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建设的多维路径探讨

2022-04-16李安峰向开远

新西部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龄四个自信课程目标

李安峰 向开远

党的领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是构成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贯通,并融合进横向和纵向的学龄段认知教育中,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多维路径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其内涵式、外延式发展,夯实广大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大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如何实现不同学龄阶段课程的规划、目标、教材、内容、评价等有效衔接,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积极探索多维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

加强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作出过重要部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党的领导,这是确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统筹各部门资源,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工程,不是某一部门或单位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科学有序推进。当下,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办好思政课,才能真正解决好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到大中小学教材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所以,要确保学校用科学创新的理论培育人、用核心价值观引导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加强党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领导。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极强的一门课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目标就是要通过不同学龄段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写,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塑造人格灵魂,形成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价值观,以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夯实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在不同阶段的教育学习中把对国家的爱、对共产党的情和个人的志向自觉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来。因此,统筹协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必须构建由思政课总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分目标组成的课程目标体系,做到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和层次的螺旋上升。课程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義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3]这种课程目标设置层次清晰、纲举目张,既符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也适应不同学龄段课程标准设置,真正体现思政课一体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育人的大格局、大思政。

注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应是在遵循教育总目标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根据各个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而循序渐进地设置,着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政课一体化的系统性、全局性,又要有层次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衔接的精准性。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中,本科阶段主要开设的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专科阶段开设的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高中阶段开设有思想政治必修和选修课程。初中、小学阶段开设有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不同学龄段课程名称虽然不一样,但都是根据教育和学生认知规律围绕课程设置总目标而开设的,所以,要坚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抓住课程设置这一关键,着力在不同学龄段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做好文章,体现学生成长的规律性和知识连贯性的统一,同时厘清各门课程的功能和互补关系,做到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明,实现课程体系结构建设的最优化和有效对接。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科学建设

教材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既是知识的集中显现又是价值的外在表达,也是安排学时、制定大纲、设计教案和课件制作的主要依据。课程内容建设关系到如何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人的问题,既是育人精神和价值的体现,也是党和国家意志的展现,我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建设,首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南,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确保思政课教材内容建设的正确性、方向性和导向性。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同年龄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编写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要求,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相统一,坚持育人和塑人相统一。再次,要遵循不同学龄段学生认知的规律编写教材内容,体现教育循序渐进的特点,比如小学阶段体现的是启蒙式学习,高中和初中阶段主要是常识性和体验式的学习,在本专科阶段的重点是增强理论性学习,适当开展研究性探讨。最后,要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结构,避免重复性,体现互补性。一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并将其融入到课程内容建设中;二要呈现时代性,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三要强化理论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四要将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建设中来,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鲜明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为此,第一,要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稳定和不断壮大,尤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足额编制,让有坚定信仰的人讲信仰;第二,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扩大硕博招生规模和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熟悉中小学思政教材与内容,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争取为中小学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第三,要切實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可以举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专题学习研修班,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全国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等,真正提升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第四,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合作,让教师对不同学龄段的思政课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具体的认知,可以“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教学交流平台,将一体化的内涵要义贯彻到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集中教学展示之中”。[4]共同进行互相听课、相互观摩、集体备课、方法研讨的交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的工作格局。

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吸引力。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无论是小学、高中和大学阶段,基本都是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少,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导致学生出勤率和抬头率较低,距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有一定差距。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应该在落实层级清晰的教育目标引导下,探索多维路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在小学阶段,主要以趣味性、故事性为主,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在与学生的互学、互动中帮助他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党的历史和重要人物,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中学阶段,主要以常识性和体验式教学为主,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感受思政课的独特魅力;大学阶段主要以理论性学习为主,同时要将课堂教学、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相贯通,引导学生将理论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厚植“四个自信”。同时也要深度挖掘高校不同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调育人的功能。当然,在大中小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开展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专题式教学等等。

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建设

教学评价的范围涵盖较广泛,主要包括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多要素的评价,这是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建设和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方式,并可以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提供科学合理的指标依据。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来说,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要求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衔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贯通、短期评价与中长期评价相融合;从形式上来说,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要以学生的长期成长发展需要为立足点,贯穿于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在大中小学三个学段建构起立体、有序、互动的评价反馈机制,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成效。”[5]同时,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评价中,应该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从以教师为主拓展到学生、学校和家长;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运用问答、信件、平台等多种方式;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既要对某个学龄段课程内容的评价,也要贯通大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评价等,让评价更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综上所述,从以上几方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党的领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是构成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机整体,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贯通,并融合进横向和纵向的学龄段认知教育中,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和完善思政课一体化多维路径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其内涵式、外延式发展,夯实广大青少年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4]宗爱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20(1).

[5]王治东.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0(1).

作者简介

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向开远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学龄四个自信课程目标
西班牙学龄篮球锦标赛组织体系研究及启示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仙桃市初中学生视力状态筛查分析
学龄孤独症儿童教育模式研究
不同学龄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分析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