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立足学生活动 课堂评价激发爱国热情
——“高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2022-04-1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姚 岚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本课隶属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与国家和社会”模块。课标要求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增强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自信心。

2.内容定位

本课为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二框“凝聚价值追求”第一条的内容。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体会了在中华文化中积淀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因此,本课时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深化与延续,引导学生高扬民族精神,在生活中主动践行,提升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

3.理论解读

(1)历史学角度看民族精神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最基本的特点是认知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久历史积淀渗透到民族成员心理、观念之中,随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得以形成和提升。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应该放到特定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并且通过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对比,感受其与时俱进的特征。

(2)哲学角度看民族精神

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我们在进行民族精神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学生在认知中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是在“变”,他们很难看到“不变”的层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对立统一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观察、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运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3)国家治理角度看民族精神

现代国家的构建离不开人民、民族、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国家的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精神层面软实力的强大。民族精神实质是“精神及制度理念层面上的国家能力”。对民族的认同感是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势,精神与文化认同对一个国家形成紧密团结的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而自觉高扬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落小、落实,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已知:①学生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有自己的理解;

②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学到过长征、载人航天等历史事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③对榜样人物身上体现的民族精神有感悟、有兴趣,学生参观过我校的“钱学森纪念馆”,学校统一组织观看过《感动中国》,在日常的影视资源中也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榜样人物,他们都能令学生感动落泪,这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困惑:①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存在片面性,把民族精神简单理解为爱国;

②通过教师引导能看到民族精神在历史发展中与时俱进,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不理解“不变”的东西,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③觉得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体现在时代伟业中,生活中没有行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信心;②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落小、落实。

2.能力目标:①能在收集资料与小组讨论中,提升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②能在思辨性问题中,提升分析、评价与迁移能力。

3.知识目标:①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②辨析爱国主义;③归纳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②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2.教学难点:①辨析爱国主义;②归纳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师: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这些中国脊梁的身上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精神,成为几千年来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生:阅读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设计意图:运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经典案例,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主题,与最后结课中鲁迅先生的话形成首尾呼应。

(二)第一环节:小组探究

师: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任务,要求大家收集“给你留下印象深刻、体现中国脊梁的人物或故事”。那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大家,请每个小组派一位学生上前来进行汇报。

生:(分组汇报)

第一组:长征

第二组:雷锋

第三组:郎平

第四组:钱学森

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中国脊梁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老师为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丰富的扩展阅读资料,请大家结合组长的汇报,阅读本小组的资料,完成相关思考题。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阅读和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运用平板电脑智慧课堂将每个小组的实时讨论情况投到大屏幕上。)

生:学生自主阅读后进行讨论,运用平板电脑智慧课堂将每位学生的观点进行分享,讨论过后形成小组的结论。

师:讨论时间到。我们还是分小组来进行汇报。你们从故事中感受到这些中国脊梁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每组2~3名学生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师:四组学生汇报的这些民族精神,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你能找出它们的“变”与“不变”吗?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生:思考民族精神的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不变”的地方。

师:因此,我们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生:总结、归纳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生探究”+“教师扩展”的方式,打破教师“给素材”“给情境”的传统授课方式,将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脊梁”的故事,故事最能打动人,最能引发共鸣。每个小组收集的人物和故事可能都不一样,首先通过组内汇总进行归纳梳理与分析,再通过班级汇总,形成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通过分组汇报,总结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教师记录学生观点,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不断完善,形成思维交流,增强课堂互动性,提升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在比较与分析中突破知识目标: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三)第二环节:深度辨析

师:说起爱国,大家可能会想到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郎平那句非常经典的话,我们的目标是升国旗、奏国歌。当时,中国女排突破“死亡之组”巴西的围困,一举拿下奥运金牌,使中国时隔11年重回世界之巅。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

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但是在2021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连遭惨败,无缘八强,诞生历史奥运会最差战绩。请大家接着思考:“中国女排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无缘八强,女排精神还在吗?”

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谈谈自己对爱国的理解。

师:(总结)一个人的爱国,表现在她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与历史担当意识。无论输赢,他们都是为了中国奋勇拼搏的“最美姑娘”,她们爱国的精神品质始终都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

生:辨析爱国主义,理解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

师:正因为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的民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中国人。

生:由中国脊梁的精神品质,迁移到中国人身上的精神品质。

师:这些民族精神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续到今天,不同的精神都具有属于那一个时代的历史价值。比如,长征精神,它对我们的革命走向胜利有什么样的作用?

