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东阳石洞书院的观念韧性于乡村公共空间中复构
——以东阳郭宅村民文化广场设计为例

2022-04-13浙江工商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石洞宗族韧性

文/吕 哲 浙江工商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硕 士

引言

浙江书院始于唐代,作为一种具备教育属性的公共空间,立足于传统的民俗建筑,其特殊的功能性形成了特有的建筑空间形制关系。现有研究已对书院空间营造与其功能性的关系有所揭示。如胡佳梳理了浙江书院的发展轨迹以及分布,提出了书院不仅注重功能性的体现,更注重其文化渊源的追溯[1]。作者也进一步以浙江东阳石洞书院为研究对象,探索其物质存在之外的观念复合体的创新意义,为乡村公共空间文化凝聚力缺失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1 书院建筑形制与其对应的书院观念

建筑是文化的显性反映,所以书院建筑是乡土观念复合体物化的一种表现。古代书院观念在建筑中主要体现于文化观、自然观、经济观以及宗族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书院各观念所对应的功能及场所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不同的观念在书院建筑群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性空间,这些空间便是书院观念的物化。

2 何为书院观念韧性

书院的复合观念可以划分为物理性存在和精神性存在。首先物理性存在是以人为事物为表现的,其中包括书院建筑、书院规章书籍等等,这种物理性存在受其载体物理属性限制,只具备物理韧性,这种物理韧性极易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消磨殆尽。而书院观念的精神性存在是以人的思想为载体,存在于认可书院精神的人的思想中。书院观念的物理韧性与精神韧性间是相辅相成的,人在书院的物理性空间中获得了精神性触动,加强了观念的精神韧性,这种观念的精神韧性又不断通过加强书院的物理韧性得以体现。并且观念韧性可以在书院的历史轴中找到其存在的痕迹,以东阳石洞书院发展历史为例,其创办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毁于明朝中期,又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郭氏后人重建,其后不断废弃并重建。正是由于书院观念具备韧性,才会不断由人们的观念中物化为书院建筑,即每一次重建过程都是书院观念韧性的显性存在。

3 书院观念韧性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复构

当下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私人空间除外的一切空间,是乡村各种力量抗衡的重要场所,是乡村治理的空间形态[2]。随着乡村青壮人口的流失,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性越来越差,并且文化凝聚力也在不断弱化。如何使乡村公共空间重新具备活力以及使其更具乡村特性?作者认为将书院观念通过设计的手段融入乡村公共空间中,使其具备书院观念复合性,可以增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活性以及空间活性,使乡村公共空间具备书院观念韧性。观念在空间中的复构主要由宗族观念、文化观念、自然观念和经济观念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其中宗族观念在于保持村庄宗族的延续性,并使其成为一个凝聚点;文化观念在于提升乡村文化凝聚力,既是对乡村内部文化的保护又是对外来游客的文化输出;自然观念在于保持人与自然间的公平性,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经济观念在于促进乡村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协调游客与乡村居民间的关系。

3.1 书院文化观念的复构

书院作为社会性的文化教育场所,其核心功能便是授学,所授学问即其所具备的文化观念。以东阳石洞书院为例,其空间主轴线的第一个建筑便是讲堂,并且在其他学派前来辩学时,还会由讲堂向庭院空间延展,改变庭院原有的使用功能使其具备辩学功能。书院的文化观念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文化观念融入以及其所承载空间所具备的复合性。

3.2 书院自然观念的复构

书院的自然观念主要体现在其场地选址以及书院庭院营造中,在根据书院自然观念重构乡村公共空间时,将其对自然的观法融入到公共空间构造中。东阳石洞书院选址于石崖之下,其建筑靠山面水,且依托于石崖之势形成了书院特有的势,其中由书院上山的交通路径由于地形的变化,形成了沿溪和沿山两条路径,与之相对地形成了两种观法:俯观与仰观。这种既将建筑融入景观,又将景观融入建筑的观法正是书院聚自然之气、得自然之灵的自然观念。正如刘过游石洞书院所写的月峡中“两崖限东西,内有一线天”,东阳石洞书院尊重原有自然环境,依山势择现有平地修建,将书院建筑与山势融合却不破坏原有山体结构。基于书院的自然观念所建构的乡村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场地现有环境,并以环境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可借势,也可隐于其中。

