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2022-04-15凌必蒂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劳动语文教育

凌必蒂

摘要:《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结合各学科,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校内校外融入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从而体现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选取了讴歌劳动人民、赞颂劳动精神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挖掘这些文本,创设一定的情境,并通过写作实践来渗透劳动精神,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本文将结合语文教学实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情境化劳动写作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将劳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建设劳动课程,还需要进行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之中,统筹学科力量,实现劳动教育的最优化。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教师可以借助文本,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

一、渗透劳动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且符合教育的社会性要求,能够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且也符合语文学科的特性。

(一)契合教育的社会性要求

劳动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如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这个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将在日后成为社会建设的一分子,如若其未能形成科学的劳动观,未能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则会表现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短板,亦无法借助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二)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育能培养人的基础素质以及能力,促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产生劳动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之中实现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迸发,使其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并能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这样将会确保其劳动品质的养成、劳动能力的提升以及劳动精神的塑造。

二、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笔者认为,语文与劳动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因为语文教学中有诸多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契机,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就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为此,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劳动教育,通过写作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

(一)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塑造劳动观

劳动是生命的底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教育充分彰显出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通过接受劳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从中感悟到劳动的创造性以及在参与劳动分工的过程之中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价值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当中有诸多讴歌劳动人民及其劳动精神的精彩篇章。因此,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这些文章素材对于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方式,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带领学生接触和学习这些篇章的过程中,使其了解农耕文化,并意识到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举例而言,教学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时,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学生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教师在讲解“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向学生描述孩子喜爱模仿、学着农人劳作去种瓜的情景。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为学生描绘乡村农耕时节劳动人民的忙碌情景,让其意识到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追求美好生活。《青蛙卖泥塘》中,青蛙用勤劳的双手重建了自己的美丽家园;《寒号鸟》中,喜鹊的勤劳换来温暖幸福的冬日时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挖掘文本,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去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家中同父母进行交流,了解不同职业的艰辛,从而认识到劳动能够催人奋进,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劳动教育

为了使劳动教育更“润物细无声”,教师应该在进行具有劳动教育因素的文本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打造情境化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比如,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乡村四月》,描写了初夏时烟雨江南的美丽风光,以及農人刚刚结束养蚕的事儿又开始忙着插秧的繁忙景象。为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农忙时的劳动场景,一方面,教师可以问学生对于采桑养蚕和插秧等农事劳动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反映田园生活、农忙场景的视频和图片。《千人糕》一文中,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制作一块普通糕点的不易,教师借此让学生想象一支笔、一件衣服制作的过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实地中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走向田间,走进厂房,参与劳动,使教材中的内容直观化、立体化,从而真正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不易。

(三)通过写作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写作教学也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良好途径。小学阶段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题也多与劳动有关。比如,写观察日记、写家务劳动、写一项自己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写社会劳动体验、写自己对劳动的感悟和理解等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强化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

1.写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劳动形式,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年轻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对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也愿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浇花、洗菜、整理房间,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家人劳动的过程,感受他们的辛劳,再亲身体验,记录下劳动过程。在写作训练中,学生既能掌握劳动技能,又能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2.写集体劳动

在班级这个小社会群体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劳动锻炼。擦黑板、摆放桌椅、整理书柜、打扫地面……这些看似很小的劳动,每天都需要学生去做而且很难将它们做好。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才能将小事做好?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思考并渐渐懂得:劳动是一种美德,贵在坚持。

3.写劳动技能

任何劳动都是一项技能,由不会到会,体现出劳动带来的喜悦与成就感,这就是劳动的价值。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低年级系鞋带、叠衣服、洗袜子,高年级擦玻璃、养花、包饺子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劳动技能,将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分享劳动所得。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劳动技能,充实了写作内容,也扩展了劳动的空间和渠道。

4.写观察日记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晴耕雨读”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一、二年级为蔬菜园,三年级为蔬果园,四年级为百草园(中草药园),五年级为百花园,六年级为萌宠园。学生自己选择品种、翻土、播种、施肥、浇水、养育动植物。结合劳动实践教育课上的内容,笔者让学生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劳动的片段和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喜悦。

5.写社会劳动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实践,通过职业岗位体验、社区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社会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服务社会的喜悦,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使其具有进行劳动教育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最为丰富,对于劳动教育的渗透也是最为广泛的。为此,教师应该抓住语文教学契机,实现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

参考文献:

\[1\]郑文花.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劳动教育\[J\].家长,2021(15):185186.

\[2\]王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J\].新课程,2021(15):234.

\[3\]李少霞.小学语文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意义及策略\[J\].天津教育,2021(2):152154.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劳动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