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竹编非遗小镇演进发展研究

2022-04-16李博涵左迎颖

天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保靖县篾匠竹编

田 静 李博涵 左迎颖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湖南湘西保靖县比耳镇依傍酉水河,为土家族村落,20世纪90年代以前“家家会竹编,户户是篾匠”。随着2008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认定,当地姚本顺家族创建本顺竹艺合作社,形成家族传承带动群体传承以及设立社会组织进行公益传承的开放传承模式,传承人家族助推当地竹编产业振兴的同时,积极对接高校资源作为智力支持,高校团队为所在地其他产业发展献智献策,带动当地整体“文旅农”经济发展。

一、湘西保靖县比耳镇竹编发展脉络

竹编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①。 正如《考工记》中所言:“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竹编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手工艺人鬼斧神工的编织技艺结合,强调的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湘西保靖县坐落于酉水河畔,四面环山,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再加上适宜的气候为竹编原材料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发展竹编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20世纪90年代前,当地每家以竹编售卖为生。

(一)血缘邻里关系相互授艺,作为谋生技能做上门功夫

在改革开放甚至更早之前,由于比耳镇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较少,竹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镇里邻里或血缘关系之间的家族式沟通以及对后代子孙的口口相传,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编织,售卖编织品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很早以前,镇里的每个人都会竹编技艺,从十几岁甚至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用竹子制作一些日用品”,最初,“比耳镇几乎男女老少都是篾匠,一般徒弟学三年,师父严加管教,常年四季带徒弟做上门功夫(打工),走遍了湘西山山水水,也练就了比耳篾匠适应市场、对外交流的独特本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叔侄、邻里结伴外出谋活,做上门功夫,和其他地方的篾匠师傅在主人家进行技艺较量。“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十四五岁,跟着大人出去做工,吃住都在主人家。”“篾匠在外面认识了当地主人家,家里有女孩子的,在她家里做事久了,有了感情,就跟她说我们这边好,我们这边是比耳市。” “我们是比耳市人,比耳市有五大湖,好得很。”事实上,“所谓的比耳市就是山窝窝的一个小山村,五大湖——且湖、利湖、棒湖、若湖、染起湖是比比耳更穷的农村地名,虽然带湖字,其实连一块大池塘都没有”。“平时没人要的红苕、洋芋坨坨成了度过那段艰难日子的救命粮,而且还有剩余,于是好多比耳人想方设法往罗塔盖盖跑,男女都有,所以那个时候都讲罗塔的狗都可以讨到婆娘(老婆)”。为了讨吃,村民学门手艺,自然而然产生了篾匠行当。

(二)建立合作社开展生产性保护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扶持, 2008年湘西竹编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随后保靖县比耳镇姚本顺在2010年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姚本顺二儿子姚元飞曾从事家具销售,“我那个时候在店里就会摆上我父亲做的那些竹编,那个时候就意识到还是要把这个手艺传播出去”,“那个时候我还挑着担子去凤凰那边卖”。2014年,姚本顺及其侄子姚元福、儿子姚元飞成立了本顺竹艺合作社。本顺竹艺合作社成立之后,“把镇里的篾匠老师傅都请过来一起做事”,“最初是在我家里做,之后成立了合作社,就一起在合作社里做”,姚元飞介绍说。

作为以男性为主的竹编手工艺,在本顺竹艺合作社成立初期融入了女性传承人,姚元飞的妻子宋芳嫁入比耳镇后,融入家族生意中,现在已然成为本顺竹艺合作社的顶梁柱,带领一帮女性主要从事平面编织,时常会在抖音开展直播活动,目前她被认定为县级传承人。嫁入比耳镇的贺晓燕表示,“在本顺竹艺合作社内工作,既有固定的收入,又可以照顾家庭、料理田林”。当下,竹编手工艺已然成为“新手艺”,成为推动县域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三)高校产教融合撬动小镇竹编发展

2017年暑假,湘潭大学组织“扶贫攻坚”活动,前往湘西进行扶贫项目调研,传承人姚元飞向师生团队提出想要创建品牌的想法。2017年9月,他在益阳学习期间,专门前往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进行对接。之后,学院整合师资力量,为本顺竹艺合作社持续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2018年,举行了“湘西本顺竹艺专项实习基地授牌仪式”,组织、策划了“红色筑梦 精准扶贫”文创成果展暨非遗进课堂系列活动,展出“本顺”品牌形象设计作品80余件,获得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台等媒体重点报道。同年艺术学院申请获批教育厅“非遗品牌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基地由艺术学院与保靖县本顺竹艺合作社共建。2019年7月,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第一期“竹编漆艺研修班”,把传承人请到艺术学院学习。

从家族邻里心口相传、相互授艺到从群体性外出做上门功夫,再到如今的集中合作社产业化的生产性传承、非遗品牌打造,比耳镇的竹编文化传承在演进发展中体现出国家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以及高校艺术参与非遗保护的实践创新成果。

