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探讨
2022-04-14韦艳红
韦艳红
(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体检科 广西 来宾 546100)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既是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也可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一般来讲,未予以降压药物时,非同日3 次血压测量值,即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 即可确诊[1-2]。体质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形成,是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特有的、处于稳定状态的特性,与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相关性。不同个体体质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不同,也可表现为疾病发展过程中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发展倾向性。如此一来,对患者体质进行研究,可深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疾病诊治工作[3-4]。体质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是脏腑、气血、经络等偏颇对机体素质造成影响[5]。现代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时,逐渐朝着“中西医结合”这一方向发展,但对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仅重视“症”的治疗,对“证”和“质”的关注度有限,也未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体质这一概念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形成为病理生理学概念[6]。中医体质不同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也各不相同。体质偏颇既是引发某种疾病的内在原因,也决定着疾病发展过程和转归情况[7]。因此,对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予以判定,根据患者体质用药,可控制病情发展。基于此,本文选取150 例高血压患者,探讨中医体质和体检指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150 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同期150 例正常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78 例为男性,72 例为女性,年龄22 ~80 岁,平均年龄(50.26±10.48)岁,病程2 个月~20 年,平均(9.78±1.12)年;健康对照组中,男性80 例,女性70 例,年龄25 ~78 岁,平均年龄(49.32±11.24)岁。纳入标准:①高血压组患者均被确诊;②年龄不低于20 岁;③认知状态良好,可在检查过程中主动配合;④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书,主动参与。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严重感染者或免疫功能异常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体检工作被迫中断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体质学(2008)(精)》[8]标准对两组中医体质进行判定,其内部有典型表现、发病倾向、心理特征和外界环境适应性;入组者均行心电图检查和肾功能检查,对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中医体质对比。比较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瘀血质、血虚质和气郁质分布频数和占比。(2)两组血糖与血脂指标对比。比较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组高血糖和高血脂概率。(3)两组心电图异常和肾功能异常对比。对健康对照组和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电轴异常、心电压异常、传导阻滞、肌酐异常和尿素氮异常概率。高血压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的关系。分析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心功能和肾功能检查指标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中医体质情况
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和平和质为主,对照组以湿热质、平和质、气虚质和痰湿质为主。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体质情况[n(%)]
2.2 两组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概率对比
高血压组患者高血糖和高血脂概率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和血脂水平异常概率对比[n(%)]
2.3 两组心电图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比较
两组心肌缺血和尿素氮异常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心律失常、心电轴异常、心电压异常、传导阻滞、肌酐异常概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电图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比较[n(%)]
2.4 高血压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的关系
高血糖患者多为痰湿质患者,平和质患者中,心肌缺血和心电图异常占比较高,湿热质患者以高血脂为主,见表4。
表4 高血压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与体检指标的关系[n(%)]
3.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上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等不良生活习惯发生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出现心血管病变,也使得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也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高血压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是临床较为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疾病发生发展与患者饮食状况、精神状态、家族遗传、体重和吸烟情况有关[9]。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多将其归至“头痛”“眩晕”“肝风”“肝阳”等范畴,多从经络。五脏、气血、津液等范畴探讨病机、辨证分型和对症施治措施。有学者对高血压中医治疗经验予以总结,发现其病位涵盖五脏、六腑、少阳经络和阳明,“肝”为其频率出现最高的病位,其次为“肾”,也受其他脏器功能与状态的影响;体质、情志、饮食、先天禀赋不足和年龄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其病机有虚实阴阳之分,痰、瘀、风、火外侵为实,精、气、血不足为虚,肾精与肾气先天不足,是高血压发生的根本原因[10-11]。2009 年制定的分型标准中,将高血压分为九种体质,其中气郁与痰湿质多与思虑过度、情绪过激、情志不遂和饮食不节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患者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随着临床对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中医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存在自身体质基础和后天因素,患者体质多为痰湿质和阴虚质,其次为阳虚质、湿热质和气虚质等[12]。文中对150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可见患者体质类型多样,主要有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其中患者体质多为偏颇质,共有127 例,所占比例为84.67%,健康对照组患者体质位列前四位的同样是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平和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有个人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所致,在各种中医体质中,与代谢失常有关的体质占据较高比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均会对疾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可对高血压患者体质予以辨别,予以针对性中医中药方案改变体质,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预后。高血压患者以血压水平上升为典型特征,若不对患者血压水平予以控制,可增加脑血管、心血管和肾脏疾病发生风险。受医院仪器设备的影响,本次研究未对患者脑功能予以探讨,仅以心电图和肾功能两项检查为体检指标。从文中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高血压组患者心电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电压异常概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可见血压水平较高,可对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产生影响。但血压上升与心肌缺血指标关系不明显,可见高血压患者发生初期,血压水平先是对患者心脏电生理指标产生影响,随即才引发心脏重构,使得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心肌缺血等异常。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脂代谢异常,可有出现高血脂的风险,进而在此基础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使得患者处于胰岛素抵抗状态,出现血糖水平上升等一系列表现;而高血糖患者多伴随糖代谢紊乱,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脂代谢紊乱发生风险。与健康者比较,高血压患者出现血脂和血糖异常的风险更高,预后也更差。患者中医体质不同时,血脂和血糖水平所受影响也各不相同。上述研究表明,高血压组出现高血糖和高血脂的概率更高,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从中医体质看,痰湿质患者更容易出现血脂和血糖异常风险。
中医体质辨识是体质为辨识对象,根据体质状态和不同体质的差异分析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的差异,以此为基础制定预防原则和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实现“同病异治”“因人制宜”的干预原则。现阶段,中医体质既可被应用至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也在疾病的预防与保健中发挥作用。有学者[13]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综合干预,与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比较,该组治护总有效率更高,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更低,证实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可促进高血压治疗效果的提升,降压作用明显。
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既要根据患者体质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也要重视对患者日常行为习惯的指导:首先是要减少日常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遵循“低脂低盐”,用瘦肉、鱼虾和鸡胸肉来代替香肠、咸肉等含盐较多的加工食品;存在酗酒习惯者,应及时基础,或是用其他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代替,以免长期酗酒导致营养失调和维生素缺乏;冷饮和浓茶也会对患者造成刺激,使得血管收缩,导致大脑处于兴奋不安状态。使得血压上升,因此应选择食用温度适宜的食物,入睡前尽量不摄入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刺激,降低血压上升风险。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各不相同,与患者体检指标存在一定的关联,可通过探讨患者中医体质和体检指标的关系来控制病情发展,为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