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宁民国日报》教育观念传播策略探析

2022-04-14黄珏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育观念传播

摘要:20世纪30年代广西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教育建设运动。推进教育建设需要得到民众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与当局政策相契合的教育理念。作为广西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南宁民国日报》持续关注当时的教育建设,并通过报道教育界的新近动态和教育参与者的观点,反映当时教育的情况。通过报道事实、聚焦议题、构建交流园地、观念佐证等策略,传播教育观念。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结合报纸刊登的教育报道进行整合分析,意在回到当时特殊的历史语境,研究彼时媒介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表达,以史为鉴,向史而新。

关键词:《南宁民國日报》;传播;教育报道;教育观念;媒介与社会互动表达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2-0121-03

2020年为“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广西教育事业如期实现“十三五”目标任务,谱写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回望广西教育发展历史,20世纪30年代,广西也曾开展教育建设运动,重视教育普及和教育改革,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教育建设。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当时的教育事业虽短暂地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凋谢与枯萎。

当时广西的《南宁民国日报》作为大众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教育事业现实。《南宁民国日报》创刊于1921年,由时任广西省省长的马君武创办,遭捣毁后于1925年9月作为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和省政府的机关报复刊[1]。由于政治地位特殊,该报在政策、经济、人才等方面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一时间成了广西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彼时该报通过刊登教育报道,呈现了当时的教育图景,传达了当时的教育观念。《南宁民国日报》对教育观念进行传播,其目的是获得三个层面的传播效果,即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效果[2]。《南宁民国日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题材对教育界动态事实进行报道,为民众及时传递教育信息,影响人们的认知;组织设立议题,聚焦教育改革;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影响人们教育观念的形成。

一、立足实际:传递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动态

(一)刊登教育政策和议案

20世纪30至40年代,广西教育建设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许多会议都将教育建设作为重要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教育建设的议案和相关的法规政策。自1931年起,广西省政府为推行教育建设运动,颁布了《推行义务教育概要》《广西教育改进方案》《广西省今后教育改进方案》《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五年计划大纲》等政策和议案[3]。这些议案对彼时的广西教育建设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方案的实施需要民众的配合,作为大众媒介的《南宁民国日报》架起了教育行政机关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该报在会议前后对此类动态进行了报道,公开了会议的前期筹备工作和会议后通过的议案,供读者阅读,向读者传播最新的教育动态及未来的教育建设计划。1933年4月,第四次全省教育行政会议前夕,教育厅电所属教育局寄送教育提案及报告,为即将召开的会议作准备。随后,《南宁民国日报》刊登了朱尧元的《新广西的教育计划》,文中提及教育使命、教育方法等内容,并说明了国民训练目标及配套措施,这让读者在宏观上对广西教育建设措施实施的原因及未来趋势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报道学校日常活动情况

《南宁民国日报》履行大众传媒的环境监测职责,报道教育界相关新闻事件,通过对客观事实的陈述,反映社会现实,还原报道现场,从多个领域较为全面地向受众展示教育界新近事实,让读者及时了解教育界动态,提示读者所处的教育环境,提升读者认知,调整读者自身行为以适应当下和未来的环境。

《南宁民国日报》从可查阅到的最早一期起就刊登了关于教育的新闻报道。在本省报道中,关于学校建设、招生的稿件并不鲜见。《南宁民国日报》报道各县区教育近讯,包括学校建设、学校活动、各县各校人事变动、办学经费等信息。1931年,广西正值省局初定,新桂系着手推行传统初等教育、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尚不完备,办学经费不足,多数学校或校舍狭窄破旧且无拨款以供修葺,或经费不足导致建校办学事项搁置。该报便报道学校在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情况,反映部分学校办学难处。广西推行义务教育、实行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目的在于降低失学者的人数,使适龄儿童及时入学,提高成人入学率。就此问题,该报刊登了关于学校招生的报道和广告,不少教育报道将办学宗旨、学校名称、学校地点、入学资格、待遇、教授科目报名日期、开学日期、上课时间、报名地点等悉数说明,以便读者能够掌握信息。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生自治会会议等活动,《南宁民国日报》都会进行报道。如1931年9月20日,报纸刊登的《广西大学昨举行开学典礼》中对典礼现场的情形作了介绍,从整体上对现场出席师生和现场的热烈气氛进行了肯定。全文以积极的词汇描写了广西高校开学盛况,塑造了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该报从典礼情形的报道入手,展现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通过报道具有仪式感的教育领域活动,点燃学习热情,倡导民众接受教育。报纸还注重对学生自治会消息的报道。学生自治会是广西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团体。该报在对学生自治会进行报道时,一方面较为全面详细地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客观叙述,另一方面采用积极的语言色彩表现学生对于学生自治会会议举行的支持,体现了彼时教育观念当中学生的自主性,强调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

