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环境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
——基于上海涉农郊区农户的调查*

2022-04-13周惠敏俞振宁吴冠岑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2期
关键词:禀赋宅基地意愿

牛 星,周惠敏※,俞振宁,吴冠岑

(1.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237;2.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44)

0 引言

完善的农村土地制度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户住有所居的重要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增加了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供给稀缺的矛盾[1],与此同时,许多的宅基地处于闲置与低效率利用状态,其中,处闲置状态的有200 万hm2(3 000 多万亩),约占宅基地总量的一半(约200 万hm2)①让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成为乡村振兴新抓手,人民论坛[EB∕OL]]2018-04-03].http:∕∕www.rmlt.com.cn∕2018∕0403∕515645.shtml,相当于目前所有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7%,超过城市目前所有住宅用地的总量,因此,宅基地的流转和退出成为盘活存量宅基地资源的必然选择。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提到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改革试点从2015年的15个地块扩大到全国33 个县(市、区),截止2018 年12 月,全国腾退出零星、闲置的宅基地约0.56 万hm2,腾退农户达到14 万户。积极推进城市近郊区的宅基地退出,有利于盘活存量农村建设用地,进而缓解城市发展带来的用地压力,尤其对于上海这样资源约束型的经济发达城市,宅基地流转对实现建设用地存量挖潜,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上海建设用地规模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6%,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局面已经形成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提出建设用地“减量化”的用地目标,即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反减,拟定“全市每年减量化任务不低于15平方公里”①《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若干意见的通知2018》沪府规〔2018〕21号,以实现“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35年不超过3200平方公里”②《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目标。在土地资源紧约束的形势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建设用地挖潜成为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而农村建设用地的主要挖潜对象则是宅基地。政府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指标将由2015 年5.13 万hm2缩减至2035年1.90万hm2。然而,在“减量化”的规划目标下,2010—2016年农村宅基地存在不降反增趋势,农村的宅基地总量从4.77 万hm2增长到5.14 万hm2(涉及约75.5 万户),增长了7.8%,约占集体建设用地总量的50%[2],这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约束。为了破解上海发展的用地瓶颈,松江区作为全国农村“三块地”改革的试点之一,采取了集体平移的方式③《上海市松江区关于加强农村村民宅基地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沪松府规〔2019〕4号,截止2019年7月已平移房屋64户,下半年将继续完成400户平移④关于泖港镇宅基地改革情况]2019-07-01]http:∕∕www.songjiang.gov.cn∕departInfoDetail.html。在松江区试点的推动下,上海涉农郊区都开展了宅基地退出的实践探索。

宅基地退出的原则是自愿有偿,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已有研究显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表现主要来自于农户内部差异和外部环境的影响[3]。内部差异主要来源于农户个人特征[4,5]、农户分化[6,7];外部环境影响包括经济环境[8-10]、社会环境[11]及政策环境[12]等。以往研究显示,在讨论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往往聚焦于某一方面,或者从传统的分层角度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缺少对农户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关联性研究。基于此,文章拟在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视角下,侧重于农户心理认知层面,以上海市涉农郊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的数据资料,综合考虑农户在宅基地退出决策中所面临资源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及公共服务环境,深入探讨农户的环境认知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希望为上海宅基地的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在研究行为科学时学者们普遍运用的行为预测理论,它可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和意愿及进行行为预测等,是由Ajzen等在修正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意愿是最重要的行为预测指标,这关系到个人为执行行为而投入精力的动机或意愿[13]。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AB)、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SN)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PBC)三者共同作用对行为意愿产生影响。根据该理论,态度被定义为对采取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主观规范概括了来自重要参照人的个人对从事或不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社会压力或期望的程度。知觉行为控制定义为个人对自身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时难易的感知,这也与存在便利条件有关,有时被称为情况限制[14]。

国内外学者广泛运用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意愿并预测其行为可能,例如农民遵循营养管理计划行为、食物浪费行为、农业生产行为、青少年安全健康行为等[15-18]。国内学者应用该理论研究农户的土地退出行为,结果普遍认为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都会显著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但是侧重的视角不同,曾忠平[19]认为居住环境行为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强;万亚胜[3]的研究得知农户具备的能力和资源不够时,会阻碍他的退出行为;洪德和[8]侧重于行为因素的转变,认为由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影响的宅基地退出意愿逐渐过渡由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由政府主导等条件转变为对政策及自身条件(教育、医疗)的改善。由当前研究可知,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影响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因素时,学者们从农户生活的外部环境开展,包括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继而拓展到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行为的能力和资源等禀赋环境的研究。基于此,该文构建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环境感知模型,从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3 个方面来分析环境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

