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里的纸上絮语

2022-04-13赵澄襄澄子

国画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构成现代民间

赵澄襄(澄子)

刚刚取回托裱的新作《古漆之恋》,这是我近年来陆续在画的“致敬古代”系列中的一件作品,像以往一样,我把刚取回的画放上画墙一段时日,在每次走过时有意无意的对视中,重温那绘制的过程,画上的题跋记录了创作时的思考,也是心迹的表露,重读之下,会心一笑。有时也会冒出新的想法,如果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也未尝不可,这样的时刻是很惬意的。

因为工作比较繁杂的缘故和自身的坏习惯,我总不能集中时间画完一个大点的系列,而是穿插地画其他的东西,有时放下很久忽又来了兴致,便进入状态,我总想把从年轻时便为之着迷的远古时代的艺术,注入自己诸多思绪,重构并呈现出来。那些年,每当我在博物馆的展柜前驻足或者看到各种原始艺术的图像,彩陶、青铜、古玉、帛画丝织、壁画、佛像等等时,内心充满崇敬的情感,我觉得需要慢慢地读书、观摩和理解,与古人对话,让心沉静下来,再付诸笔墨。我给自己一个貌似充分的理由,在时光的慢慢流淌中,用画笔向古人致敬。

穿插地画不同题材的画有很多乐趣,多年前,我曾经热衷于画我的出生地潮汕的早年印象,画画的时候,远去的日子里,恬淡自足的、有趣味有温度的百姓日常生活浮上脑际。我有一幅画的标题叫《隔窗望乡情》,这是个有意味的题目,几乎可以涵盖和解释我画乡土题材的感受——过去的日子已那么遥远,我们正是透过民间的花格窗,遥望岁月的背影。

用画笔蘸上乡愁的墨彩来画故土风物,这缘起于童年里的观看,那时老屋里的八仙桌、老时钟、彩绘竹花篮、青花鱼盘、工夫茶和木雕剪纸香包花灯等工艺美术,以及过年时浓郁的气氛,色彩鲜艳的粿品“红粿桃”,这些视野里的印象深刻地影响了我日后对绘画题材的选择。最初把潮汕独具特色的景物进行符号化的叙事,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第八届全国美展上我的两幅作品《乡情》《鱼盘》开启了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静态潮汕”的路向。此后延续很多年乐此不疲地画这种被认为具有“广义的乡情”意义的作品。画这样的画其实受到我早年做现代剪纸的影响,剪纸的镂空效果、黑白关系、平面构成不知不觉地融入我的画中。我作品中的木雕屏风、明式椅子等,通透的效果来自剪纸的延伸想象;我的乡情重彩画里的门神、金漆红屏风、红柜子、黑椅子、白猫咪及一缸绿荷等所营造出的画境,则是脑海深处民间色彩的投射。

在画“旧日情怀”系列时,我喜欢丰满的平面的构图,在兴趣和情感的驱使下,让物件随意轻度变形,这是童年里视觉印象的主观呈现,绝非写生般的再现。让设计意识悄然进入画中所带来的结构变化,使画面有了现代气息。而把古老的东西画出现代的感觉,是我一直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中我欣喜地发现,墨色在画面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调和所有缤纷的色彩,这些妙处在我画“雅舍和风”系列中得到印证,黑桌子、明式椅子、栏杆柱子,花格屏风之类,都可用浓墨画之,黑色块面有意识的分布,调动了整幅画的节奏,其他以淡墨或色彩画景物或道具,被统一在一种雅致的格调里,获得了较好的审美趣味。我向往前人的耕读生活,喜爱飘荡着书卷气的书斋、茶坊,我用黑色块面、白描线条与淡彩结合,来营构心目中的理想空间。很多年前我归纳过这些系列作品的特点是,贯穿五个关键词,即“民间”“东方”“现代”“空间”“构成”,这样的创作实践依然可行。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刚刚习画的时候,偶然看到原始彩陶资料,瞬间为之倾倒,便以剪纸的方式依葫芦画瓢地剪了一堆陶罐,还用毛线绣制壁挂,到了80年代,参加省展的一件作品竟然是彩陶题材的《远古的呼唤》,没想这声声呼唤延续至今,对彩陶的痴迷有增无减,尤其近年来,我更多时间是在纸上营造我的彩陶情思,彩陶的质朴和神秘感打动了我,我在描绘它时感到快乐。画彩陶显然不同于平时画别的题材,或浓墨或淡墨,粗放而率性。我甚至发现画彩陶画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漫步的过程,自由自在,浮想联翩。那些奇异的抽象的纹样,有如沙滩上的贝壳,在漫步中可俯身捡起,我被深深吸引。很难想象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的审美观却如此高级,他们用赭、朱、黑、白几种矿物色搭配出极简却高雅的色彩,令人折服,给现今的画家以启发。我画彩陶常常会给它插上一束野卉,觉得其与来自山野疾风中的生命和粗糙素朴的土陶邂逅时,会产生精神上的共振,我也喜欢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题在画面上,记录当下的情绪。画彩陶题材显然与市场无关,只是收获思索和抒发的乐趣,这已足矣。

