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22-04-13蓝少勇苏斌儒

哈尔滨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尿激酶计数血小板

蓝少勇 林 东 苏斌儒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东莞 523000)

脑梗死是一种局部脑组织变性或坏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组织因脑部血流供应出现问题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现象[1]。急性脑梗死患者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65%~85%[2]。急性脑梗死致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保持1d 以上[3]。近几年,部分学者提出深入研究急性脑梗死病理机制的半暗带概念,提升人们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的认知,使其了解病情发生后缺血区神经元细胞不可逆及死亡的严重程度,使患者明白及早使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对挽救脑细胞、缩小梗死灶范围的重要性。临床研究证明,为了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患者残疾率,可在6h 内对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采取合理的溶栓治疗[4]。本文旨在研究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对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为其广泛应用奠定科学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9 月1 日至2021年8 月31 日接诊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数字表法进行的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每组均为25例。研究组男11例,女14例,年龄 60~84 岁,平均年龄(61.3±8.8)岁,常规组男 12例,女 13例,年龄 61~85 岁,平均年龄(61.4±8.7)岁,研究组体重58~80kg,平均体质量为(61.52±5.7)kg,常规组体重 57~81kg,平均体质量为(61.57±5.5)kg。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准许。纳入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血压、血脂进行调节,同时对患者实施脑循环治疗,相关医护人员时刻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指征[5]。常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或者是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进行治疗,常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24h,采用0.1mL/10kg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钙,每隔12h 对患者实施一次皮下注射,或者是让其服用剂量为0.1g 的拜阿司匹林以及75mg 的氯吡格雷,持续治疗14d。研究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将50万U 的注射用尿激酶注入到100mL 的生理盐水之中,之后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其治疗周期为14d[6]。

1.2.2 检测方式:①常规扫描检测[7];②头颈联合CTA 扫描检测[8];③血浆浓度的检测[9-14]。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患者1~3个月的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改良Rankin 量表(mRS)进行评估;计算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采用Barthel 指数进行评价,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使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血液流变分析仪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黏度、高切及低切两项全血黏度指标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IHSS 的评分和mRS 评分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3、7d 的两项评分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 30d、90d 的 NIHSS 评分及mRS 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进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 的评分和mRS 评分的比较 ()

表1 进行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 的评分和mRS 评分的比较 ()

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 常规组 研究组NIHSS 评分 mRS 评分 NIHSS 评分 mRS 评分治疗前 4.55±0.24 4.34±1.51 4.34±0.25 4.53±1.34治疗后 1d 3.72±0.22 4.29±1.31 3.71±0.21 4.33±1.34治疗后 2d 3.55±0.19 4.14±1.11 3.49±0.17 4.09±1.01治疗后 3d 3.42±0.11 4.04±1.01 3.36±0.10 4.01±0.09治疗后 7d 3.29±0.12 3.94±1.01 3.19±0.13 3.88±1.00治疗后 30d 2.86±0.14 3.45±1.21 2.01±0.12 1.64±0.61治疗后 90d 2.17±0.16 3.21±1.06 1.01±0.06 1.01±0.26 P 值 <0.05 <0.05 <0.05 <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评分进行比较,研究组及常规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3、7d 的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d、90d 的评分均远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0d、90d 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0d、90d 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患者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 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 ()

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常规组 研究组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治疗前 55.2±1.21 42.14±5.45 56.3±1.4 42.17±5.47治疗后 1d 56.6±1.51 45.42±4.46 58.2±1.61 45.82±4.36治疗后 2d 57.6±1.12 47.42±4.36 58.8±1.32 46.72±4.86治疗后 3d 58.6±1.44 49.42±4.66 59.6±1.14 50.42±4.36治疗后 7d 60.6±1.33 53.42±5.56 61.7±1.23 57.42±5.86治疗后 30d 71.6±1.52 69.42±4.56 81.6±1.62 75.42±4.56治疗后 90d 80.6±1.32 76.42±5.56 94.5±2.30 87.53±5.23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常规组仅1例患者出现轻微症状性脑出血,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中高切及低切两项指标、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含量,治疗后1~90d 均低于治疗前,但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7d 上述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治疗后 30d、90d 两组以上各项指标水平作比较,常规组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表4。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常规组 研究组高切全血黏度(mPa/s)低切全血黏度(mPa/s)高切全血黏度(mPa/s)低切全血黏度(mPa/s)治疗前 7.79±0.82 12.55±0.91 7.91±0.80 12.67±0.9治疗后 1d 7.39±0.72 12.15±0.71 7.21±0.70 12.65±0.88治疗后 2d 7.19±0.52 11.55±0.61 7.07±0.84 12.58±0.78治疗后 3d 6.99±0.82 11.55±0.41 6.81±0.86 12.54±0.98治疗后 7d 6.79±0.72 10.55±0.51 6.51±0.90 12.42±0.48治疗后 30d 5.79±0.82 9.75±0.21 4.21±0.20 9.22±0.78治疗后 90d 5.17±0.88 9.10±0.30 3.31±0.50 8.21±0.77 P 值 <0.05 <0.05 <0.05 <0.05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常规组 研究组血浆黏稠度(mPa/s)纤维蛋白原(g/L)血浆黏稠度(mPa/s)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1.92±0.14 5.77±0.11 1.91±0.16 5.62±0.18治疗后 1d 1.89±0.74 5.57±0.01 1.89±0.66 5.62±0.08治疗后 2d 1.84±0.64 5.39±0.03 1.81±0.46 5.42±0.01治疗后 3d 1.82±0.14 5.27±0.08 1.79±0.56 5.22±0.01治疗后 7d 1.78±0.13 5.13±0.01 1.75±0.36 5.02±0.08治疗后 30d 1.73±0.12 4.77±0.01 1.56±0.06 3.52±0.04治疗后 90d 1.70±0.16 4.57±0.06 1.50±0.10 2.02±0.02 P 值 <0.05 <0.05 <0.05 <0.05

