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2-04-14何春芳
【摘 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說明教会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延伸到教学中,即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使其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深化对应的方法,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文章将重点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通过下文的阐释能为其他教师研究这一主题提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194-02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还应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能力和思维发展的特点,认清目前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之处,适时改变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多方考量,从多个环节加以优化。
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奠定能力培养基础
学生在能够展示自我的环境中,探究和深入学习的欲望更为强烈,但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能力有限,若对其放手,将会影响课程进度。致使教师出现以上顾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师对于学生主体身份的认知不清,二是忽视了教师指导的作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不仅是依靠教师指导机械反馈的人,还是可以自主思考的人。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的作用,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调动自身思维,参与到实际的活动中。在参与课程活动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自身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与应用水平不高,因此遏制了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适当运用启发的形式引导其走出困境,感受到数学的魅力[1]。
如在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内容时,教师先在课前导入阶段给出几个大数,带领学生复习近似数的写法,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说出四舍五入到百万位、亿位、万位的具体数值,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随后提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同学们都知道了整数近似数的求法,那么要如何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呢?”此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出问题情境:“小红今年10岁,她的身高是1.235米。请将小红的身高精确到整数。”通过这一问题情境展开接下来的教学,在学生分析期间,引导其从整数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思考,看是否能应用到小数当中。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小红的身高保留到整数为1米,基于此,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想要保留一位小数要如何分析?保留两位小数呢?”通过串联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2 设计探究情境,加快能力培养进程
为加快能力培养的进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符合探究主题的情境,从而使其在此环境中更为积极地参与探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相较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感知,其更能够接受直观物象,在与生活衔接较为紧密的情境中更愿意进行探究[3]。因此,教师可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对某个主题展开讨论研究。同时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降低研究问题难度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
如在教学“观察物体”的内容时,教师可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某一标志性建筑的图片,并说明物体本身的形状不会发生改变,但会因观察者所站角度的差异使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有所不同。随即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因观察角度不同,而所看到的图像不同的情况?”对此学生给予了积极反馈,结合学生的反馈,明显能看出其兴趣已经被激活,这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某个用正方体堆叠而成的立体结构,接着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定数量的小正方体,让其试着组合,看能否组合出教师所展示的结构。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所思所想,从而使得所组合出来的结构符合建构要求[4]。
3 构建和谐氛围,消除能力培养顾虑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认为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以威严示人,这虽然能够控制课堂的秩序,但是也抑制了学生对个人想法的表达。学生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更容易放下畏惧情绪,正面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示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愿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5]。
如在教学与三角形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前引入环节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连连看”游戏比赛,将相同的图形连接,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即可获得奖励。在学生高涨的情绪下,教师单独展示出比赛中的几个图形,并提出问题:“这几个图形都有三个角、三条边,你们是怎么分辨出它们的不同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性质。接着教师给出自主学习的任务:“试着画一画,看看你所画出的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在学生画完并说明所思所想后,尝试着让其对三角形的定义进行总结,学生反馈十分积极,此时教师通过展示与学生所给出的定义相符但不是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自行完善定义,使之更为严谨。
4 注重习惯养成,延续能力培养效果
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是建立在学生持续以自主学习为习惯,无意识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不限于某一学科的基础上。但因小学生处于好动且不能规范自身行为的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发挥作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习惯延续到课后,这样才能使学生持续产出自主学习的效能。为此,教师要从课前和课后两个方面着手。在课前,教师要保证预习的有效性,下发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观看完微课后,结合对教师所讲解内容的理解,回答任务单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者寻求其他同学指导的方式寻找答案,鼓励其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把握,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依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针对学生普遍不懂的地方设计必须完成的作业任务,而对于学生所产生的不同困惑要借助分层教学的方式,设计选做题目。并且尽可能在选做题目中加入合作探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成立互帮互助的小团体,在课后针对课上没能解决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以上形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将逐渐养成。
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前,可布置预习任务:①在观看微课后,准确将任务单中各项问题填写完全;②圈画出不懂的地方;③针对不懂的地方做了哪些努力?获得了什么成果?通过预习,学生能基本上了解新课主要讲解的内容,并能够找到学习重点,同时无形间树立了遇到问题要自行解决的意识,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在教学结束后,由于本课的重点是明确小数点对齐以及进位退位的具体应用,因此可布置构建思维导图的任务:①以小数加减法为中心,将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在一张图上;②以小数加减法为中心,将学到的知识以及仍存有疑惑的内容整合在一张图上;③以2.58+3.26为例,按照计算步骤说明为何要这样计算,将思路和计算过程整合在一张图上。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又能使其在自我反馈的过程中知晓哪些地方还存在着问题,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尊重主体地位、创设探究情境、构建和谐氛围和养成学习习惯等方式助力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兴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20(2).
[2]袁泽.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22).
[3]郎智宏.试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家长,2020(14).
[4]马魁.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式[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
[5]季冬梅.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浅谈[J].读写算,2020(35).
【作者简介】
何春芳(1965~),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大专,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751516D1-630F-4756-80FA-8B644B93BE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