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分析

2022-04-13潘其猛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设计

潘其猛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富含学识内容,还是充满智慧的一门教学艺术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教师、学生、教材间实现有效对话,对数学精彩课堂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就增强调过,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应“尽量通过提法”“问题的选择”以及“问题的安排”方式来进行激发学生,并以此来将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唤醒,积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主动展开思考与探析。实践教学过程证明,小学教师如若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引入较为有效的教学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话,不仅能够使得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活跃,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问题上,还能促进学生主动且积极地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课堂数学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加强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

一、有效性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数学课程过程当中,只有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对数学课程知识内容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必要且良好的外部刺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学教学课堂上地有效提问,之所以能够对学生的好奇心起到较好的激发作用,主要是因为,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的自尊心、虚荣心、好胜心,都希望能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获取老师的赞扬,获得同学们的赞赏,这样势必会推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将答案说得更加完美和准确。学生能将问题回答得更加准确和饱满的话,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便会使得学生的虚荣心以及自尊心等得到非常好的满足,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课堂中的问题提问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教学举措,也是一门具备智慧与技巧的课堂教学形式。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通过问题的提问,来促使教师、学生以及数学教材间实现有效对话,是对数学教学进行精彩数学课堂建构的重要教学步骤之一。根据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当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给予学生,并且教师所采取的相关课堂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也与这一时代要求完美契合。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采取外界刺激的方式来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并能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分析问题、组织语言来回答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推动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更好掌握

对于课堂教学上的提问,从本质上来说,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双边互动教学模式,更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一种有效对话方式,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形式,而是具备新时代的教学方式的一种双向教学活动形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充分了解到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知识部分,哪些是数学知识难点,从而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学习有所侧重。与此同时,教師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能够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点的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和了解,并能够根据学生情况来对及时调整教学速度,明确哪些教学难点和重点是需要多次讲解和强调的,避免出现重复讲解教学知识而导致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被遗漏,并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给予学生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指导和再次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整理解决措施,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调整数学教学进度,而且还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及时加以完善与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

(一)应遵循适度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组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理应为整堂数学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服务。但是课堂教学是有时间限制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时,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以便能够最大化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前,必须对本节相关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将易错点标注,然后根据需教授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内涵丰富、导向明确、目标清晰的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步骤“合适”地进行提问,从而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点。此外,对于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应参照学相关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对提问密度加以调整,促使课堂提问效果事半功倍。对于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的教学知识点,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适当降低提问节奏,从而为学生合理地增加一点讨论时间;对于教学难度较大一些的知识点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则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来适当的增加提问密度,并注重知识点的引导与提问分析,对数学问题的生成、分解加以重点讲解与强调。

(二)应遵循逻辑性原则

较强的逻辑思维运行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良好分析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实行的课堂提问,应侧重于对学生思维的引发与诱导,推动学生就问题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课堂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小学时期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学习和认知方式,后期随着年龄、认知、知识等的增长,形象思维逐步发展为抽象思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应遵循小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发展规律,从简单逐渐进入困难的方式进行设计小学生数学课堂问题,并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问题、新知识,推动学生不断加强和发展个人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实现思维由低向高不断提升与发展。比如教师在进行“圆的周长”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设定“什么是圆的周长”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从易到难进行引导性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问题,并从思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圆的周长初步建构相关概念,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和认知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更好地学习本节数学知识点。

(三)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实施课堂教学提问,其主要目的便是在于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注意力的引导,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来达到锻炼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求异思维等目的,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更好提升。在现实生活当中,大部分的小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潜意识的都会觉得数学的问题十分繁琐和复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会一味的使用固定思维形式来思索问题,并不能很好地将思维扩展和发散来思考,思维没有做到充分的开发,一旦问题形式或是结构发生了变化,就完全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数学课堂的教学课程为基础,将所需教学的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为学生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及多解归一的具有多变性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品质。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性问题设计的相关策略

(一)设计更具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学生构成学习动机的重点要素。我国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师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比如在进行“表内乘法”一课的课堂授课时,可借助小学生较为喜欢的喜“我的世界”这一游戏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来导入游戏“我的世界”的相关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后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谁玩过‘我的世界’这款游戏呀?”通过学生举手示意和积极回答,增强课堂教学活跃氛围。接着教师顺势引出问题:“老师也在玩,而且老师也很喜欢这个游戏,还在里面用3个方块搭建了一座房屋,那么,如果我们要造两个个房子的话,需要多少个方块呢?”学生回答“6个。”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是建造3座房屋呢?”以此递进,提出问题的同时在黑板上同步板书演示,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度。然后结合课程“表内乘法”的知识点,引导对问题思考,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的2的乘法口诀来看刚才的建房问题,提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借此引导学生将3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出来。通过较为有趣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内容的同时,成功吸引学生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问题的参与解决来感受思考的魅力。

(二)融入生活型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不高,再加上数学知识较为枯燥,因此学生并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将学生日常生活合理应用到教学备课中来设计具备生活型的数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实现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例如在教学“方位与位置”这一节课时,因为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小学生活,对教师和同学都较为生疏。因此教师可将学生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设计“坐你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坐你前面的同学是谁?”以及“坐你右手边的同学是谁?”等等问题,通过这些生活型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不仅能消除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感,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掌握位置及方位。

(三)设计层次性问题,遵循个体差异

学生间因普遍存在个性、学习能力、方式以及进度和理解能力的不一,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会伴随着数学学科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教师若是不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则必然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学习能力好的会越强,学习能力较弱的会越弱。因此,教师应参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加以调整。教师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进行分层提问,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的难度稍大些、灵活些;帮助积极拓展思维。比如在进行“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将其基本原理讲解完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分别进行课堂提问。对思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问:“同一数轴上,17数字与16和14这两个数字的哪一个较接近呢?”以此来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进一步引导与提升;对于能力较弱些的学生提问:“12这数字中,‘1’与‘2’各在什么为呢?”利用較为基础的问题来加以巩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层次性问题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解答中感受到成功,享受愉悦的同时均得到提升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必须要重视,对于有效问题设计,更是要多花些精力、时间及心思,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提问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自身数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