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家龙育群 遵道而行,大器晚成
——有感龙育群先生书道人生

2022-04-14陈建国北京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3期
关键词:书学书法史学书

◆陈建国(北京)

龙育群是我在武汉大学哲学系读书时的学长,他78级,我79级。大学期间,他留在我脑海中的全部印象是:亲切的长沙口音、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刻苦好学且多才多艺、曾获得过全校书法竞赛并列第一名。

我也练过书法,对书法好的同学十分倾慕因而也就特别关注他。

然而,离校之后我们却少有联系。偶尔听闻他一些消息,也大多是关于他的工作情况,得知他后来回到武大读了研究生,尔后一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工作,曾获得过国家设立的几乎所有图书出版物奖项并荣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业内同行提到他无不赞誉有加。近年来却常有朋友谈到他的书法,说他毕业后歇笔近三十年,于行将退休之际又重拾旧爱,每天坚持书写四五小时,数年下来其书法已达极高水平,不少作品被名家收藏。这引起了我极大兴趣,于是我设法加了他的微信,在朋友圈欣赏到他大量书法作品之后,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从字联想到写字的人,八个字:儒雅温厚,非圣即贤。我所谓非圣即贤指的是他虽然歇笔三十年,一旦重新拾起却将其一辈子修养贯穿其中,人雅字雅已经融为一体,而此等境界实乃寻常难至。因此,我竟生发了一探究竟之心,花了好几天时间几乎翻遍近年他在朋友圈里所发书法作品及其书法文论,对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成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窃以为,龙育群的成功首在一个“勤”字。

在他的学书杂记中我看到一段故事,说的是他重新拿起毛笔苦练了半年字以后,自我感觉不错,于是带上一幅作品去请教金石书画大师李立先生。老先生认真看过作品,留下一句“功夫还不够”的话,顿时点醒龙兄。尔后,他开始了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几近疯狂的方式苦练基本功。

龙育群是从大字开始练习的。他坚持站着书写,很多时候一站就七八个小时,写下的废纸又舍不得丢掉,乃至书房几无立足之地,他也就干脆将书房命名为“废纸斋”,戏言要用“废纸十千求一字”。正是这样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铸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小楷窥见一斑:结体精妙,法度严谨,笔力苍劲,流韵空灵。

我之所以举小楷为例,实在是因为小楷最考验一个书法家的心性和功底。其实,龙育群书法最擅长的是大字。他曾用25张四尺宣纸写下长达35米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赠与五祖寺。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素有天下第一榜书之誉,其 “草情篆意,无所不备,雄浑古穆,静谧安详” 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而他的临写颇有古意,刚健拙朴的行笔夹杂着行书的柔性,既将其神韵表达出来又凸显了他的个人风格。又比如,他送邓晓芒教授的“明阴洞阳”四个大字,当邓晓芒教授展现给90高龄的著名书画大家周韶华先生看时,周老顿时惊叹:“这是谁写的?写得好,写得太好了,我这里没有人写得出!”由此可见龙育群的勤奋打下了何等深厚的功底又登临到何种高度!

然而,我一直在想,一个“勤”字显然不能完全读懂他的成功。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于是,我开始探究其“书”外之道。在他的朋友圈我发现他曾写下这么一段文字:“学书之逻辑当遵书学之逻辑。书学之逻辑必奠基于书法史中,因此,学书之逻辑亦必循书法史之演绎而演绎。”仔细琢磨这段文字,我忽然悟出了点什么——龙育群是沿着一条自己设定的学书之路前行的。在他看来学书之途必循书学逻辑而行,而书学逻辑与书法史则是一致的。于是,他力图找到这历史与逻辑的起点并由此展开了他的学书之路。

这可不是寻常书家能做得到的!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也不可能作如是观。

我以为,这是理解龙兄书学之道的关键所在。

我见过不少下功夫练书法的人,但鲜见成功者。原因大多在于对书法没有真正理解,更不要说对书学与书法史的逻辑梳理了,而缺了这一梳理的学书之路则难免茫然不知所由。在我看来,龙育群学书之所以短期内就取得如此成功当与他注重理论思索相关,事实也证明,他的书学观是正确的且具有借鉴参考价值。而他之所以能有此理论建树则又与其学养相关。他一辈子与书打交道,既是出版家,也是学者,不断的读书思索几乎是他生活中唯一不变的节奏。他一直钟情学术,却因工作缘故无暇专攻,他爱好艺术,却从未想过要当艺术家,他曾经这样概括自己:“无意出版却成了我的职业,无缘艺术却被人称为艺术家。”然而,他确实是艺术家。他是摄影家,业内人士认为他的摄影作品近乎道之化境;他是书法家,赞赏他书法作品的人很多都是当代著名学者,如国学家郭齐勇、哲学家邓晓芒、伦理学家邓安庆、美学家王杰等。何以才艺如斯,皆因他本来就是饱学之士,其艺术作品自是他对艺术存乎一心的精妙把握,也是他的学识和思想捕捉的灵感向现实投射之后绽放的华章。

