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2022-04-14李茂平褚欣逸
李茂平 褚欣逸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城务工青年呈明显的“回流”趋势,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人数激增。返乡青年呈现新的群体特征,返乡回流后融入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就业创业青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充分把握其返乡回流后的乡村社会融入现状,从工作、生活、经济、交往、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剖析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其背后根源。促进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有效融入乡村,应强化政策保障,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朋辈互助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返乡创业青年;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2.02.011
文章编号:1009-6922(2022)02-68-0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乡村高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外流”逐步“回流”,他们在乡村就业创业,但随之而来的便是乡村社会融入问题的产生 [1]。由于工作性质、生活习惯、人文环境、收入待遇等发生较大变化,一些返乡青年一时间难以适应,社会融入问题日益凸显,以致于工作生活陷入困境,甚至选择重新“逃离乡村”。社會融入难不仅不利于返乡青年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更不利于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聚焦返乡就业创业青年,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剖析返乡青年群体在乡村剧烈变革中的社会融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内隐价值逻辑,提出促进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有效融入乡村社会的对策建议,进而帮助返乡青年更好地融入乡村,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乡村社会融入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口述史研究方法,对浙江省丽水市16位在城市工作后返乡创业1年以上的青年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工作、生活、经济、交往、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充分把握青年返乡回流后的乡村社会融入现状。
(一)工作状况多样化,主要分布在农业与电商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在国家政策的感召下返乡就业创业。课题组调查发现,返乡青年在乡土社会中的工作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电商、(新)农业、工业、教育等方面。其中,电商占比35.54%,农业占比24.79%。走访丽水市莲都区、松阳县、缙云县等地,通过深度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笔者发现返乡创业青年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运用了“互联网+”进行创业,利用网络直播、淘宝店铺、新技术致力于乡村振兴。丽水市某养蜂专业合作社法人YJX(本文采访者均以姓名首写字母代替)自2015年返乡创业为村里的养蜂户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乡村振兴。在访谈中他表示自己主要是做电商,由团队收购村子里蜜蜂养殖户的蜂蜜做统一的包装后销售。二是青年们在创业前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为自己提高知名度,这也体现了返乡创业青年观念的一大转变。丽水市莲都区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FM在访谈中提到:刚开始前期招不到人,因为当地人会觉得年轻人不靠谱,缺乏信任,所以夫妻二人那段时间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自己做面条,不停地去参加比赛,获得亮相,这是成本最低的宣传。三是青年多方面创业,在创业的同时也会从事社会公益、教育类活动。FM在采访中提到:她既从事电商卖手工挂面,也是直播讲师,还是丽水市大学生创业讲师,会在外面授课。
(二)生活方式城市化,网络性特征明显
返乡青年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带有城市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并不会因为他们返回乡村后发生较大变化。接受了大都市价值观念熏陶的青年已经具有典型的城市化特征,其生活消费呈现消费能力强、行为趋势网络化等特征[2]。丽水市某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WYF2012年辞去在杭州的景观设计工作,回到家乡打造多肉花园。在消费方式上,他认为:和乡亲们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分歧,特别是和村里的老一辈人之间。因为之前在杭州,生活开销会很大,经常网购喜欢的东西,但是返乡之后,老一辈的人就会觉得很浪费、不节俭。问卷调查显示,有25.62%的返乡青年认为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快递物流不及时会对购物产生影响。调查还显示,工作之余,53.72%的返乡就业创业青年选择上网冲浪打发时间。大多数青年在习惯快节奏、消费多样、娱乐多样化的城市生活后,在返回乡村时或多或少都有不适应的情形。但是自己经过调节后,对于乡村生活的融入也是很快的。丽水市某农业基地技术主管YYH曾在杭州、温州等地工作过,他表示:更多还是要靠自我调整,因为既然选择返乡创业就要做好农村是枯燥的心理准备。而且创业地点一般都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往往交流的也是一些农民工,自己要调整好心态。
(三)经济状况呈向好趋势,由入不敷出转向盈利
在经济方面,大部分返乡青年在创业前期都存在贴钱经营或入不敷出的现象,压力较大。但在持续了2~5年后,收入有了起色。丽水市莲都区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FM表示:前期因为一直投入资金,看不见回报,也没有成绩,所以家人刚开始也不支持。课题组在走访丽水市莲都区、松阳县、缙云县等各地后,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返乡青年的经济收入有年收入几万到几百万的差距。其中,返乡创业青年返乡的时间在4年以上的占比55.37%,而年收入在30万以上的返乡创业青年占比达57.02%。大多数青年在政府较好的政策支持下都可以在经济逆境中撑下去并实现反转。蜂蜜养殖户YJX表示:开始创业最大的困难,第一个是销售渠道受限,第二个是养殖的问题,不够卖的问题出现后,很多人加入进来才慢慢好转起来。后来出现了网络电商运营的问题,不同时代的销售模式、技巧也会不同,从去年开始做直播电商后卖得越来越好了。
(四)社会交往淳朴,处于遵守规则和维护人情的矛盾之中
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返乡后面临的另一问题便是社会交往。在返乡之前,他们已经习惯了大中城市所表现出来的陌生人社会,树立起现代社会的公共规则意识,熟悉了人与人之间较为默契的契约关系。而乡村属于熟人社会,人与人依赖于关系、人情的维护,这就会使得返乡青年处于遵守规则和维护人情的矛盾之中。25岁的QLH在2017年出于乡愁和孝顺父母的原因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目前从事农场经营。他表示: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发现乡村的人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契约精神,民风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淳朴”。如果再给他一个机会的话,会选择重新回到城市。从调查数据来看,65.29%的返乡青年适应本地人的交往方式,28.93%的返乡青年希望与本地人交往,其中51.24%的返乡青年与邻里相处非常融洽。但是也有46.28%的返乡青年与邻里还是处于见面打招呼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返乡前在城市的居所一般都是以租住为主,所以邻居相当于是陌生人。
