样一方面能够尽可能保留农村地区自然景观的地域性特点,另一方面还能够节省开支,一举多得。此外,设计人员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重点突出乡村地域文化元素,结合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打造具有差异性的园林景观。

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体路径

5.1 根据地理人文环境明确乡村景观设计定位

5.1.1 自然资源型。利用为主、开发为辅,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适当增加游览步道、休憩设施以及民宿,为人们提供一个节假日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在改造地形地貌时,要考虑地貌的改变是否会影响水体走势、移动山石资源是否会对附近植被造成破坏、园林的规划与建造是否破坏了农村地区的耕地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认真思考,尽可能降低园林施工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园林景观能够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

5.1.2 历史文化型。结合乡村历史遗迹,如名人故里、古井、古塔、寺庙、古城墙等,修旧如旧,并将当地的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景观节点设计之中,同时充分挖掘周边乡村其他历史遗址和名人文化,统筹规划,形成集群效应,传承并发扬地域文化。

5.1.3 区位优势型。针对那些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紧靠商贸活动较发达小镇的乡村,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秉承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可以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观光农业,开发多种农事体验活动,如耕种、采摘、垂钓等,让城市的居民在双休日就可以就近体验农事乐趣,短暂的远离繁忙嘈杂的都市环境,放松身心,使其能够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6]。

5.2 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运用生产性景观

从功能以及属性方面来看,城市中所修建的园林项目属于服务型园林,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放松以及健身锻炼的环境。而农村地区的园林不仅要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需求,还要通过园林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侧重生产性园林。具体而言,可以将农村园林生产性景观分为农田景观、渔业景观、林业景观以及畜牧业景观等[6](图1)。这些生产性景观不仅因为具有强烈的乡村地域特点而富有观赏价值,还能够与农村的第一产业紧密结合,产生经济效益。

图1 乡村园林景观分类

特别是在农村第一产业转型大背景下,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概念随之诞生,为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多条可行路径。因此在设计农村园林生产性景观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此类景观的互动性、教育性以及娱乐性[7]。例如,阜阳市颍上县八里河镇王新庄村充分利用紧邻八里河5A级景区的地理优势,结合小镇“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改变传统小麦种植发展经果林产业的同时,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利用农事体验、瓜果采摘、滨水垂钓、花海漫步等成功打造了“果在林中挂、人在林中游”的观光农业模式和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型乡村。

5.3 根据乡村自然地形地貌构建多层次园林结构

位于山区的乡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山石资源,地形地貌落差大,具有良好的视觉层次感。在对山区乡村进行园林设计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天然的山水结构和植物群落资源,开发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利用科学的盘山公路形成完整的游览路线,在山脚、山腰、山顶设计规划一些平台、座椅、景观亭,让人们在不同高度欣赏自然的风光和山水资源。如皖南山区的乡村,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山、水、竹与人工的农田资源,打造碧峰青山、绿树群瀑、茂林修竹的意境景观。

位于平原地区的乡村,由于缺少山石资源,地形平坦,因此多层次的园林结构塑造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在重点地块结合水体、微地形塑造丰富的竖向设计,以及利用植物营造多变的林缘线效果,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对于一些有着天然河流和池塘的村落,可以水面为中心,结合游步道、健身设施、亭廊架、乔灌草,进行各类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村口、小卖部、古井、祠堂、土地庙、河流、道路、乡村舞台)的设计,点线面相结合,系统的营造乡村景观,在平面上提升乡村园林整体层次感[8]。此外,为了丰富乡村景观,平原地区的绿化可以结合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种植各种乡土植物。如皖北地区很多乡村道路旁边种植了杨树、柳树、柿树,既能绿化、又能美化,还可以作为用材林和经济林。

无论是平原地区还是山区,在设计多层次乡村景观时,都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作为指导[9]。首先,以具有代表性的点状公共空间作为“景观斑块”,重点打造,辅以园林小品、铺装、绿植和基本的休憩设施,令游客能够驻足欣赏。其次,对村庄道路、带状滨水绿地进行“景观廊道”设计,将多个斑块进行串联,形成一个丰富的游览路径。最后,对于园林中大面积区域,即“景观基质”,如农田、山体,要保留天然的植被景观和当地的特色农作物,营造整齐划一的面状景观,给游客以沉浸式的乡村体验。

6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 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以泰安市大陡山村为例

6.1.1 总体构思

以泰安大陡山村为例,该规划区域位于泰安市西部,规划用地范围涵盖了泰山天平湖休闲旅游度假区环湖中路以西大陡山村行政区域,东西长约1985.6m,南北长约2472.2m,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02.37公顷。

大陡山村旅游资源丰富,既有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充满地域文化气息的乡村聚落,以及历史悠久的人文古迹。大陡山村规划过程中,本着“延续—整合—提升—激活”的思路,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整治规划以突出村庄地域性特色为主要目标,探索各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构建大陡山村特色空间布局。深入发掘农田和山体的经济价值,探索山水格局下的新型田林村关系,引导村庄空间元素融合。

