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艺术史的“新空间”:关于“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
——欧洲绘画五百年”特展的思考

2022-04-14魏颖陈叙良湖南省博物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艺术史策展展品

◆魏颖 陈叙良(湖南省博物馆)

2020年,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联合引进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60幅极具代表性的经典画作。作为中国区巡展的第二站,湖南省博物馆将该展览命名为“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出时间为2020年5月29日至9月13日。这是湖南省博物馆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继2018年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以来的第一个落地项目,同时也是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以来,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第一个特展。本次展出的作品跨越欧洲大陆不同的艺术区域,涵盖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样式主义、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等欧洲艺术史上的主要时期和重要流派。涉及艺术家不乏提香、伦勃朗、特纳、莫奈等名家大师,亦“有一些知名度相对不那么高、并不为人熟知的画家与作品”① 。

展厅效果图

2019年9月,湖南站巡展的策展人陈叙良带领策展团队赴美,与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馆长查尔斯·魏纳伯(Charles L. Venable)博士、首席运营官凯蒂·海格(Katie Haigh)女士、副馆长普雷斯顿·保蒂斯塔(Preston Bautista)博士进行座谈,双方就引进展览的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交流,在该馆欧洲艺术助理策展人克尔·王肯斯汀博士(Dr. Kjell M.Wangensteen)陪同下前往库房和文物保护实验室确认了本次展出的多幅作品,并进一步探讨了联合办展的各项事宜。

策展人陈叙良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考察洽谈展览事宜

此次展览是在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阶段性胜利之后、全球疫情进入白热化这一特殊时期举行的,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与市场效应。对于“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展览的策划、引进、宣传推广,以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如何让博物馆成为“文化艺术疗愈”的重要阵地,提供了值得总结、探讨与反思的策略。

一、不断深入的热门选题:中国近十年主要“西方艺术史”展览回眸

进入新世纪,国民生活水平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观众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特别是西方艺术展览更是受到中国观众的追捧。近年来,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成为中国游客的“打卡”胜地。怎样在国内办好西方艺术展,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大馆思考的热门话题,亦成为这些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国内博物馆的西方艺术藏品十分有限,显然不能支撑观众对于高规格艺术展的文化需求,于是引进西方博物馆的展品或展览成为必然。为此,我们回望十年,可以看到国内博物馆进行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努力为当今中国观众普及西方艺术知识与提高审美水平的贡献颇大,也为中国引进西方艺术展览探明了道路,培育了市场。

湖南省博物馆应该是国内引进大型西方艺术展览的探索者之一。早在2008年,就与墨西哥西蒙基金会、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联合主办了“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此展一度成为轰动星城的西方艺术“爆款”,展出的100幅绘画精品聚焦19世纪欧洲艺术主要流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拉斐尔前派等。作为湖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第一个收费特展,此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10年举办的“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珍藏展:15世纪至20世纪”,精选了82件绘画精品,囊括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16至20世纪中叶、17世纪荷兰风景画以及18、19世纪法国与德国艺术家的肖像与风景画作,其中不乏大师波提切利、丁托列托、提香的作品。此展在内容与时间跨度上与10年后的“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展览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举办西方艺术展览理念的传承与发展。2013年8月至10月举办的“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以及2014年3月至6月的“托斯卡纳的光与影——意大利1850-1950绘画珍品展”,皆是从时间、国度、地域等方面对艺术进行了聚焦与深入解读,颇具针对性。

上海博物馆也在孜孜以求为国内观众引进介绍西方艺术。该馆于2019年举办了“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展览,展品规格之高均是来自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收藏与卢浮宫在高美的寄藏品,包括油画与雕塑,集中反映17、18世纪欧洲社会思潮的涌动,体现启蒙思想在艺术中的渗透与反映人类自身意识的觉醒,风格流派主要是学院派与古典主义。2018年9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以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始末,主要展现美国现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史。2018年4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虽时间跨度两三百年,却是精讲风景画此单一主题。2013年9月的“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是以同样追逐光影变化的巴比松画派与印象派为切入点,将官方沙龙中学院派与“落选者”印象派共聚一堂,让观众聚焦19世纪法国画坛的真实面貌② 。