(五)社会参与主动,积极投身乡村建设
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返乡创业青年能够作为致富带头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丽水市莲都区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FM,受到乡村创业政策的激励,为了回报家乡,大学毕业在杭州工作两年后返乡创业。她所在的村是做手工挂面的,但是以前很难卖出去。而她之前是从事外贸销售的,于是利用自己所长帮助村民拓展销售渠道,实现增收致富。创业有了起色后,她每年会拿出3万~10万帮助资金薄弱村完善基础设施。丽水某文具有限公司总经理ZK借助自身产业号召力吸引了数十家初创型电商入驻淘宝村,并指导村民加入电商创业浪潮中,如今已发展淘宝电商50多家、淘宝店铺200余家。他在访谈中表示:他们有三个抱团,第一个是对内的抱团;第二是对外的抱团,一致对外,采购抱团、快递抱团;第三是技术抱团。从访谈结果来看,返乡创业青年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到家乡创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他们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带动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现乡村振兴新气象、新风尚,通过创业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道路上发挥典型表率作用。
二、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乡村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一定程度上拥有逾越乡村的视野,处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点上。其选择返乡就业创业的因素,除了个人利益外,还包括情感归属、文化传承、创业就业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但由于其本身脱离乡村时间较长,返乡后与乡村会存在一定时间的磨合期,在其创业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诸多不适应乡村社会的现象。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适应过程体现在很多维度上,学者们大多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工作生活以及青年自身素质这五个角度来探讨融入难问题[3]。
(一)政策宣传力度较小,政策支持不均等
制度层面上的融入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关政策宣传力度较小,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对其了解程度较低。实际上国家为了吸引青年返乡就业创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部分政策由于宣传力度较小,难以为返乡就业创业青年所熟知,导致乡村吸引青年就业创业力度不大。部分青年在回到乡村就业创业后,仍对当地相关政策支持不了解,导致其就业创业起步就存在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创业方面,很多青年由于对政府相关政策不了解,在刚开始就投入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还向父母和亲朋好友借了一定的资金或者向银行贷款,导致其创业的成本大大增加。第二,政策支持不均,难以体现共治共享理念。在针对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制度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存在着歧视或者利益分割不平等的现象,使得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和当地村民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两者难以享受同等的权利,这是导致部分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乡村公共活动中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之一[4]。
(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返乡青年融资难、收入低
经济层面的融入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虽然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是我国目前的客观状况。乡村的就业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的农作物种植和农业技术发展等,以及第三产业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电商等,加上少部分属于第二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实际上,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基本上都是乡村第一产业的衍生品。缺少了第一产业的支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难以发展。第二,返乡就业创业青年融资难。虽然国家对返乡青年的就业创业事业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乡村自身资本较为匮乏,许多金融机构不看好乡村产业的发展,或者认为其风险高、收益周期较长、收益小,资金投入有限。第三,返乡青年收入减少。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的工资水平较低,部分青年认为收入较少是其融入难的原因之一。
(三)城乡文化观念的冲突
社会文化层面的融入难源于城市生活观念与乡村生活观念的碰撞与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一般事业心较强,认为自己先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才会去追求爱情,这与“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有所冲突。第二,经过城市的洗礼后,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培养了良好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但返乡后其内心的期待与乡村社会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乡村相对城市来说,更加注重人情往来。而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返乡青年与村民的联系仅仅停留在见面打招呼这个阶段,部分返乡青年甚至对村民很陌生,村民间的人情往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返乡青年的社会融入。
(四)返鄉青年生活融入困难
生活层面的融入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乡村缺乏归属感。这与返乡时间长短有所联系,返乡时间较长的青年归属感较强,反之较弱。第二,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包括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因素。有孩子的返乡青年会更多地考虑子女教育的问题,但大部分返乡青年更在意交通的便利程度。第三,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返乡青年在工作闲暇之余,选择休闲的方式是上网冲浪,而不是与村民进行沟通。加上乡村的年轻人较少,在缺乏同龄人交流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产生迷茫以及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同时就业创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也会让他们对自己返乡这个决定产生怀疑。