图1 TPB理论分析框架

1.2 研究假设

1.2.1 知觉行为控制:禀赋环境感知

知觉行为控制是农户在参与宅基地退出时,对控制自身行为因素的感知。当自身行为控制能力越强,可控制的行为因素就越多,就越能实现其行为[17]。农户若认为手中的资源和机会多、而预期的困难少,则行为控制能力就强。这种行为控制主要来自感知和价值评估这两方面。感知是指农户判断自身所拥有的参与宅基地退出能力、资源和机会;而价值评估是指农户评估自身资源、能力和机会在宅基地退出中的重要性,这表现在农户的禀赋效应[20]。禀赋效应指一般人们对拥有物的估价远高于对未拥有物的估价。受禀赋效应的影响,禀赋环境在该文中表示农户感知到在宅基地退出中的控制因素,包括农户当前生活成本及家庭收入等,农户所掌握的这些资源愈多,就愈能控制自身行为;宅基地退出的利益和当前占用所得利益之间的对比也是退出行为的重要控制因素,只有当农户感知退出后的价值补偿会比原来拥有时的价值更大,且会带来生活质量改进时,才会生出强烈地退出意愿,并付诸行动,这些禀赋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因此,禀赋环境会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积极影响。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做出如下假设。

假说1:农户禀赋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农户对宅基地退出后的禀赋环境感知越好,越倾向于退出。

1.2.2 主观规范:政策环境感知

主观规范是农户参与某种活动时感到的社会带来的压力。Cialdini 经过研究,把主观规范分为指令性规范与示范性规范。其中,产生指令性规范主要是政府人员,他们运用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领导和协调农户,对农户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而示范性规范作用的群体是农户的亲戚朋友等周边人[21]。该文指令性规范是通过农户对于退出政策的了解度,来反映政府人员行为对于农户退出行为的指导作用。农户对政策了解度越高,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越强[22]。而示范性作用主要源于已退出亲友的示范作用,模型构建过程中此项因素未通过相关检验,因此未纳入研究。政府积极宣传的正向氛围会对农户的行为形成激励,主要通过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对其宅基地退出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政策的知情情况也会使得农户对于补偿预期和退出后未来生活有一个明朗的认识;另一方面,当农户想要通过宅基地退出的手段来提高目前生活水平时,便会更加关注有关政策实施及政府人员行为。因此该文政策环境感知不仅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还与农户禀赋环境感知之间相互影响,基于此提出如下两个假说。

假说2:农户政策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农户对退出政策环境的感知越清晰,越倾向于退出。

假说3:农户政策环境感知与禀赋环境感知之间有显著影响,禀赋环境感知越好,农户的政策环境感知也越清晰,反之亦然。

1.2.3 行为态度:公共服务环境感知

行为态度表现为农户对于退出行为是否利于自身的评价程度,这个程度表现为农户响应退出政策时喜欢或厌恶的评价。农户的行为态度评价越积极,倾向越强烈,做出意愿响应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低[23]。一般来说,当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评价是正向时,就会有正向的行为态度,反之,负向评价便会产生消极态度。宅基地退出前的价值判断和退出后的附带作用是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要两个方面,是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外部动机的主要表现[3]。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价值评价不仅考虑经济补偿,同时也考虑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影响,曾忠平[19]研究认为居住环境会对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洪德和[8]研究发现农户退出意愿影响因素由政府主导等条件正在转变为对政策及自身条件(教育、医疗)的改善。在上海这种经济发达城市,农户的各项权力如果获得有效保障,退出的意愿就会提高[24]。当农户认为宅基地退出行为有利于改善居住环境、交通、医疗、养老等福利时,农户会认为宅基地退出是正向的,从而产生积极的行为态度。因此,模型中公共服务环境态度会直接影响退出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4:农户公共服务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农户对退出后公共服务环境感知越好,越倾向于退出。

2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2.1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该研究包括3 个潜变量: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和11 个可观测变量。问卷设计的重点聚焦在农户环境感知的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农户对宅基地禀赋环境的感知,包含补偿预期、家庭收入影响、当前生活成本;二是了解农户对退出政策环境的感知,包含是否了解退出政策、政策执行透明度、宣传工作的频繁度;三是了解农户对居住公共服务环境的感知,包含交通、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的满意度。

