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湘西南五峰铺镇斗笠编织技艺

2022-04-16李定芳邵阳学院

天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里子斗笠编织

李定芳 邵阳学院

笠,又称笠帽、笠子、箬笠,是用竹篾、箬叶或棕皮等编织而成的宽沿帽子,有尖顶、平顶和圆顶三种形制,因其平面如斗而得名。

斗笠的起源已不可考,《诗经·小雅·无羊》中的诗句“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描述了先秦时期人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放牧的情景。这意味着斗笠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以前。

在东亚和南亚一带,斗笠是农夫、樵夫和渔民劳作时晴雨必备的护身常服,晴可蔽日,雨可遮雨,可当摇扇带来一缕清凉,也可当坐垫在田畦休憩半晌。高适在《插秧歌》中将农夫的斗笠和蓑衣比作战士的盔甲。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人和隐士戴斗笠则用来显示高洁之气,渲染出一种出世问玄的超脱意境。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在武侠作品中,斗笠又成为高手隐藏面容的装备和顷刻间夺人性命的神器。且看《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的出场:

那道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全身罩满了白雪,背上斜插一柄长剑,剑把上黄色丝条在风中左右飞扬,风雪满天,大步独行,实在气概非凡。

在千余年的时光里,斗笠不仅是生产中给劳动人民带来极大便利的生活用具,还是无数文人墨客抒发田园牧歌情怀诗句中的一个符号,是诗化的侠义情怀中剑客浪子独行的必携之物。朦胧的烟雨、御剑载酒的江湖客和斗笠结合在一起,恬淡意蕴携着人间烟火气息迎面而来。

总体而言,斗笠文化底蕴深厚,除了具有使用功能外,还承载了装饰、美观等审美价值,体现了师法自然、一器多用的造物艺术之美。

一、五峰铺斗笠

五峰铺位于湘西南边陲城市邵阳的东南隅,隶属于邵阳县,因其境内有云霞山、高霞山、破头寨、三角岭、小眉山五峰竞秀而得名。五峰铺地处邵阳、祁东、东安三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早在明朝就成为周边农产品和手工业制品的重要集散地,是宝庆南路重镇,与东路黑田铺、西路岩口铺、北路巨口铺并称为宝庆四铺。由于贸易兴旺,人流物流集中,交易量大,逐渐发展为四铺中的首铺,有“走过天下铺,当不得五峰铺”之说。

五峰铺的传统手工业发展十分兴旺,斗笠生产由来已久。清末民初,邵阳五峰铺板桥和塘诗边两村的斗笠已经成为名声在外的畅销货了。

清末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五峰铺商业兴盛。……周边各地的物资在这里集散……当时有“十子”之称的合作的扒子、青云的秧子、七里田的筛子、板桥和塘诗边的斗笠搭子等,冷水塘的蓑衣、盐井铺的雨斗篷、白田和大田桥的波斯糖、道江铺的饴糖,应有尽有,物资丰富,满足了当地和周边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了当地和周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①李小凤:《民国宝庆五峰铺市镇经济的发展及成因》,《文史博览》2012年第5期,第58-60页。

民国三十六年(1947),蒋宏赤、蒋宏苏两兄弟将怀化洪江的斗笠加工技术引入五峰铺境内,斗笠制作工艺更为精湛。他们开设工厂,通过向农民、小手工业者提供技术、原材料,负责收购半成品再加工的方式使斗笠生产速度成倍提升,斗笠编织户也在两年后增加到81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峰铺的斗笠加工业在人民公社的组织下继续发展,到1978年,邵阳县已有白仓公社斗笠厂、中和公社斗笠厂、新建公社斗笠厂3家斗笠厂,年产斗笠140万顶,产品销往黔、鄂、桂、豫、粤各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斗笠需求量减少,生产逐步萎缩。2009年,邵阳县政府制定出台了返乡农民工就业优惠政策并由县科协举办科技创业培训,使斗笠产业再度蓬勃发展。近年来,五峰铺镇新增4家斗笠加工厂,成立了五峰铺镇棕丝斗笠专业合作社,新开发了莲花牌等8个斗笠新品种,产品销往湖南、广西等地及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斗笠生产成了五峰铺30多个专业村村民的主要副业,全镇40%的农民家庭都在从事与之相关的行业(如图1)。

