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LASIK 及LASEK 对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2022-04-15郑春晖
郑春晖
近视主要指在放松的状态下,平行眼球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无法形成清晰的影像,临床表现为看不清远处物体。若患者屈光度为-6 D 或以上近视,称为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形成的原因涉及较多且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环境因素等。治疗高度近视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佩戴眼镜、手术治疗。近视属临床多发眼科病,屈光手术为临床治近视的常规术式[1]。临床上角膜屈光术因存在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等优势,成为矫正近视的主要干预手段。其早期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PRK)、LASEK 为推出的角膜屈光术方式,以基质深层切削为主。近年角膜屈光术式不断在优化并向表层切削回归趋势。角膜屈光术的关键环节为制作一个激光切削后能立即完整覆盖角膜基质活性的上皮瓣,有效重建上皮屏障阻碍泪液中细胞因子对角膜基质的刺激[2]。临床近视属常见的一类眼科病,临床发病率呈大幅升高趋势,病因与用眼习惯差、未采取有效眼卫生防护措施等相关。临床改善近视常规措施有佩戴角膜接触镜、框架眼镜、准分子激光术、人工晶体植入等,部分患者无法佩戴框架眼镜,采用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有炫光及眼压高等[3,4]。现阶段在近视治疗中准分子激光技术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改善,给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便利,飞秒激光辅助下的LASIK 为一种较新型的治疗手段。目前飞秒激光LASIK 为一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式,该术对术后角膜基质床要求保留>250 μm。飞秒激光LASIK 可制作90~105 μm 超薄角膜瓣使得该人群的术式有更多选择[5,6]。本文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临床改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140 眼)高度近视患者,均进行近视眼激光手术,其中男37 例(70 眼),女39 例(70 眼);年龄18~45 岁,平均年龄(25.3±5.6)岁;术前近视球镜屈光度-6.25~-10.50 D,平均近视球镜屈光度(-7.25±1.50)D;术前散光度0~-3.40 D,平均散光度(-0.94±0.78)D;术前裸眼视力0.010~0.012,最佳矫正视力范围0.5~1.0;角膜厚度480~520 μm,平均角膜厚度(500.12±26.17)μm。随机分为飞秒激光LASIK 组和LASEK 组,每组38 例(70 眼)。飞秒激光LASIK 组中,男17例(32眼),女21例(38眼);近视度-6.25~-10.25 D;散光度0~-3.19 D;角膜厚度485~520 μm。LASEK 组中,男20 例(38 眼),女18 例(32 眼);近视球镜屈光度-6.25~-9.50 D;散光度0~-3.40 D;角膜厚度480~518 μ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病诊断标准及在知情同意书签字,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术前详细询问病史,排除眼部急慢性炎症及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和免疫性病等;术前常规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轴、角膜厚度、裂隙灯、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排除了圆锥角膜疾病或可疑病。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经同一医师顺利完成。术前将患者的屈光数据输至电脑,采用德国蔡司MEL90 准分子激光系统。术前3 d 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3 次/d。术前常规冲洗结膜囊,对其眼部皮肤予以清洗,常规消毒铺巾。飞秒激光LASIK 组采用美国Intralsae 飞秒激光系统和德国蔡司MEL90 准分子激光系统实施LASIK。术眼采用局部麻醉,采用美国Intralsae 飞秒激光系统制备90~105 μm 的角膜瓣,掀开角膜瓣用激光在眼球跟踪系统检测下实施激光切削,角膜瓣复位并冲洗干净,吸水海绵轻拭瓣缘,使角膜瓣完全对合后使用透明眼罩对术眼遮盖1 d。术毕常规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术后第2 天起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6 次/d,持续治疗1 周;第2 周改为0.1%氟米龙滴眼液6 次/d,每5 天减少1 次;同时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6 次/d。LASEK 组采用德国蔡司MEL90 准分子激光系统实施LASEK。术眼采用局部麻醉,平衡盐溶液(BSS)冲洗结膜囊,将直径8.5 mm 上皮环钻置在角膜中央注进20%酒精,浸泡角膜上皮20 s后用吸水海绵吸干再立即用BSS 冲洗,角膜上皮铲分离上皮,轻轻地卷拖上皮至蒂部,暴露基底面,表面擦干后,准分子激光扫描,BSS 冲洗并把上皮瓣复位,吸水海绵轻拭瓣缘,使上皮完全复位,再放置软性角膜接触镜(医用)。术毕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6 次/d,5 d 后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愈合后,取角膜接触镜,改为0.1%氟米龙滴眼液6 次/d,每2 周减少1 次;同时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6 次/d。实时监测眼压。
1.3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术后症状,包括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及角膜刺激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术后1 d、1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视力水平及术后(术后1、3、6 个月)角膜厚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术后症状 术后第1 天,飞秒激光LASIK 组仅有轻度症状4 眼,发生率为5.7%;LASEK 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其中症状突出38 眼(54.3%),轻度表现32 眼(45.7%)。术后1 周,飞秒激光LASIK 组未发生角膜刺激症状,LASEK 组仅5 眼发生角膜刺激症状,发生率为7.1%。
2.2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视力水平比较 术后1 周、1 个月,飞秒激光LASIK 组的视力水平高于LASEK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个月,两组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视力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视力水平比较()
注:与LASEK 组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厚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3、6 个月的角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厚度比较(,μm)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厚度比较(,μm)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高度近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部分患者不习惯佩戴眼镜或佩戴眼镜的矫正效果不佳。近年来,选择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者呈逐年增多趋势,选取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术式成为医务人员的目标。飞秒激光LASIK 是一种治疗近视的方法,能矫正高度数的屈光不正。其对屈光度<-6 D 的低中度近视具有较好矫正效果且高安全性,在治疗中高度近视时会因个体差异存在一些偏差[7]。飞秒激光LASIK 是矫正近视的重要术法,手术效果良好,在矫正低中度近视方面的疗效已被公认,矫正高度、超高度近视相对安全。但飞秒激光LASIK 也存在继发性圆锥角膜等系列并发症[8,9]。飞秒激光LASIK 术后保留瓣下角膜基质至少250 μm 以上时,可有效保证角膜的稳定,避免继发性圆锥角膜,甚至整个角膜前凸。角膜激光手术预矫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大,剩余的角膜厚度越薄,制作薄角膜瓣对高度近视者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可留剩余基质床厚度于安全范围[10,11]。
本研究显示,LASEK 的术后症状突出,飞秒激光LASIK 和LASEK 的术后视力恢复及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飞秒激光LASIK 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且稳定性好,表明飞秒激光LASIK 治疗高度近视、薄角膜患者的安全性好和疗效优,飞秒激光LASIK 的并发症发生率几乎没有,早期术后视力恢复快,是屈光度数高、角膜相对薄者的首选安全稳定手段。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患者采用飞秒激光LASIK 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佳的特征,是较安全稳定的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