该研究数据来自课题组2019 年1—2 月的实地问卷调查。调研区为上海市的8 个涉农郊区,分别是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和宝山区。课题组在实地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调查,发放问卷共300份,有效问卷回收共267份。

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267份调查样本中,男女比例适中,受访者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42%,以老人居多;有户主身份的受访者占52.1%,大部分受访者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仍有50个受访者既无农村保险也无城市保险;在宅基地居住的受访者占73.8%,居多数。

表1 样本描述统计

2.2 变量描述

表2列出了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包括潜变量:禀赋环境感知、政策环境感知与公共服务环境感知。上述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均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算(除括号内标注外),1~5 级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程度,具体指标及变量设置见表2变量说明。

表2 模型变量说明与描述统计

3 研究方法与模型检验

3.1 研究方法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它能够解释变量的结构。一直以来,结构方程模型都是研究人们意愿行为的重要方法,如杨应杰利用该模型考察农户职业与经济的分化程度对农户宅基地的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影响;国外学者Igor Senger[17]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影响奶农生产多元化意愿的心理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计算多个因变量,分析多个因果关系,且允许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合理测量误差。该文构建的SEM具体形式为:

式(1)为结构方程,用来计算该文潜在自变量(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与潜在因变量(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线性关系;式(2)(3)为测量方程,用来计量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ξ为内生潜变量,该文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B 和Γ 分别指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的系数矩阵,η为外生潜变量,ζ指未解释部分;X和Y分别是内生和外生潜变量的观测变量向量;ΛΧ和ΛY分别是内生和外生潜变量与自身观测变量的关联系数矩阵;ε、δ均表示残差项。

3.2 模型检验

3.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是判断量表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凭证。而效度(Validity)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该研究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可观测变量进行检验,信度检验选用Cronbach's α值,效度检验选用(Bartlett's test)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及KMO 测度。经计算,该模型测量总表整体Cron⁃bach's α 值是0.621,而各项均处于临界值0.5以上,说明指标整体可接受。同时,该研究的可观测变量标准因子载荷系数大于临界值0.5,说明诸潜在变量的结构效度可接受[7]。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巴特利球型检验,KMO值为0.658,说明样本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3.2.2 整体适配度检验

模型验证目的是检验各潜变量间的关系假设是否合理和考察潜变量的测度项是否可以充分代表潜变量和问卷的综合信度及效度。该文的模型里构建出一个包含3 个潜在变量和11 个观测变量。模型中变量间关系均用单向或双向箭头指出,模型中观测变量残差用e1~e11 表示。由于变量方差间存在合理的共变关系,增列3组共变关系,来解释可观测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从而尽量降低模型卡方值且不违背理论假说。修正结果如表3所示,仅有NFI值是接近理想,剩余两组适配度指数均达到理想值。

对修正的模型进行模型估计,标准化的模型路径系数及显著结果如图2和表4所示。同时,在增列3条路径后模型拟合状况良好,且经过路径修正后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及服务环境与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相互作用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表4),各项适配度指标基本达到临界要求(表3),显示模型适配度的合理[25]。

表3 模型整体适配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拟合

4 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实证结果分析

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看出(表4),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在5%、10%和10%水平上显著,理论假说1、2、4 均得到有效证实,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环境感知模型符合计划行为理论框架。通过模型结果可知,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受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及公共服务环境3 个感知层次的综合影响,显著性影响程度排序为:禀赋环境(0.503)>政策环境(0.208)>公共服务环境(0.175)。此外,潜变量政策环境与禀赋环境之间P值大于0.05,表明二者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说3 不成立。增加的3 组可观测变量的共变关系未通过检验,也不做讨论。对禀赋环境感知、政策环境感知及公共服务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具体分析如下。

表4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

(1)农户的禀赋环境感知对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在5%的水平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503,假说1 成立。可观测变量补偿预期、家庭收入影响、生活成本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是0.606、0.375、0.263,且值均为正,即对退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从路径结果来看,补偿预期的影响程度最大。家庭收入和生活成本因素影响程度相当,但二者比较而言,生活成本的显著性水平更大为1%。上海市涉农郊区不少采取的是平移或宅基地置换,遵循“拆一还一”的原则,以配套房形式进行安置。上海这样建设用地资源紧约束的城市,置换出的宅基地价值远高于其他试点,因此农户对经济补偿也会有较高期望,这一高期望从样本统计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农户普遍不满意当前的退出补偿标准。

