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背景下聋生数学语言发展的思考与策略

2022-04-15黄锦秀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语言聋生思考

黄锦秀

[摘 要]数学语言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对聋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无话可说”的根源以及影响聋生数学语言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通过“加强表达,在理解中规范数学语言”“规范训练,在转化中积累数学语言”“重视过程体验,在实践中锤炼数学语言”等策略,促进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提升聋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聋生;数学语言;思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6-0044-03

数学语言是由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所组成的专业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学生掌握好数学语言,不仅有利于形成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而且对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形成和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课程改革背景下,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聋生数学语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可通过哪些策略,促进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呢?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期与大家共同讨论,使聋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现实反思:聋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无话可说”的根源

随着特殊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聋校数学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所获得的效果是否与学生主体的感悟相符合呢?目前,聋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如何呢?聋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有效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呢?2019年3月,笔者就聋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结果发现在三四年级两个班的24个学生中,有75%的学生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答案。可当教师追问“你是怎样解答的?”“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算的?”等问题时,发现有83%的聋生处于无话可说的状态;有17%的聋生虽然能表达一定的想法,但语言也是支离破碎的。为什么聋生在课堂上会出现这种似懂非懂的情况?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背后,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聋生的数学语言非常缺失,他们不善于提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不善于回答教师的问题,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认知构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把数学语言教学纳入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范畴,让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成为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视点,成为聋校理想课堂的新追求。

二、本质解读:影响聋生数学语言发展的因素

聋生由于听觉上的障碍,有声语言发展缓慢,所以很难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形成语言。课堂上,聋生只能用简单的口语或辅助手势动作,对事物现象进行描述和反映,这就对他们数学语言的发展形成局限性和特殊性,导致聋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1.语言发展的特殊性影响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一般而言,普通儿童习得语言的最佳时期是五岁之前,而聋生由于部分听觉机能失调,很难像普通儿童那样通过听觉这一途径来获取信息,发展语言。很多聋生在六周岁之后才进入特殊学校,此时他们的发音器官已经僵化,语言习得以视觉为主要通道,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与训练。同时,聋生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受到视觉认知和手语表达的影响,造成语言发音不清晰、抽象思维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如聋生阅读一道数学题或一段数学文字时,常常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含义,进而影响对数学的概念、术语、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又如,聋生能理解“增加”一词的意思,但对“增加到”却难于理解;能理解“少于”一词的意思,但对“不少于”却理解困难。

2.手语表达的局限性影响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手语是聋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的主要手段,与健听人的有声语言相比存在着诸多缺陷,这是因为手语词汇量有限的缘故。《中国手语》上下两册教材一共有5000多个词汇,其中专门涉及数学语言的词汇仅有168个,所以很多抽象事物、科学术语、逻辑推理等无法用手语进行表达。在手语中,同一个手势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自然数”“整数”“多少”等,只能共用一个手语;而“相似”“相差”“近似”等,并没有统一的手语。由于手语不能够完全地表达出所有的语言,加上聋人手语与有声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词语混淆、手语不能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等情况,从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语言的本质及内涵,无法获得数学语言的发展。

3.生活经验的匮乏性影响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导致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匮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问题中蕴含的实际意义。2017年9月,我校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版聋校新教材,其他年级使用普校人教版教材。普校人教版数学教材在编排中经常出现诸如“看图获取信息”“根据信息提出相应问题”等要求。尽管数学教材已结合生活实际,提供图文并茂的信息内容,但聋生由于受生活场所限制,常常读不懂句子,弄不清题意。如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中出现的解决问题:“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聋生由于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题目中的“最多”“至少”等词难以理解,最终导致解题错误。

三、有效践行:探寻聋生数学语言发展的策略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根据聋校数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聋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认为聋校的数学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和培养,以促进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

