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应用效果
2022-04-13张明明
张明明
摘 要:目的 探究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RRD)术后患者应用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单眼RRD术后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干预,两组均护理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健康行为能力评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视力、焦虑及抑郁评分,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護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视力、营养、心理安适、运动、健康责任、健康知识、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改善单眼RRD术后患者健康行为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其负性心理,进而促进视力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落;单眼;互联网;延续护理;视力
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04
孔源性视网膜脱落(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为临床常见眼部疾病,多为单眼RRD,患者有致盲的风险。临床多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患者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住院期间患者接受护理干预较为全面,但出院后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可直接影响疾病控制效果[1]。常规护理多通过电话进行延续性护理内容,但患者与医护人员沟通仍较少,获取医疗信息难度较高,无法满足其护理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微信群组、QQ、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使患者在院外仍接受科学、及时、专业的疾病护理干预,研究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在多种慢性疾病中均具有可行性且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在单眼RRD术后患者中应用较少[2-3]。本研究纳入100例单眼RRD术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分析单眼RRD术后患者接受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100例单眼RRD术后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5.02±4.08)岁;发病位置:左眼27例,右眼2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82±4.20)岁;发病位置:左眼24例,右眼2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展开。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眼科学》[4]中RRD诊断标准者;②单眼发病,具备手术治疗指征并完成手术治疗;③年龄>18岁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躁郁症、痴呆、双相情感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护理者;②合并严重感染、营养不良、恶病质等严重消耗性疾病者;③妊娠期与哺乳期妇女等。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住院期间注意监测患者体征,并进行营养、用药、活动指导,出院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通过1次/月的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疾病控制情况观察。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干预:①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干预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5名,包括2位护师及3位护士,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由护理人员在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干预小组中行使主要作用,与心理医生、眼科医生、营养医生等多方团队进行对接。②建立互联网APP平台,APP平台分为患者端(针对患者个人建立数据库,收集患者基础数据及康复进展信息)与医护端(共享患者的信息、辅助答疑),通过家庭、医院以及社区医护人员完成护理签约并安装互联网APP平台,形成医院-社区-家庭信息的互联互通,以便及时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实施分级护理。同时患者可在APP平台自行学习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单眼RRD发病机制、治疗原理、视力健康相关知识、自我护理经验、注意事项等),实现延续护理服务价值。③通过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和互联网APP平台对患者进行提醒,引导患者及时复诊,交流回复患者疑问,并给予有效、专业的建议和指导,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两组患者均护理6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健康行为能力评分: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根据《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5]为评价标准,效度指数在0.85以上,包括营养、心理安适、运动、健康责任评分4个方面,得分均为0~35分,得分越高则患者该方面的健康行为能力越强。
②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6]为评价标准,效度指数在0.84以上,包括健康知识(0~65分)、自我概念(0~35分)、自护责任感(0~35分)、自护技能评分(0~37分),得分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比。
③视力及焦虑、抑郁状态:护理前、护理6个月后,以标准视力表为依据分析两组患者的视力,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两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得分均为0~100分,SDS的分界值为53分,SAS的分界值为50分,评分高于分界值表明患者存在相应抑郁、焦虑情绪,得分越高,则患者该项负性情绪越严重[7]。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前房渗出、眼压升高、医源性裂孔、玻璃体积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健康行为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营养、心理安适、运动、健康责任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識、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视力及焦虑、抑郁状态比较
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单眼RRD发病急,为控制视力的急剧下降,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案。但由于患者短时间内直面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手术治疗等应激性事件,心理压力增加,加之对疾病不了解,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理,增加临床护理难度,临床亟需探索综合性、无缝隙、连续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而降低单眼RRD术后患者康复护理负担、改善患者预后[8-9]。
单眼RRD术后仍有较长的恢复期,出院后患者自身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对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0-11]。本研究中,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健康行为能力各项评分、视力、自我护理能力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改善单眼RRD术后患者视力、健康行为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分析其原因为,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首先建立护理干预小组,连接心理医生、眼科专家团队与患者,并由专人负责督导与策划执行延续护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仍可针对病情与专业医生沟通,降低往返医院进行检查的就医困难,增加其依从性;同时创建互联网APP平台、添加即时通讯软件等,可有效、精准宣传视力护理的有关知识内容,并随时进行答疑,可提高患者对疾病、手术治疗、视力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形成治疗效果的合理期待,帮助患者早期识别与处理并发症,引导患者正确认知单眼RRD病情及康复效果,使患者在家庭中仍能接受到持续单眼RRD知识宣教、病情变化监测及康复训练指导,增加患者自我护理经验,提高健康行为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最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12-13]。
单眼RRD术后患者由于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加之家庭、社会的压力等,可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一步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还可能通过介导机体神经免疫系统影响患者恢复[14]。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改善单眼RRD术后患者负性心理。分析其原因为,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增加患者与护理人员联系,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避免不同病情患者接受同样护理导致效果不佳,患者接受不同的针对性沟通和服务,可使其在长期治疗得到更多良性反馈,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积极性,可给患者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缓解其心理应激[15];同时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形式使得患者在家中及社区中接受专业的康复信息,社区护理人员同时可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并对患者进行相应护理宣讲,可增加患者社会支持,避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产生孤立无援的感受,不仅减轻患者护理负担,还可降低负性情绪[16-17]。
综上所述,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可改善单眼RRD术后患者健康行为能力、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负性心理,进而促进视力恢复,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样本量有限的单中心研究,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RRD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量、多中心、长期随访研究予以证实。
参考文献
[1]黄云镜,卢雱,周静.视网膜脱落术后特殊体位护理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2):147-153.
[2]郭丽,付华.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8):1336-1337.
[3]盛彩娟,韩辰宇,谢建芳.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护理管理新模式对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6): 997-999.
[4]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2-136.
[5]胡蕴绮,周兰姝.中文版健康行为能力自评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
[6]郭丽娜,刘堃,郭启云,等.中文版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1009-1013.
[7]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8]李丽媛,胡晓坤,何晓俐.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3):328-331.
[9]张爽,董欣.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低视力中的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2):272-274.
[10]胡开东.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落的相关因素及不同术式治疗后视力恢复效果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1):116-119.
[11]席文静,徐夏冰,杜波,等.PPV联合ILMP治疗视网膜脱落的疗效及并发症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7(6):191-193.
[12]张瑜,孟晓丽,胡楠楠,等.互联网+护理医疗服务应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延续性护理效果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 36(6):1311-1313.
[13]柴树洁,孙秀慧,刘向玲.家属参与性延续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治疗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1,38(1):80-84.
[14]王槐英,李源,任晓丹,等.视网膜脱落术后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4):7-12.
[15]周兰兰,李国宏,吕霞.基于互联网+COPD延续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21,28(3):20-23.
[16]黎婉婷,于红静,凌冬兰,等.慢性病患者“互联网+延续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20,35(3):106-110.
[17]黄聪,谌永毅,刘翔宇,等.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平台的护理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肿瘤药学,2020,10(2):244-251.