中国国家博物馆自新馆开放以来对西方艺术展览的引进与探索亦从未停歇。国博于2018年1月展出的“学院与沙龙——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主要呈现19世纪以来以巴黎为全球艺术中心的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发展兴起,以及巴黎高美院对学院派绘画方式、教学体系的深远影响,官方沙龙对学院派艺术的推广作用等;2017年6月展出的“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美国莱顿收藏馆藏品展”主要聚焦伦勃朗的艺术风格以及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大背景;2016年3月展出的“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时间跨度在15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期之间,展现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风格、启蒙运动对意大利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再往前追溯:2014年4月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2014年4月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2013年11月的“鲁本斯、凡·戴克与佛兰德斯画派——列支敦士登王室珍藏展”,主要反映的是特定艺术家、具体艺术流派、特定艺术发展时期的展览主题,或者名家名作的纪念类展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可谓引进西方艺术展览的先锋,眼光独到。2018年9月展出的“穿越大洋的艺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埃斯凯纳齐艺术博物馆19-20世纪风景画展”,展出了50幅美国艺术家在19世纪前往欧洲学习后创作的优秀作品;2018年10月举行的“西方绘画500年——东京富士美术馆馆藏作品展”,与本次“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从内容到题材皆颇为相似,“60幅西方艺术经典藏品,以时间为叙事主线,流派为发展形态,展现了西方艺术发展历程。”③ 展出画作规格较高,多是名家名作,鲜少涉及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2017年5月至9月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则是聚焦19世纪以后的西方艺术的现代之路,展现的是法国近代到当代180年间的艺术发展史。

可以看出,进入新世纪中国博物馆引进西方艺术展览的趋势;从普及型的展览,到热门博物馆中的经典馆藏、名家名作,再到逐渐聚焦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艺术发展特征、深入探讨某一艺术流派或艺术话题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从对西方艺术史轮廓、概貌的速写,到对西方艺术种类的工笔素描,再到加入更多思考、思辨内容的原创性展览。随着西方艺术知识的普及与相关展览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们进一步发现经过多年努力,西方艺术之潮与东方热土的碰撞,激起了绚丽澎湃的浪花,在全球化视野下,东西方文化隔阂之藩篱正在逐渐消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文化平等交流的全球共识正在逐渐形成。当然,如何突破国内博物馆西方艺术展品短缺与相关展览引进成本较高的瓶颈,以及缺乏西方艺术策展人才的掣肘等,都将是我们终要直面解决的问题。以本次展览为例,此次展览是湖南省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联合引进的西方艺术展,多馆合作引进境外优秀展览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展览成本、简化展览流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博物馆所接受。但仍需注意的是,要在源头把控引进展品或展览的质量与规格,慎重选择第三方展览合作公司,对方需具备较专业的西方艺术知识与展览市场运作能力,以便在展览内容翻译、与西方博物馆沟通、签订展览协议等方面事半功倍。

二、策展理念:探寻艺术史书写与阐释的“新空间”

何为历史?何为艺术史?人们以往所熟知的西方艺术史是否已被固化?那些灿若群星的名家名作是否已被标签化、经典化?我们对于艺术史的认知还能再深入吗?艺术史的书写空间与呈现方式还能再拓展吗?展览策划过程中,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策展团队心头。