1.加强表达,在理解中规范数学语言

(1)树立说题自信,提高数学語言表达的积极性

聋生由于声音的缺失,自身的语言区域狭窄,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久而久之,造成聋生羞于开口说话,形成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问题的不自信心理。因此,身为聋校的数学教师,课堂上要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聋生勇于表达的意识,让他们想说、敢说,进而乐说、会说。当聋生不敢回答时,教师要给予鼓励“不用怕,说错了不要紧”;聋生答对一半时,教师可以用“我相信你一定行的”“嗯,你进步了”“看,你终于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多好啊”等语言激励;聋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多加赞许,给予肯定“你说得真棒”“你的想法很好”。同时,课堂上也可以采取同桌学生相互说、小组开火车说、集体齐说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产生说的欲望。如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在揭示概念的意义后,教师先让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聋生述说,再让其他学生补充,这样有利于后进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聋生逐渐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勇气,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2)构建语言模式,提高数学语言表達的条理性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问题聋生能够解决,可是当教师问他是怎么想的,他回答了半天也没表达清楚。这并不是说聋生不会想,他们只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说题训练,为聋生构建准确的语言表达模式,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正确、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特别是重要的数学规律、性质等,教师不仅要引导聋生构建说题的模式,而且要用课件或板书将说题的模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如比较7.986和7.968的大小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再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比较小数大小的语言模式:“先看哪一位数,再看哪一位数,最后看哪一位数?”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说,再上台示范说,最后让学生看板书说。这样的语言模式训练,不仅能为聋生提供更多“说数学”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发现聋生的语言表达是否规范、用词是否准确,为后续学习分数的意义、性质及相关的计算奠定基础。

(3)强化语义教学,提高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曾经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是对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简明性的最好诠释。聋生由于听觉上的障碍,不能对数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聋生的思维特点,强化语义教学,以此来确保聋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准确理解,进而促进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课本中呈现的周长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仅根据文字来向学生解释,即使使出浑身解数,聋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课堂上,教师先利用视频创设某个学生围绕学校花坛走路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从起点回到起点是花坛的一周;再让学生指一指数学课本、铅笔盒等常见学习用品的周长,归纳出结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最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作周长”。这样在加深语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聋生切实经历概念的抽象过程,提高他们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规范训练,在转化中积累数学语言

(1)正确使用手语,促进手口和谐交融

任何一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经过统一,这样才具有使用的意义。口语和手语虽然同为语言,但是手语比口语的词汇少得多,同时手语表达的习惯、词序与口语不同,导致聋生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数学问题,所以必须加强手语使用的规范性,使聋生的手语和口语和谐交融。第一,规范数学用语,力求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并规范和统一数学符号的手语。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在说话过程中必须依照正确的语法表达,回答问题时要把句子说完整。第二,规范自身的手语表达。教师必须规范自身手语的表达方式,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手语必须是正确的,对于同一个动作表示不同意思的词语,要以手语辅助区分。如教师提问:“谁来说说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多聋生会简单地回答“长乘宽”,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手语完整地表达“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用字母表示为S=a×b”。这样通过反复的训练,聋生就会逐渐养成规范使用手语和口语表达数学语言的习惯。

(2)引导语言互译,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在数学语言的三大系统中,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如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可以把复杂的数学关系简约化,使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聋生的文字语言比较薄弱,教师可借助直观图形,逐步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从而将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具体,深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有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设计以下练习,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并完成填空(如下图)。

1.连接(  )和(  )的线段叫作(  ),用字母(  )表示。

2.通过(  )并且(  )的线段叫作(  ),用字母(  )表示。

(学生完成后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来说说半径、直径的概念。(学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上来指一指,图上哪条是半径、哪条是直径?(学生动手操作略)

师:“圆心”在哪里?这里的“通过”是什么意思?“圆上一点”在哪里?

……

上述教学,教师让聋生用填一填、读一读、指一指的方式,灵活运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不仅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聋生理解半径、直径的概念,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重视过程体验,在实践中锤炼数学语言

聋生由于听力的缺失,获取知识的途径往往来自直接经验。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过程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应用价值。如教学价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后,笔者组织学生到校园超市开展“购物”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需要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并填写“购物清单”,然后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交流汇报,如“我买了什么商品,买了几个。”“一共花了多少钱。”等信息。这样的购物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单价、数量、总价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而且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聋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是聋校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逐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为提升聋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今后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数学语言聋生思考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学好数学,从数学语言开始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