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古筝乐曲《侬》

2022-04-13黄思嘉

轻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过门谱例古筝

黄思嘉

一、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一)创作背景

该作品作曲家刘乐是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200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学习了九年,期间参与评弹团的合奏演出,受到了很多关于评弹的熏陶,创作出这首以评弹中的过门[1]为主旋律的作品。“侬”是上海话中“你”的意思,该作品取材经典的评弹“吴侬软语”音调作为乐曲素材,通过多样化处理及变奏,呈现出江南景象,描绘作曲家脑海中的江南样貌,表达作曲家对上海这座江南城市的种种寄托与思念之情。

(二)创作意图

古筝乐曲与戏曲相结合的作品很多,如王中山与京剧元素结合的《晓雾》;王建民将秦腔碗碗腔结合的《云裳诉》;王丹红创作的昆曲南曲唱腔旋律结合的《如是》,等等。但《侬》这部作品是首部与评弹音乐相结合的古筝协奏曲。将古筝与以三弦、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的评弹音乐融合,尝试了古筝与评弹音乐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二、音乐形态

(一)调式调性与定弦

评弹音乐有时为六声调式,有时为七声调式,由于传统古筝为五声音阶定弦,无法很好演绎评弹音乐,该乐曲采用七声筝[2]来演绎。传统五声筝为A音为绿色筝弦,其余为白色。七声筝弦绿色筝弦为G音,红色筝弦为C音,其余为白色。

(二)结构

该作品共有A-H八个段落,前四个段落展现“文秀江南”“回忆过去”,后四个段落为展现“时代精神”“得意洋洋在今朝”[3],该八段又可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广板及急板五个部分。

1.引子

A段(1—9)为乐曲的引子部分,开端力度记号“mp”,持续到第5小节渐强推动情绪并延续到第8小节,清晰明确地给出动机,拉开乐曲序幕,第9小节[1]给出了一串不稳定音,该处演奏用不戴古筝义甲[4]的小指进行演奏,与正常演奏时的音响效果做出对比,音色更加厚重,给人沉寂端庄之感,并在B段开端解决。

2.慢板

B、C、D段为慢板(10—80),21小节开始音乐术语为Piu mosso 意为活跃的,节奏由四四拍变为四六拍,将主旋律的主干音do sol作为古筝低音旋律,右手将主干音融入旋律之中,后两小节进行了五度的模进,并标记了渐慢记号,预示四六拍旋律的结束。25小节又回到四四拍,评弹旋律再次出现与长线条旋律的长摇丰富了主旋律。29小节开始在上一句旋律的基础上做了向低音处的小二度模进,加深评弹旋律在听众心中的印象。33小节用了一个主和弦暗示段落即将结束,之后三小节都做了向低音处的模进仿佛声声叹息将情感推动,连接C段(41—65)。C段谱面的节奏型又有了新的变化,为八十二的复拍子,连贯的十六分音符从弱到强再到弱,但实际上还是每小节有四个重音,要突出旋律音的线条连贯性,其余音可弱化来突出藏在钢琴中的评弹旋律。49小节与33小节旋律相同,但钢琴部分增加了对古筝旋律的复述,后面增加了模进的小节数,同时谱面力度记号由mp渐强到mf,并对旋律进行了扩充,再次推动音乐情绪用一个由低音向高音的长刮奏与前面段落连接到D段(66—80),也预示着D段为慢板部分情绪的最高点,此处力度记号为强,除古筝大篇幅的长摇外,钢琴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来伴奏,持续到75小节。接下来的是古筝的独奏旋律,回归到宁静的情绪,在段落末尾处用左手移动七弦和十四弦的筝码,即将降xi音转为还原xi完成转调。与此同时右手持续拨弦,钢琴演奏仍为平坦过门的旋律,但此处已经进行了转调,来掩盖住移动筝码时的杂音。

3.快板

E、F为快板(80—200),E段(80—146)开端运用了点奏的演奏技法,从每小节只强调第一个重音其他音为re,发展到87小节再次转为八六拍,在连续不断的re音中穿插进一段新的评弹旋律。91小节为主旋律的第三次出现,在基础音上丰富了织体,丰富了古筝的旋律线条,左手低音以八分音符滚奏的do sol 音反复进行,右手旋律加入了其他扩充音,再次进行展开,该部分为全曲的技术段落,是情绪最高涨的部分。94小节开始的重音落在了弱拍子上,节奏律动性高。F段(147—200)开端运用了左手单手泛音的技法,这是作品中的唯一一次泛音出现,右手持续弹奏sol音的基础上加入了fa mi ri音,并加以强调,与上一段落界限明显。160小节开始为在sol音的基础上加入旋律音,每小节新加入的音层层递进。172小节变为四三拍,旋律围绕do sol进行展开,又进行四度的模进。188小节开始力度递进,由mp到该段结尾处的ff,并强调四三拍中每小节的重音。

4.广板

G段为广板(201—216),音乐术语maestoso意为庄严的、隆重的,表达了作曲家对过去的展望和对未来的种种畅想。209小节为作品的尾声,回归了质朴简单的评弹主旋律,与主题首次出现不同的是,尾声部分的旋律没有了钢琴的伴奏,只留下了古筝的单线条旋律,将思绪拉回到乐曲的开端。