生:思考民族精神的作用。

师:可是像长征精神和雷锋精神,它们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很远,它们对当代中国还有价值吗?

生:思考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师:我们会发现,它们的精神价值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始终是支撑我们走过艰难历程的精神支柱,是让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

生: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增强认同感。

师:所以民族精神除了内核不变,还有什么是不变的呢?

生:(回答问题)作用不变。

师:从长征到雷锋再到今天的航天精神,民族精神是代代传承的,那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继承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将女排2016年夺冠与2021年无缘奥运八强进行对比,设置思辨性问题“中国女排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无缘八强,女排精神还在吗”,帮助学生深度辨析爱国主义的本质,并连续设置两个追问性问题“不同时代下的民族精神对当代中国还有价值吗”“民族精神除了内核不变,还有什么是不变的”,引出民族精神的作用,并对民族精神的“变”与“不变”进行总结。

(四)第三环节:我的行动

师:有些学生可能有这样一种困惑,你看我们今天学的这些民族精神,都体现在时代的伟业中。我是否必须成就一番伟业,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生:深入思考,回答问题。

师: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敬业创优;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在国家危难的关头挺身而出、前仆后继。

生:了解在弘扬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英雄”。疫情期间为了救治病人浑身湿透的医护工作人员,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河南暴雨中路人不顾自身危险,将被大水冲走的女子救回,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为了我国的疫苗顺利投入使用,主动作为疫苗临床研究被试的志愿者,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我们却仅知道他们的特殊编号。他们都在生活中用行动、用小事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生:聆听教师述说的“无名英雄”事迹,深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从小事做起”的理解,主动向榜样学习。

师: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弘扬民族精神,身为附中人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请认真思考后,完成下面的志愿书。请大家将自己的行动写在平板电脑讨论区(如图1)。

图1

生:利用平板电脑智慧课堂完成全班讨论,填写志愿书。

设计意图:设置冲突性问题“我是否必须成就一番伟业,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启发学生将弘扬民族精神落小、落实,并通过温暖社会的“无名英雄”的事迹,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共鸣,最后落地到学生自己的行动上,通过思考“我是附中人,我可以做些什么”,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此过程中引发学生对“平凡与伟大”的思考,进行情感升华。

(五)结束环节

师:可以看出,每位学生都想用自己平凡的行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恰恰是这些平凡,才造就了伟大。平凡的中国人造就了伟大的民族,平凡的事情造就了伟大的事业。

生:跟随教师的思路,感受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

师:我们以鲁迅先生开头,仍以鲁迅先生结尾。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中国脊梁的学习,感悟了他们的精神品质。希望学生未来都能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的青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希望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时,都能通过自己平凡的努力和付出,为这个社会带来一丝温暖。

生:阅读鲁迅先生《热风》中的经典语句,产生情感的升华与共鸣,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以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开头,又以鲁迅“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结束,旨在激发学生主动贡献社会,高扬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落小、落实的热情,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五、教学反思

(一)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深入挖掘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教师倾向于按照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推理方式来授课。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会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固化为一种思维模式,把知识分成三块割裂来看,这样是十分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精神。在知识的落实上,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丰富教学维度的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充盈饱满,更具层次性,更加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评一体化

本节课课程设计的构思来源于北京市某区一模考试第20题的第2问。这道题的设问是“这些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有些东西始终不变,请问不变的是什么?(4分)”从学情反馈来看,学生的作答情况非常不好,平均分只有1.02分,完全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归纳共性。这也给了笔者深深的震撼,我们教的、学生学的、考试考的是三张皮,正如前面所说,如果按照以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推理方式来教授本节课,学生必然会出现不会解本题的情况。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关注教学评一体化,以考试评价助推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及时关注考试动向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引领作用,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助推学生的成长。

(三)主线索清晰、明确

本节课紧密围绕“一条路(长征路)、三个人(雷锋、郎平、钱学森)、一种精神(民族精神)、两个维度(平凡与伟大)”展开,主线索清晰明确,连贯性强(如图2)。在平凡与伟大,微观与宏观视角的切换中,让学生感受到个人行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达到情感上的升华。导入与结课环节皆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图2

(四)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

以往我们为了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更愿意“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比如,生活中的复杂情境、时政热点话题等。但本节课学生的反馈其实是给了笔者很大震撼的,从资料的收集到汇报,再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交流都是他们自己完成的,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总能生成一些新的观点,是笔者在构思教学时想不到的。因此,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是一种既能提高学生主动性,又能促进教学相长的方式。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教学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多元民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