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阶层异化的宅基地退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022-04-13王兆林朱婉晴周欣悦杨先平
王兆林,欧 玲,王 敏,朱婉晴,周欣悦,杨先平
(1.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0 引言
当前中国农村宅基地利用普遍存在规模偏大、面积超标、一户多宅、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地方农民宅基地面积甚至出现“不减反增”的问题,这不仅使得农村大量宅基地资产属性无从发挥,同时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压力[1-4],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通过鼓励农民将超面积的、多余的、闲置废弃的宅基地有偿退出复垦,并将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转移到城镇,既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压力,又可以增加退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助推“扶贫”工作。为此,2015 年我国农村“三块地”改革及其后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了探索宅基地退出工作;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方案》)是继农村“三块地”改革之后,中央针对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作出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方案》要求继续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切实保护退地农民利益不受损。纵观各地现有的退地复垦政策,存在明显的趋同性;退地补偿多以一次性货币补偿为主,缺乏对农民阶层差异化补偿的考虑,使得各地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推进过程中面临一些阻力,亟待通过政策完善加以解决。
围绕基于微观退地主体的宅基地退出决策研究,理论界已经产生了一些优秀成果。梳理有关成果不难发现,现有成果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意愿)的分析;其基本思路是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农民退地决策的影响因素,如彭长生[5]、高欣等[6]、于伟等[7]、范辉等[8]、韩文龙等[9]。二是对不同类型兼业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分析;其基本思路是将农民划分为几种兼业类型,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民退地决策的影响因素,如黄怡芳等[10],王兆林等[11]的研究。纵观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一是现有成果较少关注农民阶层分化导致的退地目的差异问题;实际上,农民退地追求的目标或效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各阶层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二是现有成果在进行定量分析过程中多是进行模型的单次、初步估计,这可能导致估计结果存在较大误差;三是现有成果还存在指标体系构建不够全面的问题。有鉴于此,文章基于分析框架,构建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查数据,改进估计模型,从农民阶层分异的视角,定量分析不同阶层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以期丰富农民退地决策的研究理论体系与技术手段,同时亦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的退地补偿政策,提供参考。
1 一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兼业程度的深入,农民阶层也发生了异化;各阶层在家庭收入、生活生计方式、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农民宅基地的利用与管理产生影响,进一步对其宅基地退出行为也产生影响[1,6,12]。该文参考陈晓红等[12]、王静等[13]的研究将农民划分为村庄贫弱阶层、非农兼业阶层、脱离农地阶层3个阶层,具体分析各阶层农民家庭及宅基地利用特征。
村庄贫弱阶层:主要生计方式为细碎化种植、养殖经营,年家庭年收入最低;受限于家庭收入,该阶层农民自住的房屋通常较破旧、危房居多,农村养老及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现阶段该阶层退地目的是利用退地政策,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非农兼业阶层:利用农闲短期或长期非农务工;受限于家庭收入,该阶层农民在农业或非农生产扩大、子女受教育及养老及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宅基地依然是自住为主;由于继承等原因,该阶层农民“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现阶段该阶层退地目的是利用退地补偿与政策,增加家庭收入,提高自身养老及社会保障水平。该阶层融入城镇愿望较强,但多数在城镇没有稳定住所与稳定非农收入,也没有获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脱离农地阶层:主要生计方式为常年非农生产,脱离农业生产;该阶层在城镇有稳定的非农收入与住所,家庭收入最高,并已获得的城镇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市民或准市民,但发展非农经营资金相对缺乏;由于常年在外非农生产经营,其宅基地多数处于废弃状态,一些较新的宅基地也通过转让等形式流转给本集体村民;现阶段该阶层退地目的是利用退地补偿,发展、扩大非农经营。
2 实证分析
2.1 调查与数据
