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凤凰:大师故里的书法表情
2022-04-14梁厚能湖南湘西
◆梁厚能(湖南 湘西)
湘西凤凰,是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和自称为“湘西老刁民”、人称“湘西鬼才”的艺术大师黄永玉的故乡,徜徉在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仿佛在参观着一个跨越时空的书法展览,使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我与很多人一样,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那么,我就从沈从文的故居说起吧。
在古城一条叫中营街的小巷里,有一座典型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的四合院,1902年12月28日,沈先生就在此诞生,15岁离开凤凰前,他就住在这里。1982年他携夫人张兆和又重回故里,在这里作最后的短暂停留。这房子是他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兴建的,时间是同治五年(1866),距今有155年历史。
在故居的大门上,现悬挂着一块“沈从文旧居”匾额,黄底黑字,陈旧斑驳。落款为“田鹤丹 戊辰年冬月”。看来这字题于1988年,也就是沈从文先生逝世的那一年。字写得苍老古朴,坚硬劲健,刀削斧砍,颇具碑味。每次我到这里参观时,总会驻足品读良久。
书者田鹤丹是何许人也?以前我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我想,能够有资格题写大师旧居匾额的人,也应该是不同凡响的。有一次,我专门向凤凰籍画家田大年先生打听,哪想一问正着,他睁大眼睛对我说:“他是我爷爷呀!”听大年这么一说,我突然想起了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杨瑞仁先生发表在《神地》杂志的《读解土家族书香世家传人田大年》一文,文中对“田鹤丹”有过这么一段有趣的描述:
“大年爷爷田鹤丹,清俊不凡,颖慧好学,一生跟随其父田星六(南社著名诗人,与柳亚子并称‘北柳南田’)左右,耳濡目染,青出于蓝。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堪称圣手。如今凤凰沈从文故居匾额即其手书。诗集《得松庐诗稿》,获得全国各地高士广泛赞誉。田鹤丹不惑之年丧偶,之后一直守孙鳏居,足不出户。人静时,或吟诗作赋,或引笔书丹。少年时代,顽劣我辈,虽少不更事,每到大年家,经田鹤丹先生居住的东厢房门口,个个变得乖巧,甜声叫爷爷,哄得这位爷爷甜滋滋给我们留下不少教诲和墨宝。现我居处门上方‘一砚斋’匾额,就是爷爷79岁时的大作。”
与柳亚子齐名的南社诗人田星六,我是如雷惯耳的,原来田鹤丹就是他的后人。他的成就虽不及其父,但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其在书法、诗词方面颇有建树,成为凤凰古城的文化名人。
进入大门,可望见故居的正堂门额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沈从文故居”。从落款看,为刘祖春所书,但未落书写日期。既然是“故居”,我想该匾额应书于沈先生逝世之后。
刘祖春乃凤凰的又一大名人,曾官至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比沈从文小一轮的刘祖春也出生在凤凰古城,六岁读私塾,因字写得好,从小就当录事挣钱养家。1934年,20岁的他,在沈从文的资助下来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翌年考入北京大学。沈从文看出这年轻人的文学天赋,指引他踏上了文学之路,把他造就成为颇具特色的乡土作家。此匾由凤凰本土人并与沈从文有着深厚师生情谊的刘祖春先生来书写,的确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字为沈先生同样擅长的章草,俊秀典雅、端正沉着,刘先生虽非专业书法家,但字里行间均透露出深厚的功力,看来他的文学与书法均深受老乡沈从文的影响。
在中堂的沈从文的肖像和雕塑旁,是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手书的条幅,右为草书,左为行书,清灵隽秀、温文尔雅,透露出浓浓的书卷之气。从落款看,左旁的行书条幅书于1993年11月26日,内容为一篇短文:
凤凰古城是最美丽的城,而沈从文的墓地是全中国近代作家最特别最雅致的坟地,并可是凤凰城中最好的风景,可以传之不朽。我有幸得瞻仰古城,是我一生之幸事也。
张先生书法、诗词、昆曲皆妙,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个才女”。1913年出生于名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活跃于文坛,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抗战爆发后,在重庆从事古典音乐和昆曲曲谱研究,师从书法家沈尹默。1948年嫁给汉学家傅汉思,1949年赴美定居。曾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讲授中国书法。2004年9月,时年91岁高龄的张先生先后在北京和苏州举办了“张充和书画展”,在国内文化界、书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民日报》还为此发表了评论文章。