2.5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研究组治疗后90d 血小板计数水平由治疗前的(1.8±0.8)×109/L 降至(1.4±0.5)×109/L,研究组治疗前后该指标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常规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水平由治疗前的(128±44)×109/L 升至(130±38)×109/L,常规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压积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90d 的红细胞压积数值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研究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该组治疗前后红细胞压积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治疗后90d 该指标水平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数据无明显差异,详见表5。

表5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变化 ()

表5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计数变化 ()

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组别常规组 研究组红细胞压积(mPa/s)血小板计数(×109/L)红细胞压积(mPa/s)血小板计数(×109/L)治疗前 47.81±5.18 128±44 47.77±5.18 1.8±0.8治疗后 1d 47.71±5.28 128±48 47.69±5.48 1.7±0.9治疗后 2d 47.69±5.38 128±49 47.67±5.14 1.6±0.9治疗后 3d 47.65±5.08 129±42 47.61±5.18 1.6±0.5治疗后 7d 47.61±5.18 129±49 47.57±5.28 1.6±0.2治疗后 30d 46.58±5.06 130±40 45.07±4.08 1.4±0.8治疗后 90d 46.11±3.01 130±48 41.16±3.42 1.4±0.5 P 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闭塞动脉恢复,恢复受累脑组织的血液供给,将梗死区域的脑细胞坏死量降到最低,然而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抢救缺血半暗带的最佳时机,并且越早进行溶栓治疗的缺血半暗带也就越多[15-18]。目前我国主要使用的溶栓药物为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以及尿激酶,但是因为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价格较高,因此在国内的应用面积较小[19-21]。在我国有相关研究表明,尿激酶6h 内的溶栓效果良好,且比较安全,同时确定了尿激酶的使用剂量为100~150 万U。

在本研究中发现,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治疗前的分数相差不大,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治疗后90d,研究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常规组,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患者在治疗后90d,其日常生活能力有所上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将两组患者治疗后90d 的NIHSS 分数以及mRS 评分进行对比发现,研究组的分数显著低于常规组,将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研究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90d 脑卒中症状弱于常规组,说明小剂量尿激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按相同方式治疗后获得数据显示,研究组3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90d 后,有6例患者痊愈,仅有1例患者无治疗效果,无1例患者死亡,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而在常规组中,有6例患者痊愈,治疗无效的患者有8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6.0%,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发现,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在本研究中发现,研究组患者中并未有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在常规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出现轻微性脑出血,其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表明这两种治疗方式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发现,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90d 的全血黏度中高切以及低切、血浆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同时将两组患者治疗后90d 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常规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研究组。

本项研究中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红细胞压积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分别为(1.8±0.8)×109/L、(1.4±0.5)×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分别为(128±44)×109/L、(130±38)×109/L,该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水平作比较,研究组及常规组患者治疗后90d 该指标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均有一定幅度的降低,而研究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在急性脑梗患者治疗过程中按150 ~180 万U 的常规剂量使用尿激酶,会增加患者多部位出血的风险,同时提高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尿激酶使用剂量较小,加之尿激酶本身无抗原性,因此对研究中血小板计数一项指标不产生明显影响,不会造成蓄积问题[22]。因此证实小剂量使用尿激酶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过程中具有极高安全性及可行性。

猜你喜欢

尿激酶计数血小板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超声针联合微泡干预尿激酶溶解体外血凝块
古人计数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古代的计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