重庆市是在省级层面较早推进宅基地退出工作的地区之一。为研究该问题,2017年6月初课题组到重庆菜园坝、龙头寺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场所,随机探访农民工对宅基地退出复垦的看法,初步获得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动因等信息,并结合有关文献及待研究的问题构建了指标体系,形成了初步的调查问卷;2017 年6 月底,利用该问卷,课题组在潼南县柏梓镇中渡村进行了20 份的预调查,并运用SPSS 软件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对问卷中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农民宅基地利用状况,包括宅基地面积、住房造价、闲置废弃状况等;农民宅基地退出驱动因素及障碍因素等。此后,该文按照Scheaffer[14]的抽样公式:,确定样本调查数量:具体以所选择样该区域2017 年1 000 万人口计算,依据抽样公式,那么所需随机选取被调查农民的样本数应至少大于800。基于人力、物力、财力考虑,最终确定900个农民的样本量。2017年6—12月课题组深入重庆市7个区县的16 个乡镇有宅基地退出复垦项目的35 个行政村,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典型抽样调查(表1)。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864 份,总体有效率达到96%,由此构成了该文的数据来源。
表1 样本调查区域
基于分析框架(图1),结合864份调查样本,该文分别提取村庄贫弱阶层样本253份,脱离农地阶层样本309份,非农兼业阶层农民样本302份,统计分析不同阶层退地农民的个体、宅基地利用及住房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图1 不同阶层农民退地效益偏好(目的)差异
村庄贫弱阶层,传统农民特征明显,其个体具有平均年龄偏大、女性占比较多、学历层次较低、家庭收入偏低、非农收入较低等特征;其宅基地利用具有面积较大、闲置废弃比例较低、自住为主等特征;其住房具有房屋结构较差(砖木结构、土坯房所占比例较高)、造价偏低,一层平房为主的特征。
脱离农地阶层,准市民化特征明显,其个体具有平均年龄偏小、女性占比偏少、学历层次较高、家庭收入偏高、非农收入较高等特征;其宅基地利用具有面积较小、闲置废弃比例较高等特征;其住房具有房屋结构较好(砖混、钢混为主)、造价较高、两层为主的特征。
非农兼业阶层,兼业化特征明显,其个体特征、宅基地利用特征、住房特征各项指标均位居村庄贫弱阶层农民与脱离农地阶层农民之间;该群体既有成为准市民的理想,又有“恋土”的情结。
2.2 变量设定
基于理论分析,结合重庆的实地调查,参考王兆林、杨庆媛[11]的研究成果,该文从农民的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宅基地及其建筑物因素,生活、生计及观念因素,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不同阶层退地效益偏好的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该文以“您是否决定退出宅基地”作为衡量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因变量,并以上述四个方面的23 项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定量分析。有关变量的说明与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2.3 模型构建
Binary-Probit 模型是因变量只有0 或者1 两种取值的离散模型;该模型是研究个人行为决策的理想定量分析概率模型。该文研究的不同退地效益偏好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因变量Yi是二元选择问题,也就是因变量取1或0的概率问题,其模型表示为:
式(1)中,Xi为自变量在样本调查点i上的数据所构成的向量,β为系数的构成向量。为克服线性概率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解释变量对农民退地决策的概率影响总是线性等问题,对模型进行改进,其更一般表达式为:
其参数估计适用于最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
由于模型中使用了B-Probit模型变换,各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βi表示的是自变量每改变一个单位,农民宅基地退出决策发生比的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
3 结果分析
该文利用Eviews7.0 对村庄贫弱阶层、非农兼业阶层、脱离农地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B-Probit估计。初步估计模型分别为模型1、模型2、模型3,其改进估计模型分别为模型4、模型5、模型6,具体估计结果详见表3~5。分析可知,不论是初步估计模型还是改进估计模型均显示:McFadden Rsquared>0.2,Prob(LRstatistic)<0.05,说明6个估计模型拟合结果均良好,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村庄贫弱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B-Probit估计
3.1 村庄贫弱阶层退地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在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x1在初步估计模型1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呈现显著反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4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4也呈现显著反向相关。说明年龄越大的村庄贫弱阶层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越小。原因是年龄越大的该阶层农民随着由其劳动力衰弱而导致的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其对宅基地住房保障功能依赖性更强。x6在初步估计模型1及改进估计模型4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Y4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有家庭主要成员定居城镇的村庄贫弱阶层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更大。原因是该阶层农民可以通过进城投靠已经定居城镇的家庭主要成员等方式,降低其对宅基地住房保障功能的依赖,进而增加其退地的可能性。
(2)在宅基地及其构筑物因素中,x10在初步估计模型1 及改进估计模型4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Y4均呈现显著反向相关;说明村庄贫弱阶层的农民中,房屋结构越差的社会效益偏好型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越大。原因是该阶层农民住房中土坯房居多,加之年久失修,多数成为危房,其退出危房宅基地,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较为强烈。
