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民俗信仰对彩塑艺术的影响

2022-04-16张新沂天津科技大学

天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彩塑泥塑民俗

张新沂 天津科技大学

民俗信仰渗透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其涉及原始文化的传承化、宗教的世俗化、民俗活动的体系化等,可以概括为神祇信仰、祭祀仪式、禁忌习俗、符号象征四个方面。传统彩塑艺术的产生、创作题材、审美范畴等都受到民俗信仰的深刻影响。

一、民俗信仰的内涵

民俗信仰是人们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是对超自然力量的物象的一种崇拜。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原始宗教、神话等直接促成民间信仰的产生。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的基础。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总结,先民对超出人力所能的万物变异诸现象自造的解释就是神话。

民俗信仰作为民间意识形态,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百姓的精神生活。民俗信仰内容丰富,充斥在民间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二、民俗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

民俗信仰代表着民众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在原始文化、宗法制度观念、民族多元化三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原始文化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祭祀和战争属于国之大事。例如,人们对社稷的祭祀活动自古有之,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土地和谷物养育民众,是人们生存之本,在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代以“社稷”代指国家、天下,《左传》中多次提及“社稷”。还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五年,发生了日食,人们击鼓、用牺牲祭祀土地庙,说明当时人们遇到天灾的时候,都要到土地庙举行祭祀。班固在《汉书》中说:“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第176页。

古代上至天子,下到庶民,都有祭社活动,民间的社戏、社火习俗便是由此产生。《周礼·冬官志·考工记》规定,都城规划要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北京为例,北京故宫之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北京社稷坛就是用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祭坛是一个平面为方形的三层祭台,台面以黄、青、白、红、黑五色土铺设,中心有一块社稷石。民间认为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分列四方,四个方位神与四季、五色、五行、五帝、五德等相对应。这种理念在先秦时期已有记载。《周礼·春官宗伯》中提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②崔高维校点:《周礼·仪礼》,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35页。祭祀天地四方的时候,其所用玉器的造型与色彩遵循天苍地黄、东青、西白、南赤、北黑的五色观念,并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在农业、渔猎、交通、商贸活动以及各手工行业,都会有巫术仪式、祖师祭拜等活动,民俗信仰基本上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礼记·月令》记载,人们在一年中有十个月都有相应的祭祀活动。而清明、中元、中秋、除夕祭祖的风俗仍在民间一直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俗信仰也是约束人们活动的一种社会准则。

(二)宗法制度观念的影响

宗法制度观念也深刻影响着民间风俗与信仰。“孝”是传统宗法规范的核心,《孝经》中强调,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们要终身行之。民间形成的“二十四孝”观念,也成为彩塑创作中的题材来源,如“卧冰求鲤”等。

《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中对礼仪有系统的规定,多以宗法制度为依据。传统社会以“三纲五常”作为道德内涵约束人们的行为,在使用物品的等级方面进行划分,家居日用、出行穿戴等人之所需,都讲究不同的等级与形制、材质、色彩,不得僭越。

(三)民族多元化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多元并存。班固《汉书·地理志》中提道:“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①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第306页。各民族民俗文化在历史中受到生活环境、经济形式、精神信仰、组织体系等因素影响,发展不平衡,其审美取向、风俗信仰也各有所异。例如,佤族、哈尼族、彝族服装色彩都尚黑,以黑为美;而白族的服装则讲究轻快明亮,以白为美。

三、民俗信仰影响彩塑艺术的产生

民俗信仰扎根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每年岁时节令,人们祭祀、祈福、纪念、庆祝,或举行其他各种活动,不约而同地将古老的民俗信仰根植在大地上,延续在自己生活的那一方水土中。千百年来,民俗现象与民俗信仰在彩塑艺术中得到具体的物化和形象的表现。立春、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庆活动和祭祀等仪式促生了题材丰富的彩塑艺术。各种民间信仰的神祇,如财神、福禄寿星、关公、钟馗、妈祖(如图1)、四大天王、八仙等,以及立春时的春牛、中秋节的兔儿爷、十二生肖等传统泥彩塑都是典型代表。

图1 银质彩塑妈祖像 陈毅谦/作

瓜瓞绵绵,生存繁衍,这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在民间彩塑中,有很多表现求子、护生的生殖崇拜和祈福风俗、禁忌行为。无锡泥塑中的“堆子”彩塑,就是基于求子的愿望而产生的。天津民间泥彩塑中有一种“娃娃大哥”(如图2),就是百姓为求早生贵子,而在天后宫祭拜时拴走的泥塑玩偶。这种“拴娃娃”的习俗在民间很多地方的庙会都有,也促生了“拴娃娃”的泥彩塑创作。