著名音乐学人鲁成文先生非常欣赏龙育群的书学观念,曾用“在血脉上书法”赞其作品。龙育群则自解“血脉”之义有二:一曰中国书法源头血脉,二曰书法人心性血脉。他尊重传统而直奔源头,并非意味着拘泥于传统而不图破壁。他强调心性血脉,所指实则自由意志。他常以中国文化来阐述艺术自由,推崇孔子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有待与无待”。由此可见,历史观和哲学观是引领他学习书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正因此,他的作品,无论篆隶草行楷均极具抽象思维力,共性与个性、理性与感性、沉稳与空灵浑然一体,其倾注笔端、跃然纸上的实乃中国文人自身深厚的文化积淀,读之能不沁人心扉,使人陶醉?

那么,龙育群是如何设定他的书学路径的呢?

据我了解,他是从隶书入门重走学书之途的。

为什么是隶书?他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起点肯定不是隶书,但将其看成逻辑起点则是合理的。在他看来,甲骨文金文以及大小篆等不易辨认,而隶书则在篆书基础上通俗化并因此奠定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基调乃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造型基础。同时,他特别强调隶书的绞转用笔方法,指出正是这一用笔方法使原本柔软的笔毫有了凝聚千钧之力的可能。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在龙育群的隶书作品中见出:他的用笔有如枯藤劲铁却又于空灵飘逸中见出拙朴高古——或许这就是用笔的极致境界。

书法 龙育群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龙育群告诉我,他学隶书的大致路径是从《张迁碑》入门得其方朴厚重,继而学《曹全碑》得其娟秀,再攻《石门颂》得其散逸,然后学《二爨》尤其《爨宝子碑》得其拙趣,学《好大王》得起平正,最后回到简牍得其随意。这样一个循环走完,在学会绞转用笔的同时解决了用笔的力的控制,同时完成了从碑版学习到摩崖石刻再到简牍学习过程,因而对隶书有了一个大致的整体了解。在此基础上,他转到章草学习,进而小草行书楷书等沿二王走过的路一路走来,终于形成他独特的古雅书风。

龙育群的学书路径显然与一般人不同。

他坚持认为,书法学习需循书学的逻辑展开,而书学的逻辑恰恰奠基于书法史中,那么书法学习也就必须循书法史的展开而深入。他认为隶书既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以其为学书的起点当然也就是恰当的。

他以为这是学书之正道。

遵道而行,书必有成。

龙育群就是遵此道而成功的。

从龙育群的书学路径我们还可以见出他兼容并蓄的学书态度。他尊碑而不鄙帖。他的作品既饱含碑学的自然浑朴、深厚刚劲和大度避俗,同时也透着几分帖学的美观生动、温润典雅、流畅圆融。窃以为,他的章草造诣尤深,观其章草可见碑学之基,更见章草之魂,有古意有己意有新意,呈现出浓厚的文人志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明末项穆的一句名言:“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的确如此。每观龙育群之书,其实我都在读他。每读他的字我都仿佛看到他忘我的境界、安宁的情态、自若的身手、贯注的眼神、无形的气蕴。对观赏者而言,这是一种来自艺术而超越艺术的享受。你会被他淡泊名利而专情书法艺术的精神感染,进而设想他一定会和你一样,在他书写的时候,他爱的字会情不自禁地飘入脑海,然后这个灵犀的知已就会透过笔锋飘逸而生。他从他的书品中获得的快乐,作为欣赏者的你也一定会获得。

这就是文人书法——儒者之字,魅力无穷,韵味隽永。

心经 书法 龙育群

岳阳楼记 书法 龙育群

兰亭集序 书法 龙育群

赤壁赋 书法 龙育群

猜你喜欢

书学书法史学书
五代书法与中国书学的唐宋转型
学书杂述一则
朱熹书法伦理思想之形成与嬗变刍议
学书感悟
我的学书
我的学书之路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书法史讲座(三)
浅说汉代书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