“如果只关注几位艺术大师所讲述的欧洲绘画艺术史,其实是残缺的、不丰满、不完整的艺术史。”湖南站策展人陈叙良如是说。历史不应只有王侯将相、大师名家,她更是特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等现象的总和,是广大艺术家群体、受众和观察者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创造的鲜活现实;艺术史则是一定时期内诸多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共同描绘的绚丽图卷,这其中固然有浓墨重彩的名家名作,更有或默默无闻、或理念超前、或启发名家的所谓“非知名”艺术家,也有名家在其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汇聚起来才能够还原更加真实、全面的欧洲艺术史。这正是本次展览策展人所追求的效果,他认为“艺术史不是线性的,而是多元化的,更是丰富的、独特的”。我们这个展览不是要做“大师的艺术史”,而是要在艺术史中寻找大师,寻找被遗忘的大师,力图还原大师的全貌,接近艺术史的真实。所以在选择展品时,我们更侧重全面性,艺术名家的作品固然要选,但“与大师同时代、对欧洲绘画发展同样起重要作用的那些艺术家也需要被关注”。于是,本次展览有了在历史中关注度并不是那么高、但对欧洲艺术史贡献极大、或对欧洲绘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艺术家,比如埃尔·格列柯、里贝拉、雷诺兹、威廉·卡尔夫、古斯塔夫·多雷等,“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更应该为现在的我们认识与了解,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展现一个完整的欧洲绘画艺术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完整性与丰富性。”本次展览的“全面性”还体现在对十九世纪——这一欧洲社会迅猛发展时期绘画艺术的深入解读,不仅在于其包括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以及印象派的画作,还在于展览对女性画家的关注:现实主义女画家罗莎·博纳尔、宫廷肖像画家维热·勒布伦、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加德纳·布格罗等。19世纪,经过“启蒙运动”的启迪,更多的女性画家登上艺术舞台,但依然受限于社会环境,她们往往跟随父亲或丈夫学画,但女性独特的绘画视角与切入点,却也让她们的作品细腻敏锐、充满新意。展示出这些女性画家的作品,方能呈现出更为立体生动的欧洲艺术家群像;另外,本次展览亦有出自大师之手但并非其鼎盛时期的作品,如刚开始全职绘画还带有明显印象派风格的高更作品《白杨沐风》,以及19世纪后期游走学院派古典主义绘画道路归来、重新回归印象派的雷诺阿作品《戴帽子的小女孩》等。有名家名画、名家非名画、非名家非名画,或者说所谓的“名家名作”只是艺术史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标签而已,策展人陈叙良说:“展览策划及展览制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重新‘发现’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过程。”博物馆既要进行知识生产,也要输出学术观点,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其客观性、多元性、包容性都应在展览中得到体现。消弭中西文化之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与隔阂,让观众读懂艺术传递的“真善美”,始终是展览的最终目的。

三、学术和观众需求的双重考虑:展览内容和阐释方式的重构

(一)调整展览主题

湖南省博物馆依托展品内容、内涵、学术定位对展览主题进行了调整,将之前的“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五百年”改为“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标题的调整使主题与内容更加契合,时间跨度更为准确,艺术脉络更加分明。“调整后的主题更能全面概括本次展览中展品的艺术史学术定位,采用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按照欧洲艺术史的演变规律,凸显了艺术发展的时代轨迹”④。

(二)调整展览框架结构

原来美方将60幅展品分为六个单元,湖南省博物馆拿到展览方案后,对原有框架进行了重新整合调整,以题材为主线,时间为暗线,流派为辅线,将展览内容分为五个单元,如下:

● 欧洲宗教绘画(1350—1700)

● 画中有深意:欧洲寓言、静物和风俗画(1600—1750)

● 惟妙惟肖:欧洲肖像画(1550—1800)

● 图绘自然:欧洲风景画(1600—1750)

● 变革传统:1800年后的欧洲艺术与印象派

重新调整后的排序与组合,消除了琐碎性与零散性,使展览脉络更为清晰,展品的归属性更加明确,每个单元的展品数量更加合理,更加契合展览的内容需要和展陈效果,亦更符合国人观众对于西方艺术的理解观赏习惯。这样一来,既不会落入解读西方艺术过分强调时间、流派的窠臼,限制观众的思考、联想空间,又可以将时间、题材与流派三者结合,让展览在呈现、展示上更具开放性。因为,当艺术内容与时间背景相结合之后,所引发的思考不仅在于艺术本身,更多的是体现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全球化趋势对艺术的影响。

(三)增设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对整个展览内容的一次“复盘”,是策展团队在进行展览内容策划、撰写的过程中,为观众缕析展览脉络、减轻观众观展负担、降低参观门槛而精心设计的。按照西方美术史的时间轴,结合主要艺术流派和重点展品,归纳总结不同时期的艺术大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学术定位,便于观众直观的解读展览,更好的了解西方艺术的时代脉络及其发展规律。诚然,欣赏欧洲绘画作品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博物馆作为公共领域,其展览的教育目的是向受众普及西方艺术基础知识,让在走进博物馆之前没有接触过或较少接触西方艺术的国人观众,在走出博物馆时能够对西方艺术形成一定的概念;而对于具备一定西方艺术知识的观众,能够让他们在观展之后有新的启发,产生新的思辨与理解,那也实属本次展览的“功德”之一。所以,设置思维导图的目的不是要局限观众的思考空间,而是策展团队为即将进入西方艺术“森林”的观众精心描绘的一幅“地图”,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使其无论在参观前、参观中还是参观后,都能“按图索骥”领悟关键、读懂艺术。另外,艺术类的展览,其叙事逻辑多为并置型,尽管有前言结语,但观众依然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习惯选择观展顺序,大可以观展后走出展厅再回到入口,细细品味思维导图的妙处。