赵澄襄 远古的呼唤 68cm×68cm 2018年

赵澄襄 茶坊清风 100cm×100cm 2013年

赵澄襄 古漆之恋 98cm×92cm 2021年

赵澄襄 昨天的足音 122cm×108cm 2005年

这几年还画了“岁月印记”系列,记录岁月痕迹,表达对朴素无忧的儿时记忆和走向式微的民间艺术的深切怀念,比如《追寻童年的欢笑》,我在画面中心用重彩画了大大的民间泥塑狮子,围绕四周的是用线描淡彩密密麻麻地画了我们这代人童年里熟悉的民间土玩具,几年前在中国美术馆的“大器玩成——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上,看到用廉价材料手工制作的玩具,惊喜之余撩起遥远的记忆,于是产生了这件作品。在《岁月印记》里,重重叠叠的民间木版年画铺满画面,透过缝隙可窥见旧时光里的场景和老物件,我特意画了潮汕庭院里一缸繁茂的荷花,想通过这些意象,留下岁月印记和引起思索。在《昨天的足音》中,背景是年代久远的红漆屏风、老式木椅、残旧线装书及散落的干莲蓬,三个皮影人物从前面走过,暗喻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长长的题跋表达出对正在消失的古老民间艺术的追怀——“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思绪回到从前,静静地听吧,倾听那渐行渐远的足音……”在这个系列里,我把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留恋留痕于纸上。

生活在现代,随时都在用笔墨表达当下感受,如“澄境风轻”系列,连自己凌乱的画室都出现于笔下,道具里有瓷瓶和干花野卉,遥想起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下乡的山村,风中摇曳的野草凡卉进入视野,引发我有关生命的粗浅思考,刻录在脑海里的意象,成了几十年后绘画的题材,我极少画大众视野中的名花,觉得这些平凡的野花更具有内涵。画家对生活的理解的差异性,表现在绘画题材和表达方式的不同,70年代我认真临摹过传统人物画,但我总希望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真实的感受,画到不能满足时便寻觅新的表现形式。我不喜欢重复和程式化,反感雷同,曾在许知远的对话节目中听到诗人西川引用的一句话,“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雷同”,引发深度共鸣。避免重复和雷同是必须的,我认为在尝试中,种种不成熟的迹象十分正常,只要你一直在探索,具有创造性的暂时不成熟也是值得欣慰。

在几十年的学习和创作里,许多老师的教诲令我受益匪浅,林墉老师曾根据我选择画潮汕,建议我大胆使用民间色彩的“红”和“金”;吴冠中老师跟我强调作品中的“腔”的重要性;在北京画院听课,周韶华老师的“新空间意识、新艺术结构、新艺术语汇、新当代心态”,王明明老师关于“不要被各种信息影响自己的原始感觉”,引起我的思考;杨之光老师对我作品的个人面貌鼓励多多,为我主办画展,他的名言“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对我具有重要启示。我对引导过我的老师和前辈们心存感激。

时光在静静地流淌,在过去的光阴里,尤其是退休之后,最大的满足是拥有自由的时间,我曾经的职业是报社美编,不管工作或画画,没有科班背景和画院专职画家的身份给我带来极大的自由度,没有框框没有压力也没有危机感,多年来远离外部喧嚣,获得心灵的安宁。闲来回望几十年画画的履痕辙迹,我觉得不管画什么,语言如何转换,保持朴素基调和真挚情感,坚守独立的精神世界,是我所渴望做到的。

猜你喜欢

构成现代民间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高人隐藏在民间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