堂屋两侧的板壁上各挂有两幅沈从文书法条幅,均为清秀的章草。那幅书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条幅,落款为八十岁书。我想应是1982年沈先生最后一次回故里时所书。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出沈先生的浓浓乡愁。在故居还可以看到许多现代名人参观后留下的墨宝,如科学家钱伟长的题词为:“人生朝霞,文学千秋。”社会学家费孝通的题诗为:“旧雨写边城,风行几十春;湘西今比昔,可以慰故人。”大师们对沈先生的褒扬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刘祖春题写的沈从文故居正堂大门上匾额
中营街10号的四合院,是沈先生的出生地,而他永远安息的地方在听涛山下。1992年,他的骨灰在其家人护送下从北京回到了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这样,他就能永远倾听那熟悉的沱江流水,永远不再离开他魂系梦牵的故乡凤凰。2007年,他的一生至爱张兆和女士又随他而来,沈家后人将她的骨灰也从北京移葬听涛山。从此,这位同意“乡下人喝杯甜酒”的张兆和,这位曾与沈先生谱写过一生爱情传奇的张兆和,终于与夫君听涛“共眠”,永远与凤凰山水、乡情相伴了。
沈先生的墓碑,像他的文学一样,与众不同,为一尊重达数吨的天然五彩石,朴实如先生的为人。墓碑正面铭刻着沈先生本人的手迹: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张兆和从沈先生遗作《抽象的抒情》中摘取的句字。镌刻者为沈先生的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依然是我所熟悉的章草,依然是那么清灵隽永,不知有多少崇拜者,在此为他的书法和文采所折服。
在墓碑的背面则刻着沈先生的姨妹张充和先生撰写并手书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我曾读过数遍而不能理解其意。后来听人说,如果把每句话最后的一个字连起来读,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从文让人”。 沈先生一生的高风亮节尽寓其中。张充和,这个“民国最后一个才女”真是不同凡响,她的书法和学识总是让人叫绝。
在去墓地小路旁的两棵小树下竖立着一块约一米六高的长石碑,上刻两行龙飞凤舞的大字: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1996年夏,黄永玉、张梅溪为怀念表叔沈从文所立的石碑。
落款为“悼念从文表叔黄永玉、张梅溪于丙子夏日敬立”。从这块石碑可以看出,身为艺术大师的黄永玉先生对表叔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据说,这是沈先生所说过的一句话,他早年作为一名士兵走出凤凰,最后作为一代乡土文学大师魂归故里,这是否是沈先生对自己归宿的冥冥安排呢?
黄永玉先生用近乎狂草的笔意、大开大合的结体、一泻千里的气势,在那有限的空间里信马由缰,纵横弛聘,这是我所看见的黄永玉先生最好的一幅书法作品,驻足于它的面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黄老先生艺术思维过人,在他创作的大量书画作品中几乎见不到雷同之作,就是进入耋耄之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年过九十还在写长篇小说。品读他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他那奇巧的构思和出人预料的神来之笔。
从墓地回来的路上,我看见新立的一座高约两米、宽约一米的黑底绿字石碑,书法出自湘西著名书法家黄叶之手,词为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教授所作,词的内容讲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传奇爱情,事绝、词绝、字绝,因此有人称之为“三绝碑”。
听涛山本是一块风水宝地,曾任清朝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人田兴恕的母亲杜氏,就埋葬这里,故这又称“杜母园”。清末民初的一些文人墨客在其山麓留下了不少书法石刻,如清末龙潭渔隐道人题写有隶书“云窟”及隶书长诗一首:“巍巍岩穴,福地洞天;清风徐来,泉水潺潺;苍松涛涌,翠柏心坚;鸟声格磔,白云往还;长夏炎酷,避暑消闲;偶尔小坐,万虑都捐;地灵人杰,杜母之园;于斯不朽,垂之万年。”民国四年,养性主人在此题写了颜体楷书大字“听涛”,还有不知何人所题的行书“拥翠”“柏庐”等,但最引人注目是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所题写、镌刻在山崖石壁之上的“兴废周知”四个楷书大字。这四个字,下笔有法,行止有度,厚重有神,沉稳精到,融颜柳之长,有堂正之气、王者之风。
有一次,我陪远方的一位朋友来这里参观,看到这几个大字,他不解地问我:
“黎元洪是凤凰人?”
