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优化途径探究
2022-04-14易亮明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想要持续扩大时政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就必须在新闻采访报道方面实现创新突破,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應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逐渐暴露出模板化、距离感明显等问题,忽视了受众对时政新闻的亲民性要求,给新闻传播带来不利影响。鉴于此,文章从采播视角优化、语态转向、报道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优化途径,由此可以通过满足受众需求、重塑采编流程等措施推动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64-03
一、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介载体,近年来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面临观众缩减、影响力下降等问题,给广播电视完成时政新闻报道任务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广播电视人应深刻认识自身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创新,优化新闻报道模式,以便取得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巩固主流媒体地位。
二、时政新闻特点
时政新闻是向受众传递国家和世界政治生活中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新闻。时政新闻应具备真实性和及时性,以满足受众的真相探知需求[1]。时政新闻涉及国家大事、世界要闻和民生,在强调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要求准确传递内容。
与此同时,该类新闻带有浓厚政治色彩,要求通过正确解读事实帮助受众形成正确认知,发挥引导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此外,时政新闻应体现亲民性,密切关注群众生活,反映群众想法和需求,与群众建立稳固的关系,确保主流媒体新闻信息能够顺利被群众接收。
长久以来,广播电视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过于强调真实性、政治性等属性,却忽视了新闻的亲民性要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时政新闻报道弊端日渐凸显,最终导致新闻传播受到了局限。
三、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现状
(一)报道模板化
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多数电视台都采取统一模板,在一开始就将镜头对准发言人,在近乎雷同的画面上阐述新闻内容。在现场采访时,则通过远景拍摄方式记录会议等,然后由主播阐述时政新闻。从新闻内容上看,也带有千篇一律的特点,完全忽视了电视机前受众的观感。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拥有了更多选择。相较于枯燥、单一的时政新闻,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收看娱乐节目,造成时政新闻难以快速、有效传播。
(二)主播距离感明显
对于广大受众来讲,广播电视播报的时政新闻大多具有较强的距离感,无论是词语运用还是播报者的口吻都带有一定专业性。在新闻采访中,普通百姓面对生僻词语或书面语言大多不会产生倾诉的欲望,造成采访者难以获得直观、全面的信息。而听众面对这类新闻,同样难以产生倾听和转达的欲望,进而给新闻传播带来困难。过于看重时政新闻的教化功能,一味将观众放在被动接收信息的位置,造成广播电视新闻给受众留下了高高在上的印象,导致主流媒体的亲切感、信任感逐渐减弱。
四、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优化途径
(一)把握受众需求,优化采播视角
走亲民化路线,广播电视还应深入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持续优化采播视角生产精品内容,有效增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为此,新闻采访应从百姓感兴趣的方向着手,如对两会的人大代表进行采访时,应更多询问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基层,在一线群众中挖掘新闻素材,切实了解群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感受,倾听群众的声音。
在大数据时代,新闻工作者还可以提前通过互联网等收集相关数据,了解百姓关注的问题及细节,明确新闻采访方向,做好新闻采播准备。不同于过去单纯从政府的立场思考新闻采播内容,从受众角度思考,可以掌握更多的新闻关注点,全方位思考新闻内容,通过筛选与受众需求最匹配的信息将新闻做好,确保百姓能将新闻和自身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新闻获得更高关注度和更强吸引力。
为此,新闻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合理看待新闻舆论工作和受众需求关系,在通过新闻体现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通过调整新闻采播视角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完成构建良好新闻舆论生态的任务,以便在体现新闻价值的同时提高新闻收视率[2]。
