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糖铁复合物治疗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疗效分析
2022-04-13袁文志
袁文志
淮安市淮阴医院 肿瘤血液科,江苏 淮安 223300
0 引言
贫血指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值下限,血红蛋白不能携带足够的氧而产生的全身缺氧综合征。轻度贫血可致乏力、头晕、体力与活动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重度可致婴幼儿身体与智力发育异常,成人胃肠道功能紊乱、晕厥、休克,被列为与死亡相关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中的缺铁性贫血为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占贫血人群50%,其中女性占20%,孕妇占40%左右,严重影响女性健康[2]。补充铁剂为缺铁性贫血最主要治疗方法,既往对于轻、中度贫血以口服琥珀酸亚铁为主,虽安全、高效,但胃肠道刺激性大,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多糖铁复合物为补铁剂-有机铁络合物,具有溶解度与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不受胃酸减少与食物成分影响等优点[3]。本院2018年以来使用多糖铁复合物治疗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82例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依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41例接受琥珀酸亚铁片治疗作为对照组,年龄18~72岁,平均(39.4±1.3)岁,平均病程(6.1±2.4)个月,其中因节食或偏食等营养摄入不足导致14例,月经量过多等失血导致17例,妊娠与哺乳7例,其他原因3例。41例接受多糖铁复合物治疗作为观察组,年龄18~75岁,平均(41.2±1.5)岁,平均病程(6.1±2.4)个月,其中因节食或偏食等营养摄入不足导致15例,月经量过多等失血导致16例,妊娠与哺乳8例,其他原因2例。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贫血病因与严重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纳入标准: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缺铁性贫血,病因明确,沟通正常,确诊前未使用铁剂等治疗。
(2)排除标准:治疗过程中接受输血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医嘱执行差,合并其他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以及免疫与内分泌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治疗病因,如改变饮食习惯、切除子宫肌瘤等。对照组接受琥珀酸亚铁片(金陵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mg/片,国药准字H10930005)餐后口服,100mg,qid。观察组接受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15g/粒,国药准字H20030033)餐后2~3h口服,0.15g,qd。4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依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疗效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疗效指标选择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疗效分为治愈、有效、无效,其中治愈为Hb、RBC、SF等指标恢复正常,MCV>80fl,贫血病因消除;有效为Hb增高>20g/L,其他指标部分恢复;无效为治疗4周后Hb较治疗前无改变或下降,其中治愈与有效计入有效率。胃肠道不良反应为服药后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症状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录入与分析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b、RBC、SF、MCV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Hb、RBC、SF、MCV指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SF、MCV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SF、MCV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Hb、RBC、SF、MCV 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Hb、RBC、SF、MCV 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0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治愈21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69%,两组间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4)。
2.3 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腹部不适3例、食欲不振2例、恶心与呕吐2例、腹泻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51%;观察组发生腹部不适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χ2=6.116,P=0.013),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铁存在于所有活细胞内,参与体内细胞线粒体的电子传递、组织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影响含铁酶、肌红蛋白的合成,因此铁元素亦为维持身体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铁为红细胞生成的必备元素,当体内储存铁不足时即可引起细胞内铁减少,继而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红细胞血氧交换,导致缺铁性贫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显示,全球人口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30%,其中约90%为女性与儿童;卢佳希[4]《2010~2012年中国成年女性贫血、维生素A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率高达13.50%。缺铁性贫血还与全身各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紧密相连,严重时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增加疾病死亡率及患病率,是严重威胁女性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的疾病。
成年女性为缺铁性贫血高发人群,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5]:①失血过多: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可致月经量过多,长期月经量过多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痔疮、消化道溃疡导致的长期出血。②需求量增加:妊娠与哺乳期对铁等营养需求增加,如补充不足或吸收不良可致造血原料缺乏,发生贫血[6]。③营养摄入不足:部分女性为追求苗条身材而过分节食;饮食过分精细化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食物过度烹饪导致铁等营养物质流失;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导致较少食入或不食入红肉、动物内脏等富含铁的食物;辛辣刺激食物、暴饮暴食损伤胃肠黏膜,导致铁等营养物质吸收减少[7]。④女性生理特征:女性体内雄激素含量与基础血红蛋白浓度相对男性较低,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更易发生贫血。⑤其他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肾病等。
缺铁性贫血属营养缺乏性贫血,补充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最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补铁途径包括以下:①肌内注射补铁:该方式成本高,患者痛感显著,接受度低,临床较少使用。②静脉注射铁剂: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肌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但治疗不方便,存在严重过敏等不良反应,需控制输液速度,准备床边复苏设备,临床仅应用于对口服铁剂耐受、有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等患者[8]。③口服补铁剂:为临床最常用的补铁方式。理想的口服铁剂应稳定性好,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对胃肠道刺激性差,患者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少。第一代口服补铁剂为无机铁,包括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多以亚铁离子(Fe2+)形式吸收,以三价铁(Fe3+)形式在体内运输,铁含量较高,吸收较好。但亚铁离子对胃肠道刺激大,可引起口腔异味、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降低治疗依从性,且易与多酚或硫化物结合失效而影响治疗效果。第二代补铁剂为可溶性小分子有机铁盐,如富马酸亚铁、乳酸亚铁等,相较无机铁剂,异味小、胃肠不良反应少、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高,但性质不稳定,生产储存比较困难[9]。多糖铁复合物为第三代补铁剂,是低分子多糖与铁离子通过化学反应络合而成的螯合物,相较第一、第二代口服补铁剂,其性质稳定,具有生物利用高、胃肠道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多糖铁复合物治疗缺铁性贫血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92.69%;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低于对照组19.51%(P<0.05)。封丽华[10]研究显示,多糖铁复合物治疗女性缺铁性贫血有效率为100%,高于琥珀酸亚铁治疗组80%(P<0.05);治疗1个月后Hb水平与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琥珀酸亚铁治疗组(均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低于琥珀酸亚铁治疗组40.00%(P<0.05)。上述结果提示多糖铁复合物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优于琥珀酸亚铁,其可能原因在于[11]:多糖铁复合物铁元素含量高达46%,可快速提高血铁水平,升高血红蛋白;多糖铁复合物为单糖、低聚糖与氢氧化铁的络合物,所含的铁受蛋白酶保护,稳定性好,溶解度高,有利于合成血红蛋白;具有稳定的水溶性,以分子形式吸收,不被其他物质螯合,故不受胃肠道食物成分、酸碱性影响,有利于机体利用[12]。琥珀酸亚铁在胃肠道中易氧化为Fe3+而影响铁吸收,同时铁对胃肠道产生的刺激而影响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效果。由于多糖铁复合物不含游离铁离子,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连续服用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安全系数为普通铁剂13倍,适宜孕妇、哺乳期女性服用;多糖铁复合物分子通过肠黏膜吸收阀调节血药浓度,避免体内铁过多蓄积引起铁过载,不会发生铁中毒[13]。
综上所述,多糖铁复合物治疗成年女性缺铁性贫血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