“不是!”我回答,
“他到过凤凰?”他又问,
“没有!”我回答。
“那他为什么给凤凰题这几个字呢?”他又问,
……
对朋友的刨根问底,我无言以对。是的,黎元洪为什么要给凤凰题写“兴废周知”这几个字呢?其实,此前很多次,我去拜谒沈先生墓时,总是被路边这四个硕大的字所吸引,但又对为什么刻在这里感到匪夷所思。
黎元洪“兴废周知”石刻
身处数千里之外的黎大总统到底与地处偏荒的凤凰有何渊源呢?刻在沈从文先生墓地附近,是否与沈先生有某种联系呢?为弄清这些问题,我查阅了不少资料,终于理清了脉络。据记载,1910年至1911年,凤凰爱国人士唐力臣、田应全等人谋划,集结了凤凰、乾州、花垣、松桃四县苗、汉、土家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攻打凤凰厅城,迫使驻凤凰的辰沅永靖兵备道道尹朱益浚引退,于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取得胜利,建立了国民革命新政权——湘西军政府,并在凤凰城里的天王庙举行庆祝活动。黎元洪获悉后,欣然命笔,特书了“兴废周知”四个大字相赠,后来有人将这四字刻于听涛山麓。
凤凰因为有了黄永玉,古城里也就有了更多的书法作品。2000年春天的一天,我与友人到夺翠楼上拜访黄老先生,那天他正创作一幅小楷条幅。据介绍得知,不久前他用两幅画换得一幅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书法真迹——《太极图说》,这次回来就是要将这幅书法镌刻成碑,立在沱江边的万名塔旁,供人们欣赏。刚写成的那幅小楷条幅,就是为立此碑刻所写的后记。现在,人们在沙湾附近万名塔旁的万寿宫外墙壁上,可以欣赏到书法《太极图说》的真迹石刻和黄永玉的后记。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和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朱熹天资敏慧,随父学习书法,从小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初学汉魏,崇尚晋唐,主张复古而不泥古,独出己意,萧散简远,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晋人风致。由于博采众长,他能成一代学者型的书法大家。他一生曾留下了相当可观的书法作品,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失传了,由此可见这幅书法的珍贵。
每当我驻足《太极图说》碑刻前,总是被其磅礴凝重、古拙遒劲的书法所感动,如果再品其内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更能感受到易学的博大精深。
生活在宋代的朱熹,在历史上是与凤凰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但现在因为黄永玉先生的媒介,却与凤凰结下了千古文化之缘,使凤凰的文化沉淀又厚了一层,这真是凤凰千年的幸事。
当年,在黄永玉先生的夺翠楼里,有两块书法匾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块是悬挂于正堂画室上的“梅玉馆”,黑底绿字。这三个造形古拙的隶书字,为大画家黄苗子所书,“梅玉馆”是老先生的一个斋号名,取之于先生本人和夫人张梅溪名字中的各一字。我曾见他的一些画作就是落的“梅玉馆主人”。
朱熹书法《太极图说》,2000年刻石,原件由黄永玉收藏。
比黄永玉大十一岁的黄苗子和夫人郁风,是黄永玉一生的朋友,他们的友谊,在他的散文集《比我还老的老头》中有专文讲述。黄永玉的每次画展几乎都有他们夫妇的身影,设在吉首大学风雨湖畔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的馆名就由黄苗子所题。当年开馆时,我亲眼看见,他们均到场参加了挂匾仪式。
另一块是挂于会客厅,刻有“如坐画图”匾额。木匾黑底黄字,状如芭蕉叶。“如坐画图”四字也为隶书,古朴淡雅,形神兼俱。上款字为“剑青仁兄大人雅鉴”,下款为“督学使者江标题”。那天,我在这块木刻前,凝视良久,感觉这四个字所达的意境与夺翠楼的环境是那么协调,但又不知这剑青和江标是何许人也,也不知这木匾是何来历。后来我阅读《黄永玉的柒柒捌捌》一书,才知道江标乃清末湖南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江标曾聘用凤凰人熊希龄为校长,梁启超、李维格为总教习,办起了识务学堂,开了当时湖南教育之先河。江标的“如坐画图”匾额,是先生的一个弟子在湘西桑植县乡下偶然购得的。1995年夺翠楼竣工时,该弟子将匾额赠送给了他,老人如获至宝。在《黄永玉的柒柒捌捌》书中,我看见一张照片:身着红色T恤衫的他嘴衔烟斗,坐在“如坐画图”木匾下若有所思,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