图2 “娃娃大哥” 天津博物馆/藏

泥塑的诞生与古代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有直接的关系。汉代应劭编著的《风俗通义》中提道:“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②应劭:《风俗通义》,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第二版,2010,第601页。辽宁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梁河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庙曾出土6件人像泥塑,是先民遗留下来的最早的泥塑作品。其中有一件头像保存相对完整,表面上还有一些彩绘,五官比例准确,表情生动传神。中国彩塑艺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秦汉时期的彩塑已有很高成就。魏晋时期,佛教造像逐渐增多。唐宋至明清时期,传统彩塑艺术持续发展,留下大量优秀的彩塑作品。如宋代山西太原晋祠的圣母雕像和42尊仕女像、明代双林寺彩塑、筇竹寺彩塑等,在造型和表情塑造方面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生动传神。宋代民间彩塑是不可或缺的节令风物,以“磨喝乐”为典型代表。在江苏镇江出土的宋代泥塑“磨喝乐”就是苏州泥塑艺人所做,惟妙惟肖(如图3)。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雍正皇帝像泥塑,是内务府造办处从苏州招募的捏像人捏制的(如图4)。以该塑像与雍正的画像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两者极其相似,足以证明苏州彩塑艺人高超的写实能力。

图3 宋代泥塑“磨喝乐” 镇江市博物馆/藏

图4 清代雍正皇帝像故宫博物院/藏

四、民俗信仰影响彩塑艺术审美

民俗信仰影响着彩塑艺术的形态、色彩、图案和艺术格调,对彩塑艺术的审美更是有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混沌之美,体现原始思维方式;二是象征之美,体现民俗信仰内涵;三是气韵之美,体现民俗信仰本源;四是法度之美,体现民俗信仰秩序;五是形神之美,体现民俗信仰程式。

(一)混沌之美

混沌,在传统文化中往往指天地未开、元气未分的模糊状态。中国古代传说认为天地混沌如鸡蛋,后来孕育盘古,盘古以一己之力开天辟地,最终形成天、地、人的世界。这体现了集体表象意识和雌雄不分、阴阳和合、对立统一的观念。

传统彩塑中,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就表现了这种混沌性。淮阳泥泥狗彩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当地各类造型古拙、怪诞的泥塑玩具的统称,体现出非常强烈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观念,被当地人视为辟邪祈福之物。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的人祖庙会上,泥泥狗是必不可少、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泥泥狗作品通体色彩讲究传统的“五色观”,与“五行”学说相对应,充满文化内涵。作品中有一种“混沌猴”的造型,其脸上没有五官,没有开脸,只是画一个十字形符号,不分男女,不分性别,当地艺人说这是象征混沌的原始文化(如图5)。

图5 “混沌猴” 房克宽/作

(二)象征之美

彩塑艺术的题材往往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造型或夸张、或浪漫、或逼真、或抽象,都基于想象力,赋予彩塑艺术以深刻持久的生命力。天津泥人张彩塑第一代张明山的作品《渔樵问答》(如图6),作品取材《西游记》中樵夫与渔翁在泾河边问答的情景,通过生动逼真的造型,表达对安居乐业的向往。

图6 《渔樵问答》 张明山/作天津博物馆/藏

无锡泥塑中的阿福、蚕猫,北京兔儿爷,济南兔子王等泥塑玩具,也都有辟邪祈福的象征意义。虎在彩塑造型中屡见不鲜,被赋予力量、勇敢、护生等象征色彩。陕西凤翔泥塑的坐虎、挂虎都带有驱邪纳福的意义。

(三)气韵之美

传统民俗观念认为,世界最早的本源来自“气”。而“气”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极为重要,不管是雕塑、绘画还是音乐,都讲究气韵,这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念,也是传统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范畴。气韵是一种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庄子曾说:“通天下一气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以“气韵生动”为首,视其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

(四)法度之美

法度即规矩。数字、比例、秩序在民俗信仰中体现为知大小、明尊卑、别上下、懂礼仪。动静有序,是彩塑艺术造型的准绳,尤其宗教题材彩塑追求造像法度严谨,有意追求千像一面,目的是保证宗教信息传达时的准确一致性。例如,《造像量度经》为佛教彩塑提供了基本准则,佛陀、菩萨、天王各有其形,讲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教寺庙天王殿里面供奉的四大天王,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度来塑造的。明清时期,民间又经过《封神演义》故事的演绎,赋予其象征含义:持宝剑者为南方增长天王,持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持宝伞者为北方多闻天王,持龙或蛇者为西方广目天王,他们依次“掌风调雨顺之权”,护持四方,寄托着老百姓对五谷丰登的渴望。

(五)形神之美

形神兼备的民俗信仰范式,在彩塑艺术中表现为器与道、技与艺、文与质、无形与有形、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表现为巧与拙、抽象与具象的辩证统一。内在的神韵和外在的造型息息相关,不管用什么样的表现技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表达特定的感情。道家美学思想追求一种虚无的美感,认为“至乐无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抑或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家美学思想强调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四书五经》,中华书局,2009,第16页。。传统艺术中对于形神关系的最高要求就是形神兼备。若达不到形神兼备,则先重视神似。东晋顾恺之认为,形态塑造无关妙处,最重要的是“传神写照”。宋代苏轼强调,“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神似为最根本的追求。现代画家齐白石强调,艺术创作形象的塑造不要太像,也不要不像,认为最玄妙、最有意思的是“似与不似之间”,追求形与神的玄妙融合。彩塑艺术创作,或形神兼备,或以形写神,偏重追求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审美。

猜你喜欢

彩塑泥塑民俗
冬季民俗节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民俗中的“牛”
泥彩塑:天地之美
民俗节
汉源彩塑
董福宁与他的泥塑世界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