5.急板

H段(217—227)为急板。该作品与传统概念筝曲不同的是,在乐曲的安静的再现部分后加上了一个短促急板,并以fff的力度记号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三)音乐风格

该作品全曲围绕评弹过门旋律“sol fa mi sol do”展开发展,除主旋律外,其余部分也穿插着一些其他的评弹旋律及在主干音上的旋律演变和扩充,颇具江南风味。

评弹演奏演唱千变万化,自由性高,过门的旋律是根据演唱者的演奏旋律发展而成的,长短不一,在演出中的过门旋律也不相同,演奏者的发挥较为自由,特点为:“活”,笔者找出了《庵堂认母》中的过门旋律(谱例1),乐曲《侬》围绕评弹蒋调过门中的旋律主音为主旋律,在乐曲12小节即B段开端直入主题第一次出现(谱例2),钢琴伴奏为sol fa两个音以相同节奏反复进行,未做过多装饰,给人安逸静谧之感,突出古筝主旋律,交代主题。谱例1与谱例2的旋律基本一致,为“sol fa mi sol do”,该旋律贯穿全曲,旋律共四次完整出现,后经不断的丰富和声展开。

谱例1:《庵堂认母》片段

谱例2:《侬》12、13小节

25小节(谱例3)古筝左手旋律为第二次完整出现,古筝右手为摇指长线条旋律,并与钢琴以sol为主音的八分音符织体展开。

谱例3:《侬》24—26小节

第三次出现在E段91小节(谱例4),整段速度为一百五,通过速度的提升与织体丰富性层层递进,将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谱例4:《侬》89—92小节

最后一次出现在G段即尾声部分(谱例5),为四次出现中织体最简单的一次,同时速度回到第一次出现时的娓娓诉说,仅有古筝的清新旋律,没有加入钢琴的点缀,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谱例5:《侬》209、210小节

三、筝与评弹伴奏风格的技法融合

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种,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尔会加上一些其他乐器,比如二胡。[5]琵琶和三弦的伴奏,追求颗粒性,二者的分工不同,三弦多演奏骨干音,强调节奏,琵琶多为加花,二者相呼应演奏,该作品多为在过门中的加花旋律,将轮、弹、挑、拉弦、双弹等技法与古筝融合。

(一)加花演奏

古筝中轮指的音响效果与琵琶相似但技法略有不同,古筝为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向手心依次拨弦,连贯进行,琵琶为五个手指向外,由食指向中指的方向依次进行。在同一根弦上的轮指演奏技法在古筝乐曲中最早用于王中山的古筝独奏曲《云岭音画》,在本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该演奏技法在谱面上没有写出,但在作曲家演奏时的多个版本均有根据情感加入轮指的演奏技法,也模拟了评弹过门演奏乐器演奏时的灵活性。

琵琶中的拉弦技法与古筝中的上滑音相似,琵琶演奏拉弦技法时左手在品位上滑动来增加乐音音高,古筝为右手拨响琴弦后,左手将琴弦下按来使固定音升高,作曲家以此来模拟琵琶中拉弦的音响效果,如17、18小节(谱例6)。

谱例6:《侬》16—19小节

(二)伴奏低音和弦模仿

该作品模仿三弦演奏时低音音色,在149—159小节(谱例7)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用古筝最低音二十一弦演奏,模仿三弦厚重的音色,单音逐渐向多音扩张,颇有三弦演奏风格。

谱例7:《侬》149—160小节

该作品将古筝与琵琶、三弦的演奏音响效果和演奏特点进行了融合,在对作曲家的采访中,作曲家也表明该作品的融合难度不大,可见民族器乐的包容性。

(三)融入古筝的特有风格

在作品的快速连续琶音演奏,如41—48小节(谱例8);双线条旋律,如25—32小节(谱例3);跨音域刮奏,如173—187小节(谱例9)等方面,是上述乐器很难做到的,该作品在体现评弹伴奏乐器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古筝这一乐器特有的、无法轻易复刻的美。

谱例8:《侬》41、42小节

谱例9:《侬》173—176小节

结 语

古筝曲《侬》包容了作曲家刘乐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种种情感,将评弹过门旋律结合始末,运用少有的七声弦制古筝来演绎,并未追求过多的创作技法,而是将清新简洁明快的音乐呈现于我们眼前,无疑是融合了评弹音乐的优秀古筝作品,在融合的基础上也体现了古筝独有的魅力,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民族音乐的包容性。

注释:

[1]声乐曲中常由叠句或副歌构成的简短器乐乐段。

[2]本世纪初,中央音乐学院的李萌教授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共同研制出了七声弦制筝弦。

[3]王雨婷.筝曲《侬》的创作与演奏特征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9.

[4]弹筝时需戴义甲,义甲根据材质、厚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音色。

[5]吕思敏.浅析苏州“评弹”的音乐特色[J].黄河之声,2019(01):116—117.

猜你喜欢

过门谱例古筝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拯救交响危机的音乐创作
——以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为例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山东梆子慢板板式探讨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