(四)重新撰写展览内容

湖南省博物馆根据调整后的展览主题和展览框架,重新撰写了前言、单元说明及展品说明。因美方提供的原始资料系英文版,经第三方展览公司直译后,字数较多且缺乏准确性,很难表达艺术作品的语义语境,亦不符合中国观众的阅读习惯。展览要转化为公共知识,即要将学术知识通俗化、理性内容感性化、纯粹知识趣味化、复杂问题简单化⑤。基于此,策展团队对60件展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分析,通过研究整理展品及其外延知识,重新整理图文资料,对前言、单元说明和展品说明进行重新阐释。在前言与单元说明中,策展人陈叙良结合从文艺复兴初期到19、20世纪的欧洲社会发展史,从宏观角度解读了展览主题与展览目的;单元说明的重构基于展览结构的调整,在对展品进行归类说明的同时,阐释展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特定题材、画派的特点与细节,体现时间、地理以及社会对于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展品说明的重新撰写花费了策展团队极大心血,我们查阅大量资料,结合画作本身传递的丰富信息,以简练的语言通俗地表达出每幅画作的关键精妙之处,努力让看似门槛颇高的艺术展更贴近群众、更“接地气”。在确定中文版内容方案之后,策展团队重新翻译出相应的英文版并制作成辅助讲解的语音导览系统。

四、全媒体矩阵下的展览呈现与宣教推广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⑥ 全媒体矩阵,是覆盖传统与新兴媒体等多种“线上线下”传播渠道、整合传播内容、创新优化传播方式、凸显不同媒介传播优势、弱化劣势、消解媒介传播壁垒,构建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信息发布、传播、反馈的媒介体系。本次展览从展厅设施活动、PC端与移动终端的线上推广、线下创新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全媒体全方位”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线下传播”与“线上传播”的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它们之间早已互相渗透融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发展赋予了博物馆文物新的生命力,数字互联的强大技术能够让文物突破时空限制融入大众生活,信息革命是推动文物数字互联、赋能赋彩的强大动力。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强调:文物的数字互联是资源内生、赋能未来的增长极;是空间外拓、赋新发展的动力源;是熠熠生辉、赋彩生活的方向标;是美美与共、赋力文明的助推器。⑦ 在文化传播使命下,此次展览将传统展示方式与科技紧密结合,紧扣时代主题,立足展览内容,巧用数字互联技术,进行了创新式的展览呈现。

(一)展厅互动精彩纷呈

湖南省博物馆在展厅的多个角落安排了互动、趣味的设计,为观众带来了“科普+互动+文创+趣味+数据”五位一体的全新体验。比如,展览期间艺术大厅有一堵“隐形艺术墙”。但它更像一个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装置艺术,显示屏上肉眼可见的“空白”,但观众移步放大镜跟前,就能一睹展品风采。这样视觉上的对比让观众惊喜不断,激发观展热情。

艺术大厅的“隐形艺术墙”

展厅内有一块欧式彩绘玻璃,吸引许多观众驻足,在它背后,是一间巴洛克风格的会客厅,正面悬挂着展品古斯塔夫·多雷《高地上的洪流》的复制件,下方是欧式沙发,观众可以偶尔休憩与拍照,缓解“博物馆疲劳”。“客厅”的一面墙上则是“画中有我”的体验区,观众可以通过“小展册”微信小程序,感受不同流派的画作风格,并制作成电子明信片,增强互动性。另外,还有如“消失的画卷”“像素拍照”“画中留影馆”等能够激发观众好奇心、增强观众参与感的展厅互动设计。

