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2022-04-15苟红明

求知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三位一体

摘 要:在信息技术加持下,教育现代化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教育理念,形成新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该机制可以让“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得到全面落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强,让学生最终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GS[2021]GHBZ047)。

作者简介:苟红明(1980—),女,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温泉路学校,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十四五”时期需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其中,建设优良的家风、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巩固良好的社会风气成为重中之重。而在顶层设计层面能够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和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则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一、教育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时至今日,学界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还未统一,但是参照发达国家教育现状,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即教育高度普及、终身化教育已经被认可、鼓励个人特长爱好得到发展、国与国教育交流变得频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放眼我国教育可以发现: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良好,2020年有800余万大学生步入社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教育普及率较高;②社会层面也有了技能技术培训机构以及各类企业所具有的培训体系,能够对步入社会的个人提供比较全面的再教育;③新教改提倡的“学生为本”“个性培养”等得到落实;④我国在国外建立了500余所孔子学院,对外教育质量越来越高;⑤我国各省包括农村中小学在内宽带接入率超过90%,信息化教学正在不断扩展规模。综合以上来看,我国已经拥有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需要成立协同规划机制,各部门可以跨部门交流合作,在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督导问责机制下,要让全社会形成现代化教育意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1]。

二、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一)是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人的一生需要接受家庭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家庭、校园、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如此,家庭、学校、社会才能整合资源、统一思想、建立目标、协调一致,围绕“教育现代化2035”形成配合机制。尤其是终生教育,其是教育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只有保证家庭、学校、社会彼此做到信息共享,能够围绕文化教育、思政教育、技能教育、体能教育、审美教育等形成紧密对接,才能保证每一个人能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社会所需的人才”实际上就是“具有现代化思想、现代化技能、现代化素养的人”。这和教育现代化目标一致,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

在我国,很多家庭拥有优良淳朴家风,这些家风中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文化形式。例如,《三字经》就是很好的人生启蒙工具,我们将其融入家庭教育当中,对孩子乃至于家长本人来说都有很积极的学习和借鉴作用。例如,“养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就阐述了父母以身作则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父母联合宽严并济,能促使孩子更好地学习文化、掌握知识和技能。

目前,我国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有家校对接环节,其目的就是突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彼此间的屏障,实现信息共享,保证二者建立协同机制。因为人始终要融入社会,要在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故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是大势所趋。这种联合机制会让人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尊老爱幼、先人后己、诚实守信等良好习惯。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回到家中还讲给父母亲人听,还能利用其劝导亲人,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在人步入社会后,其所受的良好传统教育也会影响其在为人处世上呈现不同的能力。如今社会上国学学习热潮兴起,这种学习氛围也影响了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所以中華传统文化学习给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途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也因为三者协同而获得继承和发展的机会[2]。

(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惠及家庭、学校、社会,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的参与。正所谓“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实际上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优良家风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艰苦朴素、勇敢有为、和睦相处、长幼有序等家风都对社会精神文明具有滋养作用。当然,只有家风教育而缺乏学校教育也无法保证人健康发展,因为学校教育是“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实施基地[3],是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人才之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人才步入社会还需要进行再教育,要让人才三观、思想、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由此可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必须要抓牢、抓紧,毫不放松。

(四)是党的方针政策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基层的推动器

我国教育向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毫无疑问我国教育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人才,这其中必须要让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融入基层。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三者屏障,可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由社会向学校渗透,再向家庭渗透。当前,我国互联网建设、新媒体技术等比较成熟,为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立德树人”理念向基层渗透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三、构建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

(一)构建统一战略部署、形成详细指导体系

截至目前,从顶层设计来看,形成全民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是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得以落实的关键。然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尚不完备,不管是师资建设、考核机制、资源整合方法、监督主体确定都还没有形成非常清晰的文件。能够覆盖城乡所有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務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笔者通过中国儿童中心发起的一项长达10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很不完善,其中存在有关部门监督指导不到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体系建设和地区发展也有关联: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建设效果比较明显,而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空白区域。为了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得以建构,我们必须要先完善顶层设计[4]。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第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由地方政府根据各自情况,制定终生学习教育体系的法律法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其还要建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本规范。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确保这些规范切实融入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领域当中。

