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引流安装支架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研究
2022-04-16黄晨,景峰,唐莲
黄 晨,景 峰,唐 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 200025)
脑室外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是神经外科术后常见和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EVD 在各类获得性脑损伤(如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损伤及细菌性脑膜炎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脑室引流基准面的妥善固定和有效引流是颅脑手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手术成败,并影响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目前,临床EVD 装置的常规固定方法,即使用绳子将其捆绑在病床旁的栏杆或支架上,或采用胶布黏贴固定于床头侧的墙面上[3]。但此方法无法精确牢固的固定脑室引流装置,且在为患者改变床头角度时,需重新调整脑室引流装置的高度和角度,增加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针对此,我科设计制作了脑室引流安装支架,以实现更安全、有效的引流,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脑室引流安装支架的设计及制作
1.1 材料及制作固定装置由支架和底座板两部分组成。支架和底座板均采用不锈钢材质,经久耐用,牢固且不易变形损坏。脑室引流安装支架各固件通过底座板和滑杆互相连接。支架部分主体由1 根水平方向的横杆和1 根垂直方向的滑杆组成,两者之间由调节块连接。横杆的两端分别有1 个安装块,可将装置固定于病床床板;安装块及调节块与支架杆的连接处均有套筒,套筒内分别安装有滚珠,此滚珠可做球形滚动,以降低安装块及调节块与支架杆间的摩擦力。滑杆上方有一个支撑块,连接有波纹管联轴器、随动安装板、连接轴体和随动连接柱,用于固定脑室引流装置的滴管。装置示意图见图1(扫描文末二维码可查看脑室引流安装支架的视频及图片)。
图1 脑室引流固定装置支架部分正面图
1.2 设计原理固定装置基于临床实际需求设计,利用机械原理中的曲柄滑块运动,将圆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避免了抬高床头对引流角度及效果产生的影响。使用时,将装置底座板放置于床垫下;调节床头角度时,底座板会随着床头进行运动,但随之产生的距离变化可经由波纹管联轴器进行抵消,使滑杆不会因病床的抬升发生倾斜,可始终保持与地面垂直的状态(见图2)。同时,第三套筒内安装有无阻力钢珠,可使滑杆在第三套筒内上下移动时不受阻力影响,从而实现在改变床头角度时脑室引流装置与脑室平面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通过波纹管联轴器的支撑,保证了滑杆的稳定性。滑杆上设有双向刻度标尺,用于精确固定EVD装置。
图2 床头抬高时脑室引流安装支架示意图
2 新型脑室外引流固定装置的应用效果评价
2.1 评价对象根据两样本均数比较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得出各组预估样本量为25,以20%的样本丢失率计算,得到每组需要样本量为30。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行颅脑外科手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术后行EVD 的患者;②年龄18~90 岁;③既往无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可独立完成调查问卷;④头部损伤严重程度评分HISS评分(Head Injury Severity Score)为1 分;⑤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12 分者。排除标准:①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期间自动要求拔管出院的患者;②依从性差,不愿配合调查者;③其他非疗效原因退出者。共纳入患者60例,对其进行统一编号,并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9 例,平均年龄(58.50±15.59)岁,平均住院天数为(8.00±2.13)d。对照组男20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58.83±17.26)岁,平均住院天数(9.57±4.2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编号:RJHK-2018-11)。术前研究者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介绍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相关仪器设备情况,消除其思想顾虑,获得同意。整个研究遵循自愿、保密及公平有利原则。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评价方法
2.2.1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颅脑外科术后EVD 术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室引流装置固定方法,即使用绳子将脑室引流装置捆绑在病床旁的栏杆或支架上,或采用胶布黏贴固定在床头侧墙上。观察组使用脑室引流支架对EVD装置进行固定。
2.2.2 评价指标①EVD 装置固定耗时:患者术后安返病房后,由研究小组护士记录床位护士固定EVD 装置、调节引流滴管高度及安置患者所需时间的总和。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患者术后发生出血、感染、脱管、堵管、过度引流和头痛[4]的发生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分别对患者进行头痛评估。根据颅内压检测结果判断头痛的性质是高颅压头痛或低颅压头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以0~10分计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 分为中等疼痛;7~9 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强烈疼痛。③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责任护士采用王璐等[5]编制的“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于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调查。该量表由28 个封闭条目和1 个开放式条目构成,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及指导、个人特质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入院接待、出院指导5 个方面。每个条目有5 个选项,按1~5分计分,量表总分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越高。1 个开放式条目用于了解患者对住院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④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脑室引流装置的认可度:了解入组患者及医护人员对脑室引流装置固定方法的认可度,以“很好、好、一般、不好”进行4级评价。两组分别调查患者30 例;并根据病区及主管医师分组情况,选取主要使用常规方法固定及使用安装支架固定的医护人员各30名进行调查。
