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陪伴麻醉诱导干预应用于学龄前手术患儿的效果

2022-04-13董兴敏闫明峰李素芳

智慧健康 2022年35期
关键词:躁动陪伴家属

董兴敏,闫明峰,李素芳

深圳市儿童医院 麻醉科手术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6

0 引言

拟行手术治疗的学龄前儿童因医院的陌生环境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研究表明高达60%的患儿都有外科手术前焦虑症[1]。而术前焦虑水平过高可引起患儿胸闷、心悸、腹痛等体征,严重时会导致麻醉诱导困难或麻醉苏醒期躁动等情 况[2-3]。常规由医护人员进行陪伴麻醉诱导的效果欠佳,是因为学龄前儿童(3~6岁)已经有自我意识,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性,在陌生环境下的同时与父母分离,产生焦虑不安更为强烈。父母陪伴式麻醉诱导(PPIA)是在麻醉诱导过程中,通过父母的安抚、陪伴,进而减轻患儿的恐惧、焦虑,提高患儿的诱导依从性[4-5],进而提高麻醉诱导的配合程度。基于此,本研究将进行对PPIA应用于学龄前儿童手术患儿的效果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本院2021年6月-2021年9月择期手术的学龄前儿童手术患儿共120例,按照系统随机化法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纳入标准:①3~6岁的学龄前患儿;②ASA分级为Ⅰ~Ⅱ级患儿;③全身麻醉手术且无手术史患儿。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异常,智力低下患儿;②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功能疾病患儿;③并发免疫系统异常患儿;④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家属。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及家属一般资料

1.2 方法

手术前1d,通过宣传手册或宣传视频向两组患儿及其家属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布局、设施、工作人员工作场景以及手术的操作流程。

对照组:术前1d,巡回护士与研究小组成员一同进行常规术前访视,收集患儿及陪伴家属的基本资料,并评估患儿焦虑水平。手术当天,由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将患儿带入麻醉诱导室进行麻醉,家属不进入麻醉诱导室。

实验组:术前1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儿家属实施术前陪伴宣教以及注意事项:

(1)患儿和家属进入患者交接区陪伴患儿看动画片或玩玩具以分散其注意力,陪伴患儿到麻醉诱导室(沉浸式动态海底世界房间)后,家属需及时安抚患儿情绪,若患儿出现哭闹、心率加快等现象属于正常现象。

(2)若患儿情绪稳定,家属需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面罩给氧和心电监护的连接。在此过程中,家属需及时同患儿进行互动,可与其一起观看动态海底世界画面。

(3)患儿进入麻醉睡眠状态后,家属由研究小组成员带离麻醉诱导室,患儿进入手术间进行下一步的手术操作。在整个过程中,家属需调节控制好情绪,因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患儿的焦虑水平。手术当天,家属陪伴患儿进入手术等待间,在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的带领下,进入麻醉诱导室。经过5min的安抚或看动画片,患儿情绪稳定时,家属协助麻醉医师进行心电监护的连接,并将麻醉面罩给患儿戴上,患儿安睡后巡回护士予以静脉穿刺,麻醉诱导完成后,家属原路离开麻醉诱导室,患儿进入手术室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

术后两组均观察至患儿安返病房。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生命体征:于术前访视时(干预前),麻醉诱导后(干预后),使用儿童血压仪(济南爱来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RBP-1200)测量患儿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使用血氧饱和度监护仪(迈瑞,PM-60)测量患儿血氧饱和度。

(2)术前焦虑水平:于术前访视时(干预前)、进入诱导室、麻醉诱导前,使用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6]进行评级,此量表共5个维度,共22个条目,总分23~100分,得分越高患儿越焦虑。

(3)术前躁动水平:于麻醉诱导时,使用儿童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AED)[7]进行评估,此量表共5个项目,每个项目计0~4分,总分2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儿越躁动。

