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基于8省的实地调研*
2022-04-13王淑彬王明利
王淑彬,王明利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在农产品供给、规模化水平等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效,尤其是畜牧业,产业整体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越,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1],而生猪产业作为畜牧业的支柱性产业,其规模化水平、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显著提升,在农业甚至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畜牧业规模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但种植业规模化水平相对滞后,种养分离导致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链条断裂[3],畜禽粪肥还田受阻,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施用化学农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影响农业经济效益。
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种养一体化在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上的优势逐渐显现,诸多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种养结合理念在当下时代的发展意义。肖楠等学者[4]认为种养一体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舒畅、乔娟[5]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是治理畜禽粪污、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根本出路,董红敏等[6]提倡建立畜禽粪污养分管理制度,种养结合是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饶静[7]认为将生猪粪污发酵后直接还田是治理粪污与资源化利用最经济、最便捷的方式。生猪产业作为我国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亟需加强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建设,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推广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8]。文章所研究的是种养一体化是在同一农场尺度下进行的,即以生猪养殖场为核心,粪污处理系统为媒介,结合种植系统形成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农业生产系统。种养一体化系统本质是一种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但并非所有的种养一体化农场都能弥补专业化生产带来的缺陷,一体化程度越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小,只有特定的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才更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9]。
但目前关于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研究主要基于在粪污处理利用方面的价值意义,将种养结合视为处理生猪养殖粪污的方式,少数学者将种养一体化视为农业经济系统,并利用成本收益简单阐释其经济效益,缺乏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的实证分析。基于此,该文根据中国8个生猪主产省的实地调研,总结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系统发展现状,按照生猪存栏量将养殖场户分为小规模、中等规模和大规模3类,建立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从而得出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增强我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的对策思路,为我国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促进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现状分析
1.1 数据来源
近几年,国家也愈发重视畜禽废弃物污染问题,出台一系列针对畜禽养殖的环境保护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发展。
该研究为充分了解中国各规模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发展程度及现状,于2019 年10—11 月对中国8个生猪主产省(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川、湖北和广东)16个县市240家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目标包含散养户、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养殖场户,调研方式包括发放生猪养殖场户问卷和座谈会,受到当地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共发放问卷240 份,有效问卷238 份,问卷回收率与质量较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仅调研了240个养殖场户,但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实地调研生猪养殖最大规模的有效调研。
该文将生猪年末存栏低于50 头的归为散养户,年末存栏在50~499 头的为小规模,500~4 999 头的为中规模,5 000 头以上为大规模。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表1)可以看出,中规模生猪养殖场户样本数大于小规模和大规模,具体来看,散养户数量最低,仅有4户,这主要受到城市化、环保政策、非洲猪瘟等多方面影响而逐步退出市场;小规模养殖场有61 家,数量也较低,有一部分养殖场户受上述影响而退出,也有一部分受到生猪价格高涨刺激而扩大规模,转为中规模养殖场,因此中规模数量最多,共有142 家;大规模养殖场数量相对较少,共有31 家,大规模养殖场属于资金密集型,资本投入高,进入门槛高。在当下非洲猪瘟、环保政策、生猪价格等因素干扰和刺激下,我国生猪养殖规模或将重新洗牌,中规模生猪养殖场将成为中国生猪产业的中坚力量。
1.2 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现状分析
1.2.1 种养系统协作微弱,种养一体化强度较低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同时进行生猪养殖和作物种植的养殖场户共有109 家,占比46.58%,种养一体化占比不高,且种养一体化综合生产系统不仅是种植和养殖两个子系统在同一农场的共存,还要求注重种植系统和养殖系统的互作强度,突出种养一体化“合”的强度。种养一体化强度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衡量,一是种植系统为养殖系统提供10%以上的饲料,二是系统中有10%以上的产值来自于养殖之外的农业生产活动[10],该文选择种植系统产值所占比来衡量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强度,并设置3种一体化强度系数:S1(5%以下)、S2(5%~10%)、S3(10%以上),分别代表系统种养强度弱、较强、强。
根据表1 所示,3 种规模生猪养殖场的种养一体化强度总体较低,种养一体化强度较弱。3 种规模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强度平均排序为S1>S3>S2,S2 强度的生猪养殖场数量最低,说明现阶段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强度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且处于S1强度的养殖场数量较多,大规模生猪养殖场S1强度占比大61.54%。3 种规模的种养一体化强度的能达到S3 强度的只有38.71%、38.46%、23.08%。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养殖场的种养一体化强度总体逐渐降低,提高生猪养殖规模相对较容易实现,但我国耕地资源短缺,且土地规模化水平低,难以赶上生猪养殖场规模化增加速度,中小规模养殖场更易实现种养一体化。
表1 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强度
