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经济梯度下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分异特征
——以东营市为例*

2022-04-13钱家乘张佰林连小云王昭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居民点东营市空间结构

钱家乘,张佰林,连小云,王昭颖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0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生产和居住的空间载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形态[1-2]。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作为其用地功能的空间表达,由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所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交互耦合产生,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以及范围的动态性等特征[3-4]。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居民点生产和居住空间结构存在分异。传统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与产住空间持续收缩并存[5];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稳定增长,工业空间、商业空间大幅扩张,空间类型趋向复合化[6-8]。在城乡土地二元结构下,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产住空间的多样性和农户需求的选择性,客观决定了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出现异化的必然性。

近年来,农村居民点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经济学、环境科学、乡村地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从多重尺度、多个视角开展了大量研究,重点围绕农村居民点分类与识别[9]、空间布局优化[10-11]、功能演变[12]、空间重构[13]、驱动机制分析[14]等方面,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多学者将农村居民点视为一个均质功能空间,从中宏观尺度结合景观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农村居民点空间的外部形态和分布格局演变,但从微观尺度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生活和居住功能变迁关注不足。张佰林等[3]提出“权衡类型—驱动力—效应”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解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权衡关系。马雯秋等[7]比较了农村居民点用地两种分类体系,认为基于功能的分类体系更能凸显乡村用地特点。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选取东部和中部多个典型样本村,研究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重构[15-17]。然而,目前就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差异的比较研究仍不多见,无法适应广大村域的发展差异,相关研究结论难以进一步推广。此外,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既要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空间,又要改善混乱、无序的人居环境,这二者均与农村居民点的产住空间密切相关,亟需统筹不同村庄生产与居住空间利用的差异性需求,对村庄空间规模与布局实施分类调控。

鉴于此,文章以东营市为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将全市划分成不同的经济梯度区,从村级尺度入手,实证分析不同经济梯度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的分异特征,并探讨其驱动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东营市地处山东省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位于37°27'N~38°04'N、118°14'E~119°21'E,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东临渤海,西与宾州接壤,南与潍坊、淄博邻近,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图1)。下辖3区2县,40个乡镇(街道),1 779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6 464.79hm2。东营市北部地广人稀,有黄河自西向东注入渤海,沿途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中部是依托油气产业基地发展而来的中心城区,城镇化水平高;南部有大量工业园区集聚,乡镇工业发达,农户收入较高。可见,区域发展不均衡特征突出[18],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经济梯度分异。

图1 研究区域位置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来自于2019 年东营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库;行政区划矢量数据来自于2018年东营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库。这里将不含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村级单元归为非研究区,剔除后共得到1 473个研究单元。

1.2.2 夜间灯光数据

夜间灯光数据来自于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湖北数据与应用网的Luojia1-01系统几何纠正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30m。考虑到是划分农村经济梯度,需要将非农村灯光数据进行剔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裁剪、投影转换,将城镇工矿用地矢量数据转为掩膜栅格,掩膜范围内的夜间灯光值设为0。为突出区域之间的灯光差异,参考Yu[19]对夜间灯光数据的对数变换处理方式。

1.2.3 其他统计数据

所用人口、社会数据来自于东营市情网(http:∕∕dysq.gov.cn∕)、《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2018》、2018年各区县年鉴以及各乡镇(街道)政府提供的经济统计报表。

1.3 研究方法

1.3.1 经济梯度划分

经济梯度划分大多基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统计数据[16],考虑到大规模村级统计数据较难获取,采用夜间灯光数据近似量化经济发展水平。夜间灯光数据已在社会经济空间化、农村贫困识别中应用广泛[20]。借助ArcGIS 分区统计工具计算出每个农村居民点的平均像元灯光亮度值,再利用自然断裂法划分成高、中、低3个经济梯度区。

1.3.2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识别

根据学者对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及功能划分的研究共识[7,21],将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划分为工业生产空间、商旅服务空间、生活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空间4类,并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界定产住空间类型(表1)。

表1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识别

1.3.3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量化

①多样性指数。运用吉布斯-马丁(Gibbs-Mirtin)多样性指数[22],分析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的多样性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1)中,GMi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的产住空间结构的多样性指数;Aij为第i个村的第j类空间的面积;GMi取值范围为0~1,数值越高表示多样性程度越高;当GM=0时,表示只有一种空间类型。

②优势度指数。运用优势度指数[23],分析各农村居民点中占支配地位的空间的集中化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2)(3)中,Li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的产住空间优势度指数;pij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第j类空间占产住空间面积的比重;Hmax为各类产住空间面积相等时的多样性指数;n为空间类型数量,n最大为4;Li数值越高代表集中化程度越高;当Li=0时,表示产住空间无集中化趋势。

③组合类型。运用威弗-托马斯(Weaver-Thomas)组合系数法[24],分析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先将农村居民点各类产住空间按照面积占比从高到低排列。假设农村居民点只包含一类空间,则这一类空间的假设分布为100%,其余空间类型为0%,依此类推,分别计算每一种假设分布与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即组合系数。当组合系数为最小值时,对应的假设空间分布类型为该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计算公式为:

式(4)中,Wi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系数;Qi(k)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的假设分布,这里k最大为4;Xi(j)为第i个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实际分布(百分比数,由大到小排列)。