《南宁民国日报》通过对彼时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进行客观报道,增加了读者了解外部环境的渠道,读者可以通过报纸上的信息,对广西各县市的办学情况有基本的认知。该报立足具体实际,客观报道教育领域的新近动态,通过给受众提供信息,潜移默化地向其提示所处的教育环境,建构和传播了普及教育和学生自主性的教育观念。

二、聚焦议题:积极推动特殊时期教育改革

自1931年广西建设运动开展以来,新桂系制定了各项有关教育的政策,其中广泛开展生产教育、学校军训和爱国教育三者成为重要内容。事关广西教育建设的推动,《南宁民国日报》通过聚焦议题、集中报道、反复强调,使该教育观念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得以树立并提升。

(一)提倡生产教育促进学生教育劳动化

20世纪30年代初,广西提倡中小学生在传统教育学习知识之余,还要进行生产劳动教育。整理校园、修建操场、铺设道路、上山砍柴、农田播种、饲养鸡鸭等劳动,都是学校进行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南宁民国日报》在传播教育观念时,聚焦生产劳动教育这一议题,报道学校进行生产劳动教育所进行的教学活动。《省十二中校实验农业》《兴业中学开办农场》介绍了中学为培养学生生产技能,将学校的部分土地划为农业用地,学生除了要在接受传统的课堂教育之外,还需要到农场进行种植、饲养等生产劳动;每年植树节前后,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上山种树造林。《南宁民国日报》对生产劳动教育进行多角度、较为频繁的报道,意在向读者传递教育生产劳动化的教育观念。在此之前,民众观念当中的教育以传统的通过学校授课获取知识为主,而经过大众媒介的报道和反复强调,生产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突出,进而影响了社会对于生产劳动教育观念的认知。构建和传播集体性、实践性、社会性的教育观念,通过对生产劳动教育议题的聚焦和报道,促进民众的教育观念由传统的课堂授课向知识与活动、学问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和学校社会化,教育与社会相互贯通的教育观转变[4]。

(二)关注学校军训与抗日救国运动

在新桂系“三自三寓”政策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热潮的影响下,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组建学生军、开赴前线宣传作战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于学校军训与学生爱国运动的报道,该报不仅报道了广西各县区学校开展学校军训的新闻,还在国内新闻版刊登了广州、南京学校军训的情况,对全国各地的学校军训行动持肯定态度,给广西学校军训运动以支撑和借鉴。同时,《南宁民国日报》常以头版、大篇幅版面进行抗日救国宣传报道,并出版了《广西全省学生救国会特刊》《南宁学生》等副刊、周刊,激发爱国热情,呼吁抗日救亡。广西地势复杂,山区众多,许多对国难知之甚少的民众,对抗日救亡毫无概念,因此在抗日救国热潮中,学生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主力,下乡进行宣传活动。受到新桂系当局主张抗日的影响,广西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视,学校积极组织和指导青年学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南宁民国日报》的教育报道中,将爱国教育当作报道重点,积极刊登学校学生参与抗日救国活动的报道,为读者树立和传播爱国主义教育观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军事训练和为投身抗日救国作准备的形象跃然纸上。

《南宁民国日报》通过聚焦议题的方式对特殊时期所倡导的教育观念进行传播,在议题选择、版面编排、稿件数量、言语运用上都反映出了该报的传播特色。报纸通过集中对某一类型的教育活动展开报道,通过反复强调,使其频繁进入读者视野,成为读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难以忽视的议题,使读者对该议题从浅层次的认知逐渐转为对其重要性的认同。

三、构建园地:为读者参与教育议题探讨搭建桥梁

在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等多重压力下,《南宁民国日报》参与到教育建设问题的探讨中,编辑以版面架起桥梁,一面联系该领域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精英,一面面向各阶层的社会民众,就中小学教育、乡村教育、“互教共学”与“小先生制”教学方法等多种教育议题展开探讨。

