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动态血压改变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分析
2022-04-15云霞
云霞
随着人们饮食、生活方式转变,肾脏疾病发病率逐步提升,随着疾病持续发展,肾脏功能可逐步恶化,进而引发机体环境失衡,水电解质紊乱,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维持性血液透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虽然血液净化技术逐步成熟,但患者并发症和病死率依然较高,对于影响患者疾病转归的因素便成为现阶段研究重点。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和慢性肾病关系密切,也为肾脏疾病重要并发症,两者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在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压状况便十分重要[1]。也有分析认为,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生率可达80%,控制效果较差,且为加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并控制高血压便成为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方式[2]。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探究临床转归和透析间期动态血压改变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患者随访2 年内生存状况分为对照组(死亡,30 例)与观察组(生存,50 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年龄均>18 岁;②患者至少接受透析2 次/周;③患者2 周之内干体重质量稳定;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 患者;②严重瓣膜疾病患者;③持续性心律失常患者;④合并严重心、肺、脑部疾病患者;⑤精神障碍或者生活无法自理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在接受血液透析前1 d 接受24 h 动态血压监测,要求监测患者动态血压之前透析过程平稳且患者无严重不适,并可在透析设定时间内完成,透析之后得到预设干体重。
动态血压监测时使用Spacelab 90217 和Spacelab 90207 动态血压监测设备监测。袖带束缚于患者非透析内瘘侧,检测开始时间为上午8~9 点,一直到次日上午9 点。白昼定义为早上6 点至下午10 点,夜间定义为晚上10 点到次日6 点。白昼隔20 min 进行1 次血压和心率监测,夜间则需间隔30 min 进行1 次心率和血压测定。血压监测时每小时不得发生漏缺数据问题,否则需重新监测。测量血压时要求患者保持静止,袖带和患者心脏水平平行。患者测量血压前72 h 并未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被要求每天上午6 点按时起床,晚9 点睡觉,减少情绪波动或者过度焦虑。
所有患者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均需至本院血液透析室进行治疗,透析治疗5 h/次,3 次/周。使用贝朗LOPS15 聚砜膜透析器,并使用35%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钙离子浓度调整为1.5 mmol/L。使用肝素以及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血流量控制为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控制为500 ml/min,温度则控制在37℃。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及开始透视年龄。②对比两组透析过程中血压指标变化情况,包括24 h 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③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因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相关影响因素。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性别、透析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年龄及开始透析年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两组透析过程中血压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24 h 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4 h 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及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随着社会发展,各种原因诱发的慢性肾病发病率逐步提升,由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缓解尿毒症症状,因此维持性血液透析依然为现阶段重要肾脏替代治疗方式[3-5]。虽然透析时治疗效果良好,但长期透析会使得患者机体内环境失衡,直接影响患者生存,选择有效方式探究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给予有效控制方式便十分重要。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压会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正常人群血压可从清晨6 点之后逐步提升,在上午8~9 点达到高峰,之后逐步趋于平稳状态,下午5~6 点则会出现白昼第二个高峰,夜间凌晨为最低点,此为夜间低谷,之后血压逐步平稳,正常状态下人体24 h 血压昼夜波动曲线呈双峰一谷状[6,7]。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不仅监测患者24 h 平均脉压,同时也对患者夜间和白昼血压进行检测,确保可分析患者不同时间段血压状况,提升研究科学性。本次研究过程中发现随访过程中死亡患者24 h 平均脉压以及夜间平均脉压等和生存患者相比血压更高,因此可知高血压为血液透析患者重要危险因素。出现此种原因可能和患者血压不稳定性变化使得患者透析难度提升,同时各种心血管疾病风险提升有关,因此患者疾病恶化程度较高。也有研究发现,透析患者高血压发病率最高可达85%,且采用各种降压药物进行控制时效果较差[8]。出现此种情况可能和患者存在尿毒症、贫血、长期容量负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有关。当患者收缩压持续提升时,则会引发左心室肥厚以及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进而使得患者死亡率提升。有研究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血压变化和心血管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中提出,随着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提升,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也呈逐步提升趋势,因此可知患者血压变化为疾病治疗效果重要影响因素[9]。对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时发现,24 h 平均脉压、白昼平均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及24 h 收缩压变异系数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因素。综合各位学者研究结果可知,透析患者出现高血压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患者疾病预后效果。
通过本次研究可知,血压为患者疾病转归重要影响因素,为提升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便需选择有效治疗方式,常规性治疗时主要采用降压药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为患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治疗。有研究认为可通过控制容量负荷进行干预,主要方式为每天控制患者钠摄入量,最多摄入氯化钠9 g/d,同时也需减少医源性钠摄入,在进行钠离子透析时严格控制钠离子过滤起点以及终点,同时也需对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盐水进行重视[10]。但当患者出现容量负荷,但水肿状况并不显著,此时干体质量判定则有可能出现差错,严重情况使得患者血压控制难度提升,因此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也有研究认为当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和血管平滑肌受体结合之后也会引发钙离子内流,进而使得患者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提升[11,12]。同时甲状旁腺激素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肥大,也会使得细胞外基质增多,进而出现高血压。对各位学者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具体诱发高血压的因素较多,因此在为患者进行血压控制时需深入分析不同患者高血压原因,依据合理诊疗疗程为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通过此种方式可控制患者血压,改善患者预后状况。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动态血压改变和疾病临床转归有重要关系,为有效控制患者血压,需依据患者自身状况认真分析,进而制定有效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