6.1.1.1 延续村庄肌理,维持乡村自然风貌基本骨架。空间肌理反映了大陡山村发展历史,整治规划要着重分析村庄肌理特征,令整治规划要素达到高度统一。

6.1.1.2 新旧院落融合,构成全新主体空间。作为乡村基本空间单元的民居院落,通过翻新与改造,使院落成为乡村园林景观的一部分。

6.1.1.3 激发村庄活力,提升乡村附加值。以空间位置关系划分乡村园林的功能布局,突出园林景观的功能多样性特点,加强功能之间的关联,在延续主体功能的同时,协调新旧功能,激活整个乡村活力(图2)。

图2 大陡山村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6.1.2 专项设计

6.1.2.1 地形设计

从地形地貌方面来看,村庄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东西高差达到6m左右。对地形进行细微的调整,园林的主入口处设计长坡道处理竖向高度差问题。针对西侧较高的问题,采用堆砌台地的方式,其余地形地貌原则上不予改变,最大程度的保留原有的植被以及山石水体,对于缺少植被覆盖的区域,通过人工种植枫香、松树、栎类乡土植物,展现乡土风貌和特色[9]。

6.1.2.2 水体设计

水体设计是该项目的设计重点,近些年该地区由于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导致下游河面宽度逐年变窄。这一问题若不妥善解决,河道变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甚至面临消失。因此在进行水体设计时,在确保自然规律不受破坏的基础上,人为拓宽河道,满足河道的防洪需求。扩宽河道过程中所产生的土方,可以在滨水旁边营造微地形景观,以丰富竖向设计,在合适的位置,还可以修建临岸花台、果台(图3)。

图3 大陡山水系鸟瞰效果图

6.1.2.3 植被设计

首先,对该地区植被进行“点”设计。点设计主要包括村委会、学校等公共场地。村委会和学校可以适当种植一些景观树,如桂花、紫薇、木槿、红花檵木、樱花等开花植物和红枫、紫叶李等观叶植物,以丰富乡村植物景观多样性(图4)。

图4 大陡山乡村公共空间绿化效果图

其次,对该地区植被进行“线”设计。线设计主要包括河岸美化、道路美化等工作。将道路两侧原有的杨树全部保留,并在空隙处补种白蜡,丰富园林景观层次。同时在林下种植多色小菊,丰富路边植物的颜色变化。针对河堤两侧的绿化带,仍然以杨树作为主要树种,通过补种垂柳、桃树、美人蕉等植物,营造出高低错落有致的河堤植被景观。

最后,对该地区植被进行“面”设计。面设计以农田和山体为主,继续种植特色作物水稻、油菜,但是可以对油菜的种植区域和面积进行统一规划,打造春季花海。山林地中,成片种植茶林,吸引游客进行茶叶采摘、赏茶、品茶、摄影,激发乡村活力。

6.2 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设计——以阜阳市太和县向阳中心村为例

不同于山区乡村的规划,向阳村与多数平原地区的乡村一样,没有优质的自然山水格局,营造地域性的乡村景观方面难度较大。从宏观视觉上来看,整个村庄地形平坦一览无余,民房大多沿着村中道路分布,与丘陵山区地带优质的自然山水格局和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比,视觉景观元素显得较为单薄,乡村肌理变化不够丰富、空间层次较为单—,缺乏视觉吸引力[10]。因此,通过景观设计手段,提升整体村容村貌意义重大。

图5 太和县向阳中心村整体规划

6.2.1 看得见远方---整体规划,协调景观。面对乡村空心化、居住环境脏乱差,集中建设向阳中心村,统一规划,在保护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当地村民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和整体提升。

6.2.2 瞅得见效益---产业带动,振兴乡村。针对传统生产性景观衰退的现象,在传统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种植业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经济作物如烟叶、中药材等种植,利用芍药、桔梗、决明子的花期景观,发展季节性的地方旅游,也能增加村民的收入。

6.2.3 望得见绿水---整治水系,生态提升。面对乡村水系环境污染问题,对河道中的生活生产垃圾进行清理疏浚,采用水生地被植物营造生态驳岸,沿河设计游步道,宽处设计平台、景观亭、座椅,满足水系周边的观赏性、亲水性和村民谈天的功能需求。

6.2.4 记得住乡愁---挖掘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与众多的皖北地市一样,阜阳市是个农业大市,在太和县向阳村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围绕“农”字,规划设计了二十四节气景墙、农事活动小品、乡村墙绘、秸秆模型制作等,充分展现乡土气息(图6-9)。

图6 村委会中心广场设计意向图

图7 学校二十四节气墙意向图

图8 农事体验活动意向图

图9 住宅墙绘意向图

7 结语

乡村振兴不仅仅停留在完善基础设施层面,还要通过景观手段,对乡村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整个乡村的景观面貌。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并利用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特色旅游、延续乡土文脉。在此基础上,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可以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充分结合,激活农业生产性景观,促进农民创收,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

总体而言,乡村景观设计时,需要坚持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传承文化等原则,才能够真正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成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园林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