(3)在生计及观念因素中,x16在初步估计模型1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4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4也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有改善居住条件愿望的村庄贫弱阶层农民退地的可能性更大。在永川双石镇大涧口村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地灾频发区域住户、生活环境受污染区域的住户退地的愿望更为强烈。x17在初步估计模型1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呈现显著反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2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4也呈现显著反向相关;说明有宅基地是祖产观念的村庄贫弱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实地调查发现,村庄贫弱阶层农民思想较为保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常有为子孙后代“留点东西”的想法,加之宅基地具有继承性,该阶层农民退地的可能性较小。x20在初步估计模型1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1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4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4也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有改善现有社会保障水平的村庄贫弱阶层农民其退地可能性更大。实地调查发现,由于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不高,改善现有社会保障水平是村庄贫弱阶层农民普遍的愿望,受制于有限的家庭收入,退出宅基地获得补偿以改善社保水平偏低的现状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3.2 非农兼业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在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各自变量对因变量Y2、Y5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是非农兼业阶层农民群体的“离乡不离土”的兼业化特征决定了该阶层农民退地更为理性。
(2)在宅基地及其构筑物因素中,x9在初步估计模型2及改进估计模型5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Y5均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房屋造价越高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越小;这显然由该阶层农民对房屋建设投入及退地获得的补偿收益之间差额决定的,若房屋建设投入资金额大于其退地获得的收益,该类农民退地的可能性较小。x11在初步估计模型2 及改进估计模型5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Y5均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房屋是新建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的可能性较小;实地调查发现当前新建农村住房造价动辄十几万,几乎是一个兼业农民家庭两、三年的收入;即便不考虑房屋建设投入及退地获得的补偿收益之间差额,退出新建的房屋对于有着“节俭”情节的农民来讲也是一个巨大心理障碍。x12在初步估计模型2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5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5也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这说明宅基地位于城镇规划范围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这主要由当前宅基地退地补偿偏低决定的;当前重庆宅基地退出复垦补偿标准为12 万元∕亩,样本统计发现该类农民户均宅基地面积约为178 m2∕户,因而补偿金额平均约为3.2 万元,而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被征地拆迁农转非人员住房安置的人均建筑面积标准为30 m2,若按照征地安置人均建筑面积标准为30 m2计算,其房产交易的市场价格远高于3.2 万元,因而相比退出宅基地,农民更希望被征地。x13在初步估计模型2 及改进估计模型5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Y5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有多处宅基地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大;当前合法的“一户多宅”绝大多数是农民通过继承方式获得,当然这些继承获得的老宅多数闲置、废弃,因而“理性”的农民通常选择退出多余的宅基地,以此增加家庭财产性收入。
表4 非农兼业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B-Probit估计
(3)在生计及观念因素中,x18在初步估计模型2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5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5也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认为宅基地是家庭重要财产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这显然与前述宅基地造价及新旧程度对农民退地决策产生的影响存在密切关系。x19在初步估计模型2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5中1%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5也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非农兼业阶层退地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一是子女受教育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农民退地获得补偿可以缓解教育资金压力;二是一些地方“农转非”退地的农民在子女受教育方面也有优惠政策。