(五)返乡青年自身因素导致融入难
调查发现,大部分返乡青年的学历为本科或专科,其次是高中、初中,只有极少数人的学历是研究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他们很难掌握核心技术。大部分返乡青年从事的行业一致,缺少创新,行业难以发展,导致返乡青年生活质量不高,难以融入乡村生活。另外,部分返乡青年认为城市的生活节奏远快于乡村,自己在适应了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后很难马上适应乡村的慢节奏生活。也有不少返乡青年自诩为生活在农村中的城里人,从内心深处并没有想要真正融入乡村。
三、促进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乡村社会融入的路径思考
(一)强化政策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要振兴,关键靠人才。让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乡村社会融入方面更有底气,需要强化政策保障。在问卷调查中,谈及为了更好地融入乡村所需要提供的帮助时,48.76%的受访者选择了“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可见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对相关政策保障的需求较为强烈。如今已经是丽水某企业副总经理的ZJJ在访谈中讲述自己的返乡创业融入经历时表示,一开始选择返乡创业有很多担心,除了害怕自己承受不了创业失败的风险之外,更害怕自己的项目、理念在本地无法实施,不知道小乡镇居民跟大城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返乡就业创业青年融入乡村的第一步是返乡,让青年有底气、无顾虑地返乡需要国家不断强化政策保障。一方面是各方面政策要形成合力,比如家庭农场、生态经营主体等资金奖补力度需要更大;另一方面是对于一些创业失败的个体,应该要有包容、帮助、兜底的制度,让他们能够大胆放心地选择返乡创业。
(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面临企业运营压力大、乡村融入困难、人情繁琐等多重复杂环境时,往往呈现出身心俱疲的状态,外在的物质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忽略返乡融入的情感难题。而事实上,返乡融入难在各个方面都会掣肘创业的发展,积重难返下就直接影响到了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心态。为此,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返乡就业创业青年融入性问题纳入乡村振兴过程中企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实绩考核,特别是将企业杰出人才的培养和文化建设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每一个家庭,包括但不限于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心理辅导、压力疏解等服务,加强公益性服务、社会关爱与人文关怀等。
(三)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谈及在融入乡村的过程中遇到的“融入难”问题,23.14%的返乡就业创业青年选择了“子女教育可能比城市稍微落后”,25.62%的人选择了“快递物流不及时”,16.53%的人选择了“信号不好”。谈及为更好地融入乡村所需要提供的帮助时,48.76%的受访者选择了“交通可以更便捷”,29.75%的人希望“网络更流畅”。可见对返乡就业创业青年而言,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因而,为提高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社会融入程度,还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提升快递物流服务水平;加大乡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吸引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网络站点建设,畅通与外界的沟通渠道等。
(四)提高社会参与度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晓红指出:“志愿服务能促进青年的社会融入与青年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从世界范围内来讲,青年都是参与志愿服务非常大的群体,青年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返乡就业创业青年亦是如此。问卷调查显示,经常参与乡村社区活动的受访者仅占14.88%,且对返乡后的工作、生活、交往、心理、社会参与的权利状况(如社会治理、选举权、建议权)感到十分满意的往往是这些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人。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融入乡村时,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通过与村民友好相处、为村庄建言献策、为乡村发展奉献力量等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以此更好地融入乡村社会。
(五)建立朋辈互助机制
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在经历过大城市的灯火辉煌后返乡就业创业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大城市居民的特征,他们追求更加有品质的生活方式,在消费方式上呈现消费能力强、可支配时间多、行为趋势网络化等特征。轻奢、丁克、不婚等在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看来无可厚非,可这些较为前卫的思想在返乡后却很难被村民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为减小落差,缓冲城乡间的文化观念差异,建立朋辈互助协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可以在朋辈互助协会中互相吐露心声、分享社会融入经验,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伟.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回流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81-83.
[2]王成龙,武晓伟.传统与变革:小镇返乡青年的文化与社会融入[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22-28.
[3]沈费伟,蔡欣濛,林欣等.城归青年的乡土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进路与反思[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1):46-55.
[4]马素琴.返鄉创业青年的社会适应探析[J].山东青年,2019(10):213-214.
[收稿日期]2022-01-20
[作者简介]李茂平(1986—),男,四川射洪人,丽水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发展;褚欣逸(2000—),女,浙江台州人,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丽水市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常规课题(项目编号:LC202103);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R43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