第二,积极培养专业教育人才。终身教育需要教师懂得各类知识、技能,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人员也必须要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技能,需要精通儿童心理、青少年乃至成人心理。因此,我们需要面对各大高校、各类企事业单位乃至于社会群众来广泛选聘教育人才。

第三,地方政府统筹多方主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其中各级党委需要发挥领导作用,由地方政府来统筹各类资源,保证家庭优秀教育文化、学校教育经验、社会教育方法等可以汇集到当地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平台”上,方便家长、教师以及相关教育者根据自身需求来学习经验、下载相关规定和政策,并可以跨区域进行学习,让先进经验在地区内得到推广。

第四,提高资金投入,保证协同育人机制落地生根。在该协同育人机制产生、利用、磨合、调整、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需要把握住该协同机制成本产生的关键环节,形成有效预算,并提高预算执行力,让每一分投入都得到有效利用。

第五,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教育的廉洁性、高效性。国家各级政府投资构建了庞大的顶层战略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其中政府需要严格监督各类资源利用、监督考评各主体职能发挥水平,以确保资源、资金等切实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政府应建立教育发展测评机制、教育督导问责机制、跨部门协调机制,并对机制运转展开监督,让考核压力向下传导,是保证教育廉洁性、高效性的关键。

(二)融媒体宣传让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人心

目前全国各地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其凭借多种媒体优势成为国家及地方政策宣传阵地。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当中,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县域融媒体中心向当地群众、社会企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各级学校展开不间断地宣传,将国家有关政策、指导精神等传播出去。融媒体中心要有引流手段,其可以构建专门的协同育人平台,在该平台上可以集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学校教学方法讨论、社会教育经验交流。该平台还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开展教育讲座,讲授如家风培育、教育心理学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协同育人平台,主动在平台上展开交流、分享,让优良的家风、教育方法、社会传统得到宣传。通过这样不间断宣传渗透,最终会让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摆正位置,在政府引导下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状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全面的教育。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试点

该育人机制因为涉及大量主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组织,而且教育分门别类、教育时间跨度大,牵扯十分广泛。故而不可能在全国各地同一时间广泛开展,必须要采取试点形式开展工作,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管理方案。之后将该方案在全国普及,要求各级政府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方案。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地动态总结经验,形成详细的数据库,并将其上传全国统一管理部门,利于其总结各地数据、经验,有效降低协同育人机制管理成本,提高机制运行效率。

(四)明确社会教育主体责任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便是教育主体;各级学校当中教师便是学校教育主体;社会教育中企业培训部门是教育主体。我们不仅要明确负责协调、管理的主体,还需要将那些拥有教育资源的单位收纳进来。管理主体是各级党委、地方政府及教育局、文化局、妇联等部门。文化馆、博物馆、民俗馆、图书馆、群艺馆等因为拥有不同领域的教育资源,也应该纳入协同育人机制之内,成为资源的供给者。而且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发展,我们还需要创新形式,提供更多具有创意性的活动,有效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联合。

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必须以各级党委为领导,以各级政府为统领,让学校、家庭、社会能够在统一精神引领、教育标准之下有序开展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中心来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让该平台成为教育交流、教育学习以及教育资源整合之地,确保最终能够真正地构建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体系,保证每个人从小到大,不管是生活、工作、学习、婚姻、就业、健康等领域都能够得到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王海伦.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简析[J]. 教育文汇, 2021(06):31-32.

曹照洁. 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现状与建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2):73-84.

邬丽萍, 黄帼夫. “三全五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J]. 师道·教研,2021(04):18-19.

庞奕. 区域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策略[J]. 基础教育参考, 2020(07):11-14.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三位一体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