(4)在政策因素中,x21在初步估计模型2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5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5也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认为退地政策稳定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大,或者说认为退地政策不稳定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显然若退地及补偿政策不断调整,那么兼业农民将会持观望态度,以获取最大退地收益。x22与x23均在初步估计模型2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2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5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5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认为宅基地补偿发放不及时或宅基地补偿偏低的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当前兼业农民退出宅基地目的性及迫切性均较强,若退地补偿不能及时发放或者补偿偏低必将影响到农民的退地积极性。
表5 脱离农地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B-Probit估计
3.3 脱离农地阶层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在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和生计及观念因素中,各自变量对因变量Y3、Y6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原因是脱离农地阶层农民群体的“离乡又离土”的准市民化特征决定了该阶层农民退地更为理性,其退地决策是由退地获得的经济效益实现程度决定的。
(2)在宅基地及其构筑物因素中,x9在初步估计模型3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3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6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6也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宅基地建筑物造价越高的脱离农地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越小。x11在初步估计模型3 及改进估计模型6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3、Y6均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房屋是新建的脱离农地阶层农民退地的可能性较小。x12在初步估计模型3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3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6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6也呈现显著正向相关;说明宅基地位于城镇规划范围的脱离农地阶层农民其退地可能性更小。
(3)在政策因素中,x22在初步估计模型3 中,10%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3呈现显著负向相关,在改进估计模型6 中,5%显著性水平上对因变量Y6也呈现显著负向相关;说明认为宅基地退出补偿发放不及时的脱离农地阶层农民退地可能性更小。在当前农村抵押物较少的前提下,该阶层农民准市民的特征决定了将退地补偿资金用于非农经营与购买住房的迫切性,因而若退地补偿发放不及时,必将影响到其退地决策。
4 研究结论
该文构建分析框架,结合的重庆调查,应用初步与改进B-Probit估计模型,定量分析不同农民阶层的宅基地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
(1)农民阶层异化明显,且不同阶层的农民退地目的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哪类阶层农民在退地决策前都会进行退地前后的成本、收益与风险评估,只有当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且退地后总收益显著大于退地前总收益时,农民才将做出退地决策。
(2)非农兼业阶层农民退地决策的影响因素多于村庄贫弱阶层农民与脱离农地阶层农民;且村庄贫弱阶层农民退地决策更多受到生计及观念等社会因素影响,而脱离农地阶层农民退地决策更多受到决定其财产性收入的宅基地及其建筑物等经济因素影响。
(3)对于村庄贫弱阶层农民来讲,那些家庭主要成员定居城镇的农民、打算改善居住环境的农民、需要改善现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农民,现阶段退地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年龄较大的农民、房屋结构较好的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祖产的农民,现阶段退地的可能性更小。
(4)对于非农兼业阶层农民来讲,那些有多处宅基地的农民、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农民、认为退地复垦政策稳定的农民,现阶段退地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房屋造价较高的农民、房屋是新建的农民、宅基地位于城镇规划范围的农民、认为宅基地是家庭重要财产的农民、认为退地补偿发放不及时的农民、认为退地补偿金额偏低的农民,现阶段退地的可能性较小。
(5)对于脱离农地阶层农民来讲,那些房屋造价较高的农民、房屋是新建的农民、有宅基地位于城镇规划范围的农民、认为退地补偿发放不及时的农民,现阶段退地的可能性较小。
基于以上分析,实行差异化的退地复垦补偿对策,以稳妥推进宅基地退出复垦工作。现阶段,对于村庄贫弱阶层农民在退地复垦补偿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到其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社会效益的迫切需要,通过“扶贫搬迁”等形式退出宅基地,地方在加大农村社保投入的同时,应结合“精准扶贫”逐步提高该阶层退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于非农兼业阶层的农民在退地复垦补偿政策制定中应充分考虑其兼业的特征;维持退地复垦政策前提下,提高该阶层的退地补偿水平及发放的时效性是稳妥推进该类农民退出宅基地的重要途径。对于脱离农地阶层的农民在退地复垦补偿政策制定中在通过财政预支等方式提高补偿到位时效性同时,强化对该阶层农民在住房保障及金融扶持等方面优惠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