2 结果与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经济梯度格局

由表2、图2 可知,东营市农村经济梯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双峰”格局,自东营市南部、中部向四周逐渐递减。高经济梯度区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的东城街道、文汇街道、兴隆街道,以及南部乡镇工业发达的广饶街道、大王镇一带。中经济梯度区主要分布在高经济梯度区周边以及北部仙河镇和河口街道一带,低经济梯度区分散在远离县城、交通不便的边缘地区。

表2 东营市不同经济梯度区农村居民点数量

图2 东营市农村居民点经济梯度分布格局

2.2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分析

根据式(1)的计算结果,运用自然断裂法将其分成低、中、高3 个等级区(表3)。总体来看,东营市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指数低值区数量最多。中、低经济梯度区均以低值区为主,高经济梯度区以高值区为主。空间上,东营市南部多样性指数高于北部,沿海高于内陆(图3),原因是南部农村地区工业生产和商旅服务空间较多,丰富了产住空间类型。由此可见,经济梯度与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随着经济梯度逐渐增加,空间类型趋向多元化,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比重上升较快。

图3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

表3 不同经济梯度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指数

2.3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优势度分析

将优势度指数计算结果进行分区,发现高值区数量最多,也主要分布在中、低经济梯度区(表4),低经济梯度的高值区占比高于中经济梯度区,高经济梯度区以低值区为主。空间上,优势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分布趋势相反,即东营市北部高于南部,内陆高于沿海(图4)。由此可见,经济梯度与优势度指数存在一定负相关性,随着经济梯度逐步增加,居住空间集中程度下降,与其他空间的面积差距缩小,优势度高值区占比迅速下降。

图4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优势度指数空间分布

表4 不同经济梯度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优势度指数

2.4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分析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以单结构类型为主(表5),双结构类型次之,多结构类型最少,仅占5.70%。为直观展现经济梯度与组合类型的关系,利用Flourish 工具绘制出图5,图左侧为经济梯度区节点,右侧为组合类型节点,线条宽度代表该类型农村居民点数量,连线代表两者有从属关系。由图6 可知,各个经济梯度区的生活居住空间组合类型占比均高于40%,这表明生活居住空间仍是东营市农村居民点最主要的空间类型。相比之下,非主导组合类型差异较大。高经济梯度区以工业生产—生活居住空间、工业生产空间为主;中经济梯度区以商旅服务—生活居住空间为主;低经济梯度区以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空间为主。由此可见,随着经济梯度提高,东营市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结合程度增强。

图5 不同经济梯度区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子类

表5 东营市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组合类型

2.5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分异的驱动力分析

(1)高经济梯度区。东营市高经济梯度区的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高、优势度低、组合类型复杂化,地理区位和经济结构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图6)。该区域聚集了东营市57%以上的产业园区,受城镇化、工业化辐射影响强,承载了城市部分功能外溢和产业转移,工贸经济发达,生计高度非农化,客观上都增加了生产空间需求,催生出较多的工业生产和商旅服务空间。

图6 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分异机理

(2)中经济梯度区。中经济梯度区的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优势度一般,组合类型相对复杂,自然本底和经济结构是显著的影响因素。该区域耕地集中、现代农业发展较好,六户镇、胜坨镇等地引入农业公园、乡村旅游节、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模式,有一定的生产空间需求,推动了部分生活居住空间转为商旅服务空间,但仍以居住空间为主。

(3)低经济梯度区。低经济梯度区的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多样性低、优势度高、组合类型单一,受到自然本底和行政政策因素影响较大。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严重,大多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区禁止开发建设,经济“空心化”较为严重,村庄生产功能基本萎缩,以居住空间为主。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拆村并点等政策直接介入新户镇、陈庄镇等地的村庄功能演变,加剧了居住空间集中。

3 结论与讨论

(1)不同经济梯度的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存在显著的结构分异,表现为随着经济梯度增加,产住空间多样性为上升趋势,优势度为下降趋势,组合类型趋向复杂化。主导组合类型均为生活居住空间,非主导组合类型差异较大,高经济梯度区以工业生产—生活居住空间、工业生产空间为主;中经济梯度区以商旅服务—生活居住空间为主;低经济梯度区以生活居住—公共服务空间为主。

(2)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分异是自然本底、地理区位、经济结构、行政政策等4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经济梯度区的主导因素不同。地理区位和经济结构对高经济梯度区的塑造力更强;自然本底和经济结构是中经济梯度区的主导因素,自然本底和行政政策对低经济梯度区影响尤为显著。

(3)生产和居住仍是农户最基本的两个需求[25-26],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对产住空间的市场需求变化尤为敏感,不同经济梯度区形成的产住空间结构分异规律正是农户捕捉市场需求讯息并作出响应的真实表现[25]。当前村庄规划编制应充分考虑农户产住需求,确定村庄类型和发展定位,统筹产住空间比例,分配新产业用地指标,差异化实施人居环境整治。

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住空间结构演变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受制于数据可获得性,该文未能讨论产住空间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未来结合面板数据,进一步明晰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点产住空间结构动态演变的影响。

猜你喜欢

居民点东营市空间结构
基于GIS的金海湖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21世纪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案例与优化策略》
基于遥感技术的轩岗矿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