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传播与演变

2022-04-16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玻璃珠琉璃蜻蜓

马 燃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玻璃的名称存在争议,宋代以前的古籍文献对玻璃也有不同的称呼,如璆琳、陆璃、琉璃……“玻璃”一词则出现较晚,在明代以后。最早的玻璃出现于公元前30世纪前后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现在我们称之为“费昂斯”的原始玻璃。我国最早的费昂斯出现在西周时期,大概公元前10世纪,比西亚晚了1000多年。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记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文中第一次提到了“琉璃”一词,并冠以“国之宝”,可见琉璃在当时的稀缺且贵重的特性,结合文中提到的“诱外国……之宝,异物内流……”,说明“琉璃”在当时属于从国外进口的产品。依据此思考路线,本文以古代玻璃中的一个品类“蜻蜓眼式玻璃珠”为主要入手点,串联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地域以及成分分析,勾勒早期中西文化贸易的通道,蜻蜓眼传入与本土化发展的过程。

一、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发展源流与文化内涵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造型是对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的延续。对蜻蜓眼起源的探讨大都会提到“恶眼意识”这一流传在西亚以及北非广大地区的古老的信仰,而蜻蜓眼式玻璃珠的造型作为概括性符号,是当时人类对宗教信仰的能指和所指的高度结合。在“恶眼珠”之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眼睛崇拜的不同表现。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出现具有辟邪祈福含义的“眼神像”,以布拉克遗址为例,被称为眼睛神庙中的数千个小雕塑都突出了大大的眼睛,它们有些是单人形象,有些是双人或多人家庭形式,虽然这些雕塑高低大小不同,但眼睛是代表每一个生命最明显的存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的“玛瑙羊眼珠”,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出现的“玛瑙蚀花石眼珠”,分别通过对天然石眼的选择或有意镶蚀上去的石眼纹样,体现眼睛崇拜的意味。公元前3000年左右,“荷鲁斯之眼”护身符在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开始流行,从护身符主题、形象选择都源于明确的眼睛崇拜。而我们提到的蜻蜓眼式琉璃珠于公元前1570——前1307年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时开始出现。

我国对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研究中很多将《淮南子》中的记载作为其源头:“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此段未说明随侯珠具体所指,但将它比肩和氏璧,足以看出其珍贵性。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提到了随侯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大意说:现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身上垂挂着明月之珠……而这些珍宝都不是秦国出产的,陛下却十分喜欢,这是什么原因呢?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意见,停止逐客令,并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令玉工孙寿刻在和氏璧上成为 “玉玺”,但随侯珠从秦始皇以后就再难寻记载。何谓“随侯珠”,学界一直有“珍珠说”“金刚石说”“萤石说”“琉璃说”的争论,其中以“琉璃说”附和者众,主要源于东汉王充《论衡·率性》中记载:“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璆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道人消炼五石,作五色之玉”,其中“以药作珠”明确提出战国时的随国就已经善于人工制作五彩斑斓、精美耀目的珠饰。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就出土了战国时代173件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实物。据墓中器物铭文,曾侯乙墓的墓主人是一位叫作“乙”的曾国国君,专家考证曾国就是随国,因此推测曾侯就是随侯,其墓中出土的玻璃珠应该是文献中所提的著名的“随侯珠”。

在曾侯乙墓出土之前,我国考古于20世纪30年代对蜻蜓眼式玻璃珠这一品类就已开始提高关注。在洛阳金村周围疑似周王墓的被盗掘文物的研究中,发现墓中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有别于西亚的钙钠玻璃,而属于我国的铅钡玻璃体系,但部分蜻蜓眼在纹饰与造型上又和距今2500年左右埃及遗址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有惊人的相似,所以从这儿可以推测蜻蜓眼式玻璃珠作为舶来品,经由欧亚大陆传播到中国。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经过化学成分分析比对,墓中一部分玻璃珠来自西亚,还有一部分是我国自产的玻璃珠,说明我国在春秋末期已经能够生产自己的玻璃珠了。

二、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功用

国内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数量很难统计,除去博物馆藏品记录的1000多件,有大量蜻蜓眼被民间私人收藏,仅博物馆藏品可看到蜻蜓眼主要存在于春秋到两汉时期。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在西亚是被用作消灾辟邪的护身符,后经游牧民族辗转传播至我国,珠子明亮的色彩、特别的造型以及宗教意义使它为我国先民所接受。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之后,就有把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其他玉饰一起串联悬挂于头部、颈部、腰部作为自身装饰,以及在丧葬中对葬具进行装饰。