1.2.2 各地区种植品种不同,种养一体化模式多样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各地区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且地域差异化也较为明显(表2)。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系统中种植粮食作物前三位的省份有江苏省、河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占比27.87%、19.67%和18.03%,3 省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省;种植经济林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占比53.85%;种植茶叶的省份只有四川省;种植蔬菜的省份主要有湖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分别占比37.50%、25.00%和25.00%;种植水果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和四川省,两者比例相同,为27.78%。
表2 各地区种养一体化种植系统作物种类
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种植种类,形成了多种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模式,如黑龙江省、河北省和江苏省主要以“猪—沼—粮”模式为主,山东省、河南省和湖北省主要以“猪—沼—蔬”模式被为主,广东省主要以“猪—沼—林”模式为主,四川省主要以“猪—沼—茶”模式为主,不同省区根据当地种植结构形成了多种种养一体化模式。
1.2.3 粪污无害化处理设备较完善,无害化综合处理率较高
开展整县推进生猪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稳步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提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实地调研,目前养殖场户基本建全粪污处理的氧化塘、沼气池、发酵床等基础设施,主要采取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微生物发酵、达标排放等无害化处理方式,粪污无害化综合处理率达到91.64%。不同规模的生猪养殖养殖场户在无害化处理方式上有所差异(图1),小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方式主要以好氧发酵(34.21%)和厌氧发酵(45.63%)为主;中规模养殖场主要以好氧发酵(42.3%)和厌氧发酵(35.68%)为主;大规模养殖场以厌氧发酵(73.86%)为主。
图1 生猪粪污无害化处理方式
1.2.4 种养失衡率较高,种养一体化协作微弱
2003 年中国有80%以上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配套耕地数量不足,无法全量消纳养殖系统所产生的粪污[11]。目前中国畜禽养殖规模和种植规模失衡较大,大多数地区的畜禽粪肥远远超过农田作物的需求,中国的耕地畜禽承载面临较大的风险[12]。该文结合实地调研数据,用粪肥还田氮素含量与农田作物生长所需氮素总量相除,作为衡量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系统种养平衡的依据。通过表3可以看出,规模养殖场配套耕地不足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其中小规模配套耕地数量不足的养殖场户占87.18%,中规模占82.35%,大规模占93.33%,配套耕地数量不足必然导致粪肥还田氮素失衡,超过农田作物的氮素需求量,3种规模养殖场粪肥还田氮失衡率分别为53.41%、52.84%、75.28%,这与我国耕地总量小且分散化的国情有很大关系。
表3 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种养失衡
中规模和小规模平均耕地数量分别为17.61hm2(264.14 亩)和3.14 hm2(47.09 亩),粪肥还田氮失衡率为52.84%和53.41%,可通过土地流转或与周围农户合作,从而进一步缩小差距,尤其是小规模,更容易达到种养平衡。但是大规模目前平均配套耕地已达162.84hm2(2 442.67 亩),粪肥还田氮失衡率高达75.28%,可获取耕地的空间较小。因此,从种养平衡的角度看,中小规模种养一体化更容易实现种养平衡。
2 研究方法
2.1 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也具有重大贡献,因此,要从全面的角度衡量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在文献整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指标的全面性、独立性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并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选取了14 项评价指标,构建了中国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4)。
表4 生猪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是每个生产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根本目的,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是生猪养殖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其中,生猪头均纯收益和作物单位面积均收入是指在种养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利润与生产所投入的成本之差,二者直接影响种养一体化系统的经济效益;生猪出栏率和料肉比是衡量养殖场生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出栏率高,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就越高,所消耗的饲料就越低,经济效益越高。
社会效益是指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在生产过程中的整体利益和对社会所起到的实质性帮助,主要包括带动就业人数、带动农民增收和节约资源三方面,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相对于专业化养殖需要更多劳动力,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生猪粪污经过沼气工程处理能够产生清洁能源—沼气,节约化石燃料,减少空气污染,同时产生的沼渣和沼液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既节省种植化学肥料,又能提高土壤有机质,保护农田种植环境。
生态效益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的生态效益主要从种养平衡率、污染物排放量、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种养平衡率以氮平衡率为代表,种养平衡率=种植作物需氮量∕粪肥还田氮素供给量;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生猪粪污中锌、铜金属元素含量和化学需氧量,国家有机肥料重金属限量指标主要检测砷、汞、铅、铬、镉元素,但缺乏对铜、锌等金属元素的检测,因此诸多饲料厂商避过或减少国家对检测金属元素的添加,而在饲料中添加过量的铜、锌等金属元素,依然存在较高的环境风险;化学需氧量指生猪粪污中含有的有机物质流入水中会产生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该文所用的参数主要根据《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和已有文献研究结果[13]。
2.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目前学术研究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赋权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专家咨询法(Delphi)、二项系数法等,客观赋权包括线性加权、熵值法等[14]。熵值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综合指标,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客观评价方法,通过描述数据的均衡度和离散差异度,依据某项指标的离散程度衡量其对评价总体的作用程度,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学领域,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主要依靠决策者经验做出判断。
为使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更为客观和科学,该文以主客观相结合为原则,在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将以上两种方法测得的权重进行组合,得到最终综合权重。