彩绘玻璃

展厅“欧式会客厅”

“画中有我”

湖南省博物馆为本次展览精心打造了“艺术LAB 2.0”版,在展览开幕当天推出了“奇思妙想的艺术之旅”线上线下开展亲子、成人主题的教育活动,设置分众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博物馆受众在艺术实践中感受光影的变化;开发辅助教育读物《创意多功能手账》,除了基本辅助观展功能外,还隐藏着精心设计的解密游戏——“画中之谜”,这是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第二个实景解谜教育活动,在博物馆里玩“密室逃脱”“以世界著名油画为线索、盛装参与的NPC”……抓住年轻人的兴趣点,让许多观众在沉浸式体验的同时将画作细节、创作背景、西方艺术知识融会贯通,令人印象深刻。

(二)线上推广的传统与创新

为已举办的展览制作数字展厅是湖南省博物馆的传统,鉴于后疫情时期的参观特色,高清数字展厅能满足观众远程学习的刚性需求。本次展览在开幕后不久便上线了360°高清数字展厅。观众登录官方网站,了解所有展品的详细解读以及展览全貌。展览通过数字互联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置身其中,回眸展览感知艺术。

网上数字展厅入口

信息时代,自媒体移动终端用户规模庞大,传播优势明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手机连接互联网的比例已达到99.3% ⑧。可见,受众普及率更广、参与度更强、传播效果更佳的自媒体传播高地已成为众多信息发布机构争抢的热点,博物馆也不例外。

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第三方公司共同开发了展览微信小程序和“Play Art APP”,在疫情期间避免人群扎堆以及无讲解员的情况下,观众使用手机完成参观、讲解、回放、评论、收藏、分享等操作,实时互动,扩大影响。

Play Art APP

微信公众号是新媒体时代“走进”博物馆的新途径。本次展览开幕当天的微信公众号头条推文:《湘博重磅推出年度艺术大展“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500年》,文风创新紧扣热点,语言诙谐幽默“接地气”,内容详实有趣“超亲和”。全文按照展览结构逐一介绍重点展品,总结归纳直观的画面特点,析出欣赏画作的关键词,引导观众看懂西方油画。这样既突破了博物馆以往“阳春白雪”式的刻板印象,也不落入西方艺术深奥难懂、专业名词泛滥的老旧范式。用“干货”十足的内容、条例清晰的结构、精准到位的解读、生动幽默的文风、旁征博引的图片,以及明确清晰的“思维导图”让受众反复研读这篇推文,使之不再是“快餐式”“碎片化”的自媒体宣传材料,而是一篇值得收藏研读的精彩好文。这篇头条推文获得了5.2万次的阅读量,居全年湖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之冠。

展览开幕当天微信公众号的头条推文

(三)线下推广的多渠道传播

湖南站策展人陈叙良在“策展人有话说”系列讲坛中作了主题讲座。讲座立足60幅展品,以时间为叙事主线,以展览结构为具体划分,按照各异的题材内容和欧洲艺术史流派的发展规律,从历史、艺术、宗教等角度深入解读欧洲艺术的演变历程;并对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结合欧洲社会背景,阐释画家创作风格的流变,将门槛颇高的西方艺术“冷知识”,转化为普通观众能接受、想了解、听得懂的生动内容,为观众呈现了一部浓缩的欧洲艺术史。

策展人为公众讲座

湖南省博物馆继续延续传统、开发创新,配合展览开发“欧洲绘画五百年学习资源包”,结合桌游趣味,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对画作的理解。“资源包”首先在馆校合作的学校美术课堂落地,之后便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报名申领,可以年龄段为基础进行亲子家庭探索或自主研学,增强展览的普及性。

欧洲绘画五百年学习资源包

湖南省博物馆将展览“搬”上地铁,融入城市文化氛围,深入市民生活。“站在莫奈勾勒的紫罗兰色查令十字桥上,赏欧洲艺术五百年璀璨光华——湖南省博物馆‘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艺术专列,期待与您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地铁是城市每日通勤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犹如城市的血管,为城市发展输送着新鲜血液,无数年轻人乘坐地铁交通出行,在此投放展览宣传广告、将地铁车厢装饰成“沉浸式移动展厅”与展览的移动宣传媒体,乘客逐渐转变为受众或潜在受众,让博物馆展览突破空间限制,跟随地铁发生位移,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潜移默化中让人们对博物馆心驰神往。在这趟“艺术列车”里,还设置有“彩蛋”,乘客可以扫码进入展览程序,与朋友分享艺术,进行有趣互动。