2.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EVD 装置固定耗时观察组30例患者EVD 装置固定平均耗时(3.77±0.90)min,对照组30 例患者相关装置固定平均耗时(28.87±6.7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43,P<0.05)。
3.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堵管、过度引流和低颅压头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感染和高颅压头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患者术前头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 天及第3 天,观察组头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3 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评价①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得分为(134.40±7.74)分,高于对照组的(123.57±9.9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1,P<0.01)。②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脑室引流装置的认可度评价。观察组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脑室引流安装支架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的常规固定措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脑室引流安装支架认可度比较
4 讨论
4.1 EVD 装置固定支架的设计背景和创新点EVD装置的固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且已设计并研制出部分用于改良固定的用具和方法[6-11]。但现有装置均无法克服“床头角度改变的同时,引流装置和脑室平面垂直且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一技术难点。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固定用具优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使用曲柄滑块的机械原理,对固定支架进行了一定改良,有效解决了该技术问题,从而提升了临床护理的工作效率。本项目的技术优势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底座板设计:将底座板放置于床垫下即可使用,安全便捷,省去了繁琐的安装步骤,即使患者移动也可确保引流的精确和安全。②双向刻度标尺:固定EVD 装置的滑杆上有双向刻度标尺,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灵活调整高度。③将机械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支架的设计利用了曲柄滑块连杆装置,将床头抬高的曲线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可保持床头角度改变时EVD 管始终与脑室平面垂直且两者间距不变,从而可以更精准地控制EVD液量和速度。
4.2 EVD装置固定支架的应用效果
4.2.1 有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结果显示,使用新型固定支架后,观察组护士用于EVD 装置固定的耗时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可见,新型支架有利于优化术后护理流程;且在实现精确固定的同时也避免了反复测量等工作,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4.2.2 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正常成年人每天脑脊液引流不宜超过500 mL,一般应控制在200 mL/d,平均引流速度<15~20 mL/h,当引流速度超过此数值时称为过度引流[12-13]。过度引流可引起低颅压头痛。表2 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堵管、过度引流及低颅压头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表3显示,观察组通过精确有效的引流,观察组术后第1 天及第3 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引流安装支架通过对曲柄滑块运动的合理运用,实现了床头角度改变的同时,EVD 管始终和脑室平面垂直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变,可使EVD 装置的位置和高度始终保持精确,有效减少了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头痛评分比较 [n(%)]
4.2.3 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提升护理质量的重要参考。我科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设计脑室引流安装支架,并运用于临床护理,使术后安置EVD 的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头疼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该支架设计操作便捷,减少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时间、提升了临床工作效率,且固定精确可保引流安全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医、护、患的一致认可。
5 小结
研究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设计制作了EVD 装置固定支架,实现了对EVD液量和引流速度的精准控制,减少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因患者床头角度的变化需反复测量及固定引流装置的工作,有效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了住院患者满意度,得到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固定装置的有效性还有待后续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