凤凰的名人多,名胜古迹也多,每一处古迹都有书法的遗存。
曾任民国内阁总理的熊希龄,其故居位于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往东两百米便是凤凰的母亲河沱江。故居为木瓦结构的四合院,现存的四间房屋基本保持了原貌。故居的修复和开放,是前几年的事,我曾在施工现场参观过。故居内有一些书法木刻,值得欣赏。在正门两边,有一副对联:
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
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对联为香山慈幼院校友会所撰,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兴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该字为凤凰古城时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书家刘壮韬所写。刘老先生是黄永玉的小学同学,他的书法功力也了得。这幅颜体大楷,笔力雄健,结体挺阔,有人书俱老之感。
正屋的屋檐下方悬挂着“熊希龄故居”匾额,这五个行书大字,为湖南省委原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所题。运笔老辣,朴实厚重,有异于平时所见的老干体。
熊希龄故居正堂的熊氏塑像、书法对联。
在房门上有蔡元培先生书写的一副行书对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蔡元培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此联对熊希龄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蔡先生是一位温厚宽容的人,字如其人,他的书法质朴清俊、疏朗宽博,颇有书卷之气。
在堂屋内铜像和遗像的两边是熊希龄亲笔书写的对联:“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白居易诗句),长枪大戟,颇具黄山谷书风。在故居陈列室,还有不少熊先生的墨迹影印件,虽是复制品,但也可以作书法作品去欣赏,能让人感受总理那挺拔劲健、纵横跌宕、挥洒自如的书法魅力。
凤凰陈家祠堂戏台,上面的对联耐人寻味
凤凰城里西北侧的西门坡有座朝阳宫,也叫陈家祠堂,是乡绅陈炳、陈开藩在民国四年发动族人捐资兴建的。民国十二年“湘西王”、时任湘西巡防军统领的国民党陆军中将、凤凰籍人陈渠珍又扩建戏台一座,经常在此聚会听戏。应该说,民国年间,这里是凤凰古城最热闹的地方。在紫红色的正门墙楼上方浮雕有 “朝阳宫”三个楷书大字,门两旁镌有隶书对联一副:“瑞鸟起蓬蒿搏云高万里;嘉宾莅边隅眼看楼台总多情。”戏台背靠大门牌楼,与正殿相对,离地约两米。台上正中从右至左题有“观古鉴今”四字,立体浮雕,蓝底灰字,字体楷中带行、稳健内敛。台前两侧悬挂着一副行草对联:
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
对联可算上乘之作,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玄妙而又生动;书法笔力偏弱,但也还算流畅。现在,朝阳宫是古城书画院所在地,本地或外地书画家经常在这里办展览、搞笔会,书法爱好者可以在此一饱眼福。
在凤凰观赏书法,虹桥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虹桥,是凤凰最大的古桥。相传朱元璋听了牛鼻子道人摆布,斩断了凤凰龙脉破坏了风水。于是在明洪武年间,司寨百姓,气愤填膺,定要将龙颈接起来,就用红岩修建了这座大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过多次重修。原桥面两侧各建有十二间吊脚楼木板房,开设饮食、百货店铺,中间为两米宽人行长廊,廊上方建有屋顶。1955年修吉首至凤凰县城公路时,将桥上建筑物拆除,改建成公路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到凤凰看见的就是公路桥。
黄永玉先生对虹桥的修复一直很关心,据说他曾讲过这么一句狠话:“如果不把虹桥修复,我死了都不回来!”黄老在他的《永不回来的风景》画册中,就有一幅虹桥的追忆画。