(4)麻醉诱导配合程度:于麻醉诱导时,使用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CC)[8]进行评价,此量表共11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1分,总分10分,得分越低患儿麻醉诱导配合度越高。

(5)不良反应:于麻醉苏醒期,观察患儿出现恶心呕吐、剧烈咳嗽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收集的两组患儿及家属数据录入SPSS 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年龄)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文化程度)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n(%)]表示,采用Z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表2 两组患儿生命体征比较()

注:与干预前同组内比较,*P<0.05。

2.2 两组患儿焦虑水平比较

术前访视时,两组患儿的m-YP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诱导室和麻醉诱导前,实验组患儿的m-YPAS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焦虑水平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焦虑水平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同组内比较,*P<0.05。

2.3 两组患儿躁动水平和麻醉诱导配合度比较

麻醉诱导时,实验组患儿的PAED和ICC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躁动水平和麻醉诱导配合度比较(,分)

表4 两组患儿躁动水平和麻醉诱导配合度比较(,分)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较低,难以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手术操作和目的,对未知的手术、环境、疼痛等因素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不利于麻醉诱导和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常规的医护陪伴虽也给予患儿陪伴效果,但医护人员的陪伴对改善患儿的紧张、恐惧、焦虑效果甚微,李海燕等[9]的报道表明患儿在陌生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表达有限,应对焦虑的能力下降。PPIA通过父母的陪伴以及安慰,进而降低负性情绪,使患儿心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期能降低患儿对术前的焦虑水平,提高麻醉诱导的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PPIA可稳定学龄前手术患儿的生命体征。心理性焦虑将诱发患儿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将导致患儿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以及气道的扩张等。陌生的手术环境会导致患儿警觉性提高,手术作为应激刺激源将导致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增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性,导致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从而使患儿血压上升、心率加快[10]。PPIA避免患儿与父母分离,父母陪伴患儿可使患儿能够较快的适应陌生环境,减轻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陌生感。麻醉诱导过程中父母全程用患儿熟悉的语态、语言与患儿沟通,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增加患儿安全感。通过父母的陪伴,可缓解患儿的紧张和害怕感,进而避免患儿血压、心率的较大波动。与陈柳云等[11]的研究结果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入诱导室和麻醉诱导前,实验组患儿的m-YPAS得分低于对照组,麻醉诱导时,实验组患儿的PAED和ICC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PPIA可缓解学龄前手术患儿的术前焦虑水平,减少躁动,提高麻醉诱导配合程度。PPIA一方面通过父母对患儿及时的沟通、抚摸等方法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患儿对未知的医疗行为和医疗器械的恐惧情绪,从而降低患儿的焦虑水平和躁动情况;另一方面父母可根据患儿平时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玩具或者动画片与患儿共同玩耍或观看视频,使患儿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情,在此状态下父母协助麻醉医师完成心电监护和血氧监护的连接以及麻醉医师的麻醉诱导,减少患儿的应激反应和不良刺激,防止躁动的发生,提高患儿对麻醉诱导的配合度。与旷婉等[12]的研究报道一致。

麻醉药物极易引起患儿在麻醉苏醒期时生理功能被改变,产生咳嗽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相关报道显示[13],患儿术后的不良反应与术前焦虑存在很大关系,术前处于躁动、焦虑情绪的患儿在麻醉苏醒期时的咳嗽或恶心呕吐症状可加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7%)低于对照组(26.67%)(P<0.05),说明PPIA可降低学龄前手术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PIA通过父母与患儿的互动行为分散患儿注意力,使患儿保持愉快的心情,减少患儿与父母分离后产生的哭闹、焦虑、恐惧,进而减少麻醉苏醒期患儿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动画片视频或共同玩玩具转移注意力,有利于减少患儿的抵触行为和恐惧心理,提高麻醉诱导配合度,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PPIA可缓解学龄前儿童手术患儿的术前焦虑水平,减少躁动,提高麻醉诱导配合程度,稳定生命体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躁动陪伴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陪伴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