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戏曲魅力,展人间百态

2022-04-15文竹君张薇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0期
关键词:唱腔戏曲艺术

文竹君 张薇

摘要: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自小学课堂实施戏剧文化教育后,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務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中提出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要求学校结合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鼓励中小学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自此戏曲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也为戏曲进入中小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庐剧中路唱腔农村小学

戏曲课程作为必修内容存在于小学音乐的常态化教学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中国戏曲缺乏深入了解,从而对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部分音乐教师缺乏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理解与欣赏,相关知识与教学经验匮乏,戏曲教学难以切实有效开展,戏曲艺术的传承出现危机。为了发扬我们的传统艺术文化,使学生理解传统艺术存在的特殊意义,我们提出了此项研究。

我们的研究基于肥西县花岗中心学校与周边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以音乐学科为主,艺术类学科融合协作的机制,以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为抓手,定向于安徽地方戏四大戏种之一的庐剧。庐剧在编剧、舞美等方面与兄弟剧种没有太大差别,唯有声腔有别于兄弟剧种。其中中路唱腔是庐剧三大声腔中体系最为完善,发展态势最佳的,流行于合肥地区。其唱腔以二凉、寒腔为主调,曲调柔和甜美,旋律委婉抒情,在尾声处有假音,语言朴实,自然清新,适合小学生群体。通过实践研究戏曲唱腔,其研究成果在同类学校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初识庐剧,由根源出发

“庐剧”是安徽地方戏代表戏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名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灯戏、二小戏、三小戏、和州戏、倒祭戏、稻季戏等,流行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皖西、皖中和江南部分地区,是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57。“中路流派”流行于以合肥为中心的肥东、肥西、长丰、庐江、舒城等地,兼有上下路特色的流派。庐剧从编剧到舞美皆与兄弟剧种区别不大,唯有声腔有别于兄弟剧种,独具特色。

二、有的放矢,由比赛促目标

从研究目标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庐剧中路唱腔相关唱段,能够深入了解庐剧这一戏曲曲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其传播与发扬的意义。从农村小学入手,使庐剧艺术通过学生精彩的表演发扬光大,从基层扎根走向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与欣赏庐剧作品,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地方戏庐剧唱腔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使学生能主动探究其他兄弟戏种的唱腔,从中寻找联系,提高学习其他曲种的效率。培养专业的庐剧教学教师队伍,带动及促进周边农村小学在庐剧艺术方面的有效发展。

我们的实践研究以一年一度的各类戏曲比赛为成果衡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戏曲教学。将我校老校区18个班级分为6个小组,从不同难度侧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其阶段性成果在全校进行展示与评比,将多次成绩数据形成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宜继续实践研究的内容。

三、以庐剧唱腔为主线,多元化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我侧重以音乐学科为主,艺术类学科为辅,探文化底蕴,扬艺术表现。以音乐学科为主的艺体综合教研组教师分组教学,进行庐剧中路唱腔的实践研究,构建课题负责人负责、教研组长落实、分小组实施研究方案,使学生深入了解庐剧的文化底蕴和将其发扬的意义。从农村小学入手,使庐剧艺术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从基层扎根并发扬光大。

由中路唱腔为主线,择代表性曲目,结合农村小学生实际,开展有效教学实践。针对庐剧中路唱腔传承的教学实践,选曲上应符合农村小学生年龄段的认知层次,接近小学生当下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还应兼顾小学生嗓音特点。通过多种学科综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活动方案,保障庐剧唱腔传承的有效性。

教学实践中,研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案例,汇编留档形成资料,阶段性研讨教学方案的优劣性,发表相关论文与资料集。通过图文记录与电子摄像等方式,对农村小学学习庐剧唱腔形成影响,使学生能主动探究其他兄弟戏种的唱腔,从中寻找联系,提高学习其他曲种的效率。结合我校实际,扩大影响,有效传承。就庐剧唱腔在农村小学的实践研究,建立结对学校评价机制,带动周边学校庐剧艺术传承工作。

四、从实际出发,让实践落到实处

结合花岗中心学校现状,联系农村小学实际情况,发挥音乐学科特点,根据课程标准分学段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研究,发挥戏曲艺术的美育作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形式的美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我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小学学生,其戏曲知识基础薄弱,而戏曲艺术内涵深厚,教师需在不背离专业不违反戏曲严谨秩序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分组进行庐剧“唱腔”教学。在此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向,制定针对性课程。

我研究的对象是花岗学区中心学校全体学生,中心校本部总计916名学生,各年级平行班级三个,每班平均人数51人。因所处地区为农村小学,学生具备艺术类基础的比例较小,这是实施教学研究的一大难点,但也是优势。艺术类学科具有特殊性,初具基础却不够专业的学生,其知识与技能却需要经历新旧更迭甚至改头换面,反而不利于教与学;面对这类研究对象,我将从源头抓起,在白纸上作画。

在思路方法上,我成立研究小组,通过寻访民间艺人与相关中路唱腔汇编的文献资料,选择同一曲目,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具有学段特点,关于唱腔教学的系列教学方式,根据全校学生年级层次分成六组,建立梯队式教学模式。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具体来说,从庐剧的产生来看,其剧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和安徽文化的特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地方剧种,其在小学中具备传承与发扬的重大意义。我的研究是从来源于本土生活素材的中路庐剧流派入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学段进行唱腔教学实践研究,以音乐学科为主,在美术课上绘制简易的身段图;在体育课上学习戏曲广播体操以锻炼体魄,巩固气息;在信息技术课上呈现学生的声画,通过呈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学习唱段。分学段梯队建设学习模式,形成阶段式递进学习,将庐剧的唱腔学习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深化,带动周边农村小学,将庐剧艺术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伟文.戏曲表演教学之我见[J].北方音乐,2015,35(17):69.

\[2\]彭倩.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现状及其变迁调查报告[J].大舞台,2011(1).

\[3\]孙绳骥.庐剧方言念白特色及演唱方法的探研[J].黄梅戏艺术,2012(4):52.

责任编辑:赵潇晗44D8F39B-6859-4E0A-8989-561A7D53A0E8

猜你喜欢

唱腔戏曲艺术
《戏曲研究》稿约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纸的艺术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