图1 五峰铺镇某斗笠厂收来的斗笠半成品和篾丝

二、斗笠编织工艺

位于湘西南的邵阳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原因,境内竹资源丰富、品种众多。《邵阳县乡土志》中有记载本地的竹类“竹属有南竹、淡竹、桂竹、绵竹、苦竹、紫竹、斑竹、薯竹、方竹、观音竹、月月竹、实心竹各物”②清光绪《邵阳县乡土志》(卷四·地理·物产),光绪三十三年刊本。。人们种竹、用竹之风至今犹盛,斗笠就是就地取材的用竹典范。

五峰铺的斗笠主要为麻丝斗笠,尖顶锥形似漏斗状,看似简单但是全凭手工制作,有一套繁复的程序,是工艺细致的活计。五峰铺斗笠的加工方式沿袭传统,村民散户编织斗笠的里子和面子卖与斗笠厂,再由斗笠厂的工人完成后面的工序。编织时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粗篾,外层为细篾,内外之间的夹层铺设棕榈丝和棉纸,外刷光油,其特点是轻便凉爽、精巧耐用、编织细腻、色彩明丽。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砍竹

做斗笠用的竹子分为两种,一种为三年以上的楠竹,楠竹竹质厚实,坚韧度好,用来制作斗笠的龙骨;一种为手指粗细的水竹。水竹竹节平整,竹质细密柔韧,用于编织斗笠的里子和面子,还有收汗、散热的功效,是极好的竹编材料。

“七竹八木”,过了农历七月半,新竹当老竹用,这时就可以砍伐水竹了。砍竹以晴天为宜,砍竹时选择圆劲细直,竹节间长,没有疤痕、虫蛀及裂纹的水竹,用于编织的竹子的粗细最大不能大过大拇指,最小不能小于小拇指。

(二)破篾

竹子砍回后放在阶基上阴干,去掉多余的水分,然后就要破篾了。破篾是将竹子进行开片处理(如图2)。首先刮去竹青,将凸出的竹节打平,用锯子把竹子截成80~84厘米的竹筒,再用篾刀将竹筒对半劈开,再破开,直到将竹筒一分为六,分解成大小一致的竹片,再将其进一步阴干。

图2 破篾

(三)撕篾

撕篾是将篾条撕成约1毫米宽窄的细篾丝,这一步的关键在于篾丝的处理要均匀,宽窄厚薄要一致。为了得到更细的篾丝,先将篾条开个小口,用牙齿咬住篾条的一头,两只手在篾条的另一头将其一撕为二,再二分为四,只有手、口配合协调,篾丝才能撕出来。手撕篾条是顺应竹纤维的走向匀篾的一种方式,篾丝的质量好坏决定了斗笠的精细程度。因此这一步骤显得至关重要。五峰铺镇的刘奴秀制作斗笠已有30余年了,她撕的篾丝堪比机制(如图3)。

图3 撕篾

(四)织里子

1.编织

将起好的笠胎头套在竹笠模上,以经纬交错的方法,从内向外向六个方向一圈一圈编织,形成正六边形的斗笠网眼(如图4)。编织的细密程度由斗笠的档次而定,以一皮篾径向为一格计算,有12皮篾、15皮篾、18皮篾、20皮篾、24皮篾、32皮篾六个等级,用篾越多档次越高。

图4 将笠胎头套在竹笠模上编织里子

2.上龙骨篾

编完后用宽约12毫米的楠竹篾弯成一个与里子大小一致的圆圈,再用里子的余篾将其编织连接在一起(如图5)。

图5 里子完成后上龙骨篾

(五)织面子

斗笠面子的编织方法与里子制作类似,只是面子的竹网编织更加致密,起到稳固和支撑的作用。

1.起老(开头)、编织

先用8根篾条交错编织帽斗形成一个正六边形起头(如图6),再依次增加篾条圈成圆锥状。

图6 起老

2.绞边

绞边是当面子做到大小合适时,将其与事先做好的篾圈绕沿织在一起(如图7)。里子和面子下边坚固的环形一方面是使斗笠的形状更为固定、更适手,另一方面是防止斗笠因碰撞而损坏,使其更加坚实耐用。绞边完成后,由农民散户制作的部分就已全部做完,将做好的半成品叠摞在一起,待攒到一定的数量后打成几捆挑到斗笠厂结算工钱。

