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类替换 跨临创鸿沟
——书法研习中比类替换运用初探
2022-04-14李在兵四川泸州
◆李在兵(四川 泸州)
临帖是老生长谈的话题,伴随学书者终身。赵孟頫说“得古刻数行,终身习之,自可名家”;王羲之认为可通过“正手脚、少得形势、微微似本、加其遒润、兼加抽拔”这五步来掌握碑帖的规律要领。
临帖是在研究经典中讨生活、学技巧、成本领,亦即发现规律掌握技巧并转化移植到创作中,因此对个人书法素养和书写技能的提高意义重大。
很多学书者并无相应的能力储备,也不明路径方法。临帖学习浮于表面,就一帖抄一帖,见子打子浅尝辄止,效果定然不佳。久之失掉信心,甚者放弃学习。实则书法学习要打开思路,进行类比研究找出规律。
如对王羲之行草书的学习,即可用此法。羲之书风格多样,古人说“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禇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学书者可把清刚的“平安、二谢”、雄强的“初月、姨母”、多变的“远宦、寒切”、敦笃的“十七、淳化”、浪漫的“破羌、小园”、飞动的“兰亭、丧乱”以及其他手札比类研究。从一点一画起,再偏旁部首,继之以结字,导之以取势,辅之以字组,连之以行气,营之以组合。环环突破,过关斩将,即可快速掌握羲之行草书的基本特点和技法。
对其家族书法的学习,是学习本人的补充和延伸。以羲之为例,就可以扩展到对王氏家族书法的学习,以羲之为点切入,扩展到家族这个面。如此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更有利于对羲之整体风格的把握掌控。在学习中关注对象须多样丰富,不仅避免了学习的枯燥和单一,取得的收获也会更丰硕。此可以理解为横向同纬式学习。
图3
学书者可将直接取法与沿波讨源相结合。如对羲之的研究中,对学王成功书家的分析,也是掌握“王法”的良途,既理清羲之的去脉,又发现共同点,总结规律。通过对后世书家成功案例的解析逐步上溯,循序渐进,实现对取法对象规律特征的掌握,逆向反拨,突破难点。这是一种纵向异经式学习。
临帖中学到的规律不能转换迁移到创作是个老大难,实则是规律运用不熟练、实践少所导致。窃以为可以用替换法突破。
此法是把学到的规律在临帖中大量实践,即使用错也在所不惜。如王羲之的行草书作品,其左右结构的字多两边开合大而具散淡之趣,临习时要尽可能把字打开;又如上下结构的字多错位而形成参差之美,临习时即可加大错位,八大山人临圣教多用之(见图1);再如独体字重心偏低,呈“大头”状态,这是古人对“高古”的审美追求,临习时亦可大量效仿;再如包围结构之字外圈多姿而内部结实,临习时也可着意为之。这种“合理合法不合型”的学习方法无形中使技能和规律得到转换迁移的训练。
图1
运用上述方法有时会失“度”,这正如女郎妆粉,初定不匀美,随着体会加深即会自然均致。
临帖最易囿于范本辕下之驹困于一“像”字。细想若作者重书一通亦不能完全做到原模原样,但其内在规律和精神肯定一致。这为学书者道破了玄机,即临帖的“像”是初级要求,终极目的是规律特征的掌握运用。书史上诸多大家如文征明、董其昌等临书不拘原帖即是明证(见图2、3)。
图2
替代法是运用规律的训练方法之一。即是临帖时多回味该帖中相同字样,果断替换。如临羲之圣教序时相同字即可大量置换,与兰亭、平安、十七帖、大观帖中相同字也可以互易;继而对相同点画、部首“偷梁换柱”。如此即实践了技能的迁移,等同于准创作。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书者“熟换王字千百遍,不像王字也是王”。
取法对象与家族、生徒书法风貌通合的也可用替换法学习。
如羲之行草与伯远、万岁通天帖以及王氏家族的其他行草书都有趋同性,学习时即可将“王”法套加于“伯远”等帖的学习;反之也可用“伯远”等规律运用于羲之兰亭圣教的临摹。
还可将羲之的规律去开米芾、赵孟頫、白蕉等学王大家之锁,同样米、赵、白的规律也可上接反拨羲之,用生徒之瓶,装老师之酒,在举一隅以三反中规律渐次熟悉。
如此立体学习的系统和网络即形成,在 “灯转盆移花动叶翻”(白蕉语)中,规律得到交融贯通,临、创鸿沟自可轻松跨越,学习效果定然佳好。
李在兵通过比类法临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