早在西周时期,玻璃早期形态费昂斯就已出现在中原墓地当中,如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陕县上村岭都有费昂斯出土。此时的费昂斯器型比较简单,主要是管状、球形、橄榄形几种,色泽以蓝绿色和绿色为主,体积相对来说也比较小,常与玉石磨制的珠饰串联在一起,作为组佩的组成部分陪葬于墓中,如陕西扶风西周墓、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就有这样的搭配。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出土的费昂斯及玛瑙串饰,整套组佩以1件梯形玉牌为中心连接件,上下串联了375件玛瑙管珠、108件费昂斯和16件煤精球,共500件组成。红色玛瑙管珠、黄玉珠、蓝绿色橄榄形费昂斯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色调对比鲜明的组佩。春秋战国时期有把蜻蜓或玻璃珠缀于帷荒,覆盖在棺椁上达到装饰的目的。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墓葬用途:一种是作为棺椁上的装饰物;另外一种是作为墓主人锦袍腰带左侧的配饰。

除了珠饰之外,蜻蜓眼式玻璃珠进入我国之后,也在铜镜、剑、带钩、牌饰当中作为装饰出现。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的战国嵌玉嵌蜻蜓眼式玻璃铜镜(如图1),铜镜背面在绞丝纹玉环内镶嵌了蜻蜓眼式琉璃珠与蜻蜓眼式纹路的琉璃环,玉璧皎洁,琉璃绚丽,二者交相辉映,时隔千年依然让人感到高贵而炫目。中间的蜻蜓眼式琉璃珠是西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样式,而周围镶嵌的一圈蜻蜓眼纹琉璃环则更多地体现了蜻蜓眼作为纹式在我国工艺美术中的本土化发展。

图1 战国嵌玉嵌蜻蜓眼式玻璃铜镜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

三、中原地区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出土情况与传播路线

最早蜻蜓眼式珠的主要产地是地中海东岸和北非,也就是古代的腓尼基、迦太基和埃及,小亚细亚、叙利亚及中欧等地也有生产的痕迹,其分布范围更是包含了当时欧亚大陆的很多重要城市。其中埃及是主要产地之一,而早期传播中海路的主要传播者包括腓尼基人、波斯人等,陆路的则是波斯人和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根据我国考古发现,排列西域和中国蜻蜓眼式玻璃珠出土地点自西而东为:费尔干纳盆地的斯基泰古墓、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山西长子牛家坡、山西太原赵卿墓、山西长治分水岭、河南洛阳中州路、河南郑州二里岗、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推测中国古代玻璃传入的源头为西亚。可见在西汉打通丝绸之路前,东西方的游牧民族由于生活迁徙与贸易往来,就存在着一条陆路交流渠道。20世纪90年代后德俊在《楚国的几项科学技术与域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兼论中外文化早期交流的“玻璃之路”》中创制了一个概念:玻璃之路,认为西方玻璃传入中国,主要经由两条路线:一是西方玻璃制品首先通过商业贸易传到印度等南亚地区, 再由民间来往通过我国的云南等地区辗转传到楚地;二是西方的玻璃制品首先传到印度等地, 然后通过东南亚一些地区, 如马来半岛、越南等地, 然后再传到中国南方的两广等地区,进而到达楚地。蜻蜓眼式玻璃珠质地莹润、色泽明丽,对于来往于中西的游牧民族可作为自身装饰且便于携带,又因为其稀少贵重作为贸易品由西向东逐渐传播,在传播中,蜻蜓眼的稀有性和贵重性被放大,而原本存有的宗教性被削弱。

在我国对蜻蜓眼式玻璃珠的考古研究中发现数量不多,但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最北可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到陕西,经山西再到河南,东抵山东,西到四川,南到湖南、广东都有出土。仅河南地区就有十余处,列举如下。

1.河南固始侯墓出土有蜻蜓眼式玻璃珠,时代为春秋末期。

2.洛阳中州路西工段出土两件玻璃制品,装饰了豆青、古铜、蓝三色圆圈纹,时代为战国初期。

3.郑州二里岗出土18件,分别出土于5座墓中,为战国早期。

4.洛阳西郊四号墓出土27件,时代为战国中期。

5.洛阳市针织厂东周墓出土两件玻璃制品,为战国中期偏晚。

6.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墓出土两枚,并与铜镜放在一起。

7.洛阳市中州中路,东周墓出土3枚料珠,时代应该是战国中期。

8.新乡市辉县发掘出完整的蜻蜓眼式玻璃珠10枚,40余枚破碎,时代为战国晚期。

9.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料器,时代为战国中晚期。

10.洛阳市西工区战国墓出土3枚玻璃珠,宝石蓝色,其中有装饰蜻蜓眼纹,时代为战国晚期。

四、蜻蜓眼的风格演变

我国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经历了从舶来品到自产创新的过程,从艺术风格来看,中西方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后期西方传入的蜻蜓眼融合了东方审美,带有了更多本土的审美选择与文化特征。埃及最早作为护身符的蜻蜓眼在表达眼睛的概念时特别简单且直观,风格也非常写实,眼纹的圈层数量较少,偶尔还会着力刻画眼睛的一些细部特征,比如睫毛等。我国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蜻蜓眼也有上面的一些特征,是我国早期的蜻蜓眼的代表。到了西周、东周时,蜻蜓眼的形象就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较为写实的眼睛形象变化为多圈层的同心圆眼睛纹路,与西亚地区同时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有着同样的特征,可以判断,这个时期的蜻蜓眼属于外来贸易品。战国中后期,我国自制的蜻蜓眼出现,并且在形状、色彩、纹样上,与西方的蜻蜓眼有了差别。

1.外形的变化

外形的变化是最为突出的,早期的蜻蜓眼主要以圆形为主,到了后期,蜻蜓眼的形象发展得更加多样化,有方形、管状、片状、环形等。蜻蜓眼形状上的变化与使用方式变化息息相关,早先其主要作为护身符存在,后来成为流行的日常配饰,还有一些蜻蜓眼与其他材质物品的组合,比如作为铜镜、带钩、剑上的装饰存在,体现蜻蜓眼在后期宗教意味削弱、装饰性增强的本土化特点。

2.眼睛纹样的变化

最早的最典型的眼睛纹样是同心圆圈的纹样,战国时期有些蜻蜓眼的“眼珠”不再是层层套叠的同心圆,而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组合形状,比如在每一个大眼当中会由数个小圆组成,呈圆花瓣样的形状。有些蜻蜓眼在眼睛纹样周围又出现了连珠纹带组成的网状框,使眼睛之间的排列更为匀称、更有规律,整个图案更具装饰性。还出现了一些眼纹的圆心偏离眼圈的样式,产生了更生动有趣的效果。眼纹除了“平面”的形式还有高于珠体形状的眼睛纹样,有些只是轻微凸出表面,后期出现了非常夸张的眼睛,呈锥形,向外突出的蜻蜓眼类型,产生了更为怪诞奇异的艺术效果。

3.色调与质感的变化

蜻蜓眼属于玻璃制品,在古代西方和我国的玻璃制品发展到后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西方的蜻蜓眼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发展到后期,造型奇绝,质地晶莹,色彩斑斓;我国玉文化的主导地位对玻璃艺术的发展也是影响深远,玻璃在我国后期的发展,有明显的“玻璃仿玉”的特征。《明史》记载,皇帝所赐状元佩戴的“药玉”就是以我国传统的配方制作的玻璃组佩。玻璃发展到清代仿制各类玉石可以假乱真,现在在博物馆与文物市场上,都可以见到流传下来的玻璃仿珊瑚、玻璃仿青金石、玻璃仿绿松石、玻璃仿玛瑙等玻璃仿玉制品,无论是色泽的仿制,还是如玉般温润的质地,都有别于西方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无论是蜻蜓眼色彩由浓烈转为素雅,还是质感的差别,都体现了我们文化差异下的审美选择。

五、结语

本文着眼于蜻蜓眼的传入与发展,通过对我国中原地区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纹案、样式及文化内涵进行整理,结合国内外考古成果呈现的玻璃进入中原的时间、地域,梳理中原地区的中西文化传播交流路线。蜻蜓眼式玻璃珠只是玻璃发展史上的一个小的品类,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也并不长,却是我们研究中西早期文化交流的非常重要的实物遗存,为早期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玻璃珠琉璃蜻蜓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玻璃珠去看海
玻璃珠去看海
玻璃珠“穿墙术”
法门寺里的琉璃
大山深处是琉璃
蜻蜓
蜻蜓点水
八角琉璃井
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