长沙地铁上的展览元素

本次展览依托展览内容开发了巧克力、抱枕、咖啡、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特别是巧克力系列文创,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兴趣。产品外观结合馆藏特色元素与本次展览的展品元素,设计成了三款不同风味的巧克力,每一片巧克力对应一幅名画,共24幅展品印在了巧克力包装上,观众可以带上文创巧克力按图索骥前往展厅寻找最心仪的画作。文创是展览的补充与延伸,是观众意犹未尽之处的回眸与回味,好的文创真如巧克力,醇厚回甘。

展览文创产品——巧克力

五、结语

现代艺术先锋杜尚(Marcel Duchamp)说:“艺术史不是艺术。每隔五十年,新一代人就会歪曲旧的艺术作品,也会歪曲新的艺术作品。换句话说,五十年前我们喜欢这个,一百年前我们喜欢那个,这恰恰表明了人性对于艺术作品的怀疑。”⑨ 的确,人性对待艺术永远是偏主观的,所以我们要在客观的发现中去构建不断完善的艺术史,而展览则可作为呈现艺术史最新进展的一种方式。名师大家固然博采众长、集各自流派之经典于一身,但站在宏观客观视角来审视研究艺术史,也许会发现影响深远的艺术家往往不止于大师。大师从何而来、受谁影响、师从何处……这些都能在艺术史长河中找到答案,而这个过程亦或是重新审视、回顾、发现,其结果犹如富矿,值得耐心研究。尽管这60幅作品对于还原五个世纪以来的欧洲艺术史依然存在局限性,但诚如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欧洲艺术助理策展人克尔·王肯斯汀博士(Dr. Kjell M.Wangensteen)所说:“这些作品仍可传达出欧洲绘画传统中独特而非凡的品质。”

新冠肺炎疫情实为全人类的一场灾难。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更是认为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人们紧绷的神经需要艺术的安抚与疗愈,在灾难面前人类更是凸显出对于文化的渴求与认同,从而激发出战胜疫情的勇气与力量。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与大众记忆的展示传播机构,需要承担起“后疫情时期”的文化疗愈功能,点亮希望之光,推动理性的反思和积极的变革,来提醒人们回望来处、发现美好、未来可期。本次湖南省博物馆“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很好地诠释了后疫情时期博物馆的“艺术治愈”潜能,也更鲜明地佐证了人类在危难之时对于文化艺术的渴求,反映出博物馆对于社会经济复苏的文化引擎作用。据统计,本次展览共吸引了将近26万人次前来参观,加上文创收入,展览共创收900多万元,是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原创与引进展览的票房之冠。

展览作为空间与艺术结合的呈现方式,终有尽头,但展览所带来的思考、人们对于艺术的渴望、对美的追求不会终止。展览的结语出自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而历史的伟大之处,则在于它能承载所有艺术的形态与内容。我们在历史与艺术中探寻“真善美”的涵义,让观众“眼中有美,心底有光”,在平静时发现美,在危难时不灭爱与希望,实为博物馆的文化职责与奋斗目标。

①“康忙北鼻”《专访:湘博如何用60件展品,为观众讲述“不一样”的欧洲绘画五百年》,弘博网,2020年6月3日。

②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display/exhibition-info-out-line.action.

③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zlhg/201810/t20181008_3457.shtml.

④陈叙良 王恩超 刘平 魏颖《“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欧洲绘画五百年”展览侧记》,《艺术中国》2020/8,总第1172期, P11。

⑤陆建松:《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东南文化》,2014年第3期,第98-101页。

⑥《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领媒体融合发展新作为》,人民网,2019年1月27日。

⑦刘玉珠《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数字互联新格局》“人民论坛”2020年9月18日。

⑧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⑨‘A 1959 Interview with Marcel Duchamp: The Fallacy of Art History and the Death of Art’〈Audio Art〉1974。

猜你喜欢

艺术史策展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关于策展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