图7 绞边

(六)摊棕、加纸

1.将斗笠的里子和面子分开后,先在粗网面子的顶部平铺两层白纸。

2.将棕榈丝沿着白纸四周摊开,在叶子上还要再铺上一层白纸,将细网竹胎扣上并将其压紧固定,再用剪刀将超出斗笠边缘的棕须修剪整齐(如图8)。加纸加棕在此起到一定的防潮防水作用,在晴天也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图8 摊棕、加纸 、剪边

(七)掀顶

掀顶是使帽顶变尖,一则使斗笠更加结实牢固耐磨,二则掀顶后斗笠形成的坡度使雨水更快下流。具体做法是用竹制尖嘴,筷子长短的厚竹针将一根较宽的篾条插挑在帽顶外层的篾格里,以跳格的方式将其固定,分别固定五个方向。完成后的帽顶造型美观,呈五角星形(如图9)。

图9 掀顶

(八)锁边

锁边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首先要将用于锁边的篾条打湿,这样可以更柔韧。锁边是用锁边篾条将边子篾编织在斗笠的边沿上,将里子和面子连成一个整体,也将里面的棕丝和褙纸牢固地固定住(如图10)。锁边颇为耗时,即便是熟练工锁边这道工序也需花十几分钟才能锁好一顶。

图10 锁边

(九)浆边尼龙水

将斗笠以转圈的方式在尼龙水中滚1~2圈,使斗笠的边缘均匀地浸泡上溶液,尼龙水是用工业尼龙粉加水调制而成(如图11)。

图11 浆边尼龙水

(十)褙纸

褙纸是在斗笠外层再覆盖一层白纸,其目的是为了让之前铺上的纸、棕丝和面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褙纸兼具染色功能(如图12)。

图12 褙纸

先用刷子蘸上添加了染料的胶水,一边糊纸一边将斗笠染成漂亮的金黄色。糊纸时需要特别注意,刷子要向一个方向用力,不可来回刷蹭,否则容易将褙纸弄破或弄皱,影响整体美观。褙完白纸后将商贴也贴糊在斗笠上。

(十一)晒干

将地面稍作清扫后把斗笠顶面向上铺开,在地表温度高的季节,大约需要晾晒半个小时即可晾干(如图13)。湖南属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潮湿多雨,因此晾晒斗笠要趁着天气晴好,抢抓天时。

图13 晒斗笠

(十二)画墨

画墨是装饰斗笠的一种手法。熟练的匠人不需要工具,以斗笠尖顶为圆心,以掌根为轴,手握蘸好墨的木制扁笔,徒手将斗笠顶端由掀顶竹片分割形成的五个扇形涂黑(如图14)。画墨后的斗笠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性强。

图14 画墨

(十三)打油

打油又叫上光,使用的油是桐子树的桐籽榨成优质桐油后再经文火熬制的熟桐油。打油即是将桐油涂在斗笠外层的工艺(如图15),打油后的斗笠既防水又美观、富有光泽,还能延长使用寿命,减小雨水侵袭所带来的破坏。具体做法是用特制的棒形油坨蘸上经汽油稀释的熟桐油在斗笠上反复擦拭、滚动,直到表面均匀地涂满桐油为止。涂抹完毕后将斗笠放到烈日下暴晒,使其固色,待其干透,表面就如玻璃镜子一样光滑发亮。

图15 打油

经过打油后斗笠既可以防水又经久耐用,最后再在斗笠两侧装上双耳,在内侧帽顶装上帽圈,就完成了斗笠这一实用雨具的制作(如图16)。

图16 成品斗笠

三、结语

斗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承载了农耕文明的记忆,是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人们因地制宜,不断改进和完善制作技艺。斗笠的流传范围极其广泛,除了我国之外,在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也都曾被普遍使用。五峰铺的斗笠造型古朴别致、简洁圆满,直观上看仅是遮阳挡雨的实用用具,但以其所根植的文化土壤而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质朴无华的造物思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

猜你喜欢

里子斗笠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斗笠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奶奶的斗笠
汉字买斗笠
“看得见的广播”如何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小城镇公路重“面子”更要重“里子”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