《南宁民国日报》在正刊之外,还出版了许多副刊、周刊。正刊的文章由编辑部报纸编辑负责,消息主要来自专业的通讯社、记者、访员所采写的文章。由于新闻要求客观性,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报纸很少发表言论。副刊刊登的文章主要由副刊编辑向各界人士约稿或社会人士主动投稿而得,但因其不讲究时效性,所以副刊适合作为媒介与读者、读者与读者公开发表文章进行交流互动的园地。就副刊的基本特性而言,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新闻性与文艺性,其内容及深入浅出又无所不包。该报针对当前教育界存在的实际问题,向社会公开征稿,以副刊阵地推进当下教育现实问题的探讨。《南宁民国日报》出版的教育相关副刊有《学生园地》《国民基础教育周刊》等,在其他综合性副刊中,也刊登以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如副刊《南中国》曾于1932年1月27日公开向社会征稿,话题为“本省教育走错了路的问题”,关于中等学校毕业生的出路,编者向读者们抛出了学生为什么无出路、这责任应当归教育局担负还是应归社会担负、有无补救办法及何种方法为经济而有效三个问题,并“希望爱本刊诸君对于上两个问题多多发表意见”。作者们从自身的角度对该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报纸本身并不直接输出自己的观点或阐明自己的立场,而是通过对稿件的筛选刊登等步骤,运用自身能够设置议程的功能,间接地传播教育观念,而读者则需要在阅读或参与到你来我往的讨论中建构起对于教育观念的认知。

四、观念佐证:教师与学生对教育的主观表达

《南宁民国日报》传播教育观念,期待受众接收信息后予以认同,从而付诸行动。该报作为建构教育观念的话语空间,关联着倡导教育观念的教育界人士和预备接受教育观念的大众。若仅从倡导者的角度进行传播,则容易给大众带来困惑:教育是否如此或应当如此?因此,《南宁民国日报》在对倡导者的话语进行传播的同时,也从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对教育观念的看法进行了传播,展现学生与教师对于教育观念的认知,从而佐证其传播教育观念的合理性。

《南宁民国日报》的副刊《学生园地》,刊登来自学生的投稿。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报纸通过刊登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记事和想法,传递他们对于当时教育的看法。如《给同学们的信》《旅次行军记》等文章,表达了学生对于教育倡导的学校军训内容的肯定。该报出版《学生园地·新诗特辑》,刊登了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看法以及在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对于抗日救国运动主张的立场。《国民基础教育周刊》刊登教师工作生活記事《工作哲学》,表达教师对教育的看法,从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角度进行佐证。报纸通过刊登一系列学生、教师自述心声、自身教育活动纪实的稿件,展现学生在接受教育后的自我认知,以证明其所倡导的教育观念是有益于国家、社会和学生本身的。

五、结语

20世纪30年代,广西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教育建设运动。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南宁民国日报》进行的传播活动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该报刊登的教育报道,传播的教育观念,正是彼时媒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表达。《南宁民国日报》作为当时当地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报纸,对当时的教育建设进行了持续关注,并通过报道教育界的新近动态和教育参与者的观点,反映当时教育的情况。《南宁民国日报》对教育观念的传播,是通过在媒介空间中对教育议题进行聚焦、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传播教育观念,对受众进行思想引导和媒介动员,使民众从观念上接受政府倡导的教育活动。另外,在新桂系将教育当作工具的形而上学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之时,《南宁民国日报》通过对教育界人士教育“本体论”的传播,将一部分视野聚焦在对人的发展的关注上,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将教育异化为工具的观念。教育是国之大计,大众传媒在进行教育相关的传播活动时应该如何进行正确教育观念的传播需要我们以史为鉴,向史而新。

参考文献:

[1] 彭继良.广西新闻事业史(1879-1949)[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67.

[2] 杨元超.《真正男子汉》对真人秀类国防教育节目的启示[J].新闻世界,2015(8):85-86.

[3] 薛辉.清至民国广西边疆开发治理活动的历史启示:总体国家安全视阈下广西边疆治理研究之一[J].广西地方志,2020(6):32-41.

[4] 谭肇毅.新桂系政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189.

作者简介 黄珏,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教育观念传播
浅议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浅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