从受众角度出发,新闻工作者应在采访中落实变虚为实的要求,能够从单纯关注活动形式、场地等变为关注活动目的和结果,通过跟踪报道满足受众需求,使受众真正感受到主流媒体的力量,重拾对广播电视的信心。在新闻报道方面,也应做到介绍清楚新闻发生的背景,通过讲好新闻故事体现新闻价值,而非是单纯阐述新闻事件发生经过。
如《新闻联播》在年节期间进行新闻报道时,时常播放抓拍的亲人“秒聚”等画面,往往能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内心触动,感叹“看新闻看哭了”。从服务受众角度制作、报道新闻,也应当结合现代人喜好采取声音、图像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抓住受众眼球,保证新闻信息得到有效传递[3]。
(二)完成语态转向,消除刻板印象
报道时政新闻,需要通过语态转向消除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确保受众正确看待和理解新闻内容。为推动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央视推出了《主播说联播》这一新闻节目,运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各种时政新闻,推动新闻语态的通俗化、个性化和活泛化发展,一改新闻主播“高高在上”的形象,拉近了受众和主流媒体的距离[4]。
通过改变语言风格,采用老百姓熟悉的话语解读新闻,能够增强新闻的亲切感,如在2021年某一天的《新闻联播》中,主播在介绍小区改造后的美景时说,“这要搁在一年前,可拍不出这样的景色”,运用了百姓常用的口头语,使语言朗朗上口的同时,也顺利向百姓传递了国家改造旧小区的政策信息,使新闻更加鲜活,给群众带来切实情感体会。
在时政新闻报道上,将镜头对准人物,在展示人物个性的同时,还原人的本性,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从常人心态出发传递新闻信息,可以引发普通百姓的共鸣,为新闻传递奠定良好基础。
在新闻报道上,语态的还原也能展现人物的真实状态,表露人们的心声。时政新闻在内容上要保证准确,但在语态上还应适当照顾受众喜好,以便在增强新闻的亲和力、加强受众对新闻认知的同时,提高新闻的关注度。因此时政新闻除了吸收口头语,在新媒体时代还应适当融入网络流行语,通过主动向年轻群众靠拢获得更多关注,以增强新闻时代感的同时,体现现代语言魅力,更新群众对时政新闻的印象。
如2021年新闻报道劳动节人们坚守岗位的场景时,主播用“让我们为他们点赞”等词语表达对劳动者的赞扬,迅速引发网友的热议。在新闻采访报道中,恰当吸收网络用语,也能展现新闻制播与时俱进的特点,迎合年轻受众的胃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倡时政新闻语态朝着口语化、通俗化等方向发展,根本目的是贴近群众生活,而并非单纯追求个性,因此应注重体现语言美感,避免使用低俗、生僻语言,以便向受众树立用语典范。
(三)创新报道模式,凸显时政主题?
各种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广播电视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模式提供了途径。而采取契合年轻人信息传播需求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更加轻松、明快的形式传递时政新闻消息,体现出平等的信息传播关系,可以消除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使新闻传播取得理想效果。例如,自2019年全国两会开始,包括央视在内的各传统媒体开始推出时政Vlog,以短視频形式将受众带入时政新闻报道现场,从“我”的视角完成生活化片段的拍摄,在体现时政新闻内容亲民性的同时,拉近受众和报道者的距离。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步习惯超越时空的“零距离”沟通方式,维持与信息传递者的平等交互状态。采取Vlog方式进行“面对面”沟通,主播能够围绕时政主题与受众进行对话式沟通,从而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交流感、平等感。
例如,在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中,康辉时常通过画面展示新闻背景,通过讲述活动安排等信息有节奏地传播新闻,并运用口语化词汇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新闻具备较强亲和力,康辉由此也成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不同于平时播报新闻时的严肃口语和表情,康辉在Vlog中也会偶尔“卖萌”,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削弱时政新闻过于鲜明的政治色彩,同时也通过生动、平实语言使受众感受到新闻与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吸引更多年轻人观看时政新闻。
在时政新闻报道创新实践中,无论是采用Vlog还是VR等各类新技术创新新闻报道模式,还应注意避免偏离方向,必须突出新闻主题。通过拉近与受众距离为时政新闻带来更多人气,继而充分发挥辅助新闻传播的作用。采用Vlog报道新闻时,应以花絮形式增强Vlog与主题报道的联系,以便发挥“引流”作用,以免新闻播报成为主播的“个人秀”。因此,在通过Vlog、抖音短视频等各种形式播报新闻时,可以围绕新闻主题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讨论。