3.3 书院宗族观念的复构

书院的宗族观念在传统书院空间中主要体现于讲堂以及祭堂,这是由其私有性所决定的。这种宗族观念是书院萌芽以及衰落之后维系其存在的核心观念,古代乡村书院多源于宗族的蒙学教育,其后慢慢发展为书院。以东阳石洞书院为例,其由郭族创立,其后历史上几经衰落,但也都是由郭族重建书院,使其振兴。书院虽然同时具备了多种观念,但观念韧性最直观地反映于宗族观之中。基于书院的宗族观念所建构的乡村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其所在村落的宗族传承,将宗族文化与场地所融合,使其能成为举办宗族活动的一个户外场所,成为宗族关系维系的空间。

3.4 书院经济观念的复构

书院的经济观念在传统书院空间中主要体现于学田、斋舍以及客馆,书院与传统官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私营的性质,这也使得书院需要有盈利项目维持书院的日常开支。基于书院的经济观念建构下的乡村公共空间,应充分考虑其经济功能的赋予,比如依托于其公共性以及对外性,形成一个对外展示及交易的窗口;抑或是将一些观光农业以及产业与场地融合并进行延展,使得公共空间不局限于休闲性,还能为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贡献一定力量。

4 石洞书院观念韧性在石洞广场中的复述

观念韧性源自于观念事物的投射并不断改变他者观念,故将石洞书院所具备的观念通过设计的手法投射于场所之中,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石洞广场整体空间布局以平行、交错、对立、模糊、混沌、颠倒等手法进行设计切入,在基本设计手法中寻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边界,在关系边界的不断明确和模糊的过程中,赋予其石洞书院观念性的空间设计,并由此增加游者对于场所的观念认知,使空间场所具备观念韧性。

4.1 以形框意,入口空间营造

以石洞书院的文化观念为源,取刘过游记“两崖限东西,内有一带天”[3]之意,入口空间以正负形为切入点,设计了两个对立的相反三角形,以形框意。并且其内外材质相互区分,外表面采用垒石肌理,体现人利用自然的一种关系;内表面则使用不锈铝板形成反射面,下置自然之石,再次代入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镜面所形成的石与真实的石、垒石与真实的石两组对立关系分布象征着真实与虚无、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场所中,自然和人为的边界不断被明确又不断模糊。这种空间不断模糊的关系也与石洞书院中庭院功能不断变化所呼应。

4.2 以度寻意,休闲空间营造

以石洞书院自然观念为源,其书院靠山,其后有两条小径,一条登山而上,可以俯观书院;另一条则沿溪而入,经月峡而入崖内。取书院空间所存在的俯观和仰观到广场空间中,在广场内营造了一个局部升高的平台,名为蓬莱台,应了“个中便是蓬莱境,何必迢迢海上寻”之意,即本土景致虽小但巧,不必去寻找声名大显的景观,在此也可发现另一种蓬莱境,这里也呼应了书院空间中的仰观。而蓬莱台正对实石广场,唯有登蓬莱台,方可看清广场的隐秘之石,也以此呼应书院空间的俯观。

4.3 以材思意,互动空间营造

以石洞书院宗族观念为源,取诗句“一水长流无古今”之意,以金属面象征水,由入口到底端所形成的有形却无实的道,象征着自然与人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也象征了宗族传承一直存在于村落之中。境水之端为虚实之洞,此虚实有多种含义,既可观之,也可感之或思之;以黑点石,象征洞中无穷;以人的观念中的石形喻真石,再次将广场空间与石洞书院空间进行呼应。并且互动空间可以成为村庄村民聚集组织活动的场所,成为村民的纽带。

4.4 因地制宜,外向空间营造

以石洞书院经济观念为源,充分将空间资源协调起来,既解决其所需具备的功能,又能兼具多种功能的复合。于场所西北侧营建了一个既是空间围挡又是对外零售当地特产的交互界面,其外向空间与空间流线末端所联结,既不影响空间流线又能在游客观览结束后进行当地特产的展示(表2)。

表2 书院观念所对应公共空间复述形式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结语

观念存在于意识之中,其被物象所指引,但是其存在却可以超于物的界限,可以通过言语或是其他无形的东西传递。石洞书院的建筑早已损坏多次,但其留存于人的观念却在不断发生并生长。形与意的关系和物与观念的关系很相似,形可以引导我们去感受设计者所想传递的意。可是如何形才能更加达意呢?通过设计将本土观念物化之后传达给游客,这种观念可通达的设计才能使得本土文化活化。文化活化之后,就应该考虑其所具备的韧性。视觉记忆是短暂的,唯有不断加强观者的观念,并由观念接收者转变为观念创造者,这样的观念韧性才是文化活化最关键的。

猜你喜欢

石洞宗族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皋兰县石洞小学为例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开启石洞密码
开启石洞门的秘密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吞噬64条生命的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