2.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对研究问题条理化和层次化,构建指标体系模型,分为3个层级,分别为:最高层、中间层、最低层。①策略层A是综合效益;②系统层B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③指标层C是具体因子,共有14个指标。
第二步,其次釆用1~9标度法对两两要素进行比较赋值,建立判断矩阵为:
第三步,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其过程如下。
矩阵正规化为:
计算和向量为:
确定权重向量为:
确定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为:
第四步,一致性检验为:
式(6)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由大量随机试验得出的平均数据,是一个常量。由表5 查到,当CR≤0.1 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如果不满足,必须重新做指标要素的对比,直到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
表5 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2.2.2 熵值法
熵值法是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综合指标,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客观评价方法,通过描述数据的均衡度和离散差异度,依据某项指标的离散程度衡量其对评价总体的作用程度,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学领域[15-16]。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于各指标的量钢、数量均有差异,会影响事物整体评价的准确性,首先要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为:
式(7)中,xj为第j项指标值,xmax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x'ij为标准化值。对于正向指标,则用前一个公式;对于逆向指标,则选用后一个公式。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指标值的比重yij为:
由此,可以构建数据的比重矩阵Y={yit}m×n。
第三步,获得生猪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样本的标准化数据后,用ej表示各个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熵值,信息效用价值dj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 之间的差值,指标的信息效用值越大,对综合效益评价的重要性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其公式为:
第四步,在获得指标信息效应值后,就求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第j项指标的权重为:
2.2.3 综合权重
为使该研究的综合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科学,根据以往研究成果[17],该文将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到的两种指标权重进行最小信息熵处理,根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选择拉格朗日乘子法得到最终组合权重Wj,计算公式为:
2.3 计算综合效益值
在得到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后,采用线性加权求和公式计算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值U为:
3 结果与分析
3.1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所得的综合权重(表6),生猪养殖场种养一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293、0.385、0.32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权重明显高于经济效益,这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创造了“中国奇迹”,但却忽视了社会公平与生态环境,造成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自2014 年环境保护法修订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着重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指标评价体系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权重已经高于经济效益,说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已经取得足够重视,我国农业经济正逐渐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全方面协调发展的全新阶段。
表6 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权重
从权重排序来看,排序前五名的指标为带动就业人数(C5)、种养平衡率(C10)、生猪出栏率(C2)、生猪头均收益(C1)和雇工人均收入(C6),是影响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影响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能够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带动就业人数和雇工人均收入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猪养殖场的社会效益;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威胁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种养平衡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保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种养平衡率越高,生猪养殖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越小,养殖场生态效益越高;生猪出栏率是衡量生猪养殖场生产力水平的综合指标,生猪头均收益反映单头生猪的盈利能力,二者直接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出栏率与头均收益越高,饲养成本低,经济效益也越高。
3.2 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
将3种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综合效益值取平均值(表7),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和非种养一体化效益比值分别为1.16、1.20和1.17,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普遍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其中,中规模生猪养殖场实行种养一体化的综合效益最为显著,从实证分析角度证明了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优越性。
表7 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综合效益及效益比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社会效益呈逐渐递增趋势,生态效益呈现出逐渐递减趋势。随着种养规模扩大,固定资产、管理费用等投入加大,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小,符合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养殖规模越大,对劳动需求量越大,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雇工的增多对缓解就业有促进作用,社会效益逐渐递增;但随着养殖规模增大,生态效益逐渐降低,这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土地政策密切相关,我国耕地资源却有限,种植业规模化水平滞后于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水平[18],难以为大规模养殖场配备相适应的耕地资源,便加大了粪污还田的难度,导致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生态效益降低。