如在做两会新闻报道时,可以围绕受众感兴趣的医疗、教育、住房等不同主题展开系列报道,围绕两会内容在不同领域展开讨论、评述,使受众产生参与其中的体验,深挖新闻素材的同时,体现新闻深度。在媒体技术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也可以突破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桎梏,采用全景模拟和口播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展示新闻内容,并通过大小屏互动与受众实时沟通[5]。
例如,在连线现场采访新闻时,可以根据大屏幕实时显示的受众话题临时确定采访内容,与采访者进行深入交流的同时,融合多方观点将新闻做深做透,充分体现新闻的思想和温度。
(四)重塑采编流程,实现多端传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工作人员应认识到不同媒体在信息形态、传播渠道、速度等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想要扩大时政新闻的覆盖面,还应加速媒体融合,通过重塑新闻采编流程实现新闻多端传播。为做到将全媒体资源盘活,还应确立精简、紧密的新闻采编流程,保证新闻采访、报道等工作高效开展。
从新闻产品形态、制播协调、节目对接等各方面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做好节目生产管理和评价打分,保证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实现节目融合传播。为此,需要面向不同新闻制播版块建立相应的采编播小组,根据不同媒体特性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和运营。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应体现主流媒体的特色,通过现场连线等方式采访新闻,并采取不同的报道模式,通过不同平台多元呈现新闻内容[6]。在融媒体环境下,坚持对重大时政新闻进行集成策划,合理确定新闻数量的同时,保证新闻质量,借助抖音账号、微博账号等宣传和经营新闻产品,最终可以获得稳定的粉丝群体,不断提高时政新闻关注度。
在媒体融合机制下,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可以加速媒介的多元化表达,接受各界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新闻采访、报道方式,持续创新和突破。但与此同时,新闻工作人员应认识到时政新闻应保证内容的严谨性、准确性,而并非是单纯追求制作“爆款”产品。
因此在建立适应互联网的新闻采编架构的同时,新闻工作者需要担当起维护舆论生态的责任,在积极回应受众各种问题的同时,勇于在互联网场域上与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通过话题互动正向引导网络舆论,真正激发受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度认同,确保新闻发挥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7]。
实现时政新闻的多端传播,在实现条款分割管理的同时,应当建立紧密沟通机制,以便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生态、完成新闻热点话题的预判和跟踪加强信息反馈。通过一体化策划和运作,完成不同平台的连接,通过推出系列报道对热点事件进行全面解读,使相关信息得到清晰呈现,确保受众能够掌握新闻关键信息,形成一定判断力,在参与新闻传播过程中做到理性评价和发言,充分展现主流媒体的引导力。
五、结语
在时政新闻采访报道方面,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模板化、距离感明显等问题,在信息传播环境日渐复杂的背景下则面临影响力、传播力下降的局面。为推动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切实从受众角度出发,优化采播视角的同时完成语态转向,满足受众日益增加的信息获取需求。通过引进Vlog等技术创新报道形式,与受众保持良好互动,引导受众参与到时政新闻传播中,完成新闻采编流程重塑和多端传播,促进主流媒体迎来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白银波.提高记者采访素养做好时政新闻报道[J].中国地市报人,2022(1):103-104.
[2] 姜旭.打好“三张牌”创新时政新闻报道:以南阳日报社优化营商环境“三部曲”系列报道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2(1):31-34.
[3] 吴韬,李傲,米彦泽.时政新闻报道如何“质”“效”齐升:河北日报时政新闻报道的探索与实践[J].采写编,2021(8):22-24.
[4] 杨丽娜.融媒体时代下时政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9):162-163.
[5] 李李.做好时政新闻采访报道的途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0(7):102,104.
[6] 于淼,郭文杰.时政新闻如何进行融媒体报道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9(4):165.
[7] 邹正.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采访常见问题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82.
作者简介 易亮明,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访报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