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路径与对策
2022-04-16黄婷陈茜霖
黄婷 陈茜霖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化转型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遗留问题。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在我国得到大力推进,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是其重中之重。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精准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精准关爱,关注心理健康;精准保障,建立教育保障三体系;精准考核,注重教育扶贫效果。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出现城乡倒置,农村留守儿童因而无法与父母时常生活在一起。“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截至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从2016年的902万人减少到697万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在渐增,相应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5月,《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教育脱贫。2018年1月,《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确保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的完成。可见,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出现返贫现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转机和思路,为实现教育扶贫指明了方向。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扶贫刻不容缓。
现实困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缺陷
(一)精准保障不足,政府角色缺失
1、社会保障制度“边缘化”
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导致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公平的福利保障,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此外,还受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难以获得相应的教育保障。
2、教育财政资金“倾斜化”
国家教育财政资金缺口大,专项投入严重不足,对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不够。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缺少专业知识培训,普遍存在知识僵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城乡师资力量差距较明显,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公平地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教育问题。
3、教育扶贫需求“模糊化”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国家教育扶贫力度逐渐加大,但始终无法实现由“大水漫灌”模式向“精准滴灌”模式的转化,教育扶贫工作仍然存在需求模糊化的问题,即没有针对不同的特征和需求的对象进行帮扶,掩盖了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大多以物质资助为主,而缺少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关注。如有的孩子长期感到孤独,需要对其心理进行疏导,而不是给予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的物质类奖励。
(二)精准师资不足,学校教学缺失
1、办学条件滞后,师资力量不足
随着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政府已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但一些贫困地区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依然落后,教学设施极度匮乏,更没有足够的教育资金开设特色心理教育课程以及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室。此外,乡镇学校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优秀教师不断外流,更无法吸引优秀人才来此从教,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老龄化严重,出现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
2、教学内容单一,人文关怀不够
农村学校重视理论基础教育,以分数论优劣,而忽略了法制安全教育与监管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一方面,学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自救的能力,导致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每年有不少关于校园霸凌、溺水、被拐卖等事件的报道。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以及同学的尊重,从而自尊心受挫,失去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出现厌学,辍学的念头,甚至会出现报复社会的想法,做出害人害己的事。
(三)精准监管不足,家庭监护缺失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意识淡薄
对于长期缺乏亲情灌溉的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许只是一个概念、一种符号,其最初的结构早已被疏远的親子关系所割裂,家庭的内在功能也随之被弱化。通常情况下,隔代监护的教育模式是留守儿童家庭的首选,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较低,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深,对教育不够重视,坚持读书无用的悖论,基本丧失对儿童学业辅导、品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能力。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偏差
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付出的代价自然是失去对子女的直接监管,工作的繁忙与辛苦,导致基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所以,留守儿童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行为、心理、品德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再加上父母要么过于放任自由,要么过于苛刻严厉,想弥补亲情的缺失,又寄予孩子过多的希望和心理负担,这种互相矛盾的教育方式既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又阻碍着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不利于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
3、留守儿童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
重成绩,轻教育。大多数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教育意识不强,不重视教育方式的正确使用,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好,而忽略了更多深层次上的、心理建设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最终造成孩子无法明辨是非,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极易造成价值观的扭曲,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出现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重物质满足,轻精神充实。由于父母远在他乡,所以只能在物质上弥补孩子感情缺失,甚至无力顾及到孩子心灵的建设,不能及时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内心空虚、孤独没有安全感,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害怕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破局之策:精准扶贫视野下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一)精准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前提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管理,建设动态信息系统,完善学籍信息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前提。首先,要切实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工作,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争取做到一人一档案,实现信息采集、动态更新和数据共享。目前,1.93亿学生的信息已录入学籍信息系统,为弥补无法从系统中有效识别留守儿童的不足,有必要在信息管理中增加监护人信息录入的界面,通过信息的完善,判断是否属于留守儿童以及分析他们的具体情况,定期走访,实地考察儿童的家庭情况,真正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二)精准关爱:关注心理健康是核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始终是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想要落实贯彻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对儿童的心灵关爱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秉着精准扶贫的理念,加大政策倾斜与财政投入,设置专项基金,通过手机或互联网媒体形式,开通专属热线,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融合。此外,学校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心理教育水平,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建立长效的心理沟通机制,弥补亲情缺失。
(三)精准保障:建立教育保障三体系是关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建立教育保障三体系,共同为留守儿童打造优质的成长环境,提供公平的教育资源。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的重要支柱,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将加强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为首要任务。在经济学中,贫困代际传递被定义为:在家庭内部,父母被迫将贫困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子女使子女重复父母的贫困境遇。所以,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放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限制,如取消提供父母两年社保缴费证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减免高价择校费,使农村留守儿童顺利留在父母身边,从源头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此外,还需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倾斜力度,优先向“三区三州”选派优秀支教教师。在学校方面,加强监管和心理关怀,弥补留守儿童父母监管力的不足,与家庭共同构建保障机制是关键。搭建一个家校互通的信息沟通平台,为学校与其家长或者临时监护人提供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组织教师下乡考察、挨个家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背景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除此之外,学校针对不同的情况,设置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资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减少学习压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亲情的灌溉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教育意识、完善教育方式、提升父母自我教育水平以及丰富亲子沟通方式,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四)精准考核:注重教育扶贫效果是保障
对教育扶贫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为开展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提供依据,保障国家政策的切实执行,防止出现形式主义。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过程进行监督,包括政府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的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指导的情况等,通过对扶贫过程进行记录的方式,保证其效果的持续性。其次,对留守儿童教育扶贫的结果进行考核。包括对学生健康状况、心理状态以及学业成绩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并与其他类型的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掌握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的发展进程。
结 语
在教育扶贫工作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是重心,建立政府、学校及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保障体系尤为重要。其一,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性,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消除贫困代际传递。其二,学校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减少校园霸凌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其三,强调家庭的监护责任,依法对子女进行监护与抚养是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将加强子女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作为首要任务。政府、学校及家庭互为基础,互为纽带,才能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EB/OL].(2016-02-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2012-10-26)[2019-05-31].http://www.maxlaw.cn/n/20190531/948210836919.s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脫贫攻坚战的决定[EB/OL].(2015-11-29)[2015-12-07].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4]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EB/OL].(2018-01-24)[2018-02-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802/t20180226_327800.html
[5]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6-02-04)[2016-02-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6]民政部.安排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正式启用[EB/OL].(2017-10-10)[2017-10-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10/c_129718203.htm
[7]胡春霞.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18):42-44.
[8]郑程月.全面客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实证研究新成果——评吴霓主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02):113-116.
[9]李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精准扶贫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9):55-59.
[10]李洪波.精准扶贫视野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J].学术交流,2017(04):145-149.
[11]张学浪.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8(02):99-104.
作者简介
黄 婷 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社会保障方向
陈茜霖 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行政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