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综合效益值总体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生猪养殖规模在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达到最高,且趋势线在不同规模范围存在不同的峰谷点。根据图1、2,可将养殖规模进一步细化为:500头以下,500~999头,1 000~1 999头,2 000~5 000头,5 000头以上。当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下时,生猪存栏在300 头左右综合效益值最高;规模500~999 头时648 头左右综合效益值最高;规模在1 000~1 999 头时1 304 头左右综合效益值最高;规模在2 000~5 000 头时4 907 头左右综合效益值最高;规模在5 000头以上时,养殖量在18 824头左右时综合效益最高。综上,即使养殖规模相同,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得综合效益值也因种养强度、种植结构得差异而有所差距。因此,并非所有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都能实现最大化综合效益,只有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高度协调、种养强度较高的一体化农业系统才能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图2 种养一体化子系统综合效益值堆积面积
图3 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值趋势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该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求和法得到3种规模的综合效益值,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综合效益值明显高于非种养一体化,小、中、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综合效益值分别是非种养一体化1.16倍、1.20倍和1.17倍,研究的总体结果与学者们倡导种养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相吻合。采用种养一体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投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高。
(2)经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组合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权重分别为0.293、0.385、0.322,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权重高于经济效益,说明近些年提倡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公平正义已见成效,逐步加强对社会与生态的重视度。
(3)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生猪养殖场种养一体化系统综合效益趋势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养殖规模为1 300头左右时综合效益最高,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小,社会效益逐渐递增,生态效益逐渐降低。
(4)养殖规模相同的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综合效益值也因种养强度、种植结构得差异而有所差距。因此,并非所有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都能实现最大化综合效益,只有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高度协调、种养强度较高的一体化农业系统才能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4.2 政策建议
(1)倡导适度规模养殖,促进种养平衡。中国耕地总量较多,但人均量少、分散化严重,中国生猪养殖大规模化趋势明显,种植业规模化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养殖业,尤其继“环保风暴”和非洲猪瘟爆发以来,小规模、散养户经济基础薄弱、养殖标准化低、疫病防控能力弱,逐渐退出市场。在生猪种养结合中,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已然成型,难以配备与其相应的耕地,因此适度规模的生猪养殖更容易形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19]。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牲畜生物安全防控的角度,大规模养殖场因粪污产出量大、缺乏配套耕地,无法经由土地消纳粪污,制约粪肥的资源化利用,因此必须限制大规模集中养殖,采取适度规模、分散化养殖的策略,养殖规模在1 300头左右为宜,以种植规模限定生猪养殖数量,促进种养平衡,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沼气工程,提高沼气池利用率。自2014 年以来,环保强度不断加大,为达到环保政策的要求,全国各地生猪养殖场户基本都建立比较完善的沼气池工程。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许多地区沼气池工程利用率较低,尤其是东北地区,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每年沼气池产气时间有限,可利用率极低,基本常年处于闲置状态。沼气池内的温度是影响厌氧发酵的重要条件,其发酵温度范围比较广,在8~60℃范围内沼气池都可以产生沼气[20]。农村沼气发酵都采用自然温度发酵,所以沼气的产气量随着季节变化较大,1—2 月份产气量最低,7—8 月份最高,因而在冬季要采取一些保温措施,更有利于提高沼气产气率。为节约资金投入、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可以在已建沼气池的基础上,可通过在沼气池上方搭建塑料棚、向沼气池内加温水增温并搅拌等措施进行冬季防寒和保温,提高沼气工程利用率,增强生猪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社会效益。
(3)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增强范围经济效应。种养一体化系统在生产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通过种植饲料作物为畜禽养殖提供饲料,节省饲料费用,同时利用畜禽粪污还田,代替部分作物生长所需的化学肥料,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投入,在生产过程形成良好的闭路循环。采用种养一体化系统可同时获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济收入,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农业经营风险。目前的主要种植结构有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经济林、茶树等,应科学规划种植结构,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自身经济能力,在饲料作物种植充裕的情况下,可适当种植经济类作物,增强种养一体化农业系统的范围经济效应。
(4)建立国家养分管理体系,细化粪污还田管理制度。2014 年以来,国家环保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力防治畜禽污染的法律法规,促使养殖场户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相关农业部门也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采取种养一体化系统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促进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就地就近利用。目前虽已建立起专门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支持种养一体化系统发展的政策,但缺乏细致、具体的科学规划,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实施力度低等问题。中国应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从战略高度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养分管理体系,严格制定种养一体化法律法规。首先要从饲料配方环节严格限制营养物质和金属元素过量,减少畜禽粪便中有害物质残留量。第二要建立系化粪污还田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养分管理体系(计划),确定粪肥还田时间及用量标准,使农田作物充分吸纳粪肥养分,禁止超量施用,防止粪肥还田后的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