新千年伊始,黄老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县里通过招商引资,对虹桥进行了重修,恢复了旧观。2001年春天,虹桥重修竣工,我曾跟随州有关领导从吉首赶去参加剪彩仪式。仪式上最高领导的讲话稿,还是我现场赶写的呢。
时年七十六岁的黄永玉先生,对虹桥的修复十分满意,不仅挥笔题写了“虹桥”桥名,还撰写了两副长联,并由其五弟黄永前先生用端庄典雅的楷书写就,均已镌刻于桥两头墙壁上。一联是:
今宵皓月,谁在回龙潭上,华灯楼船,彩影荡漾,弦歌映山映水;
照眼春阳,廊桥正午时分,醉客雅旅,游侠高僧,靓景如梦如诗。
另一联是:“凤凰重镇,仰前贤妙想架霓虹,横江左右坐览烟霞,拍遍栏杆神随帝子云梦去;五竿男儿,拥后生豪情投烈火,涅槃飞腾等闲恩怨,笑抚简册东奏离骚雾山来。”年逾古稀的黄永前先生,这个曾经的县体育委员会主任,竟也写得如此一手好字。到虹桥参观的游人,对这一“撰”一“书”的两兄弟无不啧啧称赞。
朱镕基题字牌坊
凤凰古城博物馆内的古匾
虹桥的二楼,也被称为艺术楼,陈列着国内众多名人的书画雕刻作品,游人可以在此一边品茶,一边观赏风景,一边欣赏书画作品。这里也成为古城文人墨客雅集的地方,一些政要和书画家经常在这里挥毫泼墨。2001年4月8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凤凰视察时亲临此楼,从不轻意动笔的他,在此欣然挥毫,留下了“凤凰城 朱镕基 辛已春”的墨宝。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也在此写下“天下凤凰美”的题词。
坐落在凤凰古城道门口的凤凰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为近年修复开放的古城又一大文化景观,其题写于清光绪年间的 “大启文明”“大启尔宇”“名登天阙”等匾额,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凤凰古城文物古迹可谓比比皆是,除以上介绍的之外,还有三王庙、万名塔、文庙、万寿宫、准提庵、遐昌阁、文昌阁、北门城楼、东门城楼、陈渠珍故居、田兴恕故居、陈范故宅等等,在郊外也还有黄丝桥古城堡、三潭书院、书家堂、苗疆边墙等,走进这些古建筑里,随处都可以欣赏到先人们留下的书法遗迹。
三王庙,也称天王庙和三侯祠,位于城东南观景山麓。相传南宋宣抚靖州军民总管杨胜龙、杨胜彪、杨胜豹三兄弟,替朝廷效忠,残酷地镇压湘西苗族兄弟,被皇帝封为三侯,但并没得到行赏,皇帝听信谗言,赐予“御酒”毒死。后人在湘西凤凰、乾州等地立庙祭祀。正殿建于嘉庆六年(1801),梁间挂满了官商士民所献的“神恩浩荡”“威镇苗疆”“母德堪钦”等各式木质金漆匾额。高悬正殿中央“三公天人”四字楷书匾额,据传为道光十六年(1836)清太子太傅果勇侯镇筸镇总兵杨芳手书。
漫步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总会被琳琅满目的商铺木质手刻招牌所吸引,商家们纷纷请当地的书法高手题写店名,他们用木板刻好,上好漆,悬挂在店门上,或者悬挂在沱江两岸的吊脚楼外,成为古城一道别致的风景,诸如边城书店、吊脚楼客栈、名城客栈、小背篓梳艺、金水湾酒楼等,不一而足。几年前,我也曾应邀给古城里的客栈、银店、擂茶店题写过数块招牌,之后去了几次也没有看见。我想可能因字劣未刻吧。
如果进入星级宾馆,或是家庭旅社,亦或是普通居民家庭,其最显眼处总是悬挂着经过精心装裱后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出自名家之手,但更多的是本土书画家的佳作。在古城活跃着一支身手不凡的书法队伍,他们创作的作品经常在国内大赛中获奖或展出,2007年他们还东渡日本举办展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09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凤凰县和另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丽江联手举办了“双城水墨:首届丽江凤凰书画联展”,展出两地书画作品200余幅,此后又在丽江、凤凰巡回展出,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在社会各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凤凰古城的居民自古有写春联的习俗,近些年还开展春联大赛。每当这个时候,本土的书法家们各显身手,挥毫泼墨,为古城的家家户户送上新春的祝福。鲜红的春联、多姿的书法,给古城增添了喜庆,带来了祥和。
古城凤凰,大师故里;书法荟萃,表情生动;艺术之乡,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