(2)政策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08,假说2 成立。可观测变量政策透明度、听证会及海报宣传、退出政策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是0.673、0.471、0.363,且均为正,即对退出意愿的影响为正向。政策环境感知路径系数较小,这可能由于样本农户的年龄普遍较高、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造成对政策的认知意识不高、认知程度不深。而观测变量中政策透明度的路径系数远高于其他两个变量,说明样本农户非常在意政府行为的公开性。

(3)公共服务环境感知对宅基地退出意愿在10%的水平上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75,假说4成立。可观测变量农村医疗、农村养老、交通条件、居住环境这4个行为态度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分别0.787、0.693、0.629、0.389,且均为正,即对以上因素感到不满意时越倾向于退出。公共服务环境感知的显著性说明了样本农户开始关注并重视与自身生活相关的社会服务方面,不再只是注重退出利益直接表现如补贴等。据样本统计,农户普遍认为当前的农村医疗、养老及交通条件评价一般。而上海城市发展目标公众调查中也指出11.3%被调查人的城市发展目标是“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宜居都市”①《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也进一步说明目前的公共服务仍未达到公众满意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上海涉农郊区农户宅基地的退出意愿受多方面影响,结果表明:产生影响的关键环境因素包括禀赋环境、政策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作用程度从大到小为:禀赋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并且3条路径独立产生作用。

(1)农户对补偿预期的满意度能有效促进其选择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当农户认为补偿超过预期时,将会有强烈的退出意愿。同时当农户感知退出能够带来家庭收入的显著增长时,也会表现出积极的退出意愿。而农户对当前生活成本的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退出意愿。

(2)农户感知政策透明,他们的退出意愿就会强烈;其次是对政府召开的听证会了解情况及相关政策的海报宣传力度的知情情况,农户越了解这些宣传,退出意愿就越强烈。而退出政策的了解情况在政策环境感知层次中作用力最小,但它也显著影响着农户的政策环境感知与宅基地退出意愿。

(3)当农户对当前农村的医疗及养老环境不满意时,农户会有更加强烈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而交通条件的满意程度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农户会期望这些情况能够在退出后的安置地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农户对现在居住环境感知的路径系数较小,但它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

5.2 对策建议

(1)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鼓励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退出的补偿应以不降低农民现有生活水平为标准。参考新修的《土地管理法》中对补偿的要求,鼓励农户“自愿有偿地退出宅基地”的同时,“有偿”的要求也应进一步明确。应使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没有经济压力、保障农户基本的权益,为农户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不造成家庭收入的下滑,保障农户未来生活水平。上海市多个区相应地推出的《农村村民自建房建设管理办法》中均提到“各部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宅基地使用人遵从自愿有偿的原则,合法退出的宅基地”,试点区松江区的指导意见中也具体指出“对于‘一户多宅’以及法定村内成员占有的宅基地以及已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探索建立有偿退出政策”,而补偿的具体标准和政策需要进一步明确,让农户对退出所享权益有明确认识。

(2)加强宅基地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充分感知。政府在公示宅基地退出有关政策时,一方面要使农户有清晰的退出政策感知,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人员的协调和领导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线下乡镇宣传栏等平台,以农户视角为出发点,实时更新退出的有关政策,加强与农户的双向沟通,了解农民真实需求,切实保证农户利益诉求得到表达,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在该文的研究中,农户对于政府召开相关听证会的信息知之甚少,对有关海报等宣传也很少了解,政府人员对退出政策的宣传需要更大力度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在保障政策知情的同时,政策的执行也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质量,完善宅基地退出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环境。虽然我国基础城镇社会保障已经初步形成,但绝大多数的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仍未健全,给农户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对农户而言,退出宅基地会承担一些潜在风险。为此,农户会谨慎对待宅基地退出这个行为。而这种谨慎的原因就是在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户对农村养老、农村医疗、居住环境、交通条件等一种自我保护。公共服务环境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有一定的显著影响,在政策制定时,不仅要做好经济上的补偿保障,同时要做好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

猜你喜欢

禀赋宅基地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农村宅基地动态变化监测技术研究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禀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体质的关系
农村宅基地改革“春雷乍响”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