二 、湘西保靖县比耳镇竹编产业演进发展路径

本次口述史记录项目从2018年开始,笔者所在单位于2017年开始参与保靖县比耳镇竹编创新发展,其间见证并参与了小镇的发展。

(一)产学研融合,打造竹编非遗品牌

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围绕湘西竹编品牌化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和文化创新教研活动,以“公益心态+商业模式+艺术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理念”为思路,丰富并延展高校师生专业教学,以专题形式开展了竹编品牌营销策划推广、竹编数字平台、竹编影像设计等创新实践课程,开发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竹编文创设计产品。五育并举,发挥高校公益创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拓宽了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

(二)竹编协同脐橙产业发展,“文旅农”融合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自2017年与保靖县持续合作至今,不仅为湘西竹编产业创立了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而且为其创立了“酉酉橙”脐橙品牌,用艺术设计的视角进行品牌定位、包装设计、视频宣传、公众号推广等,获得持续性品牌曝光。后续艺术学院师生团队将两大产业整合,为酉酉橙设计专属竹编包装(如图1),整合社会资源,设计开发出酉酉橙衍生产品等(如图2)。

图1 酉酉橙包装 黎青/设计

图2 酉舞橙子干包装杨正、刘益嘉、李博涵/设计(指导老师:左迎颖)

(三)多重社会力量扶持,非遗小镇初见雏形

在湘西竹编非遗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中,本顺竹艺合作社负责人成为主力军,积极投入竹编传播、推广等各项事务当中。之后高校与当地村委会、镇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整合各领域的资源,加强对竹编发展与传承的政策扶持,引流多重社会力量。2019年本顺竹艺合作社获批湖南省首批(15所)非遗扶贫创意工坊。2020年中共保靖县比耳镇委员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小镇获批农业农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镇”,“酉酉橙”成为保靖县全县共享品牌。

三 、非遗小镇演进发展策略

(一)校地合作,提供长效智力、人才支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总体思路和整体策略,“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深度对接所在地文化资源,以品牌战略思维,分析与把握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建立教学团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助力非遗产业发展,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传播和品牌化建设(如图3)。与此同时,学校可优化教学体系,将专业教育、非遗文化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将研究对象与各专业方向课程教学紧密融合,精准、多维度孵化成果。

图3 非遗品牌化构建模型

(二)链接所在地资产,构筑非遗文化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传承,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经验、精神、技艺,其特点是活态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文化,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环境,继承发扬都会发生异化问题。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赓续已有的传承方式,还需对接新时期国家政策发展方向,在所在地建立新型文化生态场景。在原生态场域展示的同时,横向链接所在地资产,构筑“吃喝游购娱”的新文创业态,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从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伸为完整的文旅服务项目,进而持续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

(三)“文旅农”整合发展,引流消费群体

借助乡村振兴的推进,城乡融合的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文化、旅游、农业资源整合,“文化+旅游+农业”是国家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新型产业形态,通过“1+1+1大于3”的价值提升,把休闲业态、消费场景和体验空间融为一体,一方面把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的发展资本,另一方面也为村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遇,以这种方式打开的不仅仅是村门,更是村民的视野、心境和求发展、愿发展的态度。

四、结语

从本顺竹艺合作社现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带动整个村落脱贫,使每户每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长期发展的因素。第一,大众对手工艺技艺的价值认知不足。竹编产品大多以手工艺为主,制作全程为纯手工,人工培训需要一定周期,耗时长。普通消费者在不能充分理解产品制作工艺与价值的同时,短时间内无法对产品的商业价值表示认可。项目文化、技艺传播仍需持续性推进。第二,商业模式传统。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方为企业设计了多款产品,但本顺竹艺合作社在商业模式中倾向于订单,“订做销”的模式体现出商业保守性,产品溢价不足。随着品牌的建立,获得的媒体曝光度加强,随之也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方,但是本顺竹艺合作社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年轻一代传承人较少。姚元飞先生曾表示:“很多精美的竹编器皿都是山里的一些老人做的,能做的人也已经不多了,很多能够熟练掌握竹编技艺的老人都陆陆续续去世了。”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发展,年轻人很少主动学习与继承,后继无人现象愈发严重,导致传统竹编技艺沦落到接近失传的尴尬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不是少数人的专属产品,它们植根于民俗,植根于大众。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出现重构,非遗小镇承担着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居民生活兴旺的意义和价值,它需要依赖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创新协同、社会力量融入,才能产生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价值。未来团队还将通过艺术实证手法,以定性和定量调研深入开展非遗产业品牌发展的效能研究。

猜你喜欢

保靖县篾匠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东篾匠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保靖:学校建设按下“快进键”
湘西茶叶产业发展分析
保靖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对策
武陵山区宝卷结构类